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Auto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 iCAR 苏峻:“认怂,听劝”
晚点Auto· 2025-04-14 21:47
核心观点 - 公司坚持"先活下来再去实现理想"的现实理想主义策略,避免因过度理想化导致失败 [3][6] - 公司定位为特色小众车市场,追求产品差异化而非大众爆款,目标用户为"有年轻心态的人" [8][9] - 公司承认在定价策略和用户沟通上存在失误,但强调会快速调整并坚持产品创新方向 [4][5][6] 产品策略 - V23采用越野风格设计,外观酷似Jeep牧马人,保留实体旋钮等特色交互设计 [3][9] - 产品定位为"特色车",不追求80%用户喜爱,而是吸引特定品味人群 [9] - 实际用户群体超出预期,包括中年人和高端车主,延伸定义为"有年轻心态的人" [9] - 坚持不随大流改设计元素,保持产品独特性,追求"慢热长红"而非短期流行 [9] 市场表现 - V23预售3小时收获3万多张小定订单,但发布会后因定价争议遭遇舆论冲击 [3] - 截至3月累计销量约2万台,3月单月销量5000台,低于最初月销1万台的预期 [4][9] - 原定5年100万台的销售目标面临调整,公司表示可接受慢热但长红的节奏 [8][9] 定价争议 - 预售时仅公布2个版本,用户误以为401km版本会降至10万元内,实际仅降200元至10.98万元 [3] - 10万元内实际只能购买未提前公布的301km版本,引发用户不满 [3] - 公司承认存在沟通失误,预售策略不够透明,后续通过赠送积分等方式补救 [4][5] 行业认知 - 汽车行业存在预售打折的营销惯例,但公司初期采用一口价策略导致不适应 [5] - 新能源车淘汰速度快,公司认为V23的产品气质和精神具有持久竞争力 [9] - 行业存在资源倾轧风险,大车企可能抄袭并低价竞争,公司依靠创新力和奇瑞资源应对 [12] 团队管理 - 保持创作自由,鼓励多元设计方案,但会降低个人喜好对决策的影响 [11] - 在面临产品方向偏差时,曾让团队放假一周后重来,坚持"做好而非做完"的理念 [12] - 强调团队凝聚力是应对竞争的核心优势,避免过度依赖单个产品经理 [11][12] 跨界挑战 - 从家电跨界造车面临决策逻辑差异,产品链条更长、试错成本更高 [11] - 需要快速学习采购、制造、经销等不熟悉领域,平衡产品理想与商业现实 [3][11] - 借鉴"杠铃策略",在确保生存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冒险 [11]
元戎启行周光:智驾最终拼的是 AI 技术,不只是规模丨具身智能对话#13
晚点Auto· 2025-04-14 21:47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实现无人驾驶,包括基于高精地图的RoboTaxi路线(Waymo、小马智行)和渐进式路线(特斯拉)[5] - 元戎启行提出新解法RoadAGI,借鉴大语言模型发展路径:从弱专家模型→通才→强专家模型,认为智驾系统也需要经历类似过程[5][6][8] - RoadAGI战略旨在打造移动能力的"通才"系统,可应用于汽车、摩托车、配送小车等多种移动终端,最终实现L5级自动驾驶[5][6][9] 技术范式迭代 - 智驾技术范式从Transformer到BEV再到端到端,主要由特斯拉引领,但特斯拉不再公布细节后行业出现技术路线分歧[6] - 元戎启行是行业少数坚持技术判断的公司,最早提出前融合、无高精地图、端到端等技术,目前是国内三家量产上车城市NOA的供应商之一[6] - 公司正在推进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认为技术断代领先能带来商业机会[1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不完全适应中国路况但基础能力强大[6][15] - 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将智驾门槛拉低到10万元以下车型,打响普及战[6] - 有能力自研智驾的车企越来越少,多数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供应商经历洗牌后仅剩头部玩家[6] 公司发展策略 - 元戎启行当前量产车型达4万台,预计2024年将达20万台,认为10万与100万的数量级差距是1倍而非10倍[13] - 强调AI能力比规模更重要,认为L5五年内实现的概率不低,大模型方法将改变行业[15][16] - 工程能力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通过首个量产项目建立了体系能力,现在可同时服务多个客户[11][12] 产品与技术理念 - RoadBrain是RoadAGI战略下的产品,作为移动能力的"通才"阶段,目标是实现不同终端1000公里接管一次,最终在汽车上实现10万公里接管一次[6][9] - 认为单一场景数据有限,需要自行车、摩托车等多终端数据丰富模型知识[9] - 下一代车端方案将是统一的数据驱动大模型,不同于传统端到端,符合大语言模型工艺但参数量适中[9] 行业趋势判断 - 特斯拉FSD V13在美国已达到"无接管意愿"水平,与Waymo差距缩小[15] - 华为是"点燃中国智驾之火"的公司,其无图方案的成功促使车企改变防守心态[15] - 智驾终局将趋于同质化,差异仅体现在驾驶风格偏好,但当前距离真正好用还有差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