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税收政策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美股新纪录!暴涨暴跌为何频现?
新浪财经· 2025-10-30 11:54
美股波动性加剧 - 今年至今美股个股单日市值上涨或下跌超过1000亿美元的情况已发生119次,创历史新高,去年为84次,2022年熊市期间仅为33次 [2] - 英伟达、微软和苹果等大型科技股占据了其中涨跌资金规模最大的几次,例如英伟达在1月27日单日市值蒸发5927亿美元,4月9日单日市值增加4410亿美元 [2] - 美国银行分析显示,2025年大型科技股"脆弱事件"的次数已突破2024年全年创下的历史纪录,科技大盘股单日涨跌10%、20%、30%的情况过去很少见 [4] 波动性指标变化 - 衡量恐慌指数波动率的VIX指数在10月已急剧上升,比过去20年平均水平高出近5% [4] - 衡量美股短期深度下跌保护额外成本的Cboe SKEW指数目前徘徊在两个月高位附近,显示标普500看跌期权的隐含波动率相对于看涨期权已有所攀升 [4] 衍生品市场的影响 - 高盛数据显示本月单一股票期权交易量达到自2021年散户概念股热潮以来的最高水平,散户投资者占该市场投资比例的60% [5] - 针对单一股票和杠杆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杠杆率放大波动,例如Volatility Shares申请推出针对英伟达、Alphabet和特斯拉放五倍杠杆的ETF [5] - 杠杆产品加剧价格波动,10月10日华尔街遭遇自4月以来最严重单日抛售,杠杆ETF在收盘时被迫平仓260亿美元股票以维持固定杠杆要求,放大跌幅 [5] 市场主题与相关性风险 - 当前市场主题如人工智能、税收政策变化和全球贸易战影响了一些股票,同时提振了其他股票 [6] - 瑞银指出这导致今年美股个股之间的相关性暂时"极度抑制",但如果相关性再次上升,各板块权重股可能出现协同抛售 [6]
美股新纪录!暴涨暴跌为何频现?
第一财经· 2025-10-30 11:36
美股波动性加剧现象 - 2025年迄今美股个股单日市值涨跌超1000亿美元的情况已发生119次创历史新高去年为84次2022年熊市期间仅为33次 [3][4] - 大型科技股如英伟达微软苹果占据了单日涨跌资金规模最大的几次其中英伟达在1月27日单日市值蒸发5927亿美元4月9日单日市值增加4410亿美元 [4] - 即使考虑美股整体市值增长2025年大型科技股单日巨幅波动次数和规模仍非同寻常美国银行分析显示大型科技股脆弱事件次数已突破2024年创下的历史纪录 [4] 市场波动性指标表现 - 衡量恐慌指数的VIX指数在10月已急剧上升比过去20年平均水平高出近5% [4] - 衡量美股短期深度下跌保护额外成本的Cboe SKEW指数目前徘徊在两个月高位附近显示标普500看跌期权隐含波动率相对于看涨期权已攀升 [5] 衍生品市场对波动的放大作用 - 高盛指出衍生品市场是波动加剧的主要驱动力散户和对冲基金围绕收益和宏观事件进行短期单一股票押注迫使做市商对冲头寸从而加剧股价波动 [7] - 10月单一股票期权交易量达2021年散户概念股热潮以来最高水平散户投资者占该市场投资比例的60% [7] - 针对单一股票和杠杆ETF不断增加杠杆率也放大波动例如Volatility Shares申请推出针对英伟达Alphabet和特斯拉的五倍杠杆ETF [7] - 摩根大通称10月10日华尔街遭遇自4月以来最严重单日抛售杠杆ETF在收盘时被迫平仓260亿美元股票以维持固定杠杆要求放大跌幅 [7] 市场结构变化与潜在风险 - 当前市场主题如人工智能税收政策变化和全球贸易战影响部分股票同时提振其他股票导致今年美股个股间相关性极度抑制 [8] - 瑞银警示若个股相关性再次上升各板块权重股可能出现协同抛售个股大幅波动可能对美股整体稳定构成更大风险 [8]
新纪录!美股年内个股单日涨跌超千亿美元达119次,暴涨暴跌为何频现?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30 11:13
美股市场波动性加剧 - 美股个股单日市值涨跌超过1000亿美元的情况今年已发生119次,创历史新高,去年为84次,2022年熊市期间仅为33次 [1][3] - 英伟达、微软和苹果等大型科技股占据了其中涨跌资金规模最大的几次,例如英伟达在1月27日单日市值蒸发5927亿美元,在4月9日单日市值增加4410亿美元 [3] - 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在10月已急剧上升,比过去20年平均水平高出近5% [3] 衍生品市场对波动的放大作用 - 高盛指出,衍生品市场是主要驱动力,本月单一股票期权交易量达到自2021年散户概念股热潮以来的最高水平,散户投资者占该市场投资比例的60% [5] - 针对单一股票和杠杆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杠杆产品加剧了价格波动,例如Volatility Shares申请推出针对英伟达、Alphabet和特斯拉的五倍杠杆ETF [5] - 摩根大通分析师团队称,10月10日华尔街遭遇抛售时,杠杆ETF在收盘时被迫平仓260亿美元股票以维持固定杠杆要求,从而放大了跌幅 [5] 市场结构性变化与潜在风险 - 瑞银美国股票衍生品研究主管指出,今年美股个股之间的相关性“极度抑制”,但如果相关性上升,权重股可能出现协同抛售,个股的大幅波动可能对整体稳定构成更大风险 [6] - 美国银行的分析显示,2025年大型科技股“脆弱事件”的次数已突破2024年全年创下的历史纪录,科技大盘股单日涨跌10%、20%、30%的情况过去很少见 [3] - 衡量美股短期深度下跌保护额外成本的Cboe SKEW指数目前徘徊在两个月高位附近,显示标普500看跌期权的隐含波动率相对于看涨期权已攀升 [4]
还记得去年“以死相逼”宁波税务局的博汇股份吗?真相出炉,老板出局,十年利润一朝亏光,套现2.6亿胜利离场!
市值风云· 2025-05-29 20: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因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盈利受重创,此前盈利依赖税收优惠,产品竞争力不足,公司采取减产、停产、产品升级等措施仍未能摆脱困境,最终控股权变更由无锡国资接盘 [19][27][3] 分组1:无锡国资接盘情况 - 2025年2月博汇股份披露控股权变更公告,接盘方为无锡国资背景的原鑫曦望,实控人将变为无锡市国资委 [3] - 控股权变更分转让、定增、弃权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已完成,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原老板将手握2.63亿退场 [4][7] - 无锡2025年初发布行动方案,计划三年内实现超600亿并购重组交易总规模,短时间内已接手两家化工类上市民企 [8][9] 分组2:公司业绩情况 - 2013 - 2022年公司收入与利润数十倍暴增,2022年营收和利润达峰值,分别为29.7亿、1.52亿 [11][12] - 2023年营收同比小幅下跌6.32%至27.8亿,2023 - 2024年连续大额亏损5.1亿,此前十年累计盈利6.5亿 [15] 分组3:亏损原因分析 - 2023年税收政策变化,主营产品重芳烃开始征消费税,每吨倒亏1800元,此前盈利依赖税收优惠 [19][21][27] - 同业厂商产品价格高、成本低,博汇股份产品竞争力不足 [23][25][26] - 减产、停产导致资产减值损失,2023 - 2024年每年计提近亿,此前每年不超200万 [30][31] 分组4:公司应对措施 - 2023年开始减少产能,2024年6月停产芳烃系列产品,后又复产 [29][34] - 2023年6月改造生产线升级产品为重芳烃衍生品,2023下半年至2024年一季度卖出22.5万吨 [37][40] 分组5:税务拉扯情况 - 2023年11月税务机关提示公司重芳烃衍生品未足额缴税风险,博汇股份未披露 [44][45][46] - 2024年3月税务要求重芳烃衍生品按重芳烃缴纳消费税近5亿,8月公司公告安排缴税 [46][47]
还记得去年“以死相逼”宁波税务局的博汇股份吗?真相出炉,老板出局,十年利润一朝亏光,套现2.6亿胜利离场!
市值风云· 2025-05-29 18:03
核心观点 - 博汇股份过去十年的盈利主要依赖税收优惠政策,而非产品竞争力,2023年税收政策调整后公司陷入巨额亏损[26] - 无锡国资拟斥资6.8亿元接盘博汇股份控股权,交易分为股份转让、定增和表决权放弃三个阶段[7][8][9] - 公司2023-2024年两年亏损5.1亿元,超过此前十年累计盈利6.5亿元的八成[16] - 消费税政策变化是公司亏损主因,每吨重芳烃需缴纳2200元税费,导致每吨销售倒亏1800元[20] - 公司试图通过产品改造规避消费税但失败,被追缴近5亿元税款[33][36][41] 无锡国资收购 - 无锡国资通过原鑫曦望产业基金接盘博汇股份,交易总金额6.8亿元[7] - 交易分三阶段:13.06%股份转让(2.63亿元)、定增认购(不超过4.17亿元)、原实控人放弃表决权[8] - 无锡市计划2025-2027年实现超600亿元并购重组规模,已连续接手两家化工类上市公司[10] 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营收29.7亿元、利润1.52亿元为历史峰值[13] - 2023年营收27.8亿元(同比降6.32%),主要因贸易收入减少[16] - 2023年起连续两年亏损5.1亿元,主要因消费税政策变化和资产减值[16][29] - 2023-2024年计提近亿元资产减值损失,此前每年不超过200万元[29] 税收政策影响 - 2023年6月政策调整要求对重芳烃按1.52元/升征收消费税[20] - 政策导致每吨重芳烃需缴税2200元,而公司每吨毛利仅400元,销售即亏损[20] - 公司重芳烃售价3921元/吨,远低于同业5800-7500元/吨水平[22] - 同业依托中石化体系具备成本和质量优势,公司产品竞争力弱[25] 公司应对措施 - 2023年下半年改造生产线,将产品改为"重芳烃衍生品"试图避税[33] - 2023年7月-2024年3月销售衍生品22.5万吨,但被税务机关认定需补税[36][41] - 2024年3月收到补税通知,涉及金额近5亿元[41] - 公司曾短暂停产芳烃产品,但复产后面临持续亏损[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