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晚点Auto
icon
搜索文档
智驾宣传急刹车,有厂商连夜改传播物料丨2025 上海车展
晚点Auto· 2025-04-24 09:19
行业监管与宣传调整 - 工信部新规促使车企和智驾供应商将宣传关键词从激进技术转向"安全"和"辅助驾驶",上海车展成为这一转变的集中体现[3][4] -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强调"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边界,联合11家车企发布"安全智能驾驶倡议",要求营销透明化[5]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指出安全是技术发展底线,反对夸大宣传偶然性场景为全场景能力[5] - 广汽、长城等车企在发布会中反复强调"安全第一"原则,长城明确L2+系统为"人机共驾"而非替代驾驶员[5] 车企具体应对措施 - 理想汽车将L6车型宣传从"智驾焕新版"改为"智能焕新版",突出辅助驾驶的安全价值,标配激光雷达以提升主动安全能力[5] - 小鹏汽车推出行业首个"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强化用户安全意识[5] - 轻舟智航等供应商将技术方案描述调整为"高阶辅助驾驶方案",删除"智能驾驶"等术语[5] - 部分厂商在工信部发文当天紧急修改宣传物料,例如将"高级智能驾驶控制器"改为"L2级辅助驾驶控制器"[5] 销售端执行与技术研发动态 - 岚图、埃安等车企要求销售话术禁用"智驾"一词,改用"智能辅助驾驶"或"驾驶辅助",并停止提及接管次数[7] - 极氪、小米等销售人员仍存在术语混用现象,但强调驾驶员需保持手扶方向盘等限制条件[7] - 供应商担忧定位调整为"辅助驾驶提供商"可能限制长期发展,部分企业暂用"汽车智能化供应商"作为过渡标签[7] - Momenta CEO曹旭东认为规范术语有助于消费者理解,行业未来将制定安全标准体系[7] - 大众中国CEO孟侠转变认知,指出智能驾驶从"锦上添花"变为电动车关键功能[7] 行业共识与长期影响 - 阿维塔高层认为新规有助于规范传播,华为认为规范宣传有利于实力车企竞争[7] - 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支持监管意见,认为需对齐宣传与技术真实水平以专注安全提升[7]
对谈理想汽车汤靖:要有产品定力,让喜欢 MEGA 的人更喜欢
晚点Auto· 2025-04-22 23:52
产品开发与改进 - MEGA Home家庭特别版重新设计了座舱空间,二排座椅新增零重力、旋转等功能,老车主可通过付费升级旋转座椅 [6][7] - 升级包括前排电动门、加大二排屏幕尺寸、增加主驾驶后方小桌板,总BOM成本增加至少5万元 [6][23] - 旋转座椅开发面临工程挑战,需解决转盘尺寸与三排脚部空间冲突问题,最终实现电动无极可调转盘且不侵占第三排空间 [9][10][11] - 二排屏幕从17英寸OLED升级为21.4英寸LCD,分辨率3K、亮度800尼特,经过一年优化显示效果 [28][31][32] 组织管理与决策 - 原产品团队因缺乏与李想共同作战经验,难以对其设计决策提出挑战,导致产品创新受限 [3][14] - 公司调整组织架构,将原CEO办公室更名为"产品与战略群组",加强产品与战略聚焦 [13] - 权威性在创新业务中起关键作用,新团队成员仅具备组织正当性而缺乏权威性影响产品突破 [17] 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MEGA去年交付量1.3万台,未达5万台目标,但在50万以上MPV市场排名第二 [18] - 负面舆论对销量影响显著,用户因安全、充电网络等未经验证而却步 [19] - 现有车主最满意空间舒适性、NVH、底盘舒适性和外观设计 [23] - 未增加后轮转向配置因需牺牲三排空间,当前转向半径与L9相同被认为足够 [34] 设计理念与产品策略 - 坚持MEGA独特外观设计,避免推出缩小版损害旗舰定位 [21] - Home版与Ultra版定位不同用户群体而非高低配,分别满足家庭移动空间与高阶辅助驾驶需求 [23] - 安全优先级高于功能,为保最高碰撞等级牺牲电吸门设计 [25] - 内饰沿用L系列成熟设计,仅进行细节优化如杯架位置调整 [27]
蔚来李斌、金舸:萤火虫永远瞄着 MINI,不会让销量躺平,但也不那么卷
晚点Auto· 2025-04-20 22:45
萤火虫品牌发布与定价策略 - 萤火虫首款新车起售价11.98万元,较预售价14.88万元下调20%左右,调整主要基于市场情绪和竞争环境[4][6] - 定价策略兼顾产品利润与用户心理预期,以MINI为价值锚点,同时考虑中国车市价格带重塑的影响[6][7] - 11.98万元起售价旨在覆盖8-9万元预算用户向上选择,同时吸引BBA/蔚来车主增购[7] 产品定位与市场策略 - 明确对标宝马MINI,定位智能高端小车,坚持不调整竞品对标[7][12] - 中国小型车市场年销量约180万辆,预计未来将增长至200万辆,高端品牌有望占据10%份额[5][13] - 目标用户分为品质中产增购(50%)和精致青年首购(50%),首批用户中50%来自蔚来体系内部[13][17] 技术特点与产品设计 - 采用后置后驱布局,在4003mm车长内实现92L前备箱+335L后备箱,后排座椅可纯平放倒至1253L容积[12] - 安全标准突出:2000兆帕潜艇级后纵梁、双前防撞梁、双侧防撞梁,满足90km/h后碰标准(高于美国法规)[12] - 百公里能耗10.9度电,采用PTC加热方案而非热泵,针对欧洲中南部气候优化[10] 销售与渠道策略 - 销售渠道复用蔚来体系,展具模块化设计适配不同门店,销售流程与蔚来车型保持一致[17] - 初期不单独公布销量目标,更关注试驾反馈和用户满意度,订单情况符合预期[5][11] - BaaS服务计划8月推出,分阶段释放市场刺激点,电池租用与整车价差较小[10] 全球化战略调整 - 原计划欧洲首发因局势变化转为中欧并重,换电方案改为兼容蔚来第五代站(2025年初启用)[5][8] - 欧洲市场仍为核心,去年小型车销量达500万辆(占全球20%),将采取"一国一价"策略[9][16] - 欧洲售价将显著高于中国,考虑关税和运费因素,但保持产品代际领先优势[16] 成本控制与资源协同 - 研发端60%人员集中于平台化部门,三电/座舱等12项技术全栈复用[14] - 供应链和制造体系统一管理,ET9/ET5T/乐道L60共线生产,柔性化程度高[14] - 换电网络放弃独立建设,转为复用蔚来体系,预计增加单车成本千余元但提升用户价值[19][20] 品牌长期规划 - 目标长期占公司总销量10%(参照MINI在宝马占比),首年侧重建立市场基础[15] - 暂不规划衍生车型,聚焦基础车型打磨,已设计50多种改装附件提升趣味性[18] - 设计坚持原创性,接受审美争议,通过"三生万物"理念强化品牌识别度[19]
上汽为什么需要华为?
晚点Auto· 2025-04-19 23:47
上汽集团改革方向 - 公司领导班子换届后9个月内密集推动改革 核心举措包括与华为合作打造新品牌"SAIC尚界" 以及整合乘用车公司、研发总院等五大主体成立大乘用车业务[3] - 尚界项目首期投入60亿元 计划组建超5000人团队 对标问界重庆超级工厂建设生产基地 首款车型基于飞凡RC7开发 定位20万元市场区间[5] - 改革目标是通过尚界项目向大乘用车业务输送华为经验 同时挽回销量下滑趋势 公司总裁贾建旭明确将华为视为"老师" 派驻年轻干部学习华为方法论[4][5] 华为方法论导入 - 重点学习华为IPD(集成产品开发)与IPMS(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流程 解决研发"闭门造车"问题 确保产品定义对齐市场需求[6] - 名爵品牌率先导入华为GTM(Go to market)模式 重组为6大部门 GTM部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 改变过往各部门只对职能负责的架构[6][8] - 组织架构调整后 GTM分为新能源与燃油车两条线 负责人均来自上汽体系内部 新能源GTM由梁化佳负责 燃油车GTM由吕玮负责[6][7] 大乘用车业务协同 - 大乘用车业务通过"合并同类项"实现技术整合 如零束科技智驾团队与研发总院合并 上汽大通乘用车开发并入大乘用车[9] - 推行项目导向制研发 打破部门墙 研发人员需对车型商业结果负责 改变过去功能导向的开发模式[9] - 公司内部信息系统打通方案曾遭搁置 直到大乘用车实施竞聘上岗后才启动流程调整[9] 市场表现与挑战 - 公司销量连续6年下滑 2023年自主品牌表现不及预期 智己与飞凡未能形成有效支撑 荣威/名爵新能源转型滞后[10] - 错过插混、增程、大6/7座SUV等多轮市场热点 首款增程车型2024年才面世 硬派越野车仍处半成品阶段[10] - 2023年归母净利润预估15-19亿元 同比暴跌近90% 财务状况面临严峻考验[10] 华为合作价值 - 华为在质量管控与智能驾驶领域具有优势 奇瑞CTO公开认可华为对产品质量的严苛要求[11] - 上汽拥有70年造车经验与完善零部件体系 华域等子公司外供比例超50% 双方合作具备互补性[11] - 通过尚界项目 公司可快速获取华为在用户需求洞察与产品定义方面的经验[5][11]
关税冲突进一步扩散,宁德时代港股上市遭遇波折
晚点Auto· 2025-04-18 22:54
宁德时代港股IPO进展 - 原定4月底至5月初的IPO推迟至五一假期后 摩根大通为四大承销商之一[3] - 美国众议院要求摩根大通和美银退出承销 因公司被列入CMC清单 但公司否认涉军业务[3] - 上市计划未改变 承销商基本不会更换 反向路演已完成 机构投资者已锁单25亿美元[3][4] - 募资规模约40亿美元 为2024年以来全球最大IPO 承销商收入可达4000万美元[4] 公司基本面与市场表现 - 2024年营收3620亿元 净利润507亿元 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37.9% 储能36.5%[5] - 2025年Q1营收847.05亿元 净利润139.63亿元 现金储备达2863亿元[5] - 摩根大通下调2024年净利润预期至600亿元 当前A股市值9900亿元 动态PE16.5倍[5] 管理层动态与投资者沟通 - 董事长曾毓群在反向路演中回应业务现状与技术进展 态度轻松自信[4] - 公司表示美国"对等关税"对现有业务影响有限 因储能电池多未安装在美国[4] CMC清单背景与历史案例 - CMC清单前身为CCMC清单 华为 海康威视 小米曾被列入 小米通过诉讼成功移除[4] - 商汤科技2021年被列入清单后7天内更换外资基石投资者并完成上市[4] - 特朗普2025年备忘录强化中美投资限制 与CMC清单标准挂钩[4][5] 国际化战略与政策风险 - 港股募资将用于海外产能扩张与国际业务拓展[5] - 资本市场估值已提前剔除美国业务利润[5] - 中美摩擦从商品贸易延伸至金融合作领域[5]
对话上汽奥迪谢施奇:从 A5L Sportback 开始,燃油新车都有高阶辅助驾驶
晚点Auto· 2025-04-18 22:54
燃油车高阶辅助驾驶突破 - 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燃油车,支持高速NOA、城市NOA及AVP泊车功能,计划2025年上海车展发布[4] - 奥迪PPC平台升级E³ 1.2电子电气架构,通过5个高性能计算平台集中算力,数据传输速率提升至传统CAN总线的数百倍,支持激光雷达实时数据传输[6][7] - 第五代EA888发动机搭配MHEV Plus超级轻混系统(48V),实现低速纯电行驶、纯电泊车等功能,优化高阶辅助驾驶响应速度[7] 华为与奥迪技术合作细节 - 华为选择奥迪因后者具备豪华车机械素质及PPC平台架构优势,双方自2022年初开始合作研发[6][8] - 奥迪VMM车辆动力管理系统作为执行层核心,与华为感知/规控层协同,保留品牌特有的加速/制动操控质感[10] - 传感器配置达32个(含2颗激光雷达、12摄像头),采用嵌入式激光雷达设计兼顾美观与安全性[10][11] 产品差异化与市场定位 - A5L Sportback针对35岁以下年轻用户,保留欧版Sportback造型及无框车门,轴长比维持0.59同时加长加宽[14] - 上汽奥迪2023年A7L终端销量同比增长106%,90%车主为35岁以下人群,重塑品牌"年轻、科技、豪华"形象[14] - AUDI新品牌首款中型纯电车由奥迪主导设计,未来2-3年将推出中大型SUV/轿车,与燃油车形成互补产品矩阵[16] 行业趋势与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用户价值驱动"战略,通过华为智驾+燃油车机械素质组合吸引新能源用户回流[14][16] - 预计中国三分之一用户仍偏好燃油车,高阶辅助驾驶技术将打破能源形式限制[10][13] - 友商已跟进燃油车高阶辅助驾驶研发,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智能化与能源形式兼容性[13][16]
小鹏加速出海:本地化生产是必选项,不能只靠出口占领欧洲市场
晚点Auto· 2025-04-16 23:44
核心观点 - 小鹏汽车计划十年内将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50%以上,重点布局欧洲、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市场 [1][8][12] - 公司2024年海外销量约2万辆,占总销量10%,2025年目标同比翻倍 [3][5][13] - 智能化技术是核心战略,正在研发720亿参数自动驾驶大模型,通过云端蒸馏部署到车端 [7][15][16] - 公司连续5个月销量突破3万辆,预计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2][13] 全球化战略 - 香港作为全球市场窗口,首次举办面向全球的X9发布会 [2][8] - 海外定位差异化:以科技智能和中高端形象进入市场,避免同质化竞争 [8][9] - 欧洲是除中国外最重要市场,X9在北欧同类型产品中市占率领先 [9][12] - 东南亚布局加速,考虑印尼本地化生产,计划推出G6和X9车型 [13] - 2024年进入30多个海外市场,2025年目标扩展至60个 [5][13] 技术与研发 - 研发720亿参数"小鹏世界基座模型",支持L3/L4自动驾驶 [7][15] - 模型特点:多模态架构,2000万Clips训练数据,年底达2亿Clips [16] - 采用云端蒸馏技术,突破车端算力限制,实现性能跃升 [15][16] - 自研芯片将提升算力数倍,优化蒸馏效果 [18] 市场表现与目标 - 2024年总销量约19万辆,海外占比10% [3] - 2025年销量目标同比翻倍,加速海外扩张 [5][13] - 连续5个月销量超3万辆,毛利率持续改善 [2][13] - 在欧洲4万欧元以上价格段成为最畅销中国品牌 [12] 产品规划 - 2025款X9增配不涨价,定位旗舰车型 [8] - 计划推出售价近200万元的飞行汽车 [8] - 未来几年多款车型进入海外市场 [7][12] - 产品具备支持自动辅助驾驶的OTA能力 [10] 行业竞争 - 中国电动车市场进入淘汰赛阶段,最终可能只剩10家以内企业 [14] - 直接竞争对手是具备技术前瞻性的高端品牌,而非性价比车型 [9] - AI驱动的汽车变革将加速,软件平台化和研发投入是关键 [14]
转型 AI 公司后,理想交出首份成绩单
晚点Auto· 2025-04-15 21:02
理想汽车星环OS开源战略 - 公司宣布4月底开源自研汽车操作系统"星环OS",旨在构建行业生态[4] - 开源决策源于2020-2022年芯片短缺危机,当时全球汽车减产超630万辆,公司面临芯片价格暴涨(博世ESP芯片从13元涨至4000元)和6个月以上的芯片适配周期[5] - 自研系统实现软硬件解耦,将芯片适配周期从6个月缩短至4周,已投入200+人团队和超10亿元研发费用[5] 技术架构与开源规划 - 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智能车控系统(小脑)、智能驾驶系统(大脑)、通信中间件(神经系统)和信息安全系统(免疫系统)[5] - 开源分三阶段推进,逐步开放安全实时RTOS、通信总线-Lite、智能车控和智能驾驶操作系统代码[5] - 采用Apache License许可证,不收取费用、不控制用户数据,商业模式区别于Google Android模式[6][9] 行业价值主张 - 解决AUTOSAR架构在AI时代的局限性,满足高性能和灵活迭代需求[8] - 通过开源加速行业从Smart System到Intelligent System的跨越,类比Android对手机行业的推动作用[6][7] - 供应商反馈积极,认为开放系统有助于降低行业整体成本[19][12] 实施路径与挑战 - 新车型将全面搭载星环OS,旧车型通过OTA实现部分功能升级[12] - 建立社区化治理架构,由委员会和维护者共同推进版本迭代[22] - 主要挑战在于系统接受度,需证明其能解决行业共性问题[22] 生态建设策略 - 不设使用门槛,欢迎车企、供应商及非汽车领域企业参与[12][13] - 提供技术文档和硬件适配支持,但不设专门客服团队[13][14] - 数据所有权归属使用者,公司不掌握运营数据[21]
对话 iCAR 苏峻:“认怂,听劝”
晚点Auto· 2025-04-14 21:47
核心观点 - 公司坚持"先活下来再去实现理想"的现实理想主义策略,避免因过度理想化导致失败 [3][6] - 公司定位为特色小众车市场,追求产品差异化而非大众爆款,目标用户为"有年轻心态的人" [8][9] - 公司承认在定价策略和用户沟通上存在失误,但强调会快速调整并坚持产品创新方向 [4][5][6] 产品策略 - V23采用越野风格设计,外观酷似Jeep牧马人,保留实体旋钮等特色交互设计 [3][9] - 产品定位为"特色车",不追求80%用户喜爱,而是吸引特定品味人群 [9] - 实际用户群体超出预期,包括中年人和高端车主,延伸定义为"有年轻心态的人" [9] - 坚持不随大流改设计元素,保持产品独特性,追求"慢热长红"而非短期流行 [9] 市场表现 - V23预售3小时收获3万多张小定订单,但发布会后因定价争议遭遇舆论冲击 [3] - 截至3月累计销量约2万台,3月单月销量5000台,低于最初月销1万台的预期 [4][9] - 原定5年100万台的销售目标面临调整,公司表示可接受慢热但长红的节奏 [8][9] 定价争议 - 预售时仅公布2个版本,用户误以为401km版本会降至10万元内,实际仅降200元至10.98万元 [3] - 10万元内实际只能购买未提前公布的301km版本,引发用户不满 [3] - 公司承认存在沟通失误,预售策略不够透明,后续通过赠送积分等方式补救 [4][5] 行业认知 - 汽车行业存在预售打折的营销惯例,但公司初期采用一口价策略导致不适应 [5] - 新能源车淘汰速度快,公司认为V23的产品气质和精神具有持久竞争力 [9] - 行业存在资源倾轧风险,大车企可能抄袭并低价竞争,公司依靠创新力和奇瑞资源应对 [12] 团队管理 - 保持创作自由,鼓励多元设计方案,但会降低个人喜好对决策的影响 [11] - 在面临产品方向偏差时,曾让团队放假一周后重来,坚持"做好而非做完"的理念 [12] - 强调团队凝聚力是应对竞争的核心优势,避免过度依赖单个产品经理 [11][12] 跨界挑战 - 从家电跨界造车面临决策逻辑差异,产品链条更长、试错成本更高 [11] - 需要快速学习采购、制造、经销等不熟悉领域,平衡产品理想与商业现实 [3][11] - 借鉴"杠铃策略",在确保生存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冒险 [11]
元戎启行周光:智驾最终拼的是 AI 技术,不只是规模丨具身智能对话#13
晚点Auto· 2025-04-14 21:47
自动驾驶技术路线 - 行业存在多种技术路线实现无人驾驶,包括基于高精地图的RoboTaxi路线(Waymo、小马智行)和渐进式路线(特斯拉)[5] - 元戎启行提出新解法RoadAGI,借鉴大语言模型发展路径:从弱专家模型→通才→强专家模型,认为智驾系统也需要经历类似过程[5][6][8] - RoadAGI战略旨在打造移动能力的"通才"系统,可应用于汽车、摩托车、配送小车等多种移动终端,最终实现L5级自动驾驶[5][6][9] 技术范式迭代 - 智驾技术范式从Transformer到BEV再到端到端,主要由特斯拉引领,但特斯拉不再公布细节后行业出现技术路线分歧[6] - 元戎启行是行业少数坚持技术判断的公司,最早提出前融合、无高精地图、端到端等技术,目前是国内三家量产上车城市NOA的供应商之一[6] - 公司正在推进VLA模型(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认为技术断代领先能带来商业机会[11]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一季度特斯拉FSD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不完全适应中国路况但基础能力强大[6][15] - 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将智驾门槛拉低到10万元以下车型,打响普及战[6] - 有能力自研智驾的车企越来越少,多数选择与供应商合作,供应商经历洗牌后仅剩头部玩家[6] 公司发展策略 - 元戎启行当前量产车型达4万台,预计2024年将达20万台,认为10万与100万的数量级差距是1倍而非10倍[13] - 强调AI能力比规模更重要,认为L5五年内实现的概率不低,大模型方法将改变行业[15][16] - 工程能力与技术能力同等重要,通过首个量产项目建立了体系能力,现在可同时服务多个客户[11][12] 产品与技术理念 - RoadBrain是RoadAGI战略下的产品,作为移动能力的"通才"阶段,目标是实现不同终端1000公里接管一次,最终在汽车上实现10万公里接管一次[6][9] - 认为单一场景数据有限,需要自行车、摩托车等多终端数据丰富模型知识[9] - 下一代车端方案将是统一的数据驱动大模型,不同于传统端到端,符合大语言模型工艺但参数量适中[9] 行业趋势判断 - 特斯拉FSD V13在美国已达到"无接管意愿"水平,与Waymo差距缩小[15] - 华为是"点燃中国智驾之火"的公司,其无图方案的成功促使车企改变防守心态[15] - 智驾终局将趋于同质化,差异仅体现在驾驶风格偏好,但当前距离真正好用还有差距[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