Workflow
中麦578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召开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观摩会
新京报· 2025-05-26 12:32
小麦单产提升技术 - 中麦578在2024年秋播后经历冬春夏三季干旱条件下预计亩产超650公斤,示范田面积超500亩[1] - 采用精细整地、适期晚播、种子包衣、肥水调控等综合技术,通过"田间课堂"形式推广技术[2] - 应用"多级联动"推广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应对2025年春季低温冻害和干旱逆境[2] 技术推广体系 - 2024年在河南省8个地市13个示范县设立20个百亩核心示范区和40个展示基地[2] - 技术辐射周边480多万亩小麦生产,形成"多技术集成、大面积普及"的均衡增产格局[2] - 睢阳区示范方辐射面积达3万亩以上,田间长势均匀[1] 品种选育与推广 - 选用中麦578、郑麦1860、郑麦136等主栽优良品种进行示范种植[2] - 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机制[2] - 示范田采用播期播量控制、播种方式优化、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1]
中原农谷育新种迎丰年——探访产粮大省河南的农业“芯”科技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4:02
4月17日,原阳县供电公司师寨服务站工作人员到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巡视维护灌溉设备,宣传安全 用电注意事项。董鹏磊 摄 ◎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李丽静 中原熟,天下足。2024年,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克服极端灾害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1344亿斤,连续 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在粮食产量多年处于历史高位的情况下,是什么给了河南人粮食增产增收的底气?这就不得不把目光移 向位于黄河北岸的"中原农谷"——产粮大省用心打造的农业"中国芯"。 顶尖专家齐聚中原农谷 北纬35度,年降水量600至700毫米,无霜期220天,雨热同期,光照充足……一批种业领域杰出科学 家、一批创新科研团队、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汇集在中原农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解决种业领 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粮食增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2019年4月16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获批正 式启动建设。河南抓住机遇,借梯上楼,拓展功能,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基础上,规划1612平 方公里建设中原农谷,探索打造全链条种业创新体系。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