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碧桂园服务(06098)
icon
搜索文档
碧桂园服务(06098) - 2023 - 中期财报
2023-09-19 16:38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注册地为开曼群岛,股票代号为6098[1] - 公司主席为杨惠妍女士,执行董事为李长江先生[3]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工商银行[4] 财务数据 - 公司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实现收入约20733.1百万元,毛利约为5157.7百万元,净利润约为2488.6百万元[7] - 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69.70分[7]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为人民币12,187.5百万元,同比增长约10.9%[18] 业务发展 - 公司上半年保持战略定力,积极开拓创新,打造未来增长的深厚潜能[8] - 公司积极推进社区治理,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10] - 公司致力于节能减碳,实施多项措施如LED照明改造、雨水回收等[12] 市场扩张 - 公司已经在超过60个城市布局,管理超过130个项目[27] - "红心碧海"模式已经在广东、福建、湖北、河南、重庆、浙江、天津等14个省市的近70个小区落地[28] 财务风险管理 - 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外汇风险[189][191] - 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计划旨在减少金融市场不可预见情况对财务表现的潜在不利影响[189]
碧桂园服务(06098) - 2023 - 中期业绩
2023-08-29 12:2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18年1月24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 - 公司于2018年成立合资公司进入“三供一業”中的物业管理及供热的分离移交改革领域[57]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探行者及城市运营服务集成商,坚持新型城镇化聚焦战略[57] - 公司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写字楼等项目提供全链条商业运营服务[58] - 公司推出红色物业服务品牌“红心碧海”,运用EPCO模式进行老旧小区改造[60] - 公司积极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智能化水平[6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207.33亿元,同比增长3.4%[2] - 同期毛利51.58亿元,同比下降4.3%;净利润24.89亿元,同比下降9.6%[2] - 行政开支率为8.8%,较2022年的9.7%下降0.9个百分点[2] - 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23.51亿元,同比下降8.7%;核心净利润26.15亿元,同比下降9.5%[2] - 每股基本盈利和摊薄盈利均为69.70分,同比下降8.9%[2] - 经营活动所得现金净额21.92亿元,同比下降6.6%[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银行存款及现金总额约127.12亿元,2022年末约为113.77亿元[2]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730.02亿元,较2022年末的700.77亿元有所增长[7] - 总负债321.63亿元,较2022年末的301.68亿元有所增加[8] - 截至2023年及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无客户贡献集团收入的10%或以上[2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为20,733,133千元,2022年同期为20,055,434千元,同比增长3.38%[25][26]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部业绩为3,183,311千元,2022年同期为3,492,866千元,同比下降8.86%[25][26][27]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分部资产为67,736,555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64,747,749千元,增长4.62%[25][26][27]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分部负债为26,334,330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25,113,247千元,增长4.86%[25][26][2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所得税前利润为3,268,247千元,2022年同期为3,570,665千元,同比下降8.47%[2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收入为281,881千元,2022年同期为238,335千元,同比增长18.27%[27] - 2023年上半年公司其他收益净额为94,828千元,2022年同期为294,275千元,同比下降67.77%[2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雇员福利费用为7,493,881千元,2022年同期为7,755,493千元,同比下降3.37%[2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清洁费用为3,253,951千元,2022年同期为2,748,836千元,同比增长18.37%[28] - 2023年上半年公司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净额为316,436千元,2022年同期为192,511千元,同比增长64.38%[25][26][28] - 2023年上半年财务收入净额为244.4万元,2022年同期为-8008.5万元[29] - 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费用为77968.6万元,2022年同期为81874.6万元[29] - 2023年上半年每股基本盈利为69.70分,2022年同期为76.51分[29] - 2023年上半年每股摊薄盈利为69.70分,2022年同期为76.51分[30] - 2022年末期股息及特别股息合共约12.55亿元,已在2023年8月11日派付[30] - 董事会决定不宣派2023年上半年中期股息[31] - 2023年6月30日无形资产总额为2546993.9万元,2022年6月30日为2842672.5万元[32] - 2023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为396961.7万元,2022年12月31日为415161万元[33]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2405294.7万元,2022年12月31日为2214614.2万元[34]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为18392005千元,2022年12月31日为15956120千元[36]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减值拨备为895570千元,2022年为431145千元;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拨备2023年为352941千元,2022年为110401千元[36] - 2023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为884754千元,2022年为862822千元[38]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8505544千元,2022年为16865118千元[40]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1847752千元,2022年为2253565千元[42]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加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4.43%,2022年为4.88%[43] - 2023年6月30日相关债务的担保金额约为770000000元[4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对财务担保计提拨备6598000元[4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总收入约为20,733.1百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0,055.4百万元增加约3.4%[67] - 期内,公司成本约为15,575.5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6.2%[85] - 整体毛利从2022年上半年的5387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5157.7百万元,降幅约4.3%[86] - 整体毛利率从2022年上半年的26.9%降至2023年同期的24.9%,下降2.0个百分点[87]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22年上半年的161.5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155.9百万元,下降约3.5%[96] - 行政开支从2022年上半年的1939.1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1815.6百万元,下降约6.4%,行政开支率从9.7%降至8.8%[97] - 其他收入从2022年上半年的238.3百万元增至2023年同期的281.9百万元,增加约18.3%[100] - 其他收益净额从2022年上半年的294.3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94.8百万元,下降199.5百万元[101] - 财务收入/(成本)净额从2022年上半年的 - 80.1百万元增至2023年同期的2.4百万元,增加82.5百万元[103] - 所得税费用从2022年上半年的818.7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779.7百万元,下降约4.8%[105]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上半年的2751.9百万元降至2023年同期的2488.6百万元,下降约9.6%[107] - 2023年6月30日无形资产为25469.9百万元,较2022年12月31日的25953.4百万元下降483.5百万元[113]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收款项净额约174.964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21.383亿元[117] - 2023年6月30日其他应收款项净额约49.761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下降约4.654亿元[118] - 2023年6月30日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余额约8.848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0.22亿元[120] - 2023年6月30日合同负债约66.836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7.017亿元[122] - 2023年6月30日贸易应付款项约65.482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5.716亿元[125] - 2023年6月30日其他应付款项约73.123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127]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及其他借款约18.478亿元,2022年12月31日约22.536亿元[131] - 2023年6月30日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约127.124亿元,较2022年12月31日增加约13.356亿元,其中人民币占比99.0% [133] - 2023年6月30日流动资产净值约109.917亿元,2022年12月31日约96.623亿元,流动比率约为1.4倍[134] - 2022年度末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14.40分(相当于15.89港仙),特别股息为每股人民币22.81分(相当于25.17港仙),合共约为人民币1,255,141,000元,于2023年8月11日以港币现金派发[151] - 董事会决议不宣派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任何中期股息(2022年同期亦无)[152]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除「三供一业」业务外,物业收费管理面积9.16亿平方米,较2022年末增加4690万平方米;合同管理面积16.47亿平方米,较2022年末增加4470万平方米[2] - 公司主要经营四个分部:“三供一业”业务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三供一业”业务、城市服务业务、商业运营服务业务[20] - 2023年上半年“三供一业”业务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收入151.037亿元,2022年同期为146.00366亿元[23] - 2023年上半年“三供一业”业务收入27.00874亿元,2022年同期为22.30987亿元[23] - 2023年上半年城市服务业务收入23.9429亿元,2022年同期为26.35235亿元[23] - 2023年上半年商业运营服务业务收入5.34269亿元,2022年同期为5.88846亿元[23]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为121.875亿元,同比增长约10.9%,占总收入比例提升4个百分点至约58.8%[49] - 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合同管理面积约为16.466亿平方米,收费管理面积约为9.16亿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年底新增约4470万平方米及4690万平方米[50] - “三供一业”业务的物业管理合同管理面积及收费管理面积分别为9290万平方米及8820万平方米[50] - 位于一二线城市项目的收费管理面积占比达到43%[50] - 社区增值服务收入约为18.842亿元,占集团总收入比例约为9.1%[52] - 到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2.4%至约3.067亿元[55] - 房地产经纪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1%至约2.27亿元[55] - 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同比下降约8.2%至约6.811亿元[55] - 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约为9.718亿元,在集团总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至约4.7%[56] - “三供一業”业务物业管理收费管理面积约8820万平方米,合同管理面积约9290万平方米,物业管理业务收入约18.887亿元,供热业务收入约8.122亿元,新签项目252个,合同总额7.09亿元[57] - 城市服务实现收入约23.943亿元,成功中标多个城市大物业、产业园运营、城市空间运营、高校服务及医疗后勤项目[57] - 商业运营管理业务分部实现总收入约5.343亿元[58] - 商业运营服务已布局超60个城市,管理超130个项目,成功签约拓展多个项目[59] - 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为12,187.5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0.9%,占总收入比约为58.8%(2022年同期约54.8%)[68]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收费管理面积约为916.0百万平方米,较2022年同期增加约72.8百万平方米[70] - 社区增值服务收入约为1,884.2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10.8%,占总收入比约9.1%(2022年同期约10.5%)[71] - 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约为971.8百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约31.8%,占总收入比约4.7%(2022年同期约7.1%)[79] - “三供一业”业务中,物业管理及其他相关服务收入约为1,888
碧桂园服务(06098) - 2022 - 年度财报
2023-04-24 18:42
公司业务范围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增值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城市服务和商业运营服务[5] - 物业管理服务涵盖住宅、商业物业、写字楼、产业园等多种类型[6] - 社区增值服务包括到家服务、家装服务、社区媒体服务等六大业务[7] - 公司为购物中心、社区商业、商业街区、专业市场等项目提供商业策划咨询、招商、运营及企划服务[8]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城市服务科技综合运营集成商,聚焦市政公共服务、产业园区运营、城市空间运营、特业后勤服务四大核心赛道[8] - 公司聚焦物业服务和生活服务,探索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新模式,推动社区长者和儿童服务[40] - 公司不断创新托育服务模式,提供特色家政服务和社区儿童活动中心,缓解社区业主育儿压力[41]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2021年度业绩表现出色,实现营业收入288.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9%[13] - 公司2021年度毛利88.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3%[13] - 公司2021年度净利润43.4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6.4%[13] - 公司股东核心净利润46.0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7%[13] - 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20,055.4百万元,同比增长约73.5%;毛利人民币5,387.0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9.6%;净利润人民币2,751.9百万元,同比增长约23.6%;股东核心净利润人民币2,891.0百万元,同比增长约30.5%[19] - 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实现收入约41366.6百万人民币,较2021年全年增加43.4%[29] - 公司毛利约为10257.5百万人民币,净利润约为2261.3百万人民币[29] - 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约为1943.4百万人民币,每股基本盈利为57.68分[29] 公司战略举措 - 公司创新推出红色物业服务品牌“红心碧海”,在党建引领下协商共治,带动社区居民共同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助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32] - 公司已在全国成立456个党支部,8,000余名鳳凰管家服务全国百万业户,让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服务升级,成为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33] - 公司致力于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动物业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成立客户体验研究院,不断提升客户体验,推动服务产品创新[34] - 公司加强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建设,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质效[36] - 公司成立数字化委员会,构建完整的数字化组织架构,推动数字化落地和执行[37] - 公司深度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低碳社区,推动绿色运营[38] - 公司与多家优秀供应商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进展,打造低碳社区[39] 公司财务状况 - 公司年内利润在过去五年中波动,2021年达到434.9亿元人民币,但在2022年下降至226.1亿元人民币[45] - 公司税前利润也呈现增长趋势,从2018年的106.9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1年的567.3亿元人民币,但在2022年有所下降至348.6亿元人民币[45] - 公司收入在过去五年中持续增长,从2018年的467.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413.7亿元人民币[45] - 公司成本在年内增加约55.7%,达到约31,109.1百万元,主要是由于管理面积扩大和业务多元化导致各项成本增加[85] - 整体毛利在年内增加约15.7%,达到约10,257.5百万元,毛利率为24.8%[86]
碧桂园服务(06098) - 2022 - 年度业绩
2023-03-29 12:15
公司基本信息 - 碧桂园服务控股有限公司于2018年1月24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10] - 公司及其附属公司主要在中国提供物业管理等多项服务,股份在港交所上市[11] 财务报表相关信息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以人民币呈示,于2023年3月29日批准刊发[12] - 集团自2022年1月1日起的年度报告期间首次采纳多项修订本,无会计政策更改或追溯调整[15] - 已颁布但2022年1月1日开始的财政年度未生效且未提早采纳的新订及修订准则,部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部分于2024年1月1日生效,预计无重大影响[1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收入413.67亿元,较2021年的288.43亿元增长43.4%[2][6] - 2022年公司毛利102.57亿元,较2021年的88.64亿元增长15.7%[2][6] - 2022年行政开支率为10.3%,较2021年的11.3%下降1.0个百分点[2] - 2022年公司净利润22.61亿元,较2021年的43.50亿元下降48.0%[2][6]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19.43亿元,较2021年的40.33亿元下降51.8%[2][6]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50.22亿元,较2021年的46.07亿元增长9.0%[2]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57.68分,较2021年的128.42分下降55.1%[2][7] - 2022年银行存款及现金总额113.77亿元,较2021年的117.56亿元下降3.2%[2] - 2022年和2021年集团总收入分别为41,366,573千元和28,843,011千元,同比增长43.42%[29] - 2022年和2021年合同负债分别为5,981,946千元和4,535,710千元,同比增长31.89%[31] - 2022年从年初合同负债余额确认的收入为4,432,049千元,2021年为2,425,610千元[32] - 2021年来自客户合同的收入总额为28,710,697千元,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总额为28,843,011千元[37] - 2021年分部业绩总额为5,485,146千元,2022年为3,810,152千元[37][38] - 2021年所得税前利润为5,672,839千元,2022年为3,485,638千元[38] - 2021年总资为66,812,758千元,2022年为70,076,896千元[38] - 2021年总负债为28,439,265千元,2022年为30,167,896千元[39] - 2021年按性质划分的费用总额为23,764,299千元,2022年为36,496,333千元[40] - 2021年财务成本净额为 - 97,848千元,2022年为 - 72,132千元[41] - 2021年所得税费用为1,323,386千元,2022年为1,224,302千元[41] - 2021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28.42分,2022年为57.68分[41] - 2021年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4,033,395千元,2022年为1,943,422千元[41]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19.43422亿元,2021年为40.33395亿元[42] - 2022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33.69141亿股,2021年为31.40705亿股[42] - 2022年每股摊薄盈利为0.5768元,2021年为1.2801元[42] - 2021年末期股息每股0.2995元,合共10.09078亿元,2022年部分以新股、部分以现金派付[42] - 董事会建议2022年末期现金股息每股0.1440元及特别股息每股0.2281元,合计12.5546亿元[43] - 2022年末无形资产账面净值为25.953361亿元,2021年末为27.944798亿元[44] - 2022年无形资产摊销开支为11.60549亿元,2021年为5.46086亿元[45] - 2022年12月31日,过往业务合并产生的商誉账面净值为173.15亿元,2021年为192.89亿元[47] - 2022年12月31日,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为41.52亿元,2021年为41.64亿元[54] - 2022年12月31日,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为221.46亿元,2021年为155.78亿元[55] - 贸易应收款项中关联方为17.31亿元(2021年8.82亿元),第三方为142.25亿元(2021年96.86亿元)[55] - 按发票日期,0至180天贸易应收款项为117.79亿元(2021年77.47亿元)[58] - 2022年12月31日,贸易应收款项计提拨备5.98亿元(2021年2.80亿元)[59] - 2022年末理财产品公允价值为569,162千元,2021年末为3,100,853千元;2022年末投资于基金公允价值为293,660千元,2021年末为529,092千元[62] - 2022年末贸易应付款项关联方为84,072千元,第三方为5,892,499千元;2021年末关联方为43,342千元,第三方为4,451,055千元[66] - 2022年末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2,253,565千元,2021年末为1,122,538千元[68] - 2022年末借款加权平均实际年利率为4.88%,2021年为4.99%[69]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收入约413.666亿元,较2021年的约288.43亿元增加约43.4%[104] - 成本从约19979.0百万元增至约31109.1百万元,增幅约55.7%[126] - 整体毛利从约8864.0百万元增至约10257.5百万元,增幅约15.7%[127] - 整体毛利率从约30.7%降至约24.8%,下降5.9个百分点;剔除相关因素后,经调整的整体毛利率从约32.5%降至约28.6%[128][129] - 销售及营销开支约437.7百万元,较2021年的337.6百万元增加29.7%[144] - 行政开支约4270.3百万元,较2021年的3259.4百万元增加31.0%,行政开支率从11.3%降至10.3%[145][146] - 其他收入约537.7百万元,较2021年的198.6百万元增加170.7%[148] - 其他(损失)/收益净额约 - 114.2百万元,较2021年的451.9百万元减少566.1百万元[149] - 财务成本净额约72.1百万元,较2021年的97.8百万元减少25.7百万元[151] - 公司净利润约2261.3百万元,较2021年的4349.5百万元减少48.0%[155]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约25953.4百万元,较2021年减少1991.4百万元[160] - 2022年无形资产摊销金额约10.804亿元,品牌及合同资产结转特许经营权1.169亿元[161] - 2022年末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余额约41.516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约0.129亿元[163] - 2022年末贸易应收款项净额约153.581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约50.697亿元[165] - 2022年末其他应收款项净额约54.415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约12.526亿元[166] - 2022年末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余额约8.628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约27.934亿元[168] - 2022年末合同负债约59.819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约14.462亿元[170] - 2022年末贸易应付款项约59.766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约14.822亿元[173] - 2022年末其他应付款项约67.853亿元,较2021年末增加[175] - 2022年末银行及其他借款约22.536亿元,2021年末约11.225亿元,资本负债比率维持净现金状况[180] - 2022年末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约113.768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约3.791亿元[181]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除「三供一業」業務外,2022年物业收费管理面积8.69亿平方米,较2021年的7.66亿平方米增加1.03亿平方米;合同管理面积16.02亿平方米,较2021年的14.38亿平方米增加1.64亿平方米[2] - 2022年“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收入29,691,448千元,其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22,855,603千元[29] - 2022年“三供一业”业务收入5,553,124千元,其中供热服务收入1,435,333千元[29] - 2022年城市服务业务收入4,836,881千元,商业运营服务收入1,285,120千元[29] - 2022年各业务分部业绩:“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2,726,471千元,“三供一业”57,896千元,城市服务741,147千元,商业运营服务284,638千元[35] - 2022年各业务分部资本开支:“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618,556千元,“三供一业”145,437千元,城市服务410,564千元,商业运营服务1,200,298千元[36] - 2022年末各业务分部资产:“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53,218,453千元,“三供一业”2,763,817千元,城市服务5,525,944千元,商业运营服务3,239,535千元[36] - 2022年末各业务分部负债:“三供一业”以外的物业管理及相关服务17,830,918千元,“三供一业”2,509,966千元,城市服务1,905,831千元,商业运营服务2,866,532千元[36] - 2022年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228.55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5.7%,占总收入比提升7.5个百分点至55.3%[80]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合同管理面积约16.019亿平方米,收费管理面积约8.691亿平方米;“三供一业”业务收费管理面积约8810万平方米,合同管理面积约9290万平方米[81] - 位于一二线城市项目的收费管理面积占比约43%,管理6601项物业,为约841万户业主及商户提供服务[82] - 年内新增品牌拓展签约外拓项目1626个,新增年化饱和收入约49.04亿人民币[83] - 年内社区增值服务收入约401750万元,同比增长约20.7%[84] - 聚焦社区增值服务,在22个重点城市开展衣物洗护业务,与41家中央洗衣工厂合作,开设超300个收衣门店,服务超15万业主,清洗超200万件衣物[86] - 年内房地产经纪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4.0%至约38830万元,到家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32.6%至约48770万元,本地生活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8.7%至约142230万元,家装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5.6%至约42520万元,社区传媒服务收入同比下降约0.9%至约96930万元[87] - 年内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约266470万元,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降至约6.4%[88]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三供一业”业务物业服务收费管理面积约8810万平方米,合同管理面积约9290万平方米,年内物业管理业务收入约411780万元,供热业务收入约143530万元[89] - 年内城市服务收入约483690万元,覆盖超150个城市,成功拓展175个项目[92] - 年内商业运营管理业务分部收入约128510万元,同比增长约96.5%[93] - 公司商业运营服务已布局超60个城市,运营项目超130个,合作品牌商家超2000个,年内签约35个优质轻资产项目,新开业8个项目[94] - 2022年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228.556亿元,较2021年的
碧桂园服务(06098) - 2020 - 年度财报
2021-04-26 17:32
公司荣誉 - 公司获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一等行业权威奖项[6] - 公司获2020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10强第1名[19] - 公司获2020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第一名[19] - 公司获2020中国物业企业综合实力TOP1[19] - 公司获2020中国上市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第一名[19] - 公司获2020中国上市物业企业百强TOP1[19] - 公司获2020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经营绩效第一名[21] - 公司荣获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一等多项行业权威奖项[24] - 公司与33个乡村结对帮扶,推广扶贫产品销售额排全国物业企业第一,获中物协“社区的力量”消费扶贫先锋力量TOP1[27] - 公司荣获2020年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一等多项行业权威奖项[34] 公司上市及指数纳入情况 - 2018年6月19日,公司在联交所上市[7] - 2018年8月31日,公司获纳入明晟中国全股票指数[7] - 2018年9月10日,公司获纳入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成份股,并晋升为港股通股份[7] - 2019年12月9日,公司获纳入恒生中国(香港上市)100指数成份股[7] - 2020年3月20日,公司获惠誉长期外币发行人信用评级为投资级BBB - ,评级展望稳定[7] - 2021年3月15日,公司获纳入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7] - 2018年6月19日公司于联交所主板上市,此前碧桂园控股按每持有8.7股碧桂园控股股份获派1股碧桂园服务股份的基准分拆公司[182] 公司股权合作与业务合作 - 2020年公司与溧阳中立、菱基物业等多家公司达成股权合作[11] - 2020年公司促成与汾酒集团的重大合作,打造“广告 + 团购”的独特社区整合营销方式[30] - 2020年公司实现了社区生活服务领域 — 龙头电梯广告媒体公司城市纵横的并购[30] - 2020年公司城市服务业务拓展加速,与山西省寿阳县、天津市军粮城等达成战略合作[42] - 公司收购环卫行业龙头公司满国及东飞,加强市政环卫专业能力并扩大市场规模[42]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益活动 - 2020年5月公司认捐39名学生,累计捐款26.52万元[14] - 疫情期间公司主动捐助湖北省物业同行40,000升消毒水及其他抗疫消毒物资、400吨关爱社区生活物资,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共1,183个[27] - 2020年总捐赠额约人民币44.8万元,2019年约为人民币44.3万元[183]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0年公司实现收入约156.004亿元,较2019年增加61.7%[23] - 2020年公司毛利约为52.998亿元,同比增长73.6%[23] - 20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约为27.817亿元,较2019年增长61.9%[23] - 2020年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约为26.861亿元,较2019年增幅约60.8%[23] - 2020年公司每股基本盈利为0.9762元,增幅约为55.6%[23]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0年末期股息为每股0.2187元(2019年:0.1514元)[23] - 2020年公司收入为15,600,421千元,税前利润为3,714,727千元,本年度利润为2,781,657千元,本公司股东应占利润为2,686,128千元,基本每股盈利为97.62分/股,摊薄每股盈利为96.32分/股[32] - 2020年公司非流动资产为7,915,834千元,流动资产为23,288,043千元,流动负债为14,232,797千元,流动资产净值为9,055,246千元,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16,971,080千元,非流动负债为812,042千元,本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为14,565,740千元,非控制性权益为1,593,298千元,权益总额为16,159,038千元[33]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收入由约人民币9,644.9百万元增加约61.7%至约人民币15,600.4百万元[47] - 成本从2019年约6592.7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10300.7百万元,增幅约56.2%[55] - 整体毛利从2019年约3052.2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5299.8百万元,涨幅约73.6%,毛利率从31.6%升至34.0%[56] - 销售及营销开支从2019年约66.8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135.8百万元,增幅约103.3%[64] - 年内行政开支约195050万元,较2019年的120760万元增加61.5%,行政开支率约12.5%,剔除购股权开支因素后由2019年的12.4%降至11.0%[65] - 年内其他收入约12110万元,较2019年的5110万元增加137.0%[65] - 年内其他收益净额约39400万元,较2019年的17810万元增加21590万元[66] - 年内财务收入净额约4370万元,较2019年的9190万元下降52.4%[67] - 年内所得税费用约93310万元,较2019年的35770万元增加160.9%,主要附属公司所得税率由15%变为25%[68] - 年内集团净利润约278170万元,较2019年的171840万元增加61.9%;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约268610万元,较2019年的167070万元增加60.8%;非控股权益应占利润约9550万元,较2019年的4770万元增加100.2%[69] - 2020年末物业、厂房及设备约124910万元,较2019年末的31190万元增加93720万元[70][72] - 2020年末无形资产约617630万元,较2019年末的160390万元增加457240万元,年内股权收购产生多项无形资产[72] - 2020年末贸易应收款项净额约423640万元,较2019年末的157400万元增加266240万元;其他应收款项净额约61430万元,较2019年末的36720万元增加67.3%[73] - 2020年末合同负债约258190万元,较2019年末的161810万元增加96380万元[76]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及其他借款约人民币609.4百万元(2019年同期无),可换股债券余额约人民币3202.5百万元[78]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存款和现金总额约人民币15341.5百万元,较2019年12月31日增加约人民币8415.5百万元[80] - 2020年12月31日,银行存款和现金中人民币占比42.3%(6492134千元),港币占比57.4%(8799390千元),其他货币占比0.3%(49971千元);2019年12月31日,人民币占比84.1%(5822749千元),港币占比15.6%(1082229千元),其他货币占比0.3%(21031千元)[81]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受限制银行存款约人民币126.3百万元(2019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11.9百万元)[82]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人民币9055.2百万元(2019年12月31日约人民币3797.1百万元),流动比率1.4倍(2019年12月31日1.6倍)[82] - 2020年12月31日公司可分派储备约为人民币6.78657亿元,2019年约为人民币4.18629亿元[185] - 2020年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年度总收入约13.6%,五大客户占比少于30%[186] - 2020年向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年度采购总额约5.1%,五大供应商占比少于30%[186]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合同管理面积约为8.205亿平方米,收费管理面积约为3.773亿平方米[6]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三供一业”业务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面积及合同管理面积均约为8520万平方米[6]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公司合同管理面积约为8.205亿平方米,较2019年底新增1.358亿平方米[23]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公司收费管理面积约为3.773亿平方米,较2019年底新增1.012亿平方米[23] - “三供一业”业务的物业服务的收费管理面积及合同管理面积均为8520万平方米[23] - 2020年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约8606.7百万元,同比增长约49.7%,占总收入比例降至约55.2%,毛利率升至约34.6%[35] - 截至2020年底,除“三供一业”业务外,合同管理面积约820.5百万平方米,较2019年底新增135.8百万平方米;收费管理面积约377.3百万平方米,较2019年底新增101.2百万平方米[35] - “三供一业”业务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面积及合同管理面积均为85.2百万平方米[36] - 2020年社区增值服务收入约1731.3百万元,同比增长约100.1%,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约11.1%,占集团毛利比例提升至约21.3%,毛利率约为65.1%[38] - 社区传媒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73.6%至约350.4百万元[38] - 增值创新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268.6%至约533.7百万元[38] - 家装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145.0%至约239.6百万元[38] - 2020年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约1369.7百万元,在集团总收入中占比降至约8.8%[39] - 截至2020年底,“三供一业”业务供热业务收费管理面积约42.3百万平方米,物业管理业务收入约1540.2百万元,供热业务收入约1159.1百万元[40] - 2020年城市服务实现收入约为人民币884.1百万元[42] - 2020年物业管理服务收入由约人民币5,748.6百万元增加约49.7%至约人民币8,606.7百万元,占总收入比约55.2%(2019年同期约59.6%)[48] - 收费管理面积从2019年约276.1百万平方米增至2020年约377.3百万平方米,独立第三方物业开发商开发物业收费管理面积增幅约43.1%,占比从26.1%升至27.4%[49] - 社区增值服务收入从2019年约865.2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1731.3百万元,增幅约100.1%,占总收入比从9.0%升至11.1%[50] - 非业主增值服务收入从2019年约1422.1百万元降至2020年约1369.7百万元,降幅约3.7%,占总收入比从14.7%降至8.8%[53] - “三供一业”业务中,物业管理服务收入从2019年约525.2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1540.2百万元,供热服务收入从2019年约990.2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1159.1百万元[54] - 城市服务收入从2019年约68.4百万元增至2020年约884.1百万元,增幅约1192.5%,占总收入比从0.7%升至5.7%[55] - 物业管理服务毛利率从2019年约30.1%升至2020年约34.6%[57] - 社区增值服务毛利率从2019年约66.2%降至2020年约65.1%[58] 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 - 公司自研32种核心算法,实现信息系统自动派发工单,提高服务效率[29] - 公司重新定义数字社区,推进基于空间的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触点数字化建设[27] - 公司围绕“大物业管理”业务战略,深化服务能力和科技能力[28] - 公司聚焦“大社区服务”业务战略,深化渠道能力和投资能力[30] - 公司未来将以AI算法指引服务,实现智能匹配个性化服务,从感知到响应仅需100毫秒[43] - 公司将继续推动物业数字化服务品牌“天石云”平台的市场化进程[43] - 公司将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多元服务,构建行业服务新生[44] - 公司将持续推动与收并购公司的整合,实现城市服务规模化发展[45] - 公司将聚焦“大物业管理”+“大社区服务”战略,推动服务边界及内涵延伸拓展[46] 公司人员与培训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集团有153585名雇员(2019年12月31日54085名),年内总员工成本约人民币5131.6百万元[87] - 2020年公司组织各类专题线上培训,参与人数约110万人次,培训总课时数达数万小时[88] 公司董事与管理层信息 - 杨惠妍39岁,2018年3月9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2005年3月加入碧桂园控股,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