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美资源(09936)
icon
搜索文档
稀美资源取得钽铌合金矿无轴螺旋连续进料智能控制装置专利
金融界· 2025-08-16 09:14
公司动态 - 稀美资源(广东)有限公司取得"一种钽铌合金矿无轴螺旋连续进料智能控制装置"专利,授权公告号CN113801995B,申请日期为2020年06月 [1] - 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清远市,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 公司注册资本23936万人民币 [1] - 公司对外投资5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222次 [1] - 公司拥有商标信息11条,专利信息163条,行政许可220个 [1] 行业技术 - 公司最新专利涉及钽铌合金矿无轴螺旋连续进料智能控制装置,显示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的技术创新 [1]
稀美资源(09936.HK)拟8月25日举行董事会会议批准中期业绩
格隆汇· 2025-08-13 17:35
公司财务安排 - 稀美资源董事会会议定于2025年8月25日举行 [1] - 会议将审议批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计中期业绩 [1] - 会议将处理建议派付中期股息(如有)及其他事项 [1]
稀美资源(09936) - 董事会会议通告
2025-08-13 17:30
会议安排 - 公司定于2025年8月25日召开董事会会议[3] - 会议审议批准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未经审计中期业绩[3] - 会议讨论建议派发中期股息及处理其他事项[3] 董事会成员 - 公告日期董事会有三位执行董事[4] - 公告日期董事会有一位非执行董事[4] - 公告日期董事会有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4]
稀美资源(09936) - 截至二零二五年七月三十一日止月份之股份发行人的证券变动月报表
2025-08-01 18:10
股本与股份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底,公司法定/注册股本总额为1000万港元,法定/注册股份数目为10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1] - 上月底和本月底公司已发行股份(不包括库存股份)数目均为3.6亿股,库存股份数目均为0,已发行股份总数均为3.6亿股[2]
稀美资源20250327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新美资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核心竞争优势** - **技术创新**:拥有行业领先研发体系和专利技术储备,主导制定五项国家行业标准,有116项核心发明专利、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团队由资深专家构成,有省级研发平台[1][2] - **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全球少数实现全产业链覆盖企业,具备从上游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垂直整合能力,拥有国内最多电子束熔炼炉,出口价比不断提升,5N5钽锭、半导体钽锭持续发展,服务超400家行业领先企业[1][3] - **规模经济效益**:产能规模位居全球前三,具备显著成本优势[1] - **现代化管理体系**:实施精英化管理,运营效率行业领先[1] - **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未详细展开,但为核心竞争力之一[1] 2. **全球市场地位**:在全球钽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钽氧化物及金属钽产品产能全球第一,氧化铌及金属铌产品市场份额及产能全球第二,市场定位获权威机构数据佐证[4] 3. **生产规模**:拥有湿法三家工厂,西美广东氧化物产能2000吨,湖南中和华中氧化物1000吨,计划在建高端产线[4] 4. **原料供应优势**:经过近20年深耕布局,凭借多方面优势构建可靠供应渠道,控制供应风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原料供应保障体系[5] 5. **业务格局**:凭借完善客户结构具备跨领域市场渗透能力,实现军工和民用多领域均衡发展,单一行业波动影响可控,供应端稳健市场端弹性双轮驱动保障可持续发展[6] 6. **战略投资**:2024年11月11日引入金石新材料基金,完成对西美广东6千万元注资认购4.4亿股权,战略意义在于资本赋能、产业战略协同,推动资源控制力和上游原料话语权提升[6][7] 7. **应用领域及市场需求** - **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钽电容器作为关键电子元件,在智能汽车、互联网设备、AI终端、半导体产业等领域需求激增[8] - **新能源产业**:与中信金属联合主导锂电用氧化铌国家标准起草,标志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技术话语权和应用价值[8] - **高端装备制造**:航空发动机、舰船动力等对高温合金需求增长,全球高温合金市场规模2024年116亿美元,2033年将达204亿美元,复合增长率6%[9] 8. **财务成果** - **收入**:2024年同比增长29.9%至18.2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31.9%[11] - **毛利润**:2024年增长27.8%至4亿元,毛利率21.8%,远超同行[11] - **净利率**:2024年增长29.6%至1.3亿元,归属股东净利率增长42.5%[11] - **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从2023年的25%提升19个百分点至2024年的44.5%[12] - **总资产**:截止2024年年末达21.4亿元,杠杆率降至26.4%[12][13] 9. **未来展望** - **收入增长**: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新增中和华中湿法氧化物1000吨产量,贵州基础生产线订单供不应求,市场需求有支撑[17][18] - **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开支从6600万增至7300万,2025年预计达八千万上下,针对多个产品领域研发投入,立项20多项科研项目[20][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分红政策**:投资人询问公司分红政策及未来利润分配计划,公司表示会根据自身利益制定需求的分红政策[13] 2. **原料价格影响**:刚果(金)局势致钽矿价格从年初80美金涨至接近100美金,对公司原料供应影响有限,公司原料储备充足,价格变动是利好,未来会通过科技赋能控制成本[14][16] 3. **海外业务结算及汇率控制**:海外业务结算模式多为预付款或收货后30天付款,对应收款占用少;通过经营性业务自动对冲和与金融机构合作做手汇产品控制汇率风险[19][20] 4. **人才构建与激励**:重视人才结构,35岁以下职工超一半,与多所院校合作,内部有工程师评点制度,2024年12月首次面向26名职工授予300万股,未来会出台新激励政策[22][23][24] 5. **盈利利润率差距原因**:2024年毛利率与净利率有差距,因毛利率有零点几下调,预提新美广东对新美香港分红的境外资产所得税,减持前期预付款;从EBITDA指标看公司处于低估状态[24][25][26] 6. **资本市场策略**:公司杠杆率低、现金流稳定,在资本市场保持开放心态,会适时考虑战略合作和融资机会[27]
稀美资源(09936) - 2024 - 年度业绩
2025-03-26 22:4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收益增加29.9%至约人民币18.22亿元(2023年:人民币14.032亿元)[3] - 毛利增加27.8%至约人民币3.968亿元(2023年:人民币3.104亿元)[3] - 毛利率减少0.3%至21.8%(2023年:22.1%)[3] - 除税前溢利增加38.5%至约人民币1.63亿元(2023年:人民币1.177亿元)[3] - 年度溢利增加29.6%至约人民币1.342亿元(2023年:人民币1.035亿元)[3] - 本公司股东应占年度溢利增加42.5%至约人民币1.242亿元(2023年:人民币0.871亿元)[3] - 每股基本盈利增加45.8%至约人民币0.35元(2023年:人民币0.24元)[3] - 董事会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5.56港仙(2023年:零)[3] - 非流动资产总值为人民币5.5099亿元(2023年:人民币5.5833亿元)[8] - 流动资产总值为人民币15.90965亿元(2023年:人民币13.69899亿元)[8] - 2024年总收益为18.22049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4.03169亿元人民币[22] - 2024年来自中国的收益为14.52627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1.77379亿元人民币[22] - 2024年来自美国的收益为1.40596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24319亿元人民币[22] - 2024年来自加拿大的收益为1.0586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0.08027亿元人民币[22] - 2024年客户A收益为2.44048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1.55564亿元人民币[24] - 2024年货品或服务总收益为182204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03169千元人民币[27] - 2024年计入报告期初合约负债的销售有色金属产品已确认收益为2361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3611千元人民币[28] - 2024年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总计24088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3531千元人民币[32] - 2024年融资成本总额为2442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746千元人民币[33] - 2024年年内税项支出总额为28867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14169千元人民币[40] - 2024年建议末期股息为每股普通股5.56港仙,金额为18521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零[40] - 2024年每股基本及摊薄盈利金额计算所用的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12419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87142千元人民币[43] - 2024年贸易应收账款为287,210千元,减值4,903千元,账面净值282,307千元;2023年贸易应收账款为263,807千元,减值2,145千元,账面净值261,662千元[45] - 2024年应收票据为123,915千元,2023年为136,216千元;2024年贸易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账面净值为406,222千元,2023年为397,878千元[45] - 2024年贸易应收账款减值亏损拨备年初为2,145千元,年内确认4,952千元,撇销2,194千元,年末为4,903千元;2023年年初为676千元,年内确认1,469千元,年末为2,145千元[47] - 2024年贸易应付账款一个月内为27,323千元,一至两个月为24,011千元,两至三个月为764千元,超过三个月为10,168千元,总计62,266千元;2023年分别为32,831千元、12,861千元、2,313千元、6,275千元,总计54,280千元[48]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2.0百万元,同比增长29.9%;境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369.4百万元,同比增长63.6%[51] - 2024年总收益约为18.22亿元,较2023年的约14.03亿元增加约4.19亿元或29.9%[62] - 2024年销售成本约为14.25亿元,较2023年的约10.93亿元增加约3.33亿元或30.4%[68][70] - 2024年原材料成本占总销售成本约67.3%,2023年约为72.2%[69] - 公司毛利从2023年的约3.104亿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3.968亿元,毛利率从22.1%降至21.8%[72] - 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从2023年的约1350万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2410万元[73][75]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的约1480万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1580万元,主要因员工成本增加约150万元[76]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的约1.527亿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1.838亿元,员工成本增加约1540万元,研发开支增加约740万元[78][79] - 融资成本从2023年的约2730万元减少至回顾年度的约2440万元,主要因计息银行借款融资成本减少[81] - 所得税开支从2023年的约1420万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2890万元,实际税率从12.0%升至17.7%[82] - 年度溢利从2023年的约1.035亿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1.342亿元,增加约3060万元或29.6%,纯利率均约为7.4%[84] - 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从2023年的约8710万元增加至回顾年度的约1.242亿元,增加约3710万元或42.5%[85]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5.56港仙,2023年为零[86]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价值由2023年12月31日约3.853亿元增加约170万元至2024年12月31日约3.87亿元[87] - 使用权资产总额由2023年12月31日约9900万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约6810万元[89] - 存货总额由2023年12月31日约6.82亿元增加至2024年12月31日约7.445亿元,平均存货由约5.965亿元增至约7.133亿元,平均存货对销售产品的收益由43.5%降至40.2%[90][94] - 平均存货周转日数由2023年的199.2日减少至2024年的182.7日[96][97] - 贸易应收账及应收票据由2023年12月31日约3.979亿元增加至2024年12月31日约4.062亿元,平均贸易应收账及应收票据占总收益由22.6%降至22.1%[99] - 应收账款的预期信贷亏损在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分别约为490万元及210万元[102] - 预付租赁土地款项由2023年12月31日约5850万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约5720万元[89] - 租赁厂房及机器款项由2023年12月31日约3770万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约860万元[89] - 租赁办公室款项由2023年12月31日约280万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约230万元[89] - 贸易应收账及应收票据30日内金额由2023年的2.81579亿元减少至2024年的2.111亿元[102] - 贸易应收账及应收票据平均周转日数从2023年的82.5日降至2024年的80.5日[103] - 预付款项、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从2023年的约205.9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约287.1百万元[105] - 贸易应付账款从2023年的约54.3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约62.3百万元[107] - 贸易应付账款平均周转日数从2023年的约23.5日降至2024年的14.9日[107][108] - 其他应付款项及应计费用从2023年的约97.0百万元增至2024年的约111.9百万元[110] - 2024年和2023年银行借款分别占负债总额约71.2%及77.7%[111] - 银行借款总额从2023年的约638.7百万元降至2024年的约599.3百万元[111][113][114] - 2024年有抵押银行借款为80,095千元,无抵押为519,254千元;2023年有抵押为125,516千元,无抵押为513,162千元[113] - 2024年抵押的租赁土地及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净值分别约为48.4百万元和91.8百万元;2023年分别约为49.5百万元和38.3百万元[113] - 2024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人民币18200万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人民币11550万元[115] - 2024年12月31日债务总额约为人民币6073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约人民币65670万元有所变动[118] - 2024年12月31日资本负债比率约为26.7%,2023年12月31日约为31.2% [119] - 2024年12月31日银行借款由账面价值分别约为人民币4840万元及人民币9180万元的租赁土地及物业、厂房及设备作担保,2023年12月31日分别约为人民币2920万元及人民币3830万元[121] - 回顾年度及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资本开支分别约为人民币2420万元及人民币13850万元[122] - 2024年12月31日有关厂房及设备以及新增于一间联营公司投资的资本承担约为人民币3770万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约人民币10510万元有所变动[124]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合计632名,2023年为678名[135] - 2024年总员工成本约为人民币1.109亿元,2023年约为人民币9110万元[135]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钽铌湿法化合物2024年收益584240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523224千元人民币[27] - 钽铌金属及其制品2024年收益841055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603963千元人民币[27] - 贸易产品、加工服务及其他2024年收益396754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275982千元人民币[27] - 2024年钽铌湿法化合物收益约为5.84亿元,较2023年的约5.23亿元增加约0.61亿元或11.7%[64] - 2024年钽铌金属及其制品收益约为8.41亿元,较2023年的约6.04亿元增加约2.37亿元或39.3%[65] - 2024年贸易产品、加工服务及其他收益约为3.97亿元,较2023年的约2.76亿元增加约1.21亿元或43.8%[66] 公司业务运营与发展 - 集团主要从事有色金属产品制造、销售、买卖及相关加工服务,无经营分部资料呈报[21] - 2024年11月,公司向核心成员授出300万股股份作为股份奖励[54] - 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累计获授权专利116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实用型专利92件;另有77件专利在申请审理阶段[55] - 公司下属子公司稀美贵州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获“贵州省创新性中小企业”等资质与称号,相关项目获专项资金支援[55] - 稀美广东是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2024年自有检测中心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55] - 公司持续推进组织架构与人才结构精细化调整,从多所高校遴选录用人才,引进博士及行业资深人士[54] - 用于光子通讯的钽酸锂年出货量跨越10吨大关[57] - 钽铌氧化物产品年产量同比上升16%,钽铌金属产品产量同比增长13%[58] - 稀美广东“年产700吨高铌扩产技改项目”完成后,高纯氧化铌月产成功跨越60吨极限[60] - 稀美贵州钽铌火法生产线新增各类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28台套[60] 公司股权与治理 - 2024年11月14日公司向稀美广东增资,增资后公司于稀美广东的股权由100.00%稀释至95.59% [127] - 回顾年度内及至公告日期,公司至少25%的已发行股份由公众股东持有[140] - 回顾年度内及至公告日期,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且无库存股份[141] - 回顾年度内公司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仅与上市规则附录C1条文第C.2.1条有所偏离[142] - 吴理觉兼任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董事会认为符合集团最佳利益,后续会考虑分拆角色[144] - 2024年2月5日尹福生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等
稀美资源(09936) - 2024 - 中期财报
2024-09-04 18:00
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从事钽铌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包括钽铌湿法产品和钽铌火法产品[2] - 公司在广东、贵州、湖南等地拥有六大生产基地[2]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氧化钽、氧化铌、氟钽酸钾、钽粉、钽条、铌铁等[2] - 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高端电子、航天航空等领域[2] - 公司被认定为多项省级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 - 公司战略股东为全球锂电产业链龙头企业赣锋锂业,持股16.7%[2] - 公司堚持「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高端化、国际化、资本化」的战略定位[3] - 本集团主要从事冶金产品的制造及销售并为客户提供加工服务[40] - 本公司主要从事有色金属产品的制造、销售及贸易以及为客户提供加工服务[47] 经营情况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902.6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7%[9] - 公司上半年实现期间溢利约人民币62.7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5%[9] - 公司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同时出口销售享有13%的税收退税[4]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约62.7百万元,同比增加约13.9百万元或28.5%[5]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约62.3百万元,同比增加约17.4百万元或38.9%[6]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233.3百万元,较年初增加约117.8百万元[7] - 公司资本负债率约20.3%,较年初下降[8] - 公司未来12个月内拥有充足的营运资金[9] - 公司资本承诺约59.9百万元[10]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1.3亿人民币[79]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融资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0.3亿人民币[79] - 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33亿人民币[79] 市场情况 - 公司濕法產品國內市場佔有率達40%左右[3] - 鉭礦價格短暫上漲後迅速回落,總體基本穩定,五氧化二鉭(99.5%中國出廠)同比下跌3%[11] - 鈮礦供應集中度非常高,五氧化二鈮(99.5%中國出廠)同比上漲40%[13] - 鉭、鈮作為戰略金屬、微電子材料的基礎金屬,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長期持續看好[14] - 鉭電容器在高溫、高壓及可靠性應用方面存在明顯優勢,未來需求將持續增長[14] - 鉭、鈮是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用高溫合金必須的添加材,在武器制備、航空航天、國產替代等需求共同帶動下,預計10年後中國高溫合金增量可達10萬噸[14] - 來自中国大陆市场的收益为人民币708,787千元,同比增长35.7%[85] - 来自美国市场的收益为人民幣86,128千元,同比增長21.4%[85] - 來自加拿大市場的收益為人民幣54,841千元[85] - 來自英國和歐洲市場的收益為人民幣22,388千元,同比增長152.6%[85] - 來自亞洲市場(不包括中國)的收益為人民幣22,076千元,同比下降46.1%[85] - 來自其他市場的收益為人民幣1,103千元[85] 生产情况 - 公司濕法冶煉項目實施主體包括全資附屬公司稀美廣東、稀美雷州以及參股聯營公司中核華中[3] - 公司火法冶煉項目實施主體包括稀美貴州和稀美貴陽[3] - 集团不断强化安全环保意识,优化生产工艺,聚力稳产增效,湿法及火法产量同比平均增长25.1%[15] - 集团靈活調整採購策略和原料結構,始終維持較低採購成本並確保生產穩定運行[17] - 集团堅守安全環保底線思維,通過多種方式保障生產平穩運行,並獲得清潔生產企業資質[18] 研发情况 - 集团持续加强研发投入,截至2024年6月30日累计获授权专利116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18] - 集团的研发成本为人民幣36,993千元,同比增长45.2%[90] 资本运作 - 公司股份由吳先生及其配偶Ruan Xiaomei女士間接持有[1][2] - 公司A股於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H股於聯交所主板上市[3] - 公司於2020年2月19日採納購股權計劃,並於2022年12月5日通過臨時股東大會修訂[4] - 公司於2022年12月5日採納股份獎勵計劃[5] - 公司上市所得款項淨額約為人民幣92.7百萬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使用約人民幣87.9百萬元[6] - 合共60,000,000股认购股份已根据执行协议的条款及条件以认购价每股认购股份4.0港元发行及配发予认购人[60] - 认购事项的所得款项总额合共约为240.0百万港元,经扣除相关专业费用及所有相关开支约7.2百万港元后,认购事项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232.8百万港元[60] - 认购事项的所得款项净额将用于本集团的固定资产投资及一般营运资金用途[60] - 於二零二四年六月三十日,本集團已使用所得款項淨額約為人民幣193
稀美资源(09936) - 2024 - 中期业绩
2024-08-23 19:36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902,593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632,657千元增加42.7%[1] - 同期销售成本为712,017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483,064千元增加47.4%[1] - 毛利为190,576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149,593千元增加27.4%;毛利率为21.1%,较2023年同期的23.6%减少2.5%[1] - 除税前溢利为75,695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59,965千元增加26.2%[1] - 期间溢利为62,721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48,823千元增加28.5%[1] - 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266千元,较2023年同期的44,819千元增加38.9%;基本每股盈利为0.17元,较2023年同期的0.12元增加41.6%[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流动比率为2.12,较2023年12月31日的1.91增加11.0%[1] - 速动比率为1.26,较2023年12月31日的0.96增加31.3%[1] - 资本负债比率为20.3,较2023年12月31日的31.2减少10.9%[1] -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资产净值为1,170,749千元,较2023年12月31日的1,106,180千元有所增加[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收益为902,593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632,657千元人民币[12][15] - 2024年上半年除税前溢利相关已售存货成本为711,533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482,709千元人民币[17] - 2024年上半年期内税项支出总额为12,974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11,142千元人民币[19]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为62,266,000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44,819,000元人民币[21] - 2024年上半年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扣除股份奖励计划股份)为359,404,533股,2023年同期为359,652,030股[21] - 2024年上半年集团以成本827.5万元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项目,2023年同期为4083.9万元[22] - 2024年上半年集团出售账面价值209.2万元的厂房及机器,实现出售收益净额9.8万元,2023年同期出售亏损净额38.1万元[22]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收账及应收票据总计384001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397878千元[23] - 2024年6月30日贸易应付账款总计48191千元,2023年12月31日为54280千元[24] - 2024年6月30日已发行及缴足360000000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普通股,相当于人民币3228千元,与2023年12月31日相同[2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9.02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7%[27]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期间溢利约62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5%[27] - 公司总收益从2023年上半年约人民币632.7百万元增加约人民币269.9百万元或42.7%至2024年上半年约人民币902.6百万元[43] - 2024年和2023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分别约为人民币712.0百万元及人民币483.1百万元,材料成本分别占总销售成本约86.9%及83.5%,销售成本增加约人民币228.9百万元或47.4%[45] - 毛利从2023年上半年约人民币149.6百万元增加约人民币41.0百万元或27.4%至2024年上半年约人民币190.6百万元,毛利率从23.6%降至21.1%[46] - 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从2023年上半年约人民币4.7百万元增加约人民币2.6百万元或55.7%至2024年上半年约人民币7.3百万元[47] - 销售及分销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约人民币7.6百万元增加约人民币2.2百万元或29.0%至2024年上半年约人民币9.8百万元[49] - 行政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约6790万元增至本报告期约8750万元,增加约1960万元或28.8%[50] - 其他开支从2023年上半年约660万元增至本报告期约930万元,增加约270万元[51] - 融资成本从2023年上半年约1090万元增至本报告期约1390万元,增加约300万元或27.8%[53] - 本报告期及2023年上半年所得税开支分别约为1300万元及1110万元,实际税率分别约为17.1%及18.6%[54] - 本集团本报告期及2023年上半年纯利分别约为6270万元及4880万元,增加约1390万元或28.5%,纯利率分别约为6.9%及7.7%[55] - 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从2023年上半年约4480万元增至本报告期约6230万元,增加约1740万元或38.9%[57] - 2024年6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2.333亿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1.155亿元[58] - 本报告期内现金及银行结余增加约1.178亿元,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现金净额分别约为1.3亿元、-0.148亿元、0.03亿元,汇率变动正面影响约0.023亿元[59] - 2024年6月30日债务总额约为6.708亿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6.567亿元[61] - 2024年6月30日资本负债比率约为20.3%,2023年12月31日为31.2%[62] - 2024年6月30日集团资本承担约为人民币5990万元,2023年12月31日约为人民币1.051亿元[68] 各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上半年来自中国内地客户的收益为708,787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522,385千元人民币[12] - 2024年上半年客户A带来收益102,303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75,056千元人民币[14] - 2024年上半年销售有色金属产品收益754,873千元人民币,2023年同期为575,175千元人民币[15]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总营业收益约人民币902.6百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7%,国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35.7%,国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75.8%[38] - 2024年上半年销售产品收益901,708千元,占比99.9%;提供加工服务收益885千元,占比0.1%;总收益902,593千元[42] 税率相关信息 - 香港利得税税率16.5%,符合两级制实体的附属公司首笔2,000,000港元应课税溢利按8.25%缴税,其余按16.5%缴税[18] - 中国企业所得税税率25%,稀美资源(广东)及稀美资源(贵州)享15%优惠税率[18] 产品价格及产量相关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五氧化二钽(99.5%中国出厂)同比下跌3%[30] - 截至2024年6月30日,五氧化二铌(99.5%中国出厂)同比上涨40%[33] - 预计10年后中国高温合金增量可达10万吨[35] - 2024年上半年湿法及火法产量同比平均增长25.1%[37] 员工及股息相关 - 2024年6月30日集团拥有员工642名,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向雇员支付的薪酬总额约为人民币5770万元[74] - 董事会决议不派发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任何中期股息,2023年为零[76] 股份及上市款项使用相关 - 报告期至公告日期,公司最少25%的已发行股份由公众股东持有[77] - 公司股份于2020年3月12日上市,所得款项净额约为人民币9270万元,2024年6月30日已动用约人民币8790万元[80] - 建造生产钽粉及钽条设施相关款项使用比例为28.9%,金额2680万元已全部使用[80] - 购买及安装生产钽粉及钽条机器设备款项使用比例为36.0%,金额3340万元已全部使用[80] - 设立新生产设施其他开支款项使用比例为3.9%,金额360万元已全部使用[80] - 加强欧洲销售网络及巴西采购渠道款项使用比例为17.9%,计划1660万元,实际已用1360万元,未使用300万元[80] - 一般营运资金款项使用比例为9.8%,金额910万元已全部使用[80] 公司治理及审核相关 - 公司一直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内所有适用之守则条文,但与守则条文第C.2.1条有所偏离[82]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C3所载之标准守则监管董事进行证券交易,全体董事确认报告期及至公告日期止全面遵守规定交易准则[83] - 公司于2020年2月19日成立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刘国辉先生任主席[85] - 审核委员会审阅公司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未经审核财务报表等,同意会计处理方法,信纳编制符合要求并已足够披露[85] 其他事项 - 公告日期,无重大本报告期后事项[86]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本中期业绩公告将在港交所及公司网站刊发,2024年中期报告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在相关网站刊发[88] - 公告日期,董事会包括三位执行董事、一位非执行董事及三位独立非执行董事[88]
稀美资源(09936) - 2023 - 年度财报
2024-04-17 22:54
公司概况 - 公司于2020年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 - 公司持有三家附属公司和两家参股公司,已在广东省、贵州省、湖南省形成六大生产基地[2] - 公司主要从事鉭鈮产品的制造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高端电子、航天航空、国防军工、光学、医疗等领域[3] - 公司濕法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1,403.2百万元,同比增长37.6%[14] - 海外市场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225.8百万元,同比增长45.5%,均创公司历史新高[14] - 二零二二年,中国鉭鈮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行业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5%[21] - 五氧化二鈮(99.5%中國出廠)價格同比上漲27%[23] - 鉭電容器市場預計二零二三年至二零二八年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6.31%[24] - 未來5G基站建設為鉭電容業績帶來穩定且巨大的增量空間[24] - 800G光模塊有望從二零二五年底開始主導市場[27] - 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6億部,同比增長4.1%[28] - 預計二零二五年全球鈮酸鋰晶體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5.0-40.4億元[29] - 高溫合金需求8,847噸,新增產值18億元[30] - 我國軍用航空發動機高溫合金需求將在二零二五年達到1.94萬噸╱年[30] 产品销售 - 钽铌金属及其制品产量同比增长超过2倍,产量实现新的飞跃,均创历年新高[39] - 二零二二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千万级别,增至1,065万辆,同比增长63.6%[33] - 钽、铌是微电子材料的基础金属,是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军工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必需品[37] 公司发展战略 - 公司将继续坚持“六化”战略定位,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鉭鈮制造运营商[116] -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发展战略金属、打造绿色冶金”,计划继续强化生产组织、发挥产能优势、锚定战略客户、不断开拓市场、坚持创新研发、提升产品品质[119][120][121]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会致力于遵守企业管治守则,加强内部监控系统、董事的持续专业培训和其他常规范畴[145] - 董事会由6名董事组成,包括2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52] - 公司已遵守上市规则关于独立非执行董事数量和资格要求的规定[154] - 公司已实施多元化政策,包括在董事候选人中考虑性别、年龄、文化等多个因素[182] - 公司将持续推广多元化,包括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中增加女性比例[184]
稀美资源(09936) - 2023 - 年度业绩
2024-03-22 21:52
公司业绩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收入增加37.6%,达到约人民币1,403.2百万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毛利增加1.5%,达到约人民币310.4百万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除税前溢利减少5.2%,约为人民币117.7百万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年度溢利减少3.7%,约为人民币103.5百万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本公司股东应占溢利减少16.8%,约为人民币87.1百万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每股基本盈利减少25.0%,约为人民币0.24元[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未建议派发任何末期股息[1]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的全面收益总额为107,171千元,较上年减少12,506千元[3] - 公司截至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资产净值为1,106,180千元,较上年增加104,074千元[5] - 公司根据香港会计师公会颁布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以人民币呈列,所有价值均约整至最接近的千元[9] - 附属公司的财务报表按照与本公司相同的会计政策编制,业绩从集团获得控制权之日起综合入账[12] - 本集团首次采纳了新订和修订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包括保险合同、披露会计政策等[16] 主营业务 - 本集团主要从事有色金属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加工服务,收入全部来自客户合同收入[21] - 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中,中国市场收入为1177379千元,占总收入的84%[23] - 本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销售有色金属产品、买卖有色金属产品和提供有色金属加工服务[27] - 销售和买卖有色金属产品的履约责任在货品交付后达成,款项一般在交付后30至90天内到期支付[28] - 提供有色金属加工服务的履约责任在提供服务时达成,款项一般在完成服务后30至90天内到期支付[29] 财务状况 - 融资成本中,银行贷款利息为20,129千元,票据贴现利息为1,242千元,总计为23,999千元[32] - 除税前溢利中,已售存货成本中自产产品为858,813千元,贸易产品为201,976千元,总计为1,060,789千元[32] - 所得税中,香港利得税按16.5%计算,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率为25%,高新技术企业享有15%的优惠税率[33] - 贸易应收账款中,贸易应收账款为263,807千元,应收票据为136,216千元,总计为397,878千元[36] - 贸易应收账款減值虧損撥備年初为676千元,年末为2,145千元[40] - 贸易应付账款中,一至两个月内的账款为12,861千元,超过三个月的账款为6,275千元,总计为54,280千元[41] 产品销售情况 - 五氧化物产品在二零二三年的销售收益为人民幣454.6百万元,较上一年减少0.9%[53] - 氟鉭酸鉀在二零二三年的销售收益为人民幣97.5百万元,较上一年减少6.3%[54] - 鉭金屬產品在二零二三年的销售收益为人民幣308.1百万元,较上一年增加39.9%[55] - 鈮金屬產品銷售收益分別為约人民幣298.9百萬元及人民幣52.5百萬元,增加主要由稀美貴州項目產量增加和航空航天及軍工等下游應用領域對鈮金屬產品需求增加所致[56] - 已售再造產品收益由人民幣23.2百萬元增加至27.0百萬元,主要由於氫氧化錫、氟硅酸鉀、氟鈦酸鉀及氟化銨銷售增加[57] - 其他產品銷售收益約為人民幣217.0百萬元,增加約56.4百萬元或35.1%,主要是由於銷售貿易產品增加所致[58] 费用情况 - 员工成本增加约12.4百万人民币至42.8百万人民币[70] - 研发开支增加约19.0百万人民币至66.6百万人民币,主要用于开发新产品和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71] - 融资成本净额分别为23.5百万人民币和21.0百万人民币,主要由于新增产线完工导致资本化利息减少[72] - 所得税开支分别为14.2百万人民币和16.7百万人民币,实际税率分别为11.5%和13.8%[74] - 年度溢利分别为103.5百万人民币和107.5百万人民币,净利率分别为7.4%和10.5%[75] 资产状况 - 物业、厂房及设备账面值增加约81.2百万人民币至385.3百万人民币,主要是因为扩充生产设施[78] - 存货总额增至682.0百万人民币,平均存货占销售收益比例分别为43.5%和41.1%[80] - 平均存货周转日数增至199.2日,主要因为存货增加导致[83] - 贸易应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