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商业

搜索文档
破解新业态活力的独特密码
经济日报· 2025-07-26 10:23
非标商业的定义与特点 - 非标商业即"非标准化商业",体现在建筑形态、业态组合、运营策略等方面,强调独特性[1] - 通过开放型空间设计、创新业态组合、沉浸式场景营造和鲜活内容体验打破传统商场格局[1] - 叠加在地文化,让不同场景在同一空间和谐共生,重新点燃消费者热情[1] - 以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入贯穿常态化运营,实现"一店千面"的持续更新[1] 非标商业的消费趋势 - 反映消费心理变迁,消费者追求通过消费展现个性、传递态度、表达品位[1] - 通过在地文化挖潜、特色业态搭配、高频社群互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1] - 大吉巷等非标商业综合体将购物变成主题体验之旅,契合"悦己消费""情绪消费"热潮[2] - 为年轻人提供构建独特身份标签的"社交货币",实现超越购物空间的情感连接[2] 非标商业的发展背景 - 传统商场全球快速复制导致高度雷同,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2] - 传统商业过于追求坪效而忽视消费体验感,亟待重新审视发展模式[2] - 2024年商务部推动"一店一策"改造,鼓励发展融合型、时尚型、策展型商业[2] - 城市更新推动废旧厂房改造、传统商场升级,激活存量空间[2] 非标商业的运营挑战 - 独特调性可能随数量增加被稀释,需平衡独特性和商业规模[3] - 精准客群定位、精细业态搭配、精心内容策划是基本功[3] - 适度破圈扩大影响力但切忌盲目复制,避免失去"非标"内核[3] - 需回归当地特色和消费需求挖掘,保持"非标"本质超越"网红效应"[3]
这样的商业为何吸引年轻人(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6-25 06:01
非标商业的兴起与特点 - 非标商业正在城市中快速发展,提供一站式复合体验,融合看展、逛街、听音乐会、户外活动、社交聚会等多种功能 [1] - 非标商业空间通常由老旧街区、废旧工业厂房等存量空间改造而来,全国已更新改造老厂区、老商业街区等2600多个 [2] - 非标商业在空间形态、场景营造、业态组合、运营模式等维度进行创新,与传统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形成差异化 [1] 非标商业的吸引力 - 非标商业项目保留了城市历史风貌,如上海鸿寿坊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还原,将历史文化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 [2] - 非标商业强调个性化和创新,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入驻的商业客户中标准化连锁仅占20%,非标客户占80% [2] - 非标商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包括好吃、好逛、好玩、拍照、带娃、遛狗等,注重情绪价值而非单纯消费 [3] 非标商业的发展趋势 - 非标商业正成长为"潮流据点+社交空间+生活方式"的复合体,融入当地生活成为公共文化和社区空间 [3] - 越来越多的集市、展览、音乐会、读书会等活动选择在非标商业空间举办,吸引消费者 [3] - 非标商业面临位置偏、体量小等挑战,长期稳定运营需要高水平运营和优质产品 [3] 非标商业的典型案例 - 代表性项目包括北京首创·郎园Station、上海张园、广州永庆坊、深圳南头古城、成都东郊记忆、重庆金山意库等 [1] - 上海鸿寿坊通过复古创新将历史建筑保护性还原,打造历史文化与社区生活融合的新消费空间 [2]
“非标商业”何以聚客流
经济日报· 2025-06-05 06:03
非标商业的崛起与特点 - 非标商业是一种创新商业形态,采用开放式空间布局,具有特色场景营造和个性化品牌组合,满足传统购物需求和年轻人社交打卡需求 [1] - 非标商业通过改造老旧街区、废弃工厂等存量空间,保留原有特色并创造新消费体验,实现文化价值传承与商业活力焕发 [1] - 非标商业以"松弛感"、"小众"为标签,融合在地文化,使老街人文风貌得以延续 [1] 非标商业的市场需求与商业模式 - 传统商场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非标商业通过创新消费场景提供全新体验,购物不再是主要目的,场景体验和社交互动成为核心 [2] - 非标商业本质是通过打造场景导入客流,融合社交、娱乐、文化等多重元素,帮助消费者找到兴趣社群并参与主题活动 [2] - 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模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并提升逛街乐趣 [2] 非标商业的发展挑战 - 部分项目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清晰认知,盲目复制成功案例导致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 [2] - 追求短期效益的快速复刻经营套路难以赢得市场认同,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 [2] 非标商业的成功要素 - 深入挖掘地区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将其融入商业空间设计和运营,注重文化内涵表达 [3] - 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持续优化产品服务,确保消费活动带来良好体验 [3] - 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深度挖掘潜在价值,用心回应核心需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