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传感器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高保真实景还原!最强性价比3D激光扫描仪~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8-01 07:33
最强性价比3D激光扫描仪 GeoScan S1是国内目前最强性价比实景三维激光扫描仪,轻量化设计,一键启动,便可拥有高效实用的三维解决 方案。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为核心,实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可广泛用于多种作业领域。 每秒20万级点云成图,70米测量距离,360°全域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的大场景,扫描可选配3D高斯数据采 集模块,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支持跨平台集成,配备高带宽网口及双USB 3.0接口,为科研实验提供灵活扩展 空间。降低开发门槛,助力开发者快速掌握研发能力,开启更多可能。 GeoScan S1设备自带手持Ubuntu系统和多种传感器设备,手柄集成了电源,可通过D-TAP转XT30母头输出至 GeoScan S1设备本体,给雷达、摄像头以及主控板提供电源。 基础版重建效果一览! 重磅!3DGS版本来啦 3DGS渲染版本来啦,支持离线渲染和在线渲染两种,直接看一下效果吧!!!! 使用门槛低 :操作简单直观,一键启动即可 执行扫描作业 扫描结果导出即用 :无需复杂部署和繁琐处理,扫 描结果导出即用 高效率高精度建图 :模型精度高,行走之间轻松扫 描大场景 业内最优惠价格 :性价比高 ...
买来的足式机器人,调了好久不work......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7-31 08:04
足式机器人开发挑战 - 初学者开发足式机器人面临巨大困难,需实现爬楼梯、跑步、跳舞等高难度动作,但缺乏系统指导导致难以入门[1] - 复杂地形(石子路、坑洼路面)要求机器人具备稳定动作执行能力,僵硬驱动难以行走超过20米[1] - 完整开发流程需掌握运动学、动力学、多传感器融合、强化学习等8项核心技术,学习门槛高[1] 足式机器人行业价值 - 足式机器人(四足/双足)被视为机器人领域里程碑,能仿生应对复杂地形突破平坦环境限制[2] - 资本高度关注,在巡检、安防、救援等场景有广阔应用前景,企业正高薪争夺相关人才[2] - 当前是进入领域最佳时机,但缺乏系统学习路径导致学习者易踩坑放弃[2] 课程技术体系 - 国内首门覆盖四足到双足的全栈算法课程,包含基础运动控制、高级强化学习、Sim2Real迁移三大模块[2][3] - 核心技术包含:关节负载分析(运动学)、IMU/视觉多模态融合、双足动态平衡控制、PPO/SAC算法应用[3] - 前沿技术整合:波士顿动力跳跃算法解析、域随机化策略、RMA等提升仿真到现实的迁移成功率[4][7] 实战训练设计 - 仿真平台覆盖Isaac Gym/Gazebo/MuJoCo,实现行走/跳跃/攀爬等多任务切换训练[3][9] - 硬件部署涉及Unitree、DeepRobotics等主流平台,包含噪声注入、物理参数抖动等鲁棒性增强手段[7][11] - 大作业设置复杂地形跑酷、人机协作等场景,要求学员完成从设计到性能评估的全流程[7][16] 目标人群与能力培养 - 面向AI从业者、机器人专业学生、转行者三类人群,需具备Python/PyTorch及线性代数基础[16] - 培养能力包含:全栈技术掌握(运动控制到强化学习)、四足/双足系统思维、1-2年等效项目经验[16] - 课程形式为离线视频+代码+线上答疑,配套源码与行业案例,有效期1年[17]
“无边界”割草机器人:数百亿美金价值的下一个智能化变革大赛道
36氪· 2025-07-24 10:35
市场背景 - 欧美家庭草坪数量约8千万至1亿块,平均面积500-2000㎡,80%家庭参与园艺活动,年均花费616美元[3] - 全球割草机市场年新增需求约1800万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欧美占比85%[3] - 割草机器人当前渗透率仅7%,北美1%,欧洲20%(北欧40%,德国瑞士30%,南欧15%)[3] 技术发展 - 无边界割草机器人采用RTK厘米级定位+多传感器融合(视觉SLAM/激光雷达),实现复杂地形导航[1][4][9] - 技术演进分三阶段:埋线式主导(1990s-2010s)→无边界技术兴起(2020-2023)→多技术融合爆发(2024年起)[8][9][10] - 2024年全球销量达180万台,中国品牌占比超30%,无边界产品出货量突破20万台[11] 竞争格局 - 主流品牌分两类:传统园林工具商(富世华、宝时得、白马科技)和跨界机器人厂商(九号、追觅、松灵)[15] - 技术核心为定位与避障能力,RTK+视觉融合成主流方案,激光雷达成本高但性能强[16][18][19] - 渠道85%依赖线下,欧洲渠道成熟(富世华覆盖率70%),美国仍以电商为主[21][22][25] 市场驱动因素 - 劳动力成本高:欧美割草时薪30-55美元,机器人1-2年可回本[5] - 环保政策:欧盟2027年淘汰80%燃油设备,美国加州2028年零排放强制令[6] - 成本下降:家用机型价格从1990s的8000欧元降至1000欧元[6] 未来趋势 - 功能集成潜力大:割草+扫雪/灌溉等可提升单机价值3-5倍[6] - 中国品牌优势:供应链国产化(芯片/RTK模组/激光雷达)+技术迭代速度快[26][27] - 全球化关键:需本地化适配(如欧洲中小草坪偏好RTK+视觉,北欧需防水设计)[28][31]
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这款三维激光扫描仪太好用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9 18:19
产品概述 - GeoScan S1是一款轻量化设计的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具备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能力,核心优势在于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1] - 设备采用手持Ubuntu系统,集成电源手柄设计,通过D-TAP转XT30母头为雷达、摄像头及主控板供电[2] - 由同济大学刘春教授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产业化团队联合研发,经过上百个项目验证,首发价19800元起[4] 技术参数 - 扫描性能:每秒生成20万点云,70米测量距离(精度±1.5cm),360°水平视角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大场景扫描[1][23] - 同步精度:微秒级硬件IO同步触发,最高800Hz频率,集成IMU/RTK/激光雷达/相机等多传感器数据同步[28][29] - 计算单元:搭载Intel N5095处理器(4核2.0GHz/睿频2.9G),16GB内存+256GB存储(可拓展TF卡)[16] - 物理规格:尺寸14.2×9.5×45cm,含电池重量1.9kg,航空铝外壳,续航3-4小时(88.8Wh电池)[16] 核心功能 - 实时建模:通过多传感器SLAM算法输出彩色点云数据,支持pcd/las/plv等通用格式导出[16][21] - 3D高斯采集:选配模块可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需采购升级版本(39800-67800元)[44][51] - 跨平台集成:适配无人机/无人车/机械狗等负载平台,配备千兆网口+双USB3.0接口[1][38] 应用场景 - 复杂环境适应:在写字楼/停车场/隧道/矿场等室内外场景均能完成精准三维建模[32][40] - 行业解决方案:适用于地理信息采集、施工监控、文物保护、城市规划等领域[46][48] - 典型场景案例:大型园区/市政道路/环形花园等场景建模验证[33][43] 版本与定价 - 基础版19800元(含激光雷达+IMU+RTK+双相机) - 深度相机版23800元 - 3DGS在线版39800元 - 3DGS离线版67800元[51]
每秒20万级点云成图,70米测量距离!这个3D扫描重建真的爱了!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16 12:05
产品概述 - GeoScan S1是一款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具有轻量化设计、一键启动和高性价比的特点,适用于多种作业领域[1] - 设备以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算法为核心,实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1] - 产品由同济大学刘春教授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产业化团队合作开发,拥有多年科研和行业积累,经过上百个项目验证[4] 技术参数 - 扫描性能:每秒生成20万级点云,70米测量距离,360°全域覆盖,支持20万平米以上的大场景扫描[1][23] - 精度:相对精度优于3cm,绝对精度优于5cm[16] - 数据输出:支持pcd、las、ply等多种通用格式,可生成彩色点云[16] - 系统环境:运行Ubuntu 20.04,支持ROS[16] 硬件配置 - 传感器集成:包含3D激光雷达、9DOF IMU、双广角相机、深度相机等[7] - 计算单元:Intel N5095处理器,4核2.0GHz(睿频2.9G),16G内存/256G存储[16] - 同步模块:微秒级同步精度,最高800Hz频率[17] - 供电:88.8Wh电池容量,续航约3-4小时[16] 功能特点 - 实时建模:支持三维点云地图动态构建、色彩融合和实时预览[16] - 多传感器融合:结合相机、激光雷达、IMU、RTK数据[16] - 小倾角设计:激光雷达25°倾斜角度安装,提高采集效率[9] - 跨平台集成:适配无人机、无人车、机械狗等多种负载平台[38] 应用场景 - 适用于写字楼、停车场、工业园区、隧道、森林、矿场等复杂室内外场景[32] - 可用于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等领域[46] - 支持3D高斯实景还原,选配模块可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44] 价格信息 - 基础版本:19800元[51] - 深度相机版本:23800元[51] - 3DGS在线版本:39800元[51] - 3DGS离线版本:67800元[51]
头部Robotaxi专家小范围交流
2025-07-01 08:4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自动驾驶行业 - **公司**:特斯拉、vivo、百度、小马智行、文远知行、Pony、小鹏、理想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自动驾驶主流方案**:当前主流采用局部端到端两阶段模型,前端感知和预测利用 CNN 结合 LLM 增强环境理解,规划控制侧重基于规则的方法保障安全,旨在平衡复杂度与可靠性[1][2] 2. **特斯拉技术路径优劣势** - **优势**:响应速度快,车载系统响应及时;处理复杂场景能力强,一段式操作解决多模块联合问题表现出色[3] - **劣势**:训练过程复杂,监督难以构造;数据采集与标注困难,训练时比局部端到端方法面临更大挑战[3] 3. **国内 L4 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优势**:在驾驶舒适性、复杂路况安全性及急弯场景路径规划方面优于特斯拉,国内公司通过多传感器融合提升感知能力,更适应国内复杂交通环境[1][6] 4. **L4 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硬件需求** - **激光雷达**:是刚需,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能有效识别物体形状,避免纯视觉方案的感知缺陷,但数据量庞大,对算力需求较高[1][9] - **芯片**:实现 L4 功能对芯片算力要求高,英伟达芯片性能和稳定性优异,国产芯片在尖峰性能、平均性能和生态支持上与英伟达有差距,但美国制裁推动国产替代,可显著降低成本,如地平线芯片可节省 80%成本[1][12] 5. **限制车队规模扩大的因素**:单车成本高(目前约 80 万,大规模量产需降至 30 万以内)、监管限制(只能部署在特定区域)、人力成本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专业云控驾驶员及后台服务器支持)[16] 6. **政府相关政策和要求** - **Robotaxi 运营**:需先在特定区域测试收集数据,提供给政府获批准后开放区域运行[17] - **自动驾驶牌照发放**:政府每年限定牌照数量,申请者提交公用指标数据初步筛选,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场景监控自动驾驶能力,结合两者结果决定发放对象,牌照数量逐渐递增[18] 7. **世界模型**:在自动驾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车企之间存在差异,整体框架包括动态障碍物重建和静态环境重建,但细节差距大,如小鹏、理想等采用 3D 高斯等高精度方法,其他企业可能采用游戏引擎方式模拟[20] 8. **L4 级别公司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大量测试和仿真技术解决常见问题,利用数据孪生构建仿真环境,发现并解决问题,更新算法并积累数据,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2][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PNC 未用更多模型驱动的原因**: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数据问题,自回归会使未见过的数据偏差累积,未见过的数据可能导致危险行为[4][5] 2. **政府仿真软件及评价指标**:以北京交管局为例,使用基于国外的通用平台软件添加各种随机场景评估,评价体系不复杂,国内厂家能做类似软件[19] 3. **生成数据与大语言模型的关系**:生成数据基于已训练好的大语言模型框架,可提供优质数据,减少对真实数据的依赖[23] 4. **人员招聘来源**:从百度、美国公司、Vivo 等企业挖掘高端人才,应届生主要来自清华、北航、北邮、中科大、中科院和浙大等高校[25] 5. **国内与海外引进人才对比**:国内人才数学基础扎实,项目执行和攻坚能力强;海外引进人才眼界高,有新奇想法,工作规范[26][27] 6. **自动驾驶领域未来技术迭代**:短期无太大技术变革,重点是将大语言模型融入自动驾驶系统,若实现将带来巨大飞跃[28]
激光雷达:AEBS新规催化标配预期,割草机+无人城配快速放量
2025-06-12 23:0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激光雷达、智能驾驶、智能割草机、无人城配、无人货运、自动驾驶、物流配送、非乘用机器人 - **公司**:禾赛、速腾、图达通、博世、大陆电装、Austal、尊、问界、极氪、滴滴、小马、阿波罗、文远、追觅、9号、科沃斯、松灵、90、行驶器、白犀牛、菜鸟、京东、赛图达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激光雷达应用前景广阔** - **车规市场**:AEBS新规催化,从推荐转强制标准、扩展适用范围及明确要求,推动激光雷达上车和技术应用;未来几年半固态方案成本降,或成乘用车标配;价格下沉,应用从乘用车扩至轻型商用车,L3/L4对高性能需求增加[1][10][12][13][14][16] - **非车规市场**:智能割草机、无人城配等需求旺,智能割草机激光方案渗透率提升,2025年出货量扩容,市场可达五六十亿;无人城配可降成本提效率;美国Austal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获国防部批准,估值10亿美金[1][5][11][17][18][19] 2. **激光雷达具高赔率预期差** - **产业链优势**:智能驾驶产业链中,激光雷达在感知、规划和决策模块表现优,全球车规级市场能培育千亿市值寡头公司,现禾赛和速腾等头部企业市值未反映成长潜力[1][6][9] - **供需错配**:过去技术路线之争使头部Tier 1和车企早期投入不足,供给集中,现需求加速放量,今年预计翻倍提升,但定价估值未反映该情况[7][8] 3. **无人货运车发展潜力大** - **市场现状**:多家厂商积极布局,2025年快速放量,如90计划交付超1万台等[21] - **技术进展**:主流车型配激光雷达,多颗配置,单价值量下降,市场空间200 - 400亿,与国内ADAS中期空间类似[22][23] - **发展趋势**:成本是关键,未来或有更严车规要求,行业空间大,有望再造国内ADAS市场,头部企业中期格局集中度高[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科技行业应用核心作用**:科技行业落地和变现要解决替代人问题,激光雷达作为多维感知技术,是感知客观世界变化起点,在多方向发挥关键作用[2] 2. **自动驾驶技术对比**:毫米波雷达低位置安装有缺陷,激光雷达能解决问题,在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中作用重要[13] 3. **智能割草机配备原因**:传统RTK加视觉和纯视觉方案有缺陷,激光雷达可全天候作业,不受极端天气和复杂场景影响[17] 4. **无人城配车合理性**:采用激光雷达可降每票快递最后5公里运输成本67%,节省人工成本,优化物流效率[19] 5. **激光雷达对无人驾驶重要性**:对广义无人配送车辆意义大,市场潜力大,短期内成本控制重要,长期关注稳定性和可靠性,部分企业有投资机会[25]
速腾聚创(02498)2025年Q1:技术优势兑现,毛利率大幅提升至23.5%
智通财经网· 2025-05-30 22:03
财务表现 - 2025年Q1总营收3.3亿元,毛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73%,毛利率23.5%,同比提升11.2个百分点 [1] - 净亏损收窄至9878.6万元,同比改善24.4% [1] - 机器人激光产品销量11900台,同比增长183.3%,收入0.73亿元,同比增长87.2%,收入份额提升至22.3% [1] - ADAS产品毛利率15.1%,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机器人及其他产品毛利率同比提升23.1个百分点 [1] 业务结构 - ADAS激光雷达产品销量9.67万台,收入份额约70%,部分客户转向纯视觉路线但多传感器融合趋势缓解影响 [3] - 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份额26%,位居第一,2025上海车展超50%车型搭载量占比第一 [3] - 已取得30家汽车厂商超100款车型量产定点订单,12家客户的38款车型实现SOP [3] - 机器人业务与全球超2800家客户合作,覆盖工业仓储、配送机器人等领域 [5] - 无人配送领域占据超90%头部客户份额,割草机器人领域获120万台三年订单 [5][6] 技术优势 - 激光雷达专利公开量657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和166项(机器人感知系统领域),均居榜首 [2] - 推出EM平台及EMX产品,形成行业最全数字化激光雷达矩阵,覆盖96线至2160线不同规格 [7] - EM平台获全球5家整车厂17款车型定点,包括中外合资车企、北美新能源车企等 [7] 增长驱动 - ADAS业务受益高阶智驾渗透率提升及Robotaxi发展,合作伙伴包括小马智行、滴滴自动驾驶等 [4] - 机器人业务爆发,人形机器人领域与20余家企业合作,发布Active Camera产品AC1及AI-Ready生态 [6] -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布局,合作企业包括宇树、灵宝CASBOT等 [6] 行业地位 - 2018-2024年ADAS累计销量冠军,2025年ADAS激光雷达年度销冠 [3] - 割草机器人领域与几乎所有头部玩家保持独家合作 [6] - 具身智能业务入选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投研机构核心产业图谱 [6]
红外热成像:智能汽车的“全天候之眼”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5 22:32
行业概述 - 全球汽车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2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 [3] - 技术从军事领域向民用转化,成为智能汽车安全与感知层核心配置 [3] 技术突破 - 非制冷型探测器技术成熟使成本从60万元降至几百元,高德红外12μm探测器实现前装量产,睿创微纳6μm芯片分辨率达1920×1080 [7] - 轩辕智驾红外芯片通过德国莱茵TÜV双认证(AEC-Q100/Q104),国内首家获此资质 [7] - AI算法实现目标分类(行人绿框/车辆黄框),0.1秒内触发预警,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如睿创微纳双光谱系统支持千米级目标锁定 [8] - 高德红外实现9大核心技术、4000余道工序国产化,轩辕智驾AA自动化生产线年产能从15万台提升至100万台 [11] - 高德红外2024年首发500万像素高温中波制冷探测器,分辨率2560×2048,双色双波段设计提升复杂环境可靠性 [11] 应用场景 - 夜间驾驶:奥迪A6L夜视系统标记行人/动物,奔驰S450集成大灯闪烁提示,夜间事故率降低需求显著 [13] - 智能驾驶:滴滴Robotaxi测试显示雾霾天气(能见度<50米)红外识别准确率优于传统方案 [14] - 商用车:轩辕智驾红外设备可提前10分钟预警电池热失控,高德红外设备助陕汽重卡降低30%机械故障率 [15] - 智能座舱:睿创微纳红外算法监测驾驶员疲劳行为,轩辕智驾红外系统联动空调实现个性化温控 [15] - 特种车辆:东风猛士917蛟龙战甲搭载红外夜视系统提升越野安全 [19] 市场竞争格局 - FLIR Systems占全球车载红外市场25%,博世、大陆集团集成红外至ADAS系统 [21] - 中国企业高德红外、睿创微纳突破国际垄断,高德红外与东风/广汽合作年产能百万套,睿创微纳芯片搭载比亚迪仰望U8 [21] - 非制冷探测器成本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高德红外产品价格从1万元降至500元以下,中端车型渗透率从2022年5%升至2024年18% [22] - 区域差异:欧美政策驱动商用车应用,中国新能源/基建双轮驱动,东南亚/拉美市场偏好高性价比方案 [22] - 2024年全球民用红外市场规模78.66亿美元,2025年预计85.33亿美元,中国份额持续提升 [23] 未来趋势 - 技术融合:超光谱成像结合可见光/红外/紫外数据,边缘计算实现毫秒级本地处理(如EFISH-SBC-RK3588方案) [26] - 成本下探:光谷实验室胶体量子点芯片成本仅为传统方案1%,2027年车载红外系统均价或降至2000元以下 [26] - 标准建设:中国主导制定ISO 18251-2:2023填补国际标准空白,睿创微纳开源平台吸引500家开发者加速AI迭代 [25]
申万宏源:首予速腾聚创(02498)“增持”评级 激光雷达配置需求进入爆发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5-14 11:58
公司财务预测与估值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为26 2/36 6/47 0亿元 归母净利润为-2 38/1 06/3 20亿元 [1] - 采用PS估值法 可比公司2025年PS平均估值为10 5倍 给予公司2025年7 4倍PS 对应目标市值约194亿 [1] - 选取禾赛科技 优必选 Mobileye作为可比公司 [1] 行业地位与产品优势 - 2024年激光雷达总销量约54 4万台 同比增长109 6% 其中ADAS应用产品销量约52万台 [2] - 2024年以26%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 产品矩阵完备 涵盖机械式/半固态/固态等多种技术路径 [2] - 产品性能覆盖短距到超长距 低线束到高线束 应用覆盖车载主雷达/角雷达/机器人雷达等 [2] 车载市场发展驱动力 - 2025年激光雷达行业进入"千元机时代" 价格下探至千元级别 核心价格区间降至25-30万 [3] - 预计2025年全球乘用车激光雷达市场空间约70亿 中国市场占63亿 海外市场将成重要增量 [3] - 激光雷达与端到端算法融合 多传感器和纯视觉路线不再对立 [3] 机器人领域战略布局 - 聚焦机器人视觉 灵巧手等增量零部件开发 推出基于手眼协同的上下半身操作解决方案 [4] - 2025年3月发布AC1 创新性融合激光雷达 摄像头与IMU三大核心传感器 [4] - 预计2025年割草机器人对激光雷达需求量超过40万台 2028年有望超90万台 [4] -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特斯拉目标生产5000台Optimus 国内企业实现千台级交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