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芳烃衍生品

搜索文档
两家上市公司补税过亿,成品油消费税如何“避坑”
第一财经· 2025-06-11 10:57
成品油消费税扩围及影响 - 两家上市公司因补缴消费税合计超6 45亿元 其中诚志股份子公司补缴1 66亿元 博汇股份补缴4 79亿元 [1] - 补税事件源于2023年6月财政部扩大成品油消费税征税范围 将混合芳烃 重芳烃等纳入石脑油税目征收 税率1 2-1 52元/升 [2] - 税务总局开展专项检查后 能源化工企业普遍面临问询或稽查 补税案例频发且金额较大 [2] 税企争议焦点 - 博汇股份认为其重芳烃衍生品在工艺 成分等方面与应税重芳烃存在差异 但税务机关仍认定需缴税 [3] - 争议源于化学品名繁杂 工艺可调整性导致"变更品名"逃税现象普遍 企业存在通过工艺升级规避税负的行为 [4] 企业税务合规指引 - 税务总局明确产品若符合《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注释》标准即需缴税 需综合化学特性 生产许可等要素判断 [5] - 2024年3月出台《成品油涉税产品检测管理暂行办法》引入第三方检测机制 企业可申请复检以解决争议 [5][6] 消费税改革动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 成品油可能纳入改革范围 以缓解生产企业资金压力 [6][8] - 改革后地方将获得消费税分成 预计提升征管积极性 但纳税人数量激增将加大税务机关管理难度 [9] - 2024年国内消费税收入1 65万亿元(+2 6%) 其中成品油占比超30% 2025年前4个月收入6502亿元(+1 8%) [9]
还记得去年“以死相逼”宁波税务局的博汇股份吗?真相出炉,老板出局,十年利润一朝亏光,套现2.6亿胜利离场!
市值风云· 2025-05-29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因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盈利受重创,此前盈利依赖税收优惠,产品竞争力不足,公司采取减产、停产、产品升级等措施仍未能摆脱困境,最终控股权变更由无锡国资接盘 [19][27][3] 分组1:无锡国资接盘情况 - 2025年2月博汇股份披露控股权变更公告,接盘方为无锡国资背景的原鑫曦望,实控人将变为无锡市国资委 [3] - 控股权变更分转让、定增、弃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完成,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原老板将手握2.63亿退场 [4][7] - 无锡2025年初发布行动方案,计划三年内实现超600亿并购重组交易总规模,短时间内已接手两家化工类上市民企 [8][9] 分组2:公司业绩情况 - 2013 - 2022年公司收入与利润数十倍暴增,2022年营收和利润达峰值,分别为29.7亿、1.52亿 [11][12] - 2023年营收同比小幅下跌6.32%至27.8亿,2023 - 2024年连续大额亏损5.1亿,此前十年累计盈利6.5亿 [15] 分组3:亏损原因分析 - 2023年税收政策变化,主营产品重芳烃开始征消费税,每吨倒亏1800元,此前盈利依赖税收优惠 [19][21][27] - 同业厂商产品价格高、成本低,博汇股份产品竞争力不足 [23][25][26] - 减产、停产导致资产减值损失,2023 - 2024年每年计提近亿,此前每年不超200万 [30][31] 分组4:公司应对措施 - 2023年开始减少产能,2024年6月停产芳烃系列产品,后又复产 [29][34] - 2023年6月改造生产线升级产品为重芳烃衍生品,2023下半年至2024年一季度卖出22.5万吨 [37][40] 分组5:税务拉扯情况 - 2023年11月税务机关提示公司重芳烃衍生品未足额缴税风险,博汇股份未披露 [44][45][46] - 2024年3月税务要求重芳烃衍生品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近5亿,8月公司公告安排缴税 [46][47]
还记得去年“以死相逼”宁波税务局的博汇股份吗?真相出炉,老板出局,十年利润一朝亏光,套现2.6亿胜利离场!
市值风云· 2025-05-29 18:03
核心观点 - 博汇股份过去十年的盈利主要依赖税收优惠政策,而非产品竞争力,2023年税收政策调整后公司陷入巨额亏损[26] - 无锡国资拟斥资6.8亿元接盘博汇股份控股权,交易分为股份转让、定增和表决权放弃三个阶段[7][8][9] - 公司2023-2024年两年亏损5.1亿元,超过此前十年累计盈利6.5亿元的八成[16] - 消费税政策变化是公司亏损主因,每吨重芳烃需缴纳2200元税费,导致每吨销售倒亏1800元[20] - 公司试图通过产品改造规避消费税但失败,被追缴近5亿元税款[33][36][41] 无锡国资收购 - 无锡国资通过原鑫曦望产业基金接盘博汇股份,交易总金额6.8亿元[7] - 交易分三阶段:13.06%股份转让(2.63亿元)、定增认购(不超过4.17亿元)、原实控人放弃表决权[8] - 无锡市计划2025-2027年实现超600亿元并购重组规模,已连续接手两家化工类上市公司[10] 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营收29.7亿元、利润1.52亿元为历史峰值[13] - 2023年营收27.8亿元(同比降6.32%),主要因贸易收入减少[16] - 2023年起连续两年亏损5.1亿元,主要因消费税政策变化和资产减值[16][29] - 2023-2024年计提近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此前每年不超过200万元[29] 税收政策影响 - 2023年6月政策调整要求对重芳烃按1.52元/升征收消费税[20] - 政策导致每吨重芳烃需缴税2200元,而公司每吨毛利仅400元,销售即亏损[20] - 公司重芳烃售价3921元/吨,远低于同业5800-7500元/吨水平[22] - 同业依托中石化体系具备成本和质量优势,公司产品竞争力弱[25] 公司应对措施 - 2023年下半年改造生产线,将产品改为"重芳烃衍生品"试图避税[33] - 2023年7月-2024年3月销售衍生品22.5万吨,但被税务机关认定需补税[36][41] - 2024年3月收到补税通知,涉及金额近5亿元[41] - 公司曾短暂停产芳烃产品,但复产后面临持续亏损[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