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

搜索文档
这个博物馆“可听”
新华社· 2025-08-17 15:33
博物馆概况 -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 于2018年5月对外开放 以抢救 保护 传承 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 [1] - 博物馆采用传统与现代展示手法有机结合的新颖展览方式 通过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感受高亢嘹亮或奔放悠扬的歌声 [1] - 通过演唱者现场表演为观众带来听觉盛宴 实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目标 [1] 民歌类型与特色 - 劳动号子是陕北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 包括打夯号子和船工号子 具有律动性强 节奏感强特点 用于增加干劲 协调劳动和相互鼓励 [3] - 榆林小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江南丝竹韵律与陕北民歌小调 经南北交融合流而成 体现水乡温婉与黄土地血脉的结合 [5] - 陕北秧歌通过"一串铃 十盏灯 里十二莲灯外八角"等花样场图展示民间歌舞艺术 舞者衣着鲜艳 配乐锣鼓喧天 [5] 曲艺形式与现代表达 - 陕北说书源起于明清 使用三弦和甩板乐器 以"九腔十八调"著称 通过爆火游戏《黑神话:悟空》实现强势出圈 [7] - 经典歌曲《东方红》套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 春晚《春节序曲》由李焕之从陕北民歌汲取灵感创作 [8] - 陕北民歌从草根文化登上专业舞台 走出黄土地唱响大江南北 在创新中发展并打造文化新天地 [8] 文化传承与发展 - 博物馆通过老腔孕育新声和新苗茁壮成长的方式 实现曲调代代相传和文化生生不息 [8] - 陕北民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正迎来新的价值认同和广泛传播 [7][8]
《黑神话:悟空》里这项绝活,在直播间“重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5-27 15:12
行业现状 - 陕北说书作为黄土高原口传艺术在延安、榆林等地有深厚群众基础 表演形式包括自弹自唱的坐场和多人走场 [3]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延安市曲艺馆开展全面普查和常态化展演活动 [17] - 目前快手平台活跃着超过600位陕北说书人 每月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亿次 [17] 商业模式创新 - 传统线下演出场景包括庙会、红白喜事等 艺人年演出周期集中在3-6月 [10] - 线上直播成为新渠道 头部艺人高小青直播间单场观众近万人 账号累计粉丝达150万 [4][13] - 直播打赏构成收入来源 观众会通过递送饮料等实物形式表达支持 [3][13] 代表企业/人物 - 高小青团队年演出量密集 采用电子琴、二胡等创新配器 账号粉丝规模居行业前列 [3][13] - 艺人王成通过直播间转型 从服装带货转向说书后单场观众达3万人 [15] - 熊竹英实现跨圈层合作 包括与《黑神话:悟空》游戏联动 推动传统艺术年轻化 [17][18] 用户特征 - 核心受众呈现地域集中性 线下演出观众多来自本地社区 [3] - 线上用户形成追更习惯 对长篇故事保持连续数月的高粘性观看 [6] - 年轻群体渗透率提升 00后通过网络主动寻求拜师学习 [19] 内容生产 - 传统大书需4个月完整演绎 艺人需掌握"九腔十八调"等复杂技艺 [3][6] - 表演注重细节刻画 通过语言张力实现"一人千军"的叙事效果 [6][7] - 创新方向包括与RAP、评弹等艺术形式融合 拓展表现边界 [17][18] 行业影响 - 直播平台成为传承主阵地 快手专项扶持推动艺人商业化 [15][17] - 非遗技艺通过数字化获得新生 艺人收入渠道从乡村巡演扩展到线上内容变现 [13][15] - 跨界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黑神话:悟空》案例实现文化出海 [18]
陕西非遗闪耀文博会
陕西日报· 2025-05-26 06:3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陕北说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正锋在陕西馆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围观拍照,并解答观众关于乐器及表演形式的提问 [1] - 陕北说书融合陕北民歌、秦腔、道情等曲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在庙会表演两三天 [1] - 子长唢呐表演以高亢曲调获得现场观众掌声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旬邑彩贴剪纸非遗传承人吴巧玲向小记者讲解剪纸技艺发展,提及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遗,旬邑彩贴剪纸由库淑兰创新 [2] - 孩子们在指导下完成色彩鲜艳的剪纸作品,吴巧玲强调非遗需创新以与时俱进 [2] - 神木泥塑展台小朋友体验捏泥人,观察泥塑《黄土风情》对吹唢呐人物造型的逼真还原 [2] 非遗材料与教育互动 - 神木泥塑传承人王耀平解释天然红胶泥经棉絮添加和捶打加工后耐存放,回应深圳学生关于潮湿影响的提问 [3] - 深圳报业教育传媒集团小记者通过非遗项目了解历史文化,领队老师余博肯定陕西馆及传承人的支持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