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CE
icon
搜索文档
Unlock Massive Savings During Amazon Prime Day with ASUS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7-08 15:38
KEY POINTS Incredible value: Save up to $700 or 53% off during Amazon Prime Day, the best time to upgrade your tech.Something for everyone: Everyday laptops, gaming rigs, Chromebooks, desktops, and all-in-ones are all on sale.Limited-time event: These exclusive deals run July 8 to 11, don’t miss out. TORONTO, July 08, 2025 (GLOBE NEWSWIRE) -- ASUS today announced a lineup of unbeatable deals for Amazon Prime Day, running from July 8 to July 11. Whether you're looking to upgrade your everyday laptop, level ...
BD之王遇冷?和铂医药出海背后的隐忧:收入倒退回两年前,研发缩水超5成 | 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07-03 14:48
战略合作与BD交易 - 公司与日本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授权BCMAxCD3双特异性TCE HBM7020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权益,获得470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付款,最高6.23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及未来销售分成[2] - 公司已完成17次BD出海交易,为国内BD出海交易数量最多的药企,2025年上半年已达成5笔BD交易[4] - BD业务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收入3810万美元,同比下降57.43%,年内溢利274.2万美元,同比下降87.95%,但仍实现连续两年盈利[5] 财务状况 - 2024年经常性收入1690万美元,同比增长196.5%,但总收入低于2022年和2023年水平[7] - 研发投入持续萎缩,从2022年1.35亿美元降至2024年2099.9万美元,降幅超五成[7] - 2024年分子许可费预付款仅2118.7万美元,较2023年8379.3万美元缩水超七成[6] - 2023年收入8950.2万美元,同比激增120.13%,年内溢利2276.3万美元,首次扭亏为盈[6] 专利纠纷 - 国家知识产权局维持公司"结合分子"专利权有效,该专利涉及HCAb方法制备技术[9] - 公司以百奥赛图RenNano平台侵权为由提起诉讼,案件已进入审理阶段[9] - 涉案专利是公司HarbourMice®平台核心,将于2025年7月22日到期[10] - 专利纠纷结果将影响两家企业及国内抗体药物领域竞争格局[11] 行业影响 - 专利纠纷标志中国Biotech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确权,凸显早期专利布局重要性[11] - 纠纷提醒行业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完善专利布局和管理体系[11] - 国际市场对知识产权保护严格,专利纠纷可能影响企业海外合作和市场准入[11]
高盛:药明生物-2025 年中国医疗保健企业日-关键要点_收入指引有望达成;产能情况
高盛· 2025-07-03 10: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对药明生物的评级为“Neutral”(中性)[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有望实现收入指引,受强劲业务拓展和健康新客户订单支持,需求主要来自欧美市场,中国生物科技资金状况改善但新项目预算增加可能滞后,有中国授权交易带来的新兴机会 [2][6] - 资本支出执行按计划进行,国内外场地利用率提高,新加坡XDC站点年底运营、2026年GMP放行,中国国内利用率预计提升,爱尔兰站点今年有望盈亏平衡、明年商业化加速支持利润率改善,公司持续剥离非核心资产 [6][7] - ADC需求强劲,预计2025年上半年确认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ADC客户需求是亮点,截至2024年底管线达194个、增长35.7%,BsAb达151个、增长32.5%,管理层还强调了CD3、TCE、自身免疫和过敏治疗等新兴机会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业务进展 - 有望实现收入指引,业务拓展活跃、客户订单势头良好,需求主要来自欧美,中国生物科技资金改善但新项目预算增加或滞后,有中国授权交易机会,部分跨国药企因交付能力将项目转移至药明生物 [2][6] 产能扩张与资产优化 - 资本支出执行按计划,国内外场地利用率提高,新加坡XDC站点2025年底运营、2026年GMP放行,中国国内利用率预计从约60%提升,爱尔兰站点今年目标盈亏平衡、明年商业化加速,公司5月14日与泰尔茂达成协议剥离德国DP设施,新泽西新DP线4月推出获客户积极反馈,新加坡大型DP设施在建 [6][7] 业务亮点与收入预期 - ADC需求强劲,截至2024年底管线达194个、增长35.7%,BsAb达151个、增长32.5%,管理层强调CD3、TCE、自身免疫和过敏治疗等新兴机会,预计2025年上半年确认6500万美元里程碑付款,此前2024年下半年确认7500万美元,接近1.4亿美元近期目标 [7] 财务数据 - 给出药明生物2024 - 2027年部分财务预测数据,包括营收、EBITDA、EPS等,2024 - 2027年营收分别为186.754亿人民币、212.027亿人民币、239.084亿人民币、268.581亿人民币 [9] 价格目标 - 12个月目标价为23.4港元,基于12个月远期市盈率22倍 [8]
现金及等价物仅够“活”12个月!岸迈生物携21亿美元BD交易赴港“续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1 22:52
行业趋势 - 国内创新药行业通过BD(商务拓展)模式加速发展,药企通过对外授权实现研发变现,缓解资金压力并加速全球化进程 [1] - 双抗赛道潜力巨大,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34亿美元,预计2034年突破22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4% [8] - 双抗药物临床成功率仅8%,低于单抗药物的20%,显示研发难度较高 [8] 公司概况 - 岸迈生物专注于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双抗)领域,自2023年底以来通过授权合作累计斩获超21亿美元交易价值,全球TCE双抗领域交易额排名第二 [1] - 公司创始人吴辰冰曾担任三生制药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拥有20年生物制药研发经验,战略聚焦双特异性抗体领域 [5] - 公司自主研发的FIT-Ig技术平台获得美国专利,解决了传统双抗药物易错配、稳定性差的问题 [6] 融资与估值 - 公司融资历程顺遂,种子轮后A轮融资1000万美元,B轮融资7400万美元,C轮融资1.2亿美元,截至2022年4月估值达4.92亿美元 [6] - 公司估值持续增长,从种子轮0.09美元/股增长到C轮1.55美元/股,与临床进展同步 [7] - 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国投创新、德诚资本、元禾原点、夏尔巴、招银国际等 [6] 核心产品与管线 - EMB-01是全球首批进入结直肠癌Ⅱ期试验的EGFR/cMET双抗药物,采用四价设计,有望克服单靶点疗法耐药问题 [8] - EMB-06是靶向BCMA/CD3的双抗,临床前研究显示较低细胞因子释放风险和较好抗肿瘤活性 [9] - EMB-07是中国唯一进入临床阶段的ROR1/CD3双抗,正在中澳两国开展针对淋巴瘤和实体瘤的I期研究 [9] 商业合作与财务 - 公司与Almirall、Vignette Bio、Candid、Juri等达成授权合作,累计交易价值超21亿美元 [9] - 2024年确认收入4.59亿元,实现净利润4770万元,2023年亏损5.95亿元主要来自研发支出和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 [9] - 截至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3.86亿元,仅能维持12个月运营,未来需大量资金支持研发和商业化准备 [10] 市场前景 - 全球结直肠癌新增病例超200万例,中国占比超四分之一达54.24万例,中国结直肠癌药物市场规模约31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年均增速9.1% [8] - 全球范围内有7款在研EGFR/cMET双抗药物,EMB-01研发进度相对领先,但强生的埃万妥单抗已进入国内结直肠癌Ⅲ期临床 [8]
Tevogen CEO Contributes to Build-Out and First-Year Operations of New Headquarters
Globenewswire· 2025-07-01 02:28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瑞安·萨阿迪个人出资50万美元用于新总部建设和首年运营成本,体现对公司使命的信念,新总部将助力公司发展 [1][2] 分组1:个人出资情况 - 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瑞安·萨阿迪个人出资50万美元用于新泽西州沃伦市新总部的建设和首年运营成本 [1] 分组2:出资意义 - 萨阿迪表示此次出资是对公司使命、团队及共同构建的未来的信念体现,公司目标不只是商业计划,更是对患者、彼此和社会的承诺 [2] - 首席财务官基尔蒂·德赛称首席执行官的个人投资凸显公司领导层对长期愿景的信心,有望使公司高效扩张并保持资本纪律 [3] 分组3:新总部情况 - 新设施面积超原两倍,将研究、监管事务和不断扩展的Tevogen.AI计划等跨职能团队集中在一起 [2] - 专用协作空间将支持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挖掘公司专有AI平台PredicTcell™和AdapTcell™的全部潜力 [2]
四维利好共振 迎接创新药投资黄金时代——访华安医药生物基金经理桑翔宇
上海证券报· 2025-06-30 05:43
投资策略 - 医药投资需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维度进行,自上而下关注政策影响、产业周期和技术周期,自下而上关注企业家品质、业务储备管线、行业主要矛盾及动态跟踪[1][5] - 创新药行业当前迎来政策面、产业面、技术面和基本面四重利好共振,是以年为维度的重大投资机会[1][7] - 创新药投资需前瞻性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如未来5到10年的技术发展方向,以提高选股成功率[5] 行业动态 -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从"从0到1"转向"从1到10"的发展阶段,属于快速发展的成长性行业[5] - 中国在大分子领域已成为全球研发和制造中心,CXO产业在大分子和小分子生产及临床外包中占据全球较大份额[7] - 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额占全球比例从2020年的5%提升至30%,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提高到40%,反映全球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优质资产的关注[7] 公司表现 - 华安医药生物基金2024年12月25日成立,截至6月25日净值达1.6943元,表现亮眼[2] - 基金经理桑翔宇在2月重仓AI医疗相关公司,3月将仓位切换到创新药板块,把握住了主题性投资机会[2] - 基金持仓中既有创新药白马股也有从中药和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黑马股,后者涨幅更为亮眼,贡献了显著阿尔法收益[5] 技术发展 - 未来三大基石用药黄金三角为ADC+PD1双抗+TCE,中国企业在ADC和PD1双抗领域已取得优势地位[8] - ADC领域中国企业快速跟随并孵化出众多优秀产品,逐步占据优势地位[8] - PD1双抗产品由中国企业率先突破并全面领先海外,引发全球抢购热潮[8] 政策环境 - 集采政策"腾笼换鸟",对仿制药采取管控措施而对创新药大力促进[4] - 医保政策改进,疗效好的畅销创新药可定更高价格,打开价格天花板[7] - 国家医保局改进创新药预付款回款问题,解决研发管线资金压力[7]
【财经分析】国际医药巨头加速来华“扫货” 中国创新药估值迎重塑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4 17:22
创新药板块市场表现 - 港股创新药ETF(159567)上涨2.25%,创新药ETF(159992)上涨1.15% [1] - 荣昌生物A股股价收涨6.38%,H股涨逾13%,绿叶制药H股涨逾9.5%,康诺亚-B H股涨逾6%,亚盛医药-B H股涨逾6%,康哲药业H股涨逾5% [1] - A股创新药板块自4月8日阶段低点至6月23日累计上涨近25%,区间流入额945亿元,融资买入额1148亿元 [4] 创新药BD交易活跃 - 和铂医药与日本大塚制药达成6.7亿美元全球战略合作,授权BCMAxCD3双特异性TCE HBM7020 [2] - 2025年5月以来中国创新药BD交易爆发,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0.5亿美元授权协议,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签订53.3亿美元战略研发合作协议 [2]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保护"悬崖",需持续储备创新药产品,推动中国创新药企BD交易激增 [2] 创新药企研发与国际化 - 国际药企调整策略,通过合作机制降低药物研发系统性风险,在合作方研发项目取得关键成果后实施收购 [3] - 中国创新药企受跨国药企"偏爱",因劳动力成本优势及AI技术推动的工程化药物研发模式 [3] - 本土创新药企在双抗、ADC领域厚积薄发,进入全球化加速期,跨国药企核心管线"中国化"趋势明显 [3] 创新药企业绩改善 - 圣诺生物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7702.75万元至9414.48万元,同比增长253.54%至332.1% [4] - 百利天恒、神州细胞等创新药企首次盈利,2024年年报后集体摘"U" [5] - 17家商业化创新药企2024年产品销售收入913亿元,同比增长35% [5] - 22家样本创新药企业销售费用率和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驱动盈利预期改善 [5] 政策支持与支付端改善 - 国家药监局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间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 [6] - 商业保险制度构建"基本医保+商保"多层次保障体系,丙类目录引导惠民保覆盖创新药 [6] - 中办、国办印发文件提出制定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推动创新药从"医保依赖"转向"商保+医保双轮驱动" [6] 行业长期趋势 - 创新药企股价强势反弹,长期逻辑在于技术先进、政策支撑及国际化进展 [7] - 中国创新药产业趋势长期向好,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国际化布局推动行业增长 [7]
Tevogen Updates on Development of EBV-Specific T Cell Therapy with Support from AI-Powered Target Discovery
GlobeNewswire News Room· 2025-06-18 20:30
公司研发进展 - 公司正在开发针对EBV相关淋巴瘤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疗法 目前处于计算机筛选EBV肽段阶段 为潜在临床试验做准备 [1][2] - 公司专有ExacTcell™技术可制造高特异性、可扩展的EBV特异性CTL 研发实验室已启动确认研究以验证CTL对选定病毒肽段的反应 [2] - 公司科学团队与人工智能部门Tevogen AI合作开发先进肽段选择策略 旨在加速识别EBV基因组中的免疫活性靶点 提升治疗精准度 [3] 技术机制与行业前景 - EBV诱导肿瘤发生的机制日益明确 包括EBV蛋白破坏细胞通路和促进恶性生长 针对这些蛋白的高特异性CTL研究具有突破潜力 [4] - 首席科学官指出 该疗法代表EBV驱动癌症治疗的前沿研究方向 可能带来重大治疗突破 [4] - 公司将持续分享EBV研究在临床前评估阶段的进展 [4] 合作与联系方式 - 公司通讯联系方式为电话1 877 TEVOGEN分机701及邮箱Communications@Tevogencom [8]
Tevogen Expands Headquarters Amid Growth of AI and Generics & Biosimilars Initiatives
Globenewswire· 2025-06-09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宣布扩大新泽西州沃伦市的总部租赁面积,以支持Tevogen.AI和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两大业务发展,提升运营效率和跨团队协作,未来还将更新公司资产、内部制造能力等情况 [2][5] 分组1:总部扩张情况 - 公司执行租赁协议扩大新泽西州沃伦市的总部,面积超两倍 [2] - 扩张后的空间将集中跨职能团队,包括行政领导、监管事务、公司战略和研发等,提高运营效率和跨团队协作 [3] - 总部将容纳Tevogen.AI和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项目,为Tevogen.AI的数据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提供专用设施 [3] - 新租赁空间曾由CAPTRUST占据,其客户资产超1万亿美元,公司感谢建筑所有者三井住友美国保险公司及其母公司MS&AD保险集团控股公司的支持 [4] 分组2: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计划从生物技术公司发展为多领域运营,包括Tevogen Bio、Tevogen.AI和Tevogen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 [5] - Tevogen.AI与微软合作持续扩张,公司资产市值预计达100亿美元,相关更新即将发布 [5] - 股东将很快收到公司实现内部制造能力目标的更新,预计支持Tevogen肿瘤学累计收入100 - 140亿美元、Tevogen专科护理累计收入180 - 220亿美元 [5] - 公司致力于通过药物研发、人工智能创新和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的国内制造,提高医疗保健的可负担性和可及性 [5]
把握三大技术趋势 基金看好创新药“中国超市”
证券时报· 2025-06-09 02:47
创新药行情表现 - 今年以来创新药尤其是港股标的强势上涨,带动基金水涨船高,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大涨78.8%,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永赢医药创新智选A、华安医药生物A等多只医药主题基金年内涨幅超60% [1] - 创新药已成为今年基金业绩的"胜负手",但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开始出现,知名基金经理指出"创新药的泡沫远比上轮CXO大" [1][8] 行情驱动因素 - 创新药行情源于价值发现和价格发现的"戴维斯双击",市场风险偏好上行及对中远期定价接受度提高 [2] - 创新药行业发展加速验证,包括研发数据读出、商业化放量验证、出海合作密集落地,国际合作伙伴给予更乐观定价 [2] - 政策支持力度大,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文件出台,首发定价政策打开创新药定价天花板 [2] 中国创新药产业竞争力 - 中国在大分子时代弯道超车海外,全球5000万以上BD中中国产品占比从2020年5%提升至2024年30%,2024年一季度增至40% [3] - 中国在ADC、双抗、TCE等领域具备全球一线竞争力 [3] - 全球MNC面临未来十年专利悬崖,2025年开始核心产品专利到期,抢购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补充管线同时降本增效的最佳方式 [3] - 中国创新药企制造成本仅为美国企业的1/4左右,双抗药物探索走在前列,PD1/VEGF双抗和PD1/IL2均为国内首创 [11] 技术发展脉络 - ADC是化疗的升级,联合IO疗法使用是未来趋势之一,另一趋势是双毒素ADC开发解决现有ADC耐药问题 [5] - 双抗IO是PD1的升级,PD1/VEGF赛道火热,大金额BD层出不穷,PD1/IL系列未来可能成为超级爆款 [6] - TCE是CarT的平替,在血液瘤上已成功,实体瘤逐步探索,国内外技术水平相当 [6] 投资策略 - 选择研发实力和执行力"双强"的平台型公司,抓住ASCO等行业催化密集窗口期进行观察跟踪 [7] - 创新药投资本质是"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博弈,价值实现高度集中于"潜在重磅药物出现→专利期内商业化成功"窗口期 [8] - 不买管线早期的,只挑有双抗药物进入FDA优先审评的药企进行分散配置 [9] - 临床数据超预期是上调市场空间的起点,验证后应享有更高定价 [10] 行业前景展望 - 2025年是国内创新药行业的"三个元年"——收入放量元年、盈利跨越元年和估值抬升元年 [3] - 国内创新药企已从规则遵守者到规则挑战者再到规则制定者,集体跨越盈亏平衡线后有望开启长期上行趋势 [11] - 未来几年创新药公司将交出业绩答卷,趋势向好,源于优质管线放量确定性和支付体系支持 [12] - 创新药"中国超市"概念将持续得到验证,海外跨国药企与中国创新药合作将成为常态化选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