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ZD

搜索文档
产业交流会-液冷行业
2025-09-26 10:28
液冷行业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液冷行业 特别是数据中心芯片散热领域[1] * 涉及公司包括英伟达 英特尔 陶氏 诺亚科技 浙江东亚 汉正 阿里巴巴 字节跳动 华为 曙光 英维克 润和公司等[2][9][11][16][1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发展趋势 * 液冷方案从传统风冷 冷板向单向静默和双向静默演进 冷板仍是主流但头部企业对全静默方式持审慎态度[2] * 英伟达在GB300上采用单向能板 预计2026年鲁比发布时双向能板将成为主流并与静默式综合使用[1][2]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双向能板与静默式耦合 增强节点覆盖以及新型材料应用[1][5][8] * 芯片散热技术从被动散热转向主动散热 微通道冷板(MLCP)技术直接将门板与芯片封装结合提高散热效率 但成本是传统门板的3至7倍[7] * 改进芯片上盖与冷板之间的导热层 如使用纳米材料或液态金属 是提高散热效率的有效方案[7] 技术挑战与选择 * 双向能板技术面临设计复杂性和介质选择挑战 相变过程需要更好的密封性和耐受更大蒸汽压[4] * 制冷剂选择是关键 R134(第三代)和1,233ZD(第四代)是主要候选 R134具有较高比热容且成本低但蒸汽压高 1,233ZD成熟度高但成本较高且GWP值不低[1][3][4] * R134A制冷剂因成熟性和代言能力强 可能与第四代制冷剂并存 英伟达的选择至关重要[13] * MLCP技术是对门板的精细化改进 旨在提高散热效率 但能否完全替代现有技术尚无定论[12] * 液态金属导热性能优异(导热系数可达80)但成本高且存在氧化 腐蚀 导电性问题 目前处于早期实验阶段[14][15][16] 冷却工质发展 * 浸没式冷却工质选择需考虑经济性 性能和环境影响[9] * 硅油经济环保但性能一般 全氟聚醚性能优异但价格高昂 全氟胺供应链尚未成熟 三聚体作为折中选择性能有所提升[1][9] * 硅油因低粘度(约10)和高燃点受英特尔推荐 但在数据中心推广受粘度限制(其他冷却液粘度通常为1或2)[9][11] * 未来几年浸没式冷却工质发展围绕性能提升 成本控制及环境友好性展开 三聚体和硅油或成主要选择[10] * 新型环氧三聚体通过改变分子结构提高稳定性 沸点从109-111度提升至124度(接近全氟胺的128度) 挥发性减弱 已在半导体控温领域获得部分认可 现阶段价格略高(每公斤约180-200元 传统三聚体约100-150元)[16] * 全氟聚醚价格高昂 K型全氟聚醚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00元以下(目前售价每公斤500元以上) 但Y型成本难以大幅下降(目前最低每公斤四五百元)[17] * 全氟聚醚GWP值较高(通常保持在五六千左右)且短期内难以显著降低 但液冷客户对此并不十分关注[19] 市场动态与项目进展 * 英伟达节点数从NV72增加到144再到576 用量增长显著 推动门板覆盖需求增长[8] * 陶氏与英特尔联盟在大型项目上进展缓慢 保价机制和责任划分是主要问题[11] * 国内硅油市场在储能领域表现活跃(如润和公司) 但在数据中心推广受粘度限制[9][11] * 新型冷却液(如融合硅油和氟碳优点)正在研究中但尚需进一步验证[11] * 诺亚已实现新型三聚体量产 汉正也成功开发相关产品[17] 其他重要内容 * 上游材料如铝材 铜材 不锈钢软管 快速接头 CDU等将得到更多应用[1][4][8] * 碳氢油等其他材料无法用于数据中心[11] * 大多数厂商仍以样机测试为主 因为单向静默式系统尚未大量普及[16]
含氟制冷剂及液冷行情更新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氟化工制冷剂 特别是三代制冷剂(HFCs)如R32 R134a R125等 以及四代制冷剂(HFOs)如454B 1233ZD[1][3][7] - 公司包括国内外制冷剂生产企业(如SRF GFL 阿克玛 霍尼韦尔) 空调制造商(如格力 美的) 以及环保回收企业(如奥宏山东环保)[9][16][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制冷剂市场行情与价格** - 2025年制冷剂市场受益于配额执行和需求增长(家电以旧换新 出口) 价格自2023年四季度持续上涨[1][3] - 当前三代制冷剂价格高位运行:R32外贸5.9-6万元/吨 内贸6.2-6.25万元/吨 R134a外贸4.85-4.95万元/吨 工厂报价5万元左右[5][6] - 四季度空调长协价格预计上涨 F32或涨至6万元/吨 R410A或接近15万元/吨[20] - F32毛利率超过60%-70% 是头部企业重要利润来源[28] **2 供需与产能情况** - 各企业实际产能普遍高于配额20%-30% 但有效产能受限(装置重启成本高)[10] - 2026年F32配额预计增长30% 但有效切换仅15%左右 供不应求状态可能持续[10][12] - 印度对中国HFC制冷剂反倾销(关税1000-2000美元/吨) 但自身产能不足(R32年产量不到3万吨)[9][15] - GFL工厂事故导致1.5万吨F32产能短期无法恢复 影响印度供应和出口[9] **3 技术发展与替代趋势** - 高GWP向低GWP切换意愿降低(如227ea价格涨至7万多元) 四代替代品无法完全替代[10] - 液冷技术发展迅速 R13C等三代半制冷剂需求增量明显 未来3年需求或达1万吨[3][25] - 欧美推进四代五代制冷剂(如阿克玛在美国转型生产1233ZD 年产量1.5万吨)[16] - 国内已有工程公司采用四代制冷剂进行暖通改造 但前期成本较高(需更换压缩机 换热器等)[21][22] **4 库存与市场分布** - 国内库存合理(贸易商库存满足1个月多需求 零售端满足半个月到1个月)[5] - 海外库存分化:中东库存偏高 欧美部分产品(如R143a)库存较低[5][8] - 454B在美国售价高(每瓶10公斤约1250美元) 但在中国售价不高(空调仍以R32为主)[7] **5 政策与环保影响** - 2026年中国预计延续HCFC和HFC总量控制和削减政策[2] - 全球气候变暖推动制冷剂需求增长 尤其第三世界国家(非洲 东南亚等)[29] - 国内制冷剂回收发展(奥宏环保年回收HCFC-22约3000吨 目标提升至1万吨) 但当前实际回收量仅千吨级[18][19] **6 需求驱动因素** -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和稳定维修市场支撑需求 即使政策退坡也不会断崖式下跌[3][28] - 空调出口强劲(墨西哥 土耳其 海湾六国等) 海外建厂(海尔 格力等)保障冷媒需求[24] - 汽车保有量增长(约3亿台)带动R13C需求(年需求3500-4000吨)[27] - 数据中心液冷需求增长(如吉隆坡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单控制室需40吨制冷剂)[26] **其他重要内容** - 配额交易市场活跃度下降但透明度提高 未来交易成本预计上升(摩擦成本降低但总成本上升)[13] - 下游客户通过参股或合资向上延伸可能性小(空调厂家尝试长协未果)[14] - 中国在制冷剂领域具备生产稳定性 价格优势(低于欧美产品) 但面临贸易壁垒(反倾销等)[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