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Ah大储电芯

搜索文档
A股股价破新高,H股溢价,“宁王”再掀资本热浪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2:13
公司股价表现 - 宁德时代A/H股股价大幅增长 9月15日A股涨幅超9% 市值创下新高[1] - 9月16日A股成交额保持活跃 超100亿元人民币[2] - 截至9月16日 A股市值达1.63万亿元人民币 H股市值1.78万亿港元(约1.62万亿元人民币)[3] - 港股较A股溢价16.75% 在龙头企业中不常见[7] 产业链带动效应 - 电池指数(申万)9月15日盘中涨幅一度超过8% 形成板块性行情[4] - 直接供应商龙蟠科技16日开盘一字涨停(签订60亿元采购协议)[4] - 天赐材料15日涨停 中一科技一度20CM涨停封板[4] - 市场对2026年要货指引上修至1100GWh 同比增长46%[4] 机构观点与资金流向 - 摩根大通9月14日将H股评级由中性上调为增持[4] - 摩根大通将2025-2026年盈利预测上调约10% 为市场最高预期[5] - 9月15日获得5.3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 位居电力设备行业第二[7] - 截至2025年6月底 2595只基金共计持有5.93亿股A股股份[7] 储能政策与市场需求 - 新型储能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8] - 截至2024年底装机7376万千瓦 未来三年新增超1亿千瓦[9]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中标规模达86.2GWh 同比增加264%[10] - 集采/框采中标规模激增 同比增加618%[10] 产品供需与价格动态 - 储能电芯订单激增 出现"加价也排不了单"的火爆状况[11] - 鹏辉能源多条产线满产 100Ah电芯订单排至2026年[11] - 小电芯价格从0.33元/Wh涨至0.4元/Wh以上 部分紧急订单突破0.45元/Wh 最大涨幅超20%[11] 产能与成本控制 - 宜春时代要求锂矿复产后尽快实现满负荷生产[12] - 同步对接龙蟠科技、天新能华两家冶炼合作方要求做好复产准备[12] - 全流程执行降本计划确保在碳酸锂低价区间保持成本竞争力[12]
“加价也排不了单”!万亿宁王被疯抢背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21:23
宁德时代股价表现及市值创新高 - 宁德时代A/H股股价大幅增长 9月15日A股涨幅超9% 市值创下新高[1] - 9月16日A股成交额保持超100亿元人民币的活跃水平[1] - 截至9月16日 A股市值达1.63万亿元人民币 H股市值1.78万亿港元(约1.62万亿元人民币)[1] 产业链共振及板块行情 - 电池指数(申万)9月15日盘中涨幅一度超过8% 形成板块性行情[5] - 直接供应商龙蟠科技16日开盘一字涨停 天赐材料15日涨停 中一科技一度20CM涨停封板[5] - 市场对宁德时代2026年要货指引上修至1100GWh 同比增长46%的产能扩张计划积极回应[6] 机构评级及资金动向 - 摩根大通9月14日将宁德时代-H评级由中性上调为增持 认为其现为全球最便宜的电池股票且为首选[7] - 摩根大通将2025-2026年盈利预测上调约10% 为市场最高预期 主因储能电池需求超预期导致供应紧张及价格上涨[7] - 9月15日宁德时代获得5.37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 在电力设备行业资金流入榜中位居第二[8] - 截至2025年6月底 2595只基金共计持有5.93亿股A股股份[8] - 宁德时代港股相较于A股溢价16.75% 在龙头企业中并不常见[8] 储能政策及市场需求 -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以上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10] - 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7376万千瓦 未来三年新增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且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10] - 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招中标市场规模达86.2GWh 同比增长264% 其中储能系统中标规模同比激增618%[12] - 海外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 国内储能电芯企业订单激增 部分产品价格从0.33元/Wh涨至0.4元/Wh以上 最大涨幅超20%[14] - 鹏辉能源表示主要储能产品型号生产线均满产 100Ah电芯订单已排至2026年[14] 公司产能及成本控制 - 宁德时代通过宜春时代新能源资源有限公司推进锂矿复产 要求复产后尽快实现满负荷生产并执行全流程降本计划[15] - 公司同步对接龙蟠科技、天新能华两家冶炼合作方要求做好复产准备 确保在碳酸锂低价区间保持成本竞争力[16] - 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和成本控制意识增强市场对其长期盈利能力的信心 为高估值提供基本面支撑[16]
三年时间规模要“翻一番”,新型储能的“底气”在哪里?
第一财经· 2025-09-13 21:37
近期"暖风"频吹的新型储能,再度迎来利好的政策预期。 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下称《行动方案》)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 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 元。 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7376万千瓦,占全球 总装机比例超40%。今年上半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达到9491万千瓦。这意味着,此后不到三年 时间里,新型储能装机容量将"翻一番"。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李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行动方案》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市场机 制完善的多项举措,以推动合理形成新型储能充放电价格。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新型储能将 通过参与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获得多重收益,实现其价值回收。 容量补偿有望扩围 近期,有关"储能需求超预期"的消息在投资圈内不胫而走,多家一线储能厂商公开表示"一芯难 求"。"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型号如314Ah大储电芯生产线、100Ah、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