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lama

搜索文档
深度 | 安永高轶峰:AI浪潮中,安全是新的护城河
硬AI· 2025-08-04 17:46
AI安全风险管理 - 安全风险管理从成本中心转变为构建品牌声誉和市场信任的价值引擎 [2][3] - 安全合规从被动约束条件升级为主动战略优势,是AI企业技术同质化后的关键胜负手 [3] - 安全直接决定企业信任与市场估值的核心资产 [4] AI风险特征与挑战 - AI风险已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场景,如开源工具Ollama的默认开放端口漏洞 [6] - 算法黑箱与模型幻觉导致风险隐蔽性强、责任归属难度高 [6] - AI攻击具备模型幻觉和算法黑箱等新特性,传统防护方法难以应对 [6] - AI能通过碎片化数据精准重建个人画像,推断用户未意识到的敏感信息,导致歧视性定价、精准诈骗等风险 [6] AI安全防护策略 - 企业需建立适应AI特性的新型安全防护体系,包括输入输出沙箱隔离、指令优先级管理和上下文溯源等多维度机制 [7] - 采用"核心闭源、外围开源"组合策略,核心业务用闭源模型降低风险,外围创新用开源模型提升灵活性 [7] - AI备案应转化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契机,而非简单合规动作,需建立持续监控和企业级数据治理体系 [6][15] AI安全治理框架 - 构建AI安全治理模式需从组织职责、合规、安全机制到技术手段建立完整框架 [9] - 借助"安全智能体"团队实现主动威胁狩猎和精准异常行为分析,提升安全工作效率 [9] - 形成人机协同的最终防线,AI负责自动化攻防对抗,人类专家聚焦管理决策和战略规划 [9] 企业实践建议 - 企业家需保持对技术迭代的「好奇心」、解决真问题的「务实心」和对安全合规的「敬畏心」 [7][23] - 将AI安全合规视为战略投资,完善治理体系可获得品牌认可与信任溢价 [7] - 传统企业应用AI需补齐系统性短板,包括安全合规体系、责任意识和文化建设 [13] 开源与闭源模型选择 - 开源模型优势在于透明化,但需自建端到端安全防护能力并警惕供应链污染风险 [20] - 闭源模型提供一站式安全合规保障,但算法黑箱特性可能导致解释权缺失纠纷 [21] - 技术实力强且对自主可控要求高的企业适合开源模型,技术能力有限的企业更适合闭源模型 [22] 隐私保护重要性 - "以隐私换便利"在AI时代风险不可逆,如生物特征数据泄露无法重置 [10] - AI能汇总个人所有公开渠道信息,企业需从源头做好语料清洗和拒答策略 [11] - 行业普遍疏忽隐私保护将导致更严重后果,如大模型无意泄露个人训练数据 [11] 提示词注入防御 - 提示词注入类似"社交工程学",通过语言陷阱诱骗AI执行非法操作 [16] - 防御策略包括AI行为动态检测、指令优先级隔离、输入输出沙箱化和上下文溯源 [19] - 将安全规则固化为模型本能反应,而非可被用户输入覆盖的临时指令 [19]
靠"氛围编程"狂揽 2 亿美金,Supabase 成 AI 时代最性感的开源数据库
AI前线· 2025-05-20 09:24
Supabase发展里程碑 - 2025年站上"Vibe Coding"开发趋势风口,成为AI原生应用首选后端 [1] - 2025年完成2亿美元D轮融资,投后估值达20亿美元,累计融资近4亿美元 [1] - 管理350万个数据库,服务超200万开发者,GitHub代码库得星数超8.1万 [17] Vibe Coding工作流 - 开发流程:从PRD文档→数据库schema设计→服务实现的全AI工具链协作 [4] - 典型工具组合:Grok生成PRD + Cursor/Claude生成代码 + Supabase后端部署 [4][5] - 效率提升:Lovable等平台结合Supabase可实现"提示词生成全栈应用"的极速开发 [5] 技术整合与产品演进 - 2023年2月集成PGVector扩展,支持RAG应用开发 [11] - 2023年与Ollama集成实现本地AI开发环境 [11] - 2023年12月推出AI助手,获Product Hunt年度最佳数据产品奖 [13] - 2025年上线MCP服务器,实现AI工具与数据库的深度连接 [14] 竞争优势 - 开源策略:40%员工来自开源贡献者,25款开源工具强化Postgres生态 [11][17][21] - 产品定位:直接基于PostgreSQL开发,相比Firebase减少抽象层 [17][21] - 商业模式:坚持不涨价策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20][21] 行业影响 - 被Accel比作"新时代的甲骨文/MongoDB",预计在高价值数据库领域占据主导 [21][22] - 成为Bolt.new、Lovable、Vercel v0等前沿开发平台的标准后端配置 [5][8] - 远程团队布局新西兰/秘鲁/马其顿,持续扩展AI与企业应用市场 [22]
李礼辉:构建可信任的数字金融 | 金融与科技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1 18:39
中国大模型发展的新突破 - DeepSeek-V3开源模型获全球高度评价,性能与GPT-4o相当,多项表现位列全球前几名,训练成本仅600万美元,远低于GPT-4o的1亿美元 [4] - 算法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包括MLA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oE混合专家架构等,为金融机构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4] - 昇腾910B芯片实现自主化突破,半精度算力超越英伟达A100,能效比高25%,国内产业链快速适配形成模型即服务等应用模式 [5] AI技术的陷阱与挑战 - 安全风险突出,如Ollama框架存在无鉴权机制、数据窃取和恶意攻击漏洞,影响模型服务的稳定性和数据完整性 [8] - 主流大模型如Grok-3、GPT-4、DeepSeek-V3均存在模型幻觉问题,且尚未解决歧视、算法共振、隐私泄露等技术缺陷 [9][10] - AI智能体首次被用于网络攻击,动态代码生成能力对国家安全防御体系构成新挑战 [10] 数字金融创新的挑战与目标 - 金融行业需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核心在于构建可信任的数字金融,主动防范AI陷阱并满足监管要求 [12][13] - 垂直模型需聚焦金融场景专业化能力,而非通用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强调模型可信度和解释性 [13] 可信任数字金融的构建路径 - 高可靠性要求:部署AI时需强化防火墙、零信任架构等安全措施,针对不同场景需特别注意模型幻觉、歧视等问题 [15] - 可解释性为关键:需展示完整推理路径,通过可视化工具和注意力机制提升透明度 [15] - 行业级与企业级模型协同发展:预训练行业级模型降低边际成本,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建生态圈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