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希玛医疗(03309)
icon
搜索文档
希玛医疗(03309)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30 16:31
公司业绩 -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收入达到950,263千港元,同比增长7.8%[1] - 公司在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收入为950,263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881,564千港元有所增长[13] - 公司總收入由去年同期的881.6百萬港元增長至2023年上半年的950.3百萬港元,增長7.8%[29]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总收入为950,263千港元,同比增长7.8%[47]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总收益为950.3百万港元,较2022年同期微升7.8%[37]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为38.0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67] 业务拓展 - 公司计划在香港、深圳及中国内地设立或收购眼科医院、眼科中心和诊所,以及牙科诊所和其他专科医疗诊所[72] - 公司已使用全球发售所得款项约47.9百万港元,其中包括用于在揭阳和佛山设立眼科医院以及广州、上海和惠州醫院的營運現金[83] - 公司计划将未动用全球发售所得款项中的一部分用于可能在香港及中国内地收购和/或设立眼科诊所、眼科中心和眼科医院[82] 财务状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资产为2,706,033千港元,同比下降6.7%[4]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权益为1,841,166千港元,同比下降1.3%,非控股权益为131,991千港元,总权益为1,973,157千港元[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负债为732,876千港元,同比下降18.9%[5] 业务表现 - 公司的主要业务分部包括香港醫療業務、銷售醫療耗材、內地眼科業務和內地牙科業務[1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分部业绩显示香港醫療業務和內地牙科業務盈利,而內地眼科業務亏损[17] - 公司在2023年上半年的香港业务收入占比下降至51.4%,主要由于醫療耗材銷售收入减少[48] - 公司提供眼科服务的收入在2023年上半年增长23.4%,主要受到手术数量增加的影响[49] - 香港的医疗服务收益增长29.3%至469.5百万港元[38] - 中国内地眼科服务收益增长17.5%至292.8百万港元[38] - 中国内地牙科服务收益增长247.2%至168.6百万港元[38] - 北京眼科醫院的收益增长66.3%至48.9百万港元[43] - 上海业务的收益增长28.2%至26.8百万港元[43] - 深圳爱康健的收益增长247.2%至168.6百万港元[46] - 公司提供牙科服务的收入在2023年上半年大幅增长194.9%,就诊次数增加100.5%至115,003次[53] - 每张牙科椅就诊次数增加99.2%至494次,每张牙科椅收益增加191.9%至826,000港元[55]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腫瘤科、醫學美容、檢驗服務及普通科服務的收益约为27.6百万港元,占总收益的2.9%[5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来自銷售視力輔助產品的收益为80.5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8%[5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醫療耗材銷售收益减少至19.4百万港元,占总收益的2.0%[57] 财务指标 - 期内利润达到37,997千港元,同比增长971.8%,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期内利润为29,758千港元,同比增长100.9%[1] - 期内本公司权益持有人每股基本盈利为2.36港仙,同比增长95.9%[3] - 截至6月30日止六个月,希玛眼科医疗控股有限公司的毛利率为31.6%,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净利润率为4.0%,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銷售成本为650.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3%[58]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毛利为300.2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2.0%[60]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銷售開支为69.1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9%[61]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行政开支总额为178.7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2.2%[62]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为195.4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68] - 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68.2百万港元,主要用于收购附属公司和物业、厂房及设备[69]
希玛医疗(03309)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0 18:00
公司业绩 - 2022年全年收入达到17.32亿港元,同比增长55.7%[6] - 毛利为44.77亿港元,同比增长25.0%[6] - 年内亏损11,227千港元,去年同期盈利26,875千港元[6] - 年内亏损46,225千港元,去年同期盈利16,230千港元[6] - 毛利率为25.9%,较去年下降6.3个百分点[6] - 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21,875千港元,去年同期盈利21,861千港元[6] - 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收益为225,351千港元,去年同期为183,976千港元[6] 医疗服务业务 - 集团核心医疗服务收入创纪录高位,展现出出色的业绩表现[9] - 集团在大湾区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收购深圳希瑪爱康健口腔集团,成为深圳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民营医疗集团之一[9] - 集团加速发展大湾区眼科服务,香港眼科业务迅速反弹,进一步巩固本地市场领先地位[10][11][12] - 集团扩展内地眼科网络,目前运营的眼科医院数量增至9家,覆盖大湾区5个重点城市,预计今年将在佛山投入服务,总医院数量将增至6家[13][14] - 集团在内地眼科业务受疫情影响,但随着防疫措施逐步放宽,各地医院和门诊运营逐渐恢复正常,就诊量和手术量持续向好[15][16][17] - 集团在大湾区加速发展眼科和牙科生态圈,通过收购和有机增长,推动眼科和牙科服务的发展[10][11][12] - 集团成为大湾区眼科和牙科消费医疗市场中少数受益者之一,约91%的深圳及内地其他地区医疗服务收入来自自费服务,消费性眼科服务收入比例达72%[23][24] - 集团在深圳牙科市场取得进展,拥有3家医院和13家门诊,成为深圳最大的民营医疗服务集团之一,将继续拓展深圳消费性医疗市场[21][22] 财务状况 - 公司2022年总收入达17.319亿港元,同比增长55.7%[25] - 公司在2022年1月完成收购香港眼科视光集团The Optometry (OPT) Centre Limited的60%股权,以扩大在香港的眼科服务业务[46] - 公司于2021年开始在香港提供牙科服务,并在2022年将服务地点扩展至中环、观塘和湾仔[47] - 公司自2022年2月起成为香港COVID-19相关医疗耗材的分销商,2022年全年COVID-19相关医疗耗材销售收入达2.983亿港元[49] 资金运作 - 公司借款金额为34.3百万港元,大部分以美元、人民币或港元计值[124] - 公司流动比率为1.63倍,略低于2021年的1.83倍[128]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报告的净流动资产为3.318亿港元,相比2021年12月31日的3.381亿港元略有下降[129] - 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为1.649亿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的1.444亿港元有所增长,主要归因于业务规模的增加[130]
希玛医疗(03309) - 2022 Q4 - 业绩电话会
2023-03-31 17: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总收入增长55.7%,从110亿港元增加到170亿港元 [7][8] - 香港医疗服务收入占比超过90%,其中眼科服务收入增长48.1% [8] - 2022年亏损2190万港元,主要受内地业务受疫情影响 [10][11] - EBITDA增长22.5%,从18亿增加到22.5亿 [10] - 调整后利润从21亿增加到13亿,增长超过20% [11]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香港业务平均增长38.7%,未受疫情太大影响 [9] - 内地业务2022年受疫情影响,增长放缓至24.2% [9] -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收入下降超过20%,二线城市如珠海、惠州反而增长50%以上 [9][10] - 香港业务以整形、其他医疗和手术为主,内地业务以城市手术和销售产品为主 [9] - 香港手术量增39%,平均价格增5%;内地手术量减20%,平均价格增12% [10]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香港业务占总收入63.7%,增长较快 [9][10] - 内地业务占总收入36.3%,受疫情影响较大 [9][10] - 香港手术量和平均价格均有较大增长 [10] - 内地手术量下降20%,但平均价格上涨12% [10]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及行业竞争 - 未来3年目标收入增长25%,2025年达到30亿元 [15][16] - 未来3年计划新增100家医院,主要集中在大湾区 [11][12][13] - 计划在2025年前在平山建立3家医院,包括2家眼科和1家口腔专科医院 [20][21] - 未来将重点发展眼科和口腔两大业务线,并在一个地点提供两种服务 [21] - 与香港和内地高校建立合作,引进国际专家团队,提升服务水平 [20][21][23] - 通过收购芯片设计公司等,向上游产业链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 [13][14]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疫情影响已基本消除,2023年整体业务反弹势头良好 [16][17] - 香港和内地市场需求旺盛,公司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16][17][18] - 公司在大湾区的品牌和规模优势明显,有望进一步巩固领先地位 [19][20][23] - 未来将加强香港和内地医疗资源的协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21][22] - 公司管理层对未来3年的发展目标充满信心 [15][16]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投资者提问** 公司未来在医疗消费领域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22] **管理层回答** - 目前主要集中在消费能力较强的深圳市场 [22] - 随着口腔和眼科业务规模扩大,未来将逐步向中高端客户群体拓展 [22][23] - 公司将根据当地医疗需求情况,适当调整服务定位和发展重点 [22][23] 问题2 **投资者提问** 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是什么?如何赢得患者的信任? [23][24] **管理层回答** - 在大湾区拥有10年以上的业务积累,在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优势 [23][24] - 与香港、广州、深圳等地高校建立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24] - 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得政策支持,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24] - 引进国际专家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信任度 [21][24] 问题3 **投资者提问** 未来3年公司的现金流和资本支出预测如何?未来融资方式有哪些考虑? [25] **管理层回答** - 未来3年公司现金流和利润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5] - 公司目前尚有2亿元银行贷款额度未使用,利率较低 [25] - 未来将根据发展需要,灵活选择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等方式 [25] - 公司的目标是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收益 [25]
希玛医疗(03309)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31 16:3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6年2月1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2018年1月15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9]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收益为17.31903亿港元,较2021年的11.12577亿港元增长55.7%[2] - 2022年毛利为4.47697亿港元,较2021年的3.58228亿港元增长25.0%[2] - 2022年除所得税前亏损1122.7万港元,2021年利润为2687.5万港元[2] - 2022年年内亏损4622.5万港元,2021年利润为1623万港元[2] - 2022年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年内亏损2187.5万港元,2021年利润为2186.1万港元[2] - 2022年除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收益为2.25351亿港元,较2021年的1.83976亿港元增长22.5%[2] - 2022年毛利率为25.9%,较2021年的32.2%下降6.3个百分点[2] - 2022年总资产为29.01687亿港元,较2021年的19.55877亿港元有所增长[7] - 2022年总权益为19.98239亿港元,较2021年的13.37243亿港元有所增长[7] - 2022年总负债为9.03448亿港元,较2021年的6.18634亿港元有所增长[8] - 2022年公司总收益为1731903千港元,较2021年的1112577千港元增长55.66%[19][20] - 2022年公司毛利为447697千港元,较2021年的358228千港元增长24.97%[19][20] - 2022年公司年内亏损46225千港元,而2021年为年内利润16230千港元[19][20] - 2022年公司添置非流动资产244809千港元,较2021年的216891千港元增长12.87%[19][20] - 2022年公司折旧及摊销为224034千港元,较2021年的148581千港元增长50.78%[19][20] - 2022年其他收入为28654千港元,较2021年的10580千港元增长170.83%[19][20][22] - 2022年其他亏损净额为40712千港元,而2021年为其他收益净额16492千港元[19][20][23] - 2022年财务成本净额为19656千港元,较2021年的12995千港元增长51.26%[19][20][26] - 2022年香港及内地非金融非流动资产总值分别约为123701000港元及956174000港元,2021年分别为125666000港元及784611000港元[20] - 2022年香港利得税按16.5%税率计提拨备,内地附属公司适用税率为25%,与2021年相同[27] - 2022年所得税开支为34,998千港元,2021年为10,645千港元[28] - 2022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21,875千港元,2021年应占利润21,861千港元[30][32] - 2022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1,233,126,103股,2021年为1,148,202,532股[30][32] - 2022年每股基本亏损1.77港仙,2021年每股基本盈利1.90港仙[30][32] - 2022年末尚有4,195,000份未行使的首次公开发售後购股权,2021年为200,000份[31] - 2021年宣派及派付末期股息22,968千港元,2022年不建议派付末期股息[33][34] - 2022年贸易应收款项为47,133千港元,2021年为17,980千港元[35] - 2022年贸易应付款项为45,306千港元,2021年为39,866千港元[3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益增加55.7%至17.319亿港元,核心医疗服务收益增长28.9%至14.336亿港元[4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益达17.319亿港元,较2021年的11.126亿港元大幅增加55.7%[53] - 2022年公司在香港销售医疗耗材收益达2.983亿港元,香港医疗服务收益增加48.1%至8.057亿港元[5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在香港及中国内地收益率分别为63.7%(2021年:48.9%)及36.3%(2021年:51.1%)[53] - 来自香港业务的收益增加103.0%,达11.04亿港元;核心医疗服务收益增加48.1%,达8.057亿港元[5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来自中国内地业务的收益增加10.4%[54] - 深圳福田、宝安的医院2022年总收益为2.614亿港元,较2021年的3.118亿港元轻微下降16.2%[54] - 北京眼科医院2022年收益减少38.8%,达5990万港元;上海眼科医院收益减少24.1%,至4970万港元[5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收益为17.31903亿港元,较2021年的11.12577亿港元增长55.7%[59] - 2022年香港收益为11.03998亿港元,占总收益63.7%,较2021年增长103.0%;中国内地收益为6.27905亿港元,占总收益36.3%,较2021年增长10.4%[59] - 提供眼科服务收益由2021年的9.2亿港元增至2022年的10.743亿港元,增幅为16.8%[59] - 提供牙科及其他医疗服务收益由2021年的5220万港元增至2022年的1.983亿港元,增幅为279.9%[59] - 2022年香港手术费总额为4.49078亿港元,手术数目为15969例,平均手术费为28122港元,分别较2021年增长46.1%、39.1%、5.0%[64] - 2022年中国内地手术费总额为2.7704亿港元,手术数目为19062例,平均手术费为14534港元,手术费总额和手术数目分别较2021年下降9.7%、19.4%,平均手术费增长12.1%[64] - 2022年销售医疗耗材收益达2.983亿港元,占总收益约17.2%,2021年无此项收益[66] - 2022年提供牙科及其他医疗服务收益约1.983亿港元,占总收益约11.5%,2021年为5220万港元,占比4.7%[67] - 2022年销售视力辅助产品收益为1.61亿港元,较2021年的1.403亿港元按年增加14.7%[68] - 公司销售成本由2021年的754.3百万港元增长70.2%至2022年的1,284.2百万港元,主要因存货及已出售医用耗材成本、医生诊金、员工薪金及津贴增加[69][70] - 2022年毛利金额为447.7百万港元,较2021年的358.2百万港元增加25.0%,毛利率由2021年的32.2%降至2022年的25.9%[71] - 公司内地眼科业务毛利率从35.8%降至27.7%,香港医疗业务毛利率从28.4%降至23.2%,销售医疗耗材及内地牙科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6.5%及9.8%[71] - 销售开支相对稳定,2022年为126.8百万港元(2021年:126.4百万港元),占总收益百分比由2021年的11.4%减至2022年的7.3%[72] - 2022年行政开支总额为345.3百万港元,较2021年的234.1百万港元增加47.5%,主要因员工薪金及津贴和资产折旧增加[73] - 其他收入由2021年的10.6百万港元增至2022年的28.7百万港元,主要因联营公司管理费收入增加[74] - 2022年其他亏损净额为40.7百万港元,主要包括金融资产亏损及外汇亏损净额[75] - 2022年财务开支净额为12.5百万港元,主要包括租赁利息开支,被银行利息收入抵销[75] - 所得税开支由2021年的10.6百万港元增至2022年的35.0百万港元,增加228.8%,主要因香港业务除税前利润增加[76] - 2022年公司亏损46.2百万港元(2021年:利润16.2百万港元),减幅主要因COVID - 19影响及内地业务亏损,部分被香港销售医疗耗材及联营公司利润增加抵销[77] - 2022年度集团产生资本开支2.448亿港元,主要因添置使用权资产等所致[78] - 2022年末集团资本承担总额约为4770万港元,2021年为3.124亿港元[78] - 2022年末集团雇员共2115名,2021年为1461名,增长因业务规模扩大[84]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两次股份认购所得款项净额约为60680万港元[87]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64470万港元、短期银行存款3130万港元、银行借款为3430万港元[87] - 2022年借款3430万港元须按要求或一年内偿还,实际年利率为5.49%,2021年借款1.794亿港元,年利率为2.44%[88]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比率为1.63倍,2021年为1.83倍[88]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净值3.318亿港元,2021年为3.381亿港元[8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1.649亿港元,2021年为1.444亿港元[8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1.957亿港元,2021年为3.957亿港元[8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2.937亿港元,2021年为8510万港元[89] 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提供眼科服务收益为1074301千港元,2021年为920049千港元[15] - 2022年销售视力辅助产品收益为160981千港元,2021年为140342千港元[15] - 2022年销售医疗耗材收益为298342千港元,2021年无此项收益[15] - 2022年提供牙科及其他医疗服务收益为198279千港元,2021年为52186千港元[15] - 2022年总收益为1731903千港元,2021年为1112577千港元[15] - 2022年提供眼科服务收益占比62.0%,销售医疗耗材占比17.2%,提供牙科及其他医疗服务占比11.5%,销售视力辅助产品占比9.3%[57] - 2022年眼科服务中,诊金及其他医疗服务费为3.48183亿港元,占比32.4%;手术费为7.26118亿港元,占比67.6%[62] 会计准则相关 - 公司已采纳2022年1月1日开始财政年度强制执行的新订及经修订准则,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财务影响[12] - 若干新订准则及准则修订2023年1月1日或之后生效,预期对集团无重大影响[13][14] 合约负债相关 - 2022年合约负债(已收客户的垫付款项)为39490千港元,2021年为10728千港元[16] - 2022年计入年初合约负债结余的已确认收益约为10728000港元,2021年为8603000港元[16] 收购相关 - 2022年1月19日收购嘉宾眼科全部股权,代价约50,367,000港元[39] - 2022年2月17日对深圳爱康健集团61.5%股权投资,代价517,590,000港元[39] - 收购总代价为6.30029亿港元,其中现金支付5.79662亿港元,配发股份支付5036.7万港元[41] - 配发879万股股份作为支付收购嘉宾眼科部分代价,公平值基于每股约5.73港元计算,对应金额为5036.7万港元[42] - 可识别净资产总值为4.08238亿港元,非控股权益为1.51791亿港元,商誉达3.73582亿港元[43] - 收购相关成本总额为32.9万港元,于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综合全面收益表中扣除[46]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
希玛医疗(03309) - 2018 - 年度财报
2019-04-25 17:46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18年公司收益为429,374千港元,较2017年的311,228千港元增长38.0%[13] - 2018年公司毛利为149,337千港元,较2017年的135,431千港元增长10.3%[13] - 2018年公司年内利润为42,571千港元,较2017年的40,127千港元增长6.1%[13] - 2018年公司年内经调整净利润为44,592千港元,较2017年的64,287千港元下降30.6%[13] - 2018年公司毛利率为34.8%,较2017年的43.5%下降8.7个百分点[13] - 2018年公司净利润率为9.9%,较2017年的12.9%下降3.0个百分点[13] - 2018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率为10.4%,较2017年的20.7%下降10.3个百分点[13] - 2018年公司总收益为4.294亿港元,较2017年的3.112亿港元增长38.0%[24][29][37][40] - 2018年总收益4.29374亿港元,较2017年的3.11228亿港元增长38.0%[52][53][55][57] - 2018年毛利率降至34.8%(2017年:43.5%),毛利增至1.493亿港元(2017年:1.354亿港元)[45][47] - 2018年净利润增至4260万港元,仅增长6.1%,主要受北京眼科医院亏损2320万港元、宝安卫星诊所亏损380万港元及汇兑亏损900万港元影响[46][48] - 2018年公司提供眼科服务总收益3.99905亿港元,较2017年的2.91076亿港元增长37.4%[60] - 2018年公司销售视力辅助产品收益2950万港元,较去年增加46.2%[68] - 2018年公司销售成本2.80037亿港元,较2017年的1.75797亿港元增长59.3%[71] - 2018年毛利为1.493亿港元,较2017年的1.354亿港元增长10.3%,毛利率从43.5%降至34.8%[76][78] - 销售开支从2017年的1130万港元增长134.5%至2018年的2650万港元,占总收益百分比从3.6%增至6.2%[77][79] - 2018年行政开支总额为6690万港元,其他行政开支较2017年的4360万港元增加48.8%[81][87] - 其他收入从2017年的240万港元增加至2018年的1430万港元[83][88] - 2018年其他亏损净额为890万港元,主要是人民币兑港元贬值产生的汇兑亏损[84][89] - 财务开支从2017年的60万港元下降至2018年的20万港元[85][90] - 所得税开支从2017年的1840万港元增加1.1%至2018年的1860万港元[86][91] - 2018年利润增加6.1%至4260万港元,撇除特定亏损后净利润为7860万港元[94][101] - 2018年资本开支为3440万港元,年末资本承担总额约为50万港元(2017年:950万港元)[96][102] - 2018年末借款总额为250万港元,无重大或然负债和资产抵押[97][103][104][105] - 2018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为456名,较2017年的301名增加,总员工成本为8710万港元,较2017年的5300万港元增加[121][126] - 2018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4.718亿港元,短期银行存款为2.491亿港元[137] - 2018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比率为14.84倍,2017年12月31日为1.46倍[137] - 2018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4090万港元,2017年为6550万港元[138][142] - 2018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2.746亿港元,2017年为8990万港元,2018年公司斥资约2.491亿港元用作原到期日超3个月的银行存款及约2980万港元用作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139][142] - 2018年融资活动所得现金净额为6.304亿港元,2017年为4120万港元,2018年主要由于发行股份所得款项6.57亿港元所致[140][143] - 2018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为4.718亿港元,短期银行存款为2.491亿港元[142] - 2018年12月31日,流动比率为14.84倍,2017年12月31日为1.46倍[142] 各地区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18年公司香港业务收益占比50.8%(2017年:60.9%),中国内地业务收益占比49.2%(2017年:39.1%)[37][40] - 2018年公司香港业务收益增长15.0%至2.18亿港元[26][29] - 2018年公司中国内地业务收益增长73.7%[25][29][37][40] - 2018年深圳眼科医院收益增长47.7%至1.797亿港元(2017年:1.217亿港元)[27][29][37][40] - 2018年北京眼科医院产生总收益3170万港元,亏损净额2320万港元[28][30][38] - 2018年香港业务收益2.17997亿港元,占比50.8%,较2017年的1.89507亿港元增长15.0%[53] - 2018年中国内地业务收益2.11377亿港元,占比49.2%,较2017年的1.21721亿港元增长73.7%[53] - 2018年香港地区诊金及其他医疗服务费8346万港元,占比20.9%;中国内地7676.9万港元,占比19.2%[60] - 2018年香港地区手术费1.31888亿港元,占比32.9%;中国内地1.07788亿港元,占比27.0%[60] - 2018年香港手术数量3779例,较2017年的3205例增长17.9%;平均手术费34900港元,下降9.7%[64] - 2018年中国内地手术数量7202例,较2017年的3865例增长86.3%;平均手术费14966港元,增长7.8%[64] 公司业务拓展计划 - 2019年公司将通过收购眼科医院在昆明和上海扩展服务网络,在惠州设立新眼科医院[17] - 2019年3月26日,公司签订协议收购上海露晰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18] - 公司将服务网络扩展到中国二线城市昆明和惠州[19] - 公司计划2019年通过收购眼科医院在昆明及上海拓展服务网络,并在惠州设立一间新眼科医院[21] - 2019年3月26日,公司订立协议收购上海璐视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21] - 2018年8月28日,公司协议以3522.9万港元收购昆明眼科医院80%已发行股本,并注资2348.6万港元,预计2019年4月底完成[43][47] - 2019年3月26日,公司协议以最高9734.9万港元收购上海璐视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预计2019年6月底完成[44][47] - 北京眼科医院2018年总收益3170万港元,亏损净额2320万港元,预计2019年盈利能力改善[41] - 2019年2月15日公司与独立第三方协议在广东惠州设新医院,注资14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1644万港元),占股70%,其他投资者注资60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704.6万港元),占股30%[123][127] - 2019年3月26日公司与独立第三方协议收购上海璐视德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最高现金代价829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约9734.9万港元),收购未完成[124][127] - 公司拟在香港及中国选定城市设或收购眼科医院等,提升运营和服务能力,寻找战略合作伙伴[130][131][132][133][134][135] 公司运营相关情况 - 公司于2018年3月在香港观塘开设第五间卫星诊所[26][29][38] - 深圳宝安区首间卫星诊所自2018年11月开始营业[27][29][38] - 与2017年相比,四间新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包括中国内地两间和香港两间[71] - 公司眼科服务专注于治疗多种眼科疾病,多为门诊或日间护理流程,不受床位容量限制[62] - 2018年存货及耗材成本增加3540万港元,员工薪金及津贴增加2250万港元,租金及差饷增加1670万港元[72] 公司上市及资金用途 - 股份自2018年1月15日起于联交所上市,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为6.098亿港元[146][148] - 上市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动用所得款项净额1000万港元用于在深圳宝安设立首间卫星诊所[147][148] - 所得款项净额用途中,用于可能收购三家运营中眼科医院占比42.5%,金额2.592亿港元;用于设立三家眼科医院占比40.4%,金额2.464亿港元;用于设立两间卫星诊所占比4.2%,金额2560万港元,已动用1000万港元;用于升级医疗设备及增强资讯科技系统占比8.5%,金额5180万港元;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占比4.4%,金额2680万港元[149] - 董事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的拟定用途不会有任何重大变动[149][150] 公司风险情况 - 公司信贷风险主要来自贸易应收款项、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原到期日超三个月银行存款及现金等价物,超三个月银行存款和现金等价物信贷风险有限[112][113][118] - 公司附属公司主要在香港及中国经营,交易多以港元及人民币结算,目前无外汇对冲协议,汇率波动或影响业绩[115] - 公司收入及经营现金流基本不受市场利率变动影响,公平值利率风险主要来自固定利率融资租赁负债[116][117] - 公司病人来源多元化,部分收益由商业公司和地方政府代结算,通过沟通监控降低信贷风险[120][125] 公司管理层信息 - 李肖婷女士40岁,自2017年6月起为执行董事,自2012年1月任香港眼科中心总经理,自2013年3月任深圳希玛医院总经理[158][161] - 李佑荣医生50岁,自2012年1月起服务公司,为香港业务总监,1993年12月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2009年获授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理学硕士学位[163][168] - 李春山先生67岁,自2017年6月起为执行董事,1986年4月毕业于辽宁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基础科专业,1998年获土地估价师资格证书等[171] - 林顺潮医生于2004 - 2009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外务),1998 - 2011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13年[154] - 林顺潮医生1994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获“世界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获“香港人道年奖”等多项奖项[154] - 李佑荣医生自1998年起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院士、香港眼科医学院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自2002年起为香港医学专科学院院士(眼科)[164][168] - 李佑荣医生2009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持有两项眼科发明专利[165][168] - 李春山先生1969 - 1996年服役于中国军队,1988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72] - 李春山先生1993 - 1996年任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武装部部长助理等职,2011年5月从公职退休,2012年10月加入深圳希玛医院[172] - 李肖婷女士2001年7月获中国沈阳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2004年获新西兰梅西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文凭[158][161] - 李春山先生67岁,自2017年6月起为执行董事,过去三年未担任其他公众上市公司董事职务[174][175] - 刘耀南医生58岁,自2017年12月起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同行评审科学期刊发表逾250篇科技著作,过去三年未担任其他公众上市公司董事职务[177][181][182][184] - 李国栋医生64岁,自2017年12月起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75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0年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86][189] - 刘耀南医生是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李国栋医生是审核委员会成员[177][186][182][189] - 刘耀南医生曾担任Ribapharm主席及行政总裁,现担任重庆博腾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董事[178][183] - 李国栋医生是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主席、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上一任院长等[186][189] - 刘耀南医生于1984年11月获香港大学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