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WEI ADS 2.0

搜索文档
自动驾驶已至商业化前夕 华为、腾讯等跨界“逐鹿”
新华网· 2025-08-12 13:48
自动驾驶商业化进展 - 北京亦庄成为国内首个"车内无人"自动驾驶试点区域 百度和小马智行等企业正进行最终调试 即将实现完全无人的Robotaxi商业化运营[1] - 小马智行在北京亦庄已进行7个月无人化测试 单车单日订单量超20单 且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3] - 自动驾驶收费标准明确:高峰时段3元/公里 非高峰时段2.6元/公里 实际运营还提供折扣优惠[4] 技术安全与用户体验 - 小马智行安全系数达人类驾驶员10倍以上 能有效应对突发路况包括动物穿行和异物障碍[3] - 百度自动驾驶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城区限速60公里/小时 因交通事故中96%与超速相关[3] - 用户体验反馈积极:高频用户每周使用7-8次 认为无人车比网约车更自在且优惠更多[2] 企业战略布局 - 华为智能汽车BU研发人员超7000人 其中70%-80%专注自动驾驶研发 智能部件发货量已突破200万辆[5][6] - 华为通过三种模式开展业务:零部件供应 HI模式和智选模式 其中智选车新加入智能驾驶系统[6] - 腾讯专注提供自动驾驶基础设施 包括云服务和高精地图 已在上海设立行业首个智能汽车云专区[6][7] 政策与行业环境 - 2023年上半年各级部门出台近30项自动驾驶相关政策 涵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网联基础设施[8] - 工信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支持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8] - 北京发布全国首个数据分类分级细则 上海推出无驾驶人创新应用规定 深圳明确责任判定标准[8]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 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3.0 被多家算法公司应用于场景生成和多模态检索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6] - 腾讯基于全真互联技术在北京完成自动驾驶全闭环运行 未来将在企鹅岛进行工程部署[7] - 商汤科技采用AIGC生成困难样本 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 推行"驾、舱、云"三位一体战略[7]
未来智造局 | 智能辅助驾驶,是否正在陷入瓶颈?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9 17:22
行业规模与竞争格局 - 国内自动驾驶相关企业数量超过5500家 [1] - 特斯拉凭借全球海量量产车数据构建算法迭代优势 但存在摄像头识别静态物体及低可视度环境灵敏度不足的缺陷 [2] - 华为与魔门塔采用激光雷达与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激光雷达探测半径达数百米 远超普通摄像头二十余米范围 [2] 数据积累与市场表现 - 比亚迪智驾车型累计销售超48万辆 日均生成超3000万公里智驾数据 构建中国最大车云数据库 [3] - 国产车企覆盖下沉市场等多样化消费群体 形成海量数据积累优势 支撑复杂场景算法优化 [3] 技术瓶颈与安全警示 - 人工智能学习机制依赖数据规律拟合 缺乏人类基模理论的自主知识迁移能力 无法应对未录入数据库的意外场景 [4] - 公安部明确市场在售智驾系统均属辅助驾驶阶段 驾驶人为最终责任主体 [4] - 特斯拉将FSD系统描述从"完全自动驾驶能力"修改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华为ADS 2.0自称为"L2.9999级" [5] 商业化应用进展 - 九识智能无人物流车标称L4级 累计运营超2000万公里 覆盖全国200多座城市 具备开放环境大规模使用能力 [6] - Waymo在旧金山规模化运营 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成功商业化 证明L4级在城市复杂路况达到技术可用水平 [6] - Robotaxi可靠性依赖多重策略冗余和后台遥控 新增行驶区域需大量测试调教 端到端技术仍需打磨 [7] 发展路径与投资方向 - 车路云一体化方案被视为实现全域无人驾驶的可行路径 [7] - 股权投资领域看好无人驾驶作业车赛道 认为其将最早实现智驾技术商业化落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