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TATCHA
icon
搜索文档
上半年化妆品卖了2291亿元,市场面临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7-17 09:58
消费市场整体表现 - 1-6月累计零售额达24.55万亿元 同比扩张5% [1] - 化妆品类零售额2291亿元 同比增长2.9% [1] - 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头部公司集中度提升 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压力 [1] 品牌竞争与市场洗牌 - 莎莎国际关闭中国内地最后18家线下门店 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3] - 2025上半年超10个美妆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包括爱茉莉太平洋旗下时妍露和悦诗风吟 [3] - 悦诗风吟巅峰期门店超800家 受韩流衰退影响店铺数量持续下滑 [3] - 欧莱雅合资高端品牌SHIHYO诗耀关闭中国线上店铺及官网 该品牌为三方合作项目 [4][5] - 联合利华高端护肤品牌TATCHA终止天猫运营 2019年收购价5亿美元(约36.41亿元) [5] - 美妆集团精简品牌组合 淘汰低效品牌 集中资源于成熟品牌 [5] 本土美妆企业资本动态 - 毛戈平港股上市首日大涨60% 发行价29.8港元 开盘价47.65港元 [7] - 上半年超10家美妆产业链企业冲刺IPO 覆盖原料商至品牌商 [8] - 谷雨启动A股辅导 东方妍美和林清轩递交港交所申请 植物医生计划深交所上市 [8] - 索芙特转型失败案例:2016年收购天夏科技转型智慧城市 2021年退市 [8] - 行业观点认为上市成为国货美妆企业战略发展的最优路径 [9]
半年盘点| 上半年化妆品卖了2291亿元,市场面临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7-16 18:33
市场概况与竞争格局 - 1-6月化妆品类零售额达2291亿元 同比增长2.9% 但市场呈现两极分化 头部公司集中度提升而中小企业承压 [1] - 美妆集团加速品牌组合"精简化"调整 关闭低效品牌以集中资源投入成熟品牌 中国市场运营成本高企是主因 [4] 外资品牌退出案例 - 莎莎国际关闭中国内地最后18家线下门店 完全退出内地线下零售市场 [2] - 爱茉莉太平洋旗下时妍露SIENU关闭天猫海外旗舰店 悦诗风吟同期关闭天猫店 该品牌巅峰期在华门店超800家 [2] - 欧莱雅合资高端品牌SHIHYO诗耀关闭所有中国线上店铺 该品牌2022年由欧莱雅/三星新罗酒店/私募联合创立 [3] - 联合利华5亿美元收购的高端品牌TATCHA终止天猫运营 抖音旗舰店清仓 社交媒体停更 [3] 本土企业资本动态 - 毛戈平港股上市首日暴涨60% 发行价29.8港元开盘冲至47.65港元 现为港股消费明星股 [5] - 上半年超10家产业链企业冲刺IPO 包括谷雨(A股辅导)、东方妍美(港交所)、林清轩(港交所)、植物医生(深交所) [6] - 索芙特转型智慧城市失败后重启美妆主业 2024年2月递交纳斯达克IPO申请 曾因业绩不佳从深交所退市 [7] 行业趋势判断 - 行业评论指出上市成为国货美妆战略选择 资本加持被视为发展最优路径 [7]
美妆变局丨接连关闭旗下品牌 联合利华意欲何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4 19:47
品牌调整与战略聚焦 - 联合利华宣布关闭英国清洁美妆品牌REN,因内部因素和市场挑战导致品牌无法长期成功 [1] - 高端护肤品牌TATCHA退出中国自主运营线上渠道,仅保留丝芙兰等第三方销售,反映高端美妆战略调整 [1] - 新CEO Fernando Fernandez提出聚焦需求创造和高毛利业务的策略,一季度基础销售额增长3% [1][2] 组织精简与成本削减 - 2023年启动"增长行动计划",裁减7500名员工(占总人数6%),品牌组合从400余个缩减至30个核心品牌(占销售75%) [2]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减少6000名全职员工,预计年底节省5.5亿欧元 [2] - 冰淇淋业务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拆分,7月1日开始独立运营 [2]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48亿欧元(同比降0.9%),基础销量增1.3%,基础销售额增3.0% [1] - 五大业务板块一季度营收占比:美容与健康22%(33亿欧元)、个人护理22%(33亿欧元)、家庭护理21%(30亿欧元)、营养23%(34亿欧元)、冰淇淋12%(18亿欧元) [3] - 重申2025年全年基础销售增长指引3%-5%,预计下半年中国市场回暖 [3][5] 中国市场挑战与应对 - 中国一季度营收高个位数下滑,延续2024年中个位数下滑趋势 [1][5] - 清扬、卫宝等主力品牌受冲击,冰淇淋业务盈利能力承压 [1][6] - 采取数字化渠道拓展(30%中国数字预算投入抖音/快手)、FTC物流模式、合肥美妆工厂投产等措施 [5] 行业竞争格局 - 欧莱雅北亚区计划2025年在华增长5%,聚焦功效护肤,一季度销售额117.3亿欧元 [6] - 本土国货品牌崛起,在洗护、彩妆赛道对联合利华形成分流 [6] - 中国年轻消费者偏好线上社交化体验和个性化产品,传统品牌面临转型压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