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隽泰控股(00630)
icon
搜索文档
300630,股债双杀,即将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4-28 12:51
普利制药退市事件 - 普利制药进入退市整理期 证券简称变更为"普利退" 盘中最大跌幅达77 51% [4] - 公司可转债同步暴跌 盘中跌幅一度达33 72% 证券简称变更为"普利转退" [5] - 退市原因为2021-2022年财报虚假记载 虚增利润总额合计6 69亿元 占披露利润总额的73 83% [7] 退市整理期交易规则 - 退市整理期起始日为2025年4月28日 共15个交易日 预计最后交易日为5月21日 [7] - 首日不设涨跌幅限制 此后每日涨跌幅限制为20% [8] - 深股通投资者仅能卖出不能买入 退市后可能无法进行股票转让 [8] A股市场整体表现 - 主要指数窄幅震荡 钢铁/互联网/银行/电力板块涨幅居前 [1][2] - PEEK材料概念板块领涨 肯特股份触及20cm涨停 新瀚新材涨超16% [2] - 金风科技因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70 84%至5 68亿元 股价大涨近9% [3] 港股市场表现 - 主要指数波动幅度较小 国药控股/中芯国际涨幅居前 [9] - 比亚迪电子及比亚迪股份盘中走低 [9]
跌超70%,300630退市
证券时报· 2025-04-28 12:23
普利退市事件 - 普利退(300630 SZ)2025年4月28日开盘跌超77% 午间收盘仍跌70 68% 盘中因波动异常两次临时停牌 [1][2] - 深圳证券交易所4月18日公告因财务造假终止普利制药股票及可转债上市 退市整理期为2025年4月28日至5月21日 [2] - 证监会查明普利制药2021-2022年虚增利润总额6 69亿元 占两年披露利润总额合计的73 83% [3] ST板块集体下跌 - 4月28日早盘ST板块逾30只个股跌停 包括*ST农商(300536)跌6 44% *ST金科(000656)跌5 34%等 [3][4] - 多家公司公告自4月29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如海源复材(002529)更名*ST海浪 精伦电子(600355)更名*ST精伦 [5] - 分析认为年报季末业绩爆雷风险上升 退市新规下更多个股或面临ST/*ST警示 [4] PEEK材料概念股表现 - PEEK概念股逆市拉升 新瀚新材(301076)涨13 82% 肯特股份(301591)涨14 33% 兄弟科技(002562)涨9 31% [6][7] - 国金证券研报指出人形机器人量产将带动PEEK等高端工程塑料需求 [7] - 中研股份(688716)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6430 46% PEEK销量增6 51%至965 51吨 制品毛利率达56% [8][9] - 肇民科技年内涨幅115 03%居PEEK概念股首位 会通股份(688219)一季度净利润4958 59万元规模最大 [8][9]
300630,终止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4-20 12:45
重大财务造假 - 公司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69亿元,占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3.83% [3] - 2021年多计营业收入5.14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34.07%,多计利润总额2.90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62.06% [4][5] - 2022年多计营业收入5.15亿元,占当年披露营业收入的28.51%,多计利润总额3.79亿元,占当年披露利润总额的86.36% [4][5] - 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的方式虚假确认药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并将不具有控制权的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 [4] 终止上市决定 - 深交所对*ST普利股票及可转债作出终止上市决定,公司股票及可转债将于2025年4月2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 [1][8] - 公司触及创业板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因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50% [5] - 公司股票及可转债于2025年3月24日起停牌,停牌前股价报2.49元/股,总市值13.98亿元 [8] 监管调查与处罚 - 2024年4月16日,公司收到海南证监局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决定,要求对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问题进行自查 [9] - 2024年5月8日,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公司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10] - 2024年7月5日,公司发布2023年年报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但审计机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10] - 2024年7月7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二次立案调查 [10] 财务造假综合惩防 - 证监会表示对于严重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及相关责任主体,行政处罚、强制退市并非终点,将推进实施全方位、立体化追责 [12] - 对于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将移送公安机关,中证投服中心将综合运用支持诉讼、示范判决、专业调解、代表人诉讼等方式帮助投资者维权 [12] - 证监会与相关部委持续建立健全财务造假综合惩防机制,推动构建行政执法、民事追责、刑事打击"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追责体系 [12] - 2024年证监会办理各类案件739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592项,罚没款金额153.42亿元,为2023年的2.4倍 [13]
隽泰控股(00630.HK)4月14日收盘上涨12.73%,成交5050港元
搜狐财经· 2025-04-14 16:28
市场表现 - 4月14日恒生指数上涨2.4%至21417.4点,隽泰控股股价上涨12.73%至0.062港元/股,成交量8万股,成交额5050港元,振幅3.64% [1] - 最近一个月隽泰控股累计下跌22.54%,年初至今累计下跌54.17%,同期恒生指数上涨4.26% [2] 财务数据 - 2024年隽泰控股营业总收入3499.69万元,同比增长10.07%,归母净利润-114.18万元,同比减亏55.21%,毛利率36.89%,资产负债率62.26% [2] 行业估值 - 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行业市盈率(TTM)平均值为-22.01倍,行业中值0.27倍,隽泰控股市盈率-43.16倍,行业排名第60位 [3] - 同业公司市盈率对比:巨星医疗控股0.17倍、京玖康疗0.38倍、永胜医疗3.49倍、环球医疗4.34倍、中国再生医学4.97倍 [3] 公司背景 - 隽泰控股为百慕大注册公司,1996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主营业务包括医疗设备制造销售、塑料模具产品及数据媒体产品,2011年通过收购Titron集团拓展医疗设备业务 [3]
隽泰控股(00630)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8 20:41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37,792千港元,2023年为34,333千港元[4] - 2024年毛利为13,940千港元,2023年为14,808千港元[4] - 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为1,233千港元,2023年为1,713千港元[5] - 2024年年度亏损为1,233千港元,2023年为2,753千港元[5]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及已终止经营业务每股亏损(基本及摊薄)为0.13港仙,2023年为0.30港仙[5] - 2024年存货为11,409千港元,2023年为7,262千港元[6] - 2024年持作买卖投资为59,373千港元,2023年为45,468千港元[6] - 2024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83,965千港元,2023年为108,272千港元[6] - 2024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583千港元,2023年为7,716千港元[6] - 2024年资产净值为60,128千港元,2023年为61,361千港元[6]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可报告分部收入为37,792千港元,2023年为34,333千港元,同比增长约10.07%[22]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可报告分部溢利为8,122千港元,2023年为8,382千港元,同比下降约3.10%[22]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资产为159,330千港元,2023年为168,614千港元,同比下降约5.49%[22] - 2024年持续经营业务综合负债为99,202千港元,2023年为105,753千港元,同比下降约6.19%[22] - 2024年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或亏损为 - 1,554千港元,2023年为 - 8,115千港元,亏损减少约80.85%[30] - 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为 - 1,233千港元,2023年为 - 1,713千港元,亏损减少约28.02%[22] - 2024年和2023年用于计算每股基本亏损的本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分别为123.3万港元和275.3万港元,股份加权平均数分别为967552千股和930510千股[36] - 2024年和2023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分别为8396.5万港元和10827.2万港元[38] - 2024年和2023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分别为6550.2万港元和7645.7万港元[39] - 集团总收入从2023年的3430万港元增加350万港元或10.2%至2024年的3780万港元[40] - 集团毛利从2023年的1480万港元减少90万港元或6.1%至2024年的1390万港元,毛利率下降6.2%至36.9%[40] - 2024年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或亏损亏损16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810万港元有所减少[40] - 2024年分销及行政开支为137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400万港元减少30万港元或2.1%[40] - 2024年财务成本为120万港元,2023年为230万港元[41]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整体亏损为12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亏损280万港元减少160万港元或57.1%[41]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综合资产净值为601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140万港元减少130万港元[82]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46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70万港元减少310万港元[8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率为43.8%,2023年12月31日为37.8%[8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为2.3,2023年12月31日为2.2[84] 财务准则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24年开始应用多项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本,对财务状况及表现无重大影响[12] - 已颁布但未生效的新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及其修订本,预计未来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4] - 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等准则修订本将于2027年1月1日或之后年度生效,公司正评估影响[15] 业务经营状态变化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楼宇承包工程业务列为已终止经营业务[1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安迪工程有限公司停止经营业务[34] - 2023年已终止经营业务亏损104万港元,每股亏损0.11港仙,经营现金流出净额约88.4万港元[35] - 安迪工程于2023年12月31日停止经营业务,2024年12月31日被出售[69] 持续经营业务整体数据 - 持续经营业务包括医疗产品、塑胶产品、放贷、证券投资业务[1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37,792千港元[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可报告分部溢利为8,122千港元[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可报告分部资产为153,273千港元[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可报告分部负债为58,760千港元[2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持续经营业务预期信贷亏损模式下减值亏损净额为 - 1,300千港元[20] 持续经营业务地域收入分布 - 2024年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中,香港为11,219千港元,中国为25,566千港元,其他为1,007千港元[25] 医疗产品业务数据 - 2024年客户A-医疗产品业务收入为11,025千港元,2023年为8,268千港元,同比增长约33.35%[26] - 2024年客户B-医疗产品业务收入为1,080千港元,2023年为10,130千港元,同比下降约89.34%[26] - 2024年医疗产品收入2560万港元,较去年2190万港元增加16.9%或37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入67.6%[43] - 2024年医疗产品业务分部溢利42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330万港元[4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按产品类别划分,采血仪管件及设备收入1102.4万港元,用于医疗设备的定制部件收入1454.2万港元,总额2556.6万港元[50] - 集团自2011年起从事制造医疗设备业务,经营位于中国东莞的生产厂房,该厂房获美国FDA全面认证[44] - 集团产品符合ISO 15197标准,血糖水平≤5.55 mmol/L时,偏差须在±0.83 mmol/L范围内;血糖水平>5.55 mmol/L时,测量结果偏差须在±15%范围内[44] - 集团拥有产品开发团队,可按客户要求及规格开发医疗产品及部件原型[45] - 集团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46] - 2024年集团主要出售预防疾病、杀菌的医疗设备及产品,大部分客户是中国的用户或分销商[46] - 集团通过多种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提供多种产品的能力使其获得客户经常性订单[47] - 集团团队由执行董事张亨鑫和贾明晖领导,部分高级管理成员在制造业及医疗行业有超10年经验[47] - 工厂最大产能约为每年500万件,有15名全职员工维持运营[6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厂房及机器账面价值约为零港元,2023年也为零港元[6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医疗产品业务来自客户A的收入为11025千港元,来自客户B的收入为1080千港元,其他收入为13461千港元,业务总收入为25566千港元[64] 医疗业务部门职能 - 销售及市场推广部负责联络及处理客户咨询、跟进销售订单等工作[55] - 产品开发部按客户规格要求制定新产品设计并提高现有产品效率和质量[56] - 采购部监控原材料消耗及采购,按需采购以降低库存风险[59] - 组装部件需经过质量检测、安装、测试三个步骤[62] - 公司将产品交付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不承担货运风险及投保[63] 塑胶产品业务数据 - 塑胶产品业务收入从去年的60万港元增加66.7%(40万港元)至10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入的2.7%[67] - 2024年塑胶产品分部亏损约15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约80万港元增加70万港元[68] 放贷业务数据 - 2024年放贷业务贷款利息收入为1120万港元,较去年的1180万港元减少60万港元(5.1%),占集团总收入的29.7%[70] - 2024年放贷业务分部溢利为730万港元,2023年为1470万港元[70] - 2024年因预期信贷亏损产生减值亏损净额约300万港元,2023年拨回已确认减值亏损约550万港元[72] - 2024年收到71项贷款重续申请并均已获批及重续[72] - 2024年12月31日贷款本金额介乎约10万港元至1000万港元,年利率介乎4.0%至12.0%且于一年内到期[73]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约为450万港元,约占集团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的6%[73] - 2024年12月31日,应收五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约占集团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的25.9%[73] 证券投资业务数据 - 2024年证券投资业务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180万港元,2023年为850万港元,证券投资分部亏损180万港元,2023年为880万港元[78]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29只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为5940万港元[78] 集团投资情况 - 集团对汇隆投资总额约4550万港元,持有1.972亿股汇隆股份,占1.4%股权,权益账面价值约690万港元,占2024年12月31日资产总值约4.3%[80] 集团借贷及负债情况 - 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来自金融机构的总借贷为零[83]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应付债券为3090万港元[83] - 2024年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抵押资产作银行信贷及其他借贷担保,无重大或然负债[85] 集团货币相关情况 - 集团货币资产、负债及交易主要以美元、人民币及港元计值,潜在外币风险相对有限[86] 集团人员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有30名雇员,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87] 购股权计划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根据购股权计划授出之购股权项下可供发行之股份总数为85,600,000股[89] 股息分配情况 - 董事会未建议就2024年度派付股息,2023年亦无派息[90] 报告期后事项情况 - 报告期结束后无重大事项发生[91] 企业管治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有若干偏离除外[92] 董事证券交易合规情况 - 全体董事确认2024年度内已全面遵守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之标准守则[93] 公司证券交易情况 - 年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94] 审核委员会情况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惯例等事宜[95] 糖尿病市场情况 - 2021年10.5%的20至79岁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到2045年预计每8名成年人中有1人(约7.83亿人)患糖尿病,增幅达46%[66] - 2021年中国约有1.4亿人患有糖尿病[66]
300630,拉响强制退市警报!明日停牌
证券时报网· 2025-01-05 12:24
公司财务造假及退市风险 - 普利制药因2021年和2022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约10.31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95亿元,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2] - 公司可能触及《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股票将于1月6日停牌一天,并自1月7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3] - 公司自2024年7月以来累计提示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已多达30多次 [5] 监管及处罚情况 - 公司于2025年1月4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公司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2] - 2024年4月16日,公司收到海南证监局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决定,要求公司对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进行自查 [4] - 2024年7月7日,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5] 行业监管趋势 -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明确要严肃整治财务造假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尤其是严格退市执行 [7] - 2024年7月,中国证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大全方位立体化追责力度 [7] - 2024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发布《关于办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有关问题的解答》,明确了财务造假犯罪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重点问题 [7]
隽泰控股(00630)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24 16:03
整体财务表现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收入为22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0万港元或5.6%][4] - [集团毛利为68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0万港元或38.8%,毛利率增加9.7个百分点至30.8%][4] - [其他亏损(扣除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于回顾期间录得亏损229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亏损2030万港元][4] - [公司拥有人应占整体亏损为254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430万港元][5][7] - [2024年上半年收入为22007千港元,较2023年的23259千港元有所下降;毛利为6782千港元,较2023年的4906千港元有所上升][51]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为25429千港元,较2023年的29673千港元有所收窄;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63港仙,较2023年的3.36港仙有所减少][5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综合收入为22,007,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3,259,000港元下降5.38%][61][65] - [2024年上半年可报告分部亏损为21,889,000港元,2023年同期为10,445,000港元;2024年除所得税前综合亏损为25,429,000港元,2023年为29,673,000港元][61][65] 成本与费用 - [分销成本减少50万港元至220万港元,行政开支减少420万港元至59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1.6%,财务费用为120万港元][5][7]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1,150,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419,000港元下降19%,其中应付债券利息为1,150,000港元,2023年为1,412,000港元][65][68]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计算中,雇员成本(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为1447千港元,界定供款退休计划供款为30千港元,确认开支之存货成本为15225千港元;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1690千港元、48千港元、17908千港元][70] - [2024年上半年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约为0港元,2023年为140千港元][70][78][81] 各业务板块情况 - [医疗产品业务收入维持稳定,为163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入的74.2%,分部溢利为170万港元][6][8][9][10] - [塑胶产品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60万港元至零港元,占集团总收入的0%][11][12] - [放债业务录得贷款利息收入5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万港元或5.0%,占集团总收入的25.8%,分部亏损为70万港元][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贷款的未偿还本金及利息总额为1.47亿港元][14] - [集团将继续通过审慎的信贷控制程序和策略发展放债业务,平衡业务增长和风险管理][1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放贷业务贷款利息收入5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万港元或5.0%,占集团总收入25.8%,分部亏损70万港元,应收贷款未偿还本金及利息为1.47亿港元][15] - [回顾期内,证券投资因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录得未变现及已变现亏损净额2290万港元,分部亏损2290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持有27只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为2530万港元][15] - [2024年上半年,医疗设备业务收入为16,327,000港元,放贷业务收入为5,680,000港元;2023年同期医疗设备业务收入为16,380,000港元,塑胶产品业务收入为635,000港元,楼宇承包工程业务收入为250,000港元,放贷业务收入为5,994,000港元][61] 投资情况 - [公司于汇隆的投资总额约为4550万港元,2024年6月30日拥有1.9527亿股汇隆股份,占汇隆1.4%股权,权益账面价值约为730万港元,占公司资产总值约5.5%,直至该日未收到汇隆股息][19] - [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年度,汇隆录得拥有人应占经审核亏损净额1110万港元,董事对其前景持审慎乐观态度,正审阅资产架构及业务策略并可能调整,将寻求盘活棚架业务机会,专注高利润率业务如放贷业务][17][18] - [公司投资战略为构建多元化及灵活投资组合,最大化可持续长期回报并实现高增长,传统业务将稳定增长][19] - [展望未来,公司认为所持投资未来表现将波动,受整体经济等因素影响,将维持多元化投资组合以降低金融风险,董事将评估投资组合表现进度][19] 公司战略与规划 - [面对2024年经济复苏及金融市场波动挑战,公司将构建多元化业务组合,制定、评估和修改业务策略,促进业务发展并稳定下行影响][20] - [公司将为不同业务板块分配有效和充足资本及资源,根据市场和行业条件及业务结果重新分配资产、资金和劳动力][20] - [公司将进行持续动态绩效评估,评估业务发展情况,通过管理营运资金和控制成本维持流动性,利用精简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20] - [公司将优化业务组合,探索潜在盈利业务和投资机会,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可持续增长][21][22] 资产与负债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综合资产净值约为359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140万港元减少约2550万港元][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有967,551,792股每股面值0.05港元的已发行普通股,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来自金融机构的总借贷为零;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约为46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70万港元减少310万港元][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应付债券为3000万港元,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包括不同到期时间的非上市债券][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73.2%,2023年12月31日为37.8%][2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比率为2.0,2023年12月31日为2.2][24][2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抵押资产作担保,并无重大或然负债][25][2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存货为9037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262千港元有所增加;持作买卖投资为25315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5468千港元有所减少][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9458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8272千港元有所减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59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716千港元有所减少][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流动负债为66698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6457千港元有所减少;资产净值为35932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1361千港元有所减少][5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报告分部资产为129,265,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57,002,000港元下降17.66%;可报告分部负债为59,721,000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75,490,000港元下降20.89%][64]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9458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8272千港元][84] - [公司给予贸易客户信贷期最多为90天,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扣除累计减值亏损)3个月内为3150千港元,3 - 6个月为2225千港元,6个月以上为9322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数据分别为3558千港元、0千港元、14635千港元][85] - [应收保固金来自楼宇承包工程业务,免息,保固期3个月至1年,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金额均为272千港元][85][87] - [应收贷款来自集团放贷业务,合约到期日12个月内,年利率4% - 12%,2024年6月30日为146977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53534千港元][86][8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66,698,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6,457,000港元][88]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中,3个月内为1,380,000港元,3 - 6个月为2,597,000港元,6个月以上为42,826,000港元;2023年12月31日对应分别为3,203,000港元、1,291,000港元、49,171,000港元][90] - [供应商授予贸易采购的平均信贷期最多为90天,与2023年12月31日相同][92][9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及2023年12月31日,集团应计款项及其他应付款项中应付TGHL约1,700,000港元,应付德隆集团卖方现金代价7,500,000港元][92][94] - [法定股本方面,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6月30日股份数目为80,000,000,000股,金额为400,000,000港元][95] - [已发行及缴足股本方面,2023年12月31日及2024年6月30日股份数目为967,551,792股,金额为48,378,000港元][95] 现金流量情况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动用的现金净额为3358千港元,较2023年的8423千港元有所减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234千港元,较2023年的1342千港元有所减少][55]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0千港元,较2023年的14199千港元有所减少;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为3124千港元,较2023年的增加净额7118千港元有所不同][5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1994年8月19日在百慕达注册成立,1996年11月28日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57] -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主要从事医疗设备产品制造销售、塑胶模具产品制造销售、放贷及证券投资业务][57] 财务报表编制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简明综合中期财务报表按相关规定编制,未经审核但已由审核委员会审阅][57] - [本中期期间,集团采纳了2024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订及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未造成重大变动][59] 经营分部情况 - [集团按主要经营决策者审阅的报告确定经营分部][59] - [集团有四个(2023年6月30日为五个)可报告分部,各分部独立管理][60] - [可报告分部包括医疗产品业务、塑胶产品业务、放贷业务和证券投资][60] - [分部间交易价格参考外部价格,企业收入及开支未分配至经营分部][60] 税务与股息 - [香港利得税按估计应课税溢利的16.5%计算,2024和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期间集团无估计应课税溢利或有足够结转税项亏损抵税,未作香港利得税拨备][72][73] - [2024和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董事会不建议派付中期股息][74][75] 每股亏损计算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每股基本亏损计算中,期内亏损为25429千股,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967551;2023年对应数据分别为29673千股、884235][76] - [2024和2023年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因无潜在摊薄影响普通股,每股摊薄亏损与每股基本亏损相同,未计尚未行使购股权,因其有反摊薄影响][77][80] 购股计划 - [2015年6月30日公司采纳购股计划,旨在向合资格参与者授出购股作为奖励或回报][36] - [购股计划的合资格参与者包括公司雇员、非执行董事、供应商、客户等九类人士或实体][36][37] - [授出的购股须在28日内接纳,承授人需支付1港元作为代价,行使价由董事会决定,不得低于规定的最高者][37] - [因行使购股计划及其他购股计划授出的所有购股而可发行的股份数目上限,不得超过批准及采纳购股计划当日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公司可征求股东更新上限][37] - [在任何12个月内,向每位合资格参与者授出的购股可发行股份数不得超过授出当日已发行股份的1%,除非获股东普通决议批准][38] - [向大股东、独立非执行董事或其联系人授出的购股,若在12个月内超过公司已发行股本0.1%且价值超500万港元,须获股东预先批准][38] - [购股的行使期由董事会决定,但不得超过授出后10年,无最低持有期要求,购股计划有效期至2025年6月29日][39]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获授权更新计划授权限额,可根据购
隽泰控股(00630)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30 19:48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集团收入为220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30万港元或5.6%[6] - 集团毛利为68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90万港元或38.8%,毛利率增加9.7个百分点至30.8%[6] - 其他亏损于回顾期间录得229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2030万港元[6] - 分销成本减少50万港元至220万港元,行政开支减少420万港元至59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41.6%[9] - 财务费用为12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40万港元[9] - 公司拥有人应占整体亏损为254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430万港元[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综合净资产约为359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6140万港元减少约2550万港元[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约为460万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70万港元减少310万港元[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73.2%,2023年12月31日为37.8%[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比率为2.0,2023年12月31日为2.2[32][36] - 2024年上半年收入22,007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3,259千港元,同比下降5.38%[54] - 2024年上半年毛利6,782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4,906千港元,同比增长38.24%[54]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亏损25,429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29,673千港元,同比收窄14.30%[54] - 2024年上半年每股亏损2.63港仙,2023年同期为3.36港仙,同比收窄21.73%[5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存货9,037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7,262千港元增长24.44%[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持作买卖投资25,315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45,468千港元下降44.32%[5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94,586千港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08,272千港元下降12.64%[55] - 2024年上半年经营活动动用现金净额3,358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8,423千港元,同比减少60.13%[57] - 2024年上半年投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234千港元,2023年同期为1,342千港元,同比下降82.56%[57] - 2024年上半年融资活动产生现金净额为0,2023年同期为14,199千港元[57] - 2024年上半年可报告分部收入为2.200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2.3259亿港元[77] - 2024年上半年可报告分部亏损为2.188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0445亿港元[77] - 2024年上半年除所得税前综合亏损为2.5429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2.9673亿港元[7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报告分部资产为12.9265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5.7002亿港元[73][7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可报告分部负债为5.9721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7.549亿港元[73][74] - 2024年上半年持作买卖投资之公允价值变动亏损为2.2897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1014亿港元[79] - 2024年上半年财务费用为115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419万港元[81] - 2024年上半年雇员成本(包括董事酬金)为1477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1738万港元[83] - 2024年上半年确认为开支之存货成本为1.5225亿港元,2023年同期为1.7908亿港元[83]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亏损25,429千港元,2023年为29,673千港元;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2024年为967,551,2023年为884,235[90] - 2024年上半年公司物业、厂房及设备折旧开支约为0港元,2023年为140,000港元[93]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94,58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08,272千港元[95]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66,698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76,457千港元[99]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医疗产品业务收入为1630万港元,维持稳定,占集团总收入74.2%[9] - 医疗产品业务分部溢利为170万港元,去年同期为140万港元[11] - 塑胶产品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60万港元至零港元,占集团总收入0%[12]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放贷业务贷款利息收入为570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0万港元或5.0%,占集团总收入25.8%[16][18] - 放贷业务分部亏损为7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亏损为80万港元[16][1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应收贷款未偿还本金及利息为1.47亿港元,2023年12月31日为1.535亿港元[16][1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证券投资因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录得未变现及已变现亏损净额2290万港元,2023年6月30日亏损为1100万港元[1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持有27只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为2530万港元[19] - 2024年上半年来自外部客户收入总额为22007千港元,其中医疗设备业务16327千港元,放贷业务5680千港元[67] - 2024年上半年可报告分部收入总额为22007千港元,其中医疗设备业务16327千港元,放贷业务5680千港元[67] - 2024年上半年可报告分部溢利╱(亏损)总额为 - 21889千港元,其中医疗设备业务1688千港元,放贷业务 - 680千港元,证券投资 - 22897千港元[67] 汇隆投资相关情况 - 集团对汇隆总投资约为4550万港元[23][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拥有1.9527亿股汇隆股份,占汇隆1.4%股权,权益账面价值约为730万港元,占公司资产总值约5.5%[23][2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未从汇隆收到股息[23][25] - 截至2024年4月30日止年度,汇隆录得拥有人应占经审核亏损净额1110万港元[21][22] 公司股份及股息相关情况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有967,551,792股每股面值0.05港元的已发行普通股,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30] - 公司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派付中期股息,2023年6月30日亦无[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董事张亨鑫、贾明晖、欧阳铭贤分别持有公司相关股份372.4万股,各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的0.38%[42] - 上述相关股份为公司于2020年5月4日按行使价每股0.435港元授出的购股权[43][4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董事张亨鑫、贾明晖、欧阳铭贤分别持有3,724,000份购股期权,员工持有85,600,000份购股期权[5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除公司董事或最高行政人员外,无人拥有公司股份或相关股份权益或淡仓,或拥有5%以上有投票权股份[51][52] - 2024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董事会均不建议派付中期股息[8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和2024年6月30日,公司法定股本股份数目为800亿股,金额为40亿港元[10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和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及缴足股本股份数目为9.67551792亿股,金额为4837.8万港元[106] 购股期权计划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15年6月30日采纳购股期权计划,由股东在同日举行的公司股东大会上批准[45] - 购股期权计划的合资格参与者包括公司雇员、非执行董事、供应商、客户等九类[45][46] - 授出的购股期权须在28日内接纳,承授人需支付1港元作为代价[46] - 购股期权行使价由董事会决定,不得低于授出日期收市价、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及股份面值中的最高者[46] - 因行使所有购股期权可发行的股份数目上限,不得超过批准及采纳购股期权计划当日公司已发行股本的10%[46] - 截至授出日期12个月内,发行及可能发行给合格参与者的股份总数不得超授出当日已发行股份的1%,向大股东等授出超已发行股本0.1%且价值超500万港元的购股权须股东事先批准[47][49] - 购股权行使期由董事会决定,不得超授出后10年,购股权计划有效期至2025年6月29日[48][49] - 2022年6月30日公司获授权更新计划授权上限,可发行最多48,377,589份购股期权,行使未行使购股期权可能发行的股份不得超已发行股份的30%[48][49] 公司基本信息及财务报表情况 - 公司于1994年8月19日在百慕达注册成立,1996年11月28日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60] - 公司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医疗设备产品、制造及销售塑胶模具产品、提供放贷和证券投资业务[6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简明综合中期财务报表未经审核,但已由审核委员会审阅[60] - 本中期期间,公司已采纳2024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新订及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无重大变动[62] - 公司有四个(2023年6月30日:五个)可报告分部[64] 贸易应收应付款项情况 - 贸易应收款项(扣除累计减值亏损)按发票日期划分,2024年6月30日3个月内为3,150千港元,3 - 6个月为2,225千港元,6个月以上为9,322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3个月内为3,558千港元,6个月以上为14,635千港元[96] - 贸易应付款项按发票日期划分,2024年6月30日3个月内为1,380千港元,3 - 6个月为2,597千港元,6个月以上为42,826千港元;2023年12月31日3个月内为3,203千港元,3 - 6个月为1,291千港元,6个月以上为49,171千港元[101] 其他情况 - 香港利得税按估计应课税溢利的16.5%计算,2024年和2023年上半年均无相关拨备[85][86] - 应收贷款年利率2024年和2023年均介乎4%至12%[97][98] - 供应商授予贸易采购的平均信贷期最多为90天,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103][10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应付TGHL约170万港元,应付Titron集团卖方现金代价750万港元[103][104]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董事及其他主要管理层成员薪金及短期雇员福利分别为40.8万港元和42.6万港元[10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资本承担[111][112] - 截至本报告日期,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后并无任何重大事项[114][115]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个月,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所有条文[53]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个月董事全面遵守规定[53]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惯例,讨论财务报告事宜[5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6个月,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未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53] - 截至2024年6月30日,集团有30名雇员,与2023年12月31日持平[39]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来自金融机构的总借贷为零[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和2023年12月31日,集团无抵押资产作担保,并无重大或然负债[33][37]
隽泰控股(00630)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30 17:33
财务整体表现 - 2023年公司收入为3433.3万港元,较2022年的6648.9万港元减少3215.6万港元,降幅48.4%[3][7] - 2023年公司年度亏损275.3万港元,较2022年的10425.1万港元大幅收窄[3]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6136.1万港元,2022年为1858.9万港元[3] - 2023年公司总资产为1.68718亿港元,2022年为1.7284亿港元[3] - 2023年公司每股资产净值为6.34港仙,2022年为3.84港仙[3] - 2023年公司流动比率为2.2,2022年为1.7[3] - 2023年公司总债务与总资产比率为0.6,2022年为0.9[3] - 2023年公司总资产回报率为 - 1.6%,2022年为 - 60.3%[3] - 2023年公司销售回报率为 - 8.0%,2022年为 - 156.8%[3] - 2023年公司总收入为3430万港元,较去年减少3220万港元或48.4%,主要因医疗产品和楼宇承包工程业务收入减少[23] - 2023年公司毛利为1480万港元,较2022年增加10万港元或0.7% [24] - 2023年公司毛利率增加21.0个百分点至43.1%,主要源于医疗产品销售和放贷业务[25] - 2023年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或亏损录得亏损810万港元,较2022年减少,主要因证券投资业务持作买卖投资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26] - 2023年分销及行政开支为1400万港元,较2022年减少1100万港元或44.0%,主要因2022年确认以股份为基础之付款[27] - 2023年财务成本为230万港元,较2022年的120万港元增加,为应付债券及租赁负债之利息[28]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整体亏损为280万港元,较2022年减少1.015亿港元或97.3%,主要因预期信贷亏损拨备拨回约790万港元[2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综合资产净值为6140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4280万港元[14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来自金融机构总借贷为零,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770万港元,较2022年的370万港元增加400万港元[15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应付债券为3090万港元,为向独立第三方发行的非上市债券[15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37.8%,2022年为277.1%[15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为2.2,2022年为1.7[157] - 截至2023年和2022年12月31日,集团均无抵押资产作借贷担保,并无重大或然负债[158] - 集团货币资产、负债及交易主要以美元、人民币及港元计值,潜在外币风险相对有限[159] 业务策略 - 公司坚持精简及外判业务流程、严格成本控制和有效利用资源策略,同时积极开拓潜在业务商机[9] - 2024年公司将坚持多元化业务组合,制定、评估和修订业务策略,合理分配资源,维持流动资金和运营效率,优化业务组合[18][20] - 公司坚持施行精简及外判业务流程、落实严格成本控制及确保资源有效利用的业务策略[36] - 公司积极开拓及识别潜在商机以扩展医疗产品客户群和拓宽收入流[36] - 建信财务调整业务策略,提高贷款授予要求,降低贷款利率[116] - 集团将采用审慎信贷控制程序和策略发展放贷业务,努力改善应收贷款催收流程[112][117] - 公司拟多元化投资组合以减低集中度及投资风险,采取审慎投资态度[137] - 公司投资战略为构建多元化及灵活投资组合,最大化可持续长期回报并实现高增长[143] - 公司将维持多元化投资组合以降低潜在金融风险,董事将不时评估投资组合表现[147] 各业务板块情况 楼宇承包工程业务 - 公司楼宇承包工程业务面临行业增长放缓和竞争加剧挑战,收入和利润率下降,经营亏损增加[13] - 2023年楼宇承包工程业务无收入,较2022年的270万港元减少270万港元或100%,占集团总收入0%[108] - 2023年楼宇承包工程业务亏损100万港元,2022年同期收益为4.2万港元[109] - 2023年安迪工程停止经营业务,因无法续期承建商注册资格[110] 医疗产品业务 - 2023年医疗产品收入2190万港元,较2022年的5440万港元减少59.7%或3250万港元[33] - 2023年医疗产品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63.9%[34] - 2023年医疗产品分部业绩录得溢利330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分部亏损2560万港元[36] - 公司生产团队自2008年起生产用于采血仪设备的高精度及高气蚀工具[38] - 公司产品符合相关医疗设备认证及质量标准,如ISO 15197[38] - 近年来公司进一步开发产品及服务组合,能生产医疗设备其他部件[41] - 公司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44] - 2023年公司大部分客户是中国的用户或经销商,包括零售商、贸易公司、医疗保健和建筑公司等[49] - 公司持续扩大客户群,通过业务活动、客户和供应商推荐等方式建立业务关系[51] - 公司医疗产品业务团队由执行董事和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层领导,对公司成功至关重要[56] - 自2011年开展医疗产品业务,高精度及高气蚀的采血仪工具是收入主要驱动力,后扩大产品组合[58] - 2023年公司提供采血仪管件及设备、医疗设备定制部件两类产品及解决方案[59] - 2023年按产品类别划分的收入:采血仪管件及设备1.4133亿港元,医疗设备定制部件7805万港元,总额2.1938亿港元[60] - 采血仪设备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和孕妇等人群监测血糖等[61] - 2023年公司以OEM及ODM模式生产采血仪管件及设备,部分部件可外包[63] - 公司向客户出售采血仪设备部件,可作备件更换[64] - 客户还订购用于血压计和温度计等医疗设备的定制部件,按订单开发生产[65] - 公司业务流程包括销售及市场推广、产品开发、客户下单、采购及生产、质量控制、包装、交付和安装等环节[68] - 销售及市场推广部负责联络客户、跟进订单、安排交付和开发潜在客户,与产品开发部紧密合作[70] - 产品开发部按客户规格开发新产品、提高现有产品效率和质量,不同部门合作估计生产成本并确保样品符合要求[74][77] - 客户满意样品后,公司提供报价,双方达成一致后客户下单[79] - 采购部监控原材料消耗和采购,考虑库存、订单和销售预测等因素,计划经管理层审批后执行[80] - 为降低成本和库存风险,公司采用准时制生产,根据订单采购原材料,不保持高库存水平[83] - 公司筛选供应商,仅使用采购部批准的供应商,对进货原材料抽样检查[85] - 生产活动在广东东莞大岭山镇矮岭冚村的厂房进行,工厂最大产能约为每年500万件[87] - 公司现有15名全职员工维持工厂运营,可能雇佣兼职员工协助生产,为员工提供培训[88] - 董事会认为生产人员和良好的生产设施将在公司未来业务中发挥关键作用[8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厂房及机器账面价值约为零港元,2022年为110万港元[90] - 2023年医疗产品业务总收入为2.1938亿港元,主要客户A贡献1.013亿港元,客户B贡献8268万港元[101] - 国际糖尿病联盟预测,到2045年约7.83亿成年人患糖尿病,较2021年增长46%,采血仪管件及设备市场需求稳定[102] - 医疗设备部件生产需经过三个人工步骤,包括质量检测、安装和组装后测试[92] - 公司在不同生产阶段实施质量保证措施确保产品质量,仅负责确保产品满足客户要求[95] - 产品由第三方按客户设计包装,材料由客户提供,服务供应商安排交付[98] - 公司将产品交付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仅负责交付至指定地点,不承担运输风险[99] 塑胶产品业务 - 塑胶产品2023年收入较去年减少45.5%或50万港元至6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入1.8%[105] - 塑胶产品2023年亏损约82.9万港元,较2022年增加约4.1万港元[107] 放贷业务 - 2023年放贷业务为公司带来稳定收入,证券投资业务录得分部亏损[15] - 2023年放贷款利息收入1180万港元,较2022年的1090万港元增加90万港元或8.3%,占集团总收入34.3%[112] - 2023年放贷业务溢利1470万港元,2022年亏损3910万港元[112] - 2023年拨回预期信贷亏损及撇销应收贷款及利息减值亏损净额分别约550万港元和0港元,2022年确认减值亏损约4740万港元[117] - 2023年集团收到71项贷款重续申请,均成功获批及重续[119] - 所有成功重续贷款年内到期,借款人有重续意向,管理层订立协议前进行信贷评估[120] - 2023年12月31日贷款组合本金额介乎约10万港元至1000万港元,年利率介乎4.0%至12.0%,且一年内到期[12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贷款组合有68名借款人,包括66名个人客户及2名公司客户,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均为无抵押[122] - 2023年12月31日,应收最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约为410万港元,占集团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的5.0%[122] - 应收五大借款人的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约为集团应收贷款及利息净额的23.5%,五大借款人均为独立第三方[122] - 集团放贷业务按建信财务的借贷指引及程序手册授出及批准贷款,各贷款申请由董事会逐案审议[124] - 贷款监控方面,有担保贷款抵押品价值不足时,建信财务可要求借款人采取措施使贷款价值比率恢复正常;无担保贷款需定期审查还款情况[129][130] - 董事通过负责人员通知和审查信贷风险评估结果意识到款项无法收回,集团有评估信贷风险的政策[133] - 债务逾期3个月,建信财务发催款函;逾期6个月以上,考虑采取法律行动[134] - 放贷业务受香港《放债人条例》监管,建信财务已全面遵守适用法律法规[135] 证券投资业务 - 2023年证券投资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850万港元,2022年为460万港元,分部亏损880万港元,2022年为460万港元[136]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持有25只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4550万港元[137] - 公司最大投资为汇隆控股,持股1.4%,权益账面价值约730万港元,占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约4.3%[140][144] - 汇隆控股2023年前6个月录得未经审核亏损净额1170万港元,对棚架搭建分部前景保持谨慎乐观[140] 供股情况 - 2023年2月1日,公司完成供股,发行483775896股,所得款项总额约4837.8万港元用于偿还应付债券及作一般营运资金[150]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有967551792股每股面值0.05港元之已发行普通股[151] - 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4760万港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按拟定用途动用,其中3340万用于偿还应付债券,160万用于支付债券利息,1260万用于支付薪资等[152] 公司治理 - 贾明晖于2023年10月5日获委任为公司主席,在国际金融及项目管理方面经验丰富[163] - 张亨鑫于2017年1月31日获委任为公司董事总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逾十年经验[165] - 公司2023年全年遵守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所有守则条文,除若干偏例外[176]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2023年全体董事全面遵守规定标准[177] - 董事会负责领导及管控集团,现由两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78][179] - 董事会计划每年至少举行四次定期会议,2023年举行了两次会议[181] - 召开董事会定期会议应发出至少十四天通知,一般提前三天或董事接受的期间传阅资料[181] - 2023年董事会主席曾在其他董事避席情况下与独立非执行董事举行一次会议[182] - 欧阳铭贤于2018年3月15日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多公司担任公司秘书等职,有逾20年相关经验[167] - 郭镇辉于2018年3月15日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5年制造及管理经验[171] - 叶梦美于2023年6月27日加入公司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在电商公司任营运总监[172] - 董事会一直遵守上市规则有关委任至少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规定,其中至少一名须具备专业资格或会计等相关财务管理专门技能[186] - 根据公司细则,三分之一董事须在每年股东大会上轮值退任,每名董事至少每三年退任一次,退任董事可膺选连任[189] - 董事会超过三分之一成员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成员间无重大相关关系[190] - 2023年各执行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比例均为100%,部分独立非执行董事出席情况不同[193] - 公司定期向董事更新集团业务表现资料,董事持续获上市规则等法定要求最新发展资料[194] - 公司鼓励董事参与持续专业发展,保存培训记录并要求董事按年提交[195] - 2023年各董事参加
隽泰控股(00630)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8 20:36
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与亏损情况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34,333千港元,2022年为66,489千港元,同比下降48.36%[2]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年度亏损为1,713千港元,2022年为104,293千港元,亏损大幅收窄98.36%[3] - 持续经营业务2023年可报告分部收入34,333千港元,2022年为66,489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2023年为8,382千港元,2022年为亏损70,125千港元[27] - 持续经营业务来自香港、中国及其他地区2023年收入分别为11,760千港元、21,938千港元、635千港元,2022年分别为20,022千港元、45,335千港元、1,132千港元[31] - 持续经营业务中客户B、C 2023年收入分别为8,268千港元、10,130千港元,2022年分别为11,611千港元、11,432千港元[31] - 来自客户合约收入中,持续经营业务销售医疗产品2023年为21,938千港元,2022年为54,422千港元;销售塑胶模具产品2023年为635千港元,2022年为1,132千港元[32] - 持续经营业务其他收入及收益或亏损2023年为亏损8,115千港元,2022年为亏损16,481千港元[32] - 持续经营业务除所得税前亏损2023年为1,713千港元,2022年为104,293千港元[27] - 公司总收入从2022年的6650万港元减少3220万港元或48.4%至2023年的3430万港元[41] 已终止经营业务收入与亏损情况 - 2023年已终止经营业务年度亏损为1,040千港元,2022年收益为42千港元[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将楼宇承包工程业务分部入账列为已终止经营业务[23] - 2023年已终止经营业务(楼宇承包工程业务)可报告分部业绩为 - 1,040千港元[25] - 已终止经营业务2023年收入为0千港元,2022年为2,718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2023年亏损1,040千港元,2022年收益42千港元[27] - 2023年已终止经营业务产生亏损104万港元,2022年收益为4.2万港元[36] - 楼宇承包工程业务2023年无收入,较2022年减少270万港元或100%,占2023年集团总收入0%[90] - 楼宇承包工程业务2023年亏损100万港元,2022年收益4.2万港元[91] 公司拥有人相关亏损情况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亏损为2,753千港元,2022年为104,251千港元,亏损大幅收窄97.36%[3]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全面亏损总额为4,822千港元,2022年为105,444千港元,亏损大幅收窄95.43%[3] - 公司拥有人应占整体亏损为280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043亿港元减少1.015亿港元或97.3% [46] 每股亏损情况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及已终止经营业务每股亏损为0.30港仙,2022年为19.13港仙,亏损大幅收窄98.43%[3] 资产与负债情况 - 2023年非流动资产为0千港元,2022年为6,346千港元[4] - 2023年流动资产为168,718千港元,2022年为166,494千港元,同比增长1.34%[4] - 2023年流动负债为76,457千港元,2022年为99,234千港元,同比下降22.95%[4] - 2023年资产净值为61,361千港元,2022年为18,589千港元,同比增长230.08%[4] - 持续经营业务2023年综合资产168,614千港元,2022年为171,698千港元;综合负债2023年为105,753千港元,2022年为151,765千港元[27] - 2023年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总额为1.08272亿港元,2022年为1.26741亿港元[39] - 2023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为7645.7万港元,2022年为9901.1万港元[4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厂房及机器账面价值约为零港元,2022年为110万港元[79]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综合资产净值为6140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1860万港元增加4280万港元[118]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总额为770万港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400万港元[123]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应付债券为3090万港元[124]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为37.8%,2022年12月31日为277.1%[125]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比率为2.2,2022年12月31日为1.7[126] 财务报告准则影响情况 - 本年度公司已应用自2023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年度期间强制生效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本,对财务状况及表现无重大影响[17] - 已颁布但未生效的新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及其修订本,预计在可预见未来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18][19] 各业务线收入与业绩情况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中,医疗产品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21,938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为3,262千港元[25]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中,塑胶产品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635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为 - 829千港元[25]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中,放贷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11,760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为14,744千港元[25] - 2023年持续经营业务中,证券投资业务可报告分部业绩为 - 8,795千港元[25]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中,医疗产品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54,422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为 - 25,556千港元[26] - 2022年持续经营业务中,塑胶产品业务来自外部客户收入为1,132千港元,可报告分部业绩为 - 788千港元[26] - 2023年医疗产品收入2190万港元,较去年5440万港元减少59.7%或3250万港元,占集团总收入63.9%[49] - 2023年医疗产品分部业绩录得溢利330万港元,2022年同期为分部亏损2560万港元[50] - 2023年按产品类别划分,采血仪管件及设备收入1413.3万港元,用于医疗设备的定制部件收入780.5万港元,总额2193.8万港元[65] - 医疗产品业务2023年总收入2.1938亿千港元,客户A收入1.013亿千港元,客户B收入0.8268亿千港元[85] - 塑胶产品收入较去年减少45.5%或50万港元至60万港元,占2023年集团总收入1.8%[88] - 塑胶产品2023年亏损约82.9万港元,较2022年增加约4.1万港元[89] - 放贷业务2023年贷款利息收入1180万港元,较去年增加90万港元或8.3%,占2023年集团总收入34.3%[93] - 放贷业务2023年分部溢利1470万港元,2022年亏损3910万港元[93] - 2023年证券投资因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录得已变现及未变现亏损约850万港元,2022年亏损460万港元,证券投资分部亏损为880万港元,2022年亏损460万港元[108] 税务情况 - 香港利得税按估计应课税溢利16.5%计算,中国附属公司税率为25%,两个年度均无应课税溢利,未作相关税项拨备[33][34] 公司运营相关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附属公司安迪工程因无法续承建商注册资格停止经营[35] - 公司自2011年起从事制造医疗设备业务,拥有一支产品开发团队[51][53] - 公司实施严格质量控制制度,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54] - 公司医疗产品业务主要通过识别客户需求、供应设备及解决方案、采购产品开展,还提供售后服务[55] - 截至2023年底,大部分客户是中国的用户或经销商,包括零售商、贸易公司和其他用户[57]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提供多样产品的能力使其获经常性订单[58][60] - 公司拥有一支由执行董事领导的团队处理医疗产品业务,部分高级管理成员在相关行业有超10年经验[61] - 工厂最大产能约为每年500万件,现有15名全职员工维持运营[78] - 公司业务主要阶段包括销售及市场推广、产品开发、客户下单、采购及生产、质量控制、包装、交付、安装[69] - 销售及市场推广部负责联络客户、跟进订单、开发潜在客户等工作[71] - 产品开发部按客户规格要求制定新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72] - 客户满意生产样本后,公司提供报价,达成一致后客户发出采购订单[74] - 采购部监控原材料消耗和采购,考虑库存、订单和销售预测等因素[75] - 生产团队接获订单后预估原材料数量,仅采购所需原材料,降低陈旧库存风险[76] - 公司对供应商全面筛选,抽样检查进货原材料[77] - 产品由第三方根据客户设计包装,交付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83][84] 贷款相关情况 - 2023年应收贷款确认信贷亏损率为47.1%,2022年为46.3% [47] - 2023年拨回预期信贷亏损约550万港元,2022年确认减值亏损约4740万港元[98] - 2023年收到71项贷款重续申请并均获批[99] - 2023年末贷款本金额介乎约10万至1000万港元,年利率介乎4.0%至12.0%,有68名借款人[100] - 若债务逾期3个月,公司将向客户发出催款函,逾期6个月以上,将考虑采取法律行动[106] - 贷款一经批准及批出,负责人员须至少每年或以更频繁方式对贷款进行持续监控审阅,并每月申报贷款还款状况[102] - 有担保贷款若抵押品价值不足以涵盖风险敞口或实际贷款价值比率达到或超过可接受比率,公司可要求借款人存放其他抵押品等[103] - 无担保贷款负责人员须进行年度或更频繁审阅,每月申报还款状况,若客户财务状况重大恶化可要求偿还贷款[104] - 集团制定评估账户及应收贷款及利息信贷风险政策,评估基于可收回性监控及管理层判断[105] 投资相关情况 - 2023年12月31日,集团持有25只香港上市股本证券公允价值为4550万港元[109] - 集团对滙隆控股有限公司的投资总额约为4550万港元,2023年12月31日拥有1.972亿股滙隆股份,占1.4%股权,权益账面价值约为730万港元,占公司2023年12月31日资产总值约4.3%[113] - 滙隆截至2023年10月31日止6个月录得拥有人应占持续经营未经审核亏损净额1170万港元[110] - 除滙隆外,2023年12月31日其他投资无占集团资产总值5%以上[114] 供股相关情况 - 2023年2月1日,公司完成供股,发行4.83775896亿股,所得款项总额约4837.8万港元[119] - 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有9.67551792亿股每股面值0.05港元之已发行普通股[120] - 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4760万港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已按拟定用途动用[121] 其他财务指标情况 - 公司毛利为1480万港元,较2022年的1470万港元增加10万港元或0.7%,毛利率增加21.0个百分点至43.1% [42] - 其他收入及其他收益或亏损在2023年录得亏损810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650万港元有所减少[43] - 分销及行政开支为1400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2500万港元减少1100万港元或44.0% [44] - 2023年财务成本为230万港元,2022年为120万港元[45] 购股计划情况 - 2023年12月31日,根据购股计划授出之购股权项下可供发行之股份总数为8560万股[133] 重大事项情况 - 报告期结束后无重大事项[134] 企业管治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遵守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有若干偏离除外[135] - 全体董事确认在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内全面遵守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136] 证券交易情况 - 年内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37] 审核相关情况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已与管理层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惯例等事宜[138] - 集团核数师将初步公告所载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财务数字与年度综合财务报表草稿核对一致[139] 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