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

搜索文档
移民突袭事件引发在美外企警惕
环球时报· 2025-09-11 12:04
移民执法事件影响 - 美国移民局突袭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在建电池工厂并逮捕475人 其中超过300人为韩国公民 [2] - 事件引发多国关注 在美外企担忧用工环境并产生寒蝉效应 [2] - 14家受访韩国企业中有10家考虑调整在美项目计划 [5] 项目运营与投资影响 - LG新能源将佐治亚州电池工厂投运时间推迟至2026年上半年 [3] - 现代-LG电动汽车电池园区是佐治亚州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发展项目 [3] - 事件导致工厂建设停滞 并动摇整个电动汽车供应链时间表 从锂矿开采到软件集成商均受影响 [3] 劳动力与签证限制 - 美国半导体行业到2030年面临约6.7万个技术岗位空缺风险 [3] - 美国每年为外籍员工提供8.5万个H-1B工作签证 采取抽签分配 韩国企业平均仅获约2000个名额 [4] - 电池厂机电工艺复杂 技术要求严苛 美国多数工人未经相关系统培训 [3] 政策矛盾与战略冲突 - 移民突袭事件与特朗普政府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4] - 事件凸显政府政策优先事项矛盾性 亚洲投资者对美方同时推行移民执法与吸引外资的做法感到困惑 [4] - 企业因签证名额不足转向B-1商务签证或ESTA系统 但相关身份明确禁止就业 存在合规风险 [4]
面临同类风险,纷纷咨询律师,移民突袭事件引发在美外企警惕
环球时报· 2025-09-11 06:45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 黎枳银】美移民局日前突袭韩国现代汽车与LG新能源在建电池工厂并逮捕 475人(超过 300人为韩国公民)的画面在国际舆论场上广泛传播,引发多国强烈关注,不仅在韩国国 内和在美韩国人当中激起反响,也令在美外企纷纷感到不安。 将对在美外企用工环境产生 " 寒蝉效应 " 移民突袭事件发生后,"现代汽车-LG 巨型工厂空旷无人,数十辆空无一人的汽车成排停驻。"韩国《东 亚日报》10日报道称。这里在破土动工时曾被誉为韩美经济合作的象征,却在几天前遭遇美国移民局无 差别查处后,化作荒凉的"鬼城"。 一同感受到凉意的还有一众外资企业。"近期收到大量企业客户咨询,担心自己是否存在同类风险,尤 其忧虑持工作签证的外籍员工会否成为联邦政府的重点对象。"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美国商业移民业 务主管马修·邓恩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多家跨国企业已收紧差旅并集中寻求法律意见。 美国缺乏相应的技术工人。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7月报告指出,美国缺乏支持半导体和生 物技术等先进产业所需的劳动力。据半导体产业协会估计,仅半导体行业,美国到2030年将有约6.7万 个技术岗位面临空缺风险。 业内人士指出,最容易在 ...
美国又迎来一家2nm晶圆厂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01 09:17
三星电子美国泰勒工厂投资恢复与2纳米工艺布局 - 三星电子恢复对泰勒工厂的投资,计划从9月开始分两批部署人员(9月和11月),并已订购代工设备[2] - 泰勒工厂原计划生产4纳米工艺,但因客户合作失败调整,现转为2纳米工艺生产线,目标为特斯拉AI芯片供应[3] - 工厂目前配备单洁净室,预计明年年底产能达每月16,000至17,000片12英寸晶圆,总投资额约28.9亿美元(以17,000片晶圆计算)[4] - 设备安装后需工艺稳定期,2纳米工艺稳定期约11个月,量产预计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启动[5] - 三星计划通过泰勒工厂吸引美国大型科技客户(如英伟达、苹果、高通、AMD),长期目标为扩建至四间洁净室,月产能60,000至70,000片晶圆[5] 全球2纳米半导体市场竞争格局 - 台积电已接获2纳米订单,计划2024年下半年在台湾宝山和高雄晶圆厂量产,采用环栅晶体管架构,性能提升10%-15%,功耗降低25%-30%,晶体管密度提升15%[7] - 三星电子计划2025年下半年量产2纳米移动芯片(预计为Exynos 2600),初期3纳米工艺良率问题已通过GAA架构经验积累改进[7][8] - 英特尔瞄准2025年下半年量产1.8纳米工艺(18A),逻辑密度184.21 MTr/mm²,专注于性能/功耗优化而非密度最大化[9][12] - 日本企业Rapidus开发2纳米工艺(2HP),逻辑密度达237.31 MTr/mm²,与台积电N2(236.17 MTr/mm²)接近,PDK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提供[11][12] 市场需求与行业趋势 - 2纳米节点需求强劲,台积电称其需求已超过3纳米,主要受智能手机和高性能计算应用推动[8] - 台积电当前2纳米良率超60%,市场份额67.6%(2024年Q1),三星良率约40%,市场份额7.7%[8] - 行业竞争加剧,台积电预计2纳米产能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满负荷运转,客户包括苹果、高通、联发科、AMD和英特尔[8]
特朗普紧急状态引发市场风暴:美元强势,美股分化,黄金暴跌!
搜狐财经· 2025-08-15 13:35
市场表现 - 道琼斯指数冲高回落 纳斯达克指数高开低走后反弹 标普500指数高开冲高后回落 [1] - 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开盘见顶后回落 跌幅0.17% 盘中最高7555.39 最低7469.14 [9][12] - 欧洲主要股指分化 英国富时指数微涨0.37% 德国DAX指数下跌0.38% 法国CAC指数下跌0.57% 意大利MIB指数微跌0.10% 富时欧洲指数整体下跌0.55% [4] 行业动态 - 锂电池概念股异军突起 涨幅逾6% 特斯拉股价最高触及343.72美元 [3] - 微软上涨0.81% AMD上涨2.62% 英特尔暴涨6.09% [3] - 苹果股价下跌1% 但公司过去几年在美国本土累计投资达6000亿美元 [7] - 贵金属市场剧烈波动 黄金失守3360美元 跌幅1.27% 白银跌幅1.16% [6] 公司动态 - 特斯拉获摩根士丹利"增持"评级 目标价410美元 马斯克宣布Grok 4全球免费 [3] - 英特尔CEO与特朗普在白宫会面 引发外界对二人关系及特朗普此前要求其离职传闻的猜测 [3] - 热门中概股涨跌分化 小鹏汽车逆势大涨近5% 阿里巴巴、理想汽车、拼多多等出现波动 [9] 资金流向 - 美国银行调查显示91%受访者认为美股估值过高 创历史新高 同时49%基金经理看好被低估的新兴市场股票 [3] - 资金在美股和新兴市场间摇摆不定 全球市场高度敏感 [10]
价格胜过标签,关税影响下为何“美国制造”不香了?
第一财经· 2025-08-14 20:26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美国制造业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推行关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美国产业空心化和蓝领就业问题,而非压低进口价格或平衡财政 [3][10] - 关税导致美国消费者将"美国制造"标签与高昂价格关联,其吸引力比三年前下降18% [3][9] - 消费者更注重产品价值而非产地,价格、质量和功能成为比原产国更关键的购买因素 [3][7] 美国消费者对产品产地的态度变化 - 高收入群体(家庭收入≤12.5万美元)更倾向购买高端产品原产国(如美、日、德等),但收入超过该阈值后兴趣略有下降 [6] - 低收入群体(收入<1.5万美元)及中高收入群体(10万-12.5万、15万-20万美元)对低成本生产国(印度、越南等)偏好度最高 [6] - 年轻人比年长者更易受低成本原产国驱动购买行为 [7] 美国消费者对特定国家产品的偏好 - 加拿大是美国消费者最受欢迎的外国供应商和制造业国家,尤其在能源和工业品领域 [9] - 墨西哥作为生产国的受欢迎程度显著低于加拿大 [9] - 32%受访者表示会因产品产自孟加拉国而放弃购买,26%对越南产品持相同态度 [9] 行业与品牌认知差异 - 美国本土品牌在科技(苹果、谷歌)、零售(亚马逊)、娱乐(迪士尼)和服装(耐克)领域获得较高认可 [6] - 消费者对高端产品原产国的兴趣存在收入阈值效应,超过12.5万美元后可能因家庭人口分摊支出而更追求性价比 [6] 贸易逆差与政策动因 - 2024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达1.3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3000亿美元,总体逆差占进口总额24%,被政府视为不可持续 [10] - 关税政策直接动因是产业空心化和蓝领就业问题,而非迫使生产国进一步降价 [10]
价格胜过标签,关税影响下为何“美国制造”不香了?|全球贸易观察
第一财经· 2025-08-14 17:55
关税政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美国消费者对"美国制造"标签的吸引力下降18% 与三年前相比[7] - 关税政策导致消费者将"美国制造"与高昂价格关联 因国内生产成本较高[1][4] - 价格、质量和功能等关键产品特征的重要性超过原产国因素[6] 消费者偏好与收入分层 - 家庭收入不超过12.5万美元的群体更易受高端产品原产国(美英法德日加)影响[4][5] - 收入超过12.5万美元的群体对高端产品兴趣下降 因更注重性价比和家庭人口分摊支出[5] - 低收入群体(低于1.5万美元)和高收入群体(15万-20万美元)对低成本生产国(印度越南孟加拉墨西哥)偏好度最高[5] 产业回流政策效果 - 关税政策未能提升消费者对美国作为商品原产国的兴趣[6] - 企业生产转移至越南和孟加拉等国 但32%消费者拒绝孟加拉产产品 26%拒绝越南产产品[7] - 美国贸易逆差达1万亿美元 占4.1万亿美元总进口额的24% 产业空心化问题突出[8] 跨国品牌与地域偏好 - 美国消费者最认可本国科技(苹果谷歌微软Meta)、零售休闲(亚马逊星巴克)、娱乐媒体(华纳兄弟迪士尼)及服装美妆(拉夫劳伦耐克)领域品牌[4] - 加拿大成为最受欢迎外国供应商和制造业国家 墨西哥受欢迎程度较低[7] - 年轻消费者更易受低成本原产国驱动 年长者更少关注原产国因素[5]
苹果千亿补贴美国制造,iPhone 17会涨价吗?
36氪· 2025-08-11 19:35
投资承诺与政策背景 - 苹果公司宣布1000亿美元投资用于扶持美国本土制造业发展 使iPhone包装盒出现"美国制造"字样 [2] - 截至目前统计 苹果未来四年在加大美国本土制造方面的投资总额累计达6000亿美元 [2] - 该投资计划是对美国政府"美国制造业"计划的配合 苹果CEO蒂姆·库克向特朗普总统赠送100%美国制造的纯金底座圆形奖牌 [2] 供应链调整与合作伙伴 - 新投资的1000亿美元侧重芯片生产领域 是对美国"对境外生产的半导体芯片征收100%关税"政策的回应 [7] - 投资将促进今年在美国12个州的24家工厂生产190亿颗芯片用于全球销售的苹果设备 [7] - 苹果与三星建立新的芯片制造合作伙伴关系 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工厂采用"世界上从未使用过的芯片制造创新技术" [10] - 与康宁合作将全球最大智能手机玻璃生产线迁至美国肯塔基州哈罗兹堡工厂 全球销售的新iPhone和Apple Watch将采用该州出产的盖板玻璃 [13] - 苹果官宣的"美国制造"供应链同盟包括:康宁玻璃 德州仪器 环球晶圆美国公司 Coherent公司 应用材料公司 三星 格芯 安靠和博通等公司 [7] 产品影响与技术发展 - 苹果三星合作开发的可能是下一代iPhone 18的图像传感器 三星正在为苹果开发"三层堆叠传感器" 将三颗芯片进行堆叠以提升处理速度 [10] - 台积电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设有芯片工厂将获得芯片关税豁免权 [10] - 康宁一直是三星手机抗反射玻璃提供商 合作可能坐实iPhone 17系列搭载抗反射屏幕的爆料 [13] - 与德州仪器 应用材料公司 格芯 安靠等供应商合作将更多无线通讯 电源管理方面的芯片制造业务引入美国 [16] 市场反应与成本分析 - 千亿补贴宣布后苹果股价涨5.1% 创近三个月来最大涨幅 [19] - 投资者认为继续在中国 印度组装能确保iPhone利润率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21] - 特朗普给苹果开出"关税豁免" 有望缓解苹果"一个季度损失9亿美元"的关税压力 iPhone 17系列大概不会涨价 [23] - 从2017年到去年 Pro系列起步价格一直保持999美元 根据通胀计算当年999美元的iPhone X对应今年价格应为1298美元 [23] - 999美元定价具有营销魔力 若涨价至1049美元将使iPhone成为"千元机"而劝退消费者 [26] 实施挑战与长期展望 - 精密生产和组装iPhone的供应链在美国根本不存在 iPhone转向美产根本不现实 [3][4] - 彭博社分析至少在十年内美国都不可能大规模生产iPhone 未来两年的折叠iPhone和"全玻璃iPhone"只能由中国独家生产 [21] - 苹果表示短期内iPhone还是境外组装 特朗普无计可施只能同意 [21] - 投资计划兑现期长达四年 似乎对标特朗普任期 目前公布计划比较模糊 不少属于供应商已宣布的投资计划 [19]
美国建厂一年就关门!摩托罗拉前高管:美国人不习惯打螺丝
观察者网· 2025-08-11 15:52
摩托罗拉美国制造尝试 - 摩托罗拉2013年在德克萨斯州生产Moto X旗舰手机 旨在与iPhone和三星Galaxy竞争[1][5][6] - 因销量不佳 Moto X合约价从200美元降至100美元 第三季度销量仅50万部 同期三星Galaxy S4单月销量超1000万部[5] - 工厂于次年关闭 放弃美国组装计划[1] 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挑战 - 面临技能缺口和工厂岗位填补困难 员工更倾向选择零售或餐饮服务[6] - 智能手机组装涉及数百个精密零件 需专项培训 但美国劳动力普遍不适应此类工作[6] - 2023年6-7月美国制造业减少1.1万个岗位 5-6月减少1.5万个 制造业成裁员最严重行业之一[8] 中美制造业规模对比 - 中国2023年制造业就业人数达1.23亿人 为各行业最高[8] - 中国拥有完整智能手机供应链 熟练劳动力 强大供应商网络和数字化基础设施 成本比地区竞争对手低20%-50%[11] - 苹果CEO库克称中国劳动力兼具工匠技能 精密机器人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优势[12] 当前美国制造政策动向 - 特朗普政府向苹果三星施压要求在美国生产移动设备 否则面临25%关税[5] - 特朗普集团推出T1智能手机 最初宣称"美国制造" 后改为"基于美国价值观设计" 售价499美元[11] - 专家质疑美国制造零部件竞争力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举足轻重角色[11] 技术规格数据 - Moto X采用安卓系统 Core i5-10600处理器 1.7GHz速度 16GB内存 4.65英寸屏 720x1560分辨率[3]
苹果在美组装iPhone仍遥遥无期,但库克已忽悠住了特朗普
搜狐财经· 2025-08-11 12:11
美国政府对苹果制造地的施压 - 美国政府长期希望苹果将iPhone制造迁回美国 特别是特朗普执政期间明里暗里要求否则威胁加税 [1] - 议员批评苹果宁愿在中国 印度制造也不回美国 试图进行道德绑架 [1] 苹果的应对策略 - 公司提出5000亿美元投资计划 声称在美国制造AI设备和AI PC 实为缓兵之计 [3] - 近期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 使总额达6000亿美元 以提高美国制造占比 [5] - 前期投入25亿美元在肯塔基州工厂生产iPhone和Apple Watch玻璃盖板 宣称相关部件将首次全部在美国制造 [5] 双方的政治博弈 - 特朗普以豁免100%半导体关税为条件 要求公司展示美国建厂计划或投资进展 [5] - 公司通过具体投资行动满足政府表面要求 换取制造地政策的宽松 [5][7] - 双方形成默契:政府需要公司"妥协"姿态证明施政成果 公司则通过阶段性投资缓解短期压力 [8] 产业链现实制约 - iPhone全面回迁美国不具备可行性 因当地缺乏完整产业链和制造能力 [8] - 当前投资集中于供应链局部环节(如玻璃盖板)而非整机组装 [5][8] - 制造地转移被视作长期政治议题 短期内仅需维持投资姿态即可满足各方需求 [8]
苹果吹响“美国制造”号角,投资承诺能否兑现?
搜狐财经· 2025-08-10 14:51
政治与商业交易 - 特朗普宣布对进口芯片和半导体征收100%关税,推动"美国制造"回归 [1] - 苹果CEO库克承诺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使在美投资总额跃升至6000亿美元 [1] - 苹果赠送镶嵌24K金底座的玻璃圆盘作为"政治献礼",标注"来自犹他州"以强调"美国血统" [3] - 这场交易被描述为"利益双赢"的秀场,实则是政治交易和商业妥协 [1] 供应链与制造现实 - 苹果核心稀土90%以上依赖进口,美国金矿产量仅占全球4%,"本土制造"实为全球拼贴的假象 [3] - 库克坦言iPhone整机组装仍将"一段时间内"留在海外,表明"制造回归"难以实现 [3] - 制造业已成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美国难以绕开中国稀土、日韩精密材料和欧洲先进设备的关键环节 [5] - 高关税推高企业成本,伤害消费者利益,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增加2400美元,GDP增长放缓 [5] 政策与市场影响 - 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被描述为"用政治命令对抗经济规律的失败闹剧" [5] - 苹果用"美国制造"作幌子涨价,普通用户埋单,就业岗位遥遥无期 [5] - 富士康威斯康星州工厂成为"蚊子馆",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延期丑闻频发 [5] - 苹果用6000亿承诺换取政策庇护,特朗普靠企业背书镀金政绩 [5] 行业未来与挑战 - "美国制造"的梦难以实现,因全球产业链深度依赖和复杂分工 [6] - 制造业的未来在于全球协作与技术创新,而非口号和镀金 [8] - 当前局面是产业链现实与政策理想的碰撞,消费者与工人被动买单 [8] - 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和苹果的镀金承诺被描述为"玻璃心"表演,终将破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