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

搜索文档
高盛:药明生物-2025 年中国医疗保健企业日-关键要点_收入指引有望达成;产能情况
高盛· 2025-07-03 10: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药明生物的评级为“Neutral”(中性)[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有望实现收入指引,受强劲业务拓展和健康新客户订单支持,需求主要来自欧美市场,中国生物科技资金状况改善但新项目预算增加可能滞后,有中国授权交易带来的新兴机会 [2][6] - 资本支出执行按计划进行,国内外场地利用率提高,新加坡XDC站点年底运营、2026年GMP放行,中国国内利用率预计提升,爱尔兰站点今年有望盈亏平衡、明年商业化加速支持利润率改善,公司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 [6][7] - ADC需求强劲,预计2025年上半年确认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ADC客户需求是亮点,截至2024年底管线达194个、增长35.7%,BsAb达151个、增长32.5%,管理层还强调了CD3、TCE、自身免疫和过敏治疗等新兴机会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务进展 - 有望实现收入指引,业务拓展活跃、客户订单势头良好,需求主要来自欧美,中国生物科技资金改善但新项目预算增加或滞后,有中国授权交易机会,部分跨国药企因交付能力将项目转移至药明生物 [2][6] 产能扩张与资产优化 - 资本支出执行按计划,国内外场地利用率提高,新加坡XDC站点2025年底运营、2026年GMP放行,中国国内利用率预计从约60%提升,爱尔兰站点今年目标盈亏平衡、明年商业化加速,公司5月14日与泰尔茂达成协议剥离德国DP设施,新泽西新DP线4月推出获客户积极反馈,新加坡大型DP设施在建 [6][7] 业务亮点与收入预期 - ADC需求强劲,截至2024年底管线达194个、增长35.7%,BsAb达151个、增长32.5%,管理层强调CD3、TCE、自身免疫和过敏治疗等新兴机会,预计2025年上半年确认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此前2024年下半年确认7500万美元,接近1.4亿美元近期目标 [7] 财务数据 - 给出药明生物2024 - 2027年部分财务预测数据,包括营收、EBITDA、EPS等,2024 - 2027年营收分别为186.754亿人民币、212.027亿人民币、239.084亿人民币、268.581亿人民币 [9] 价格目标 - 12个月目标价为23.4港元,基于12个月远期市盈率22倍 [8]
下半年医药板块投资策略
2025-06-26 22: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创新药行业、糖尿病及减肥药市场、原料板块、GPCR 领域、仿制药行业 - **公司**:国邦、奥维特、金鑫、福源、科伦、一帆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创新药行情**:2025 年创新药行情受益于流动性和风险偏好提升并非泡沫化,美元指数下跌和 Biotech 领域催化剂事件是驱动因素,BD 总金额和首付款均创新高[1][4] - **国内 Biotech 企业**:在双抗 ADC、TYK2 抑制剂等领域全球领先,遵循 SRA 或第五套上市准则的企业核心技术已验证,第二批管线数据可期[1][5][6] - **创新药市场未泡沫化**:与全球头部疫苗企业及美国医疗大脑体量相比仍有差距,大量进入临床的分子研发由中国贡献,估值与市值应更接近全球最大 MNC[1][7] - **创新药发展逻辑**:未泡沫化,涨幅源于过去下跌及流动性回归;国内制度改革与美国政策对接带来临床研发效率优势;产品被全球大药企认可并在美国上市推动海外国际化进程[8][9] - **医药行业风险**:主要来自政策法规变化,关注是否影响国内制度改革及与美国政策对接的基本逻辑,目前国内临床研发效率持续提升[10] - **创新药投资逻辑**:基于全球大药企认可及美国上市潜力、商业化进程顺畅以及国内临床政策和研发效率提升[11] - **关注领域和产品**:2025 年关注糖尿病及减肥药市场(GLP - 1 受体激动剂)、TYK2 抑制剂、CD3 在自免领域的研究,以及原料板块因低基数、产能放缓和专利悬崖带来的需求增长[2][12] - **原料板块发展趋势**:未来发展趋势乐观,部分产品如沙坦类可能率先突破,供给端压力减轻,需求端因专利悬崖效应带动需求增长,推荐国邦、奥维特等企业[13] - **GPCR 领域发展前景**:2025 年集采政策优化,呈现集中度提升、强者恒强的产业趋势,多批文、高人效、仿创结合头部制剂企业将受益[14] - **仿制药行业**:面临集采政策优化后的挑战与机遇,后续政策将使行业出现新变化,多批文、高人效及仿创结合头部制剂企业将受益,推动行业进入新阶段并带来 A 股上市公司业绩兑现[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5 年上半年医药板块整体表现剧烈,呈现结构化上涨趋势,创新药板块增长有限,今年上涨约十几个百分点,港股创新药进入井喷式发展新阶段[3] - 2019 - 2021 年间遵循 SRA 或第五套上市准则上市的国内 Biotech 企业核心软件已充分验证[6] - 三四年前疫情期间全球头部疫苗企业市值达 2000 亿 - 3000 亿美元,现在可能仅为 100 亿美元左右,中国医疗大脑体量约三四千亿人民币与美国有差距,2024 年美国进入临床的一半分子由中国贡献[7] - 当年某指导文件限制重复靶点过多研发导致 V 超基础逻辑改变引发下跌[10] - 2018 年下半年医药行业经历偶发事件导致股市大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