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峰电子(301328)

搜索文档
维峰电子(301328) - 维峰电子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21 10:18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时间为2022年11月15 - 18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3] - 60余名机构投资者参加,包括长江证券、天风证券、广发基金等 [1] - 接待人员有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朱英武,证券部经理甘春平,证券部助理辜敏婷 [3] - 活动类别为特定对象调研、分析师会议、电话会议 [2] 公司业务情况 业务范围 - 提供高端精密连接器产品及解决方案,从事工业控制、汽车及新能源连接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用于工业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光伏逆变系统等 [4] 客户群体 - 工业控制领域对应汇川技术、英威腾等厂商;汽车领域对应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厂商;新能源领域对应阳光电源、固德威等厂商 [4][6] 市场竞争力 - 针对国际一流厂商采取差异化竞争,利用成本及快速响应优势进行国产化替代;相较国内厂商,在产品品质、丰富性及定制化方面有优势 [4] - 在工业控制连接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是国产化代表性企业 [4] 未来发展战略 总体战略 - 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自主研发和国产化替代,立足工业控制连接器领域,拓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高端连接器细分市场 [5] 各领域策略 - 工业控制领域:通过研发投入丰富产品品类,提升一站式服务能力,增加下游客户销售份额 [5] - 新能源汽车领域:提高产品集成度和复杂度,通过东莞维康汽车子公司补充高频高速系列连接器产品,满足智能驾驶需求 [5] - 新能源(风光储)领域:通过昆山子公司扩充产能和自动化水平,把握储能技术趋势;通过合肥子公司绑定战略客户,拓展销售 [5] 问答环节要点 竞争相关 - 消费类和军工类连接器厂商进入工业控制细分领域概率低,因产品使用周期、生产工艺差异大,且工业控制领域需长时间积累,公司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形成竞争壁垒 [5] - 国内潜在竞争格局友好,主要与国际一线大厂如泰科、莫仕、JST等竞争,以国产化替代策略应对 [8] - 国际一线大厂未发起价格战,因工业应用领域特点需保证毛利以维持研发和自动化投入,且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价格上涨 [11] 产品相关 - 产品所有工艺环节都重要,公司后端组装、包装自动化,坚持全检制度确保品质 [6] - 工控、汽车、新能源领域产品因应用环境不同,性能要求有显著差异 [6][7] - 公司研发投入占营收10%以上,形成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开发路线 [7] 营收相关 - 2021年工控领域营收占总营收约70%,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连接器复合增长高 [7] - 预计今年工控类收入占比下降,汽车和新能源占比上升 [11] 人员与产能相关 - 2018年至今制造端人员稳定在400 - 500人,整体人员增幅在前端和后端,研发人员约占30% [8][9] - 华南智能制造中心投入使用后可缓解瓶颈环节,提升产值,制造端和研发前端人员变化不大 [9] - 昆山子公司预计扩建18个月,东莞总部华南智能制造新基地预计2023年四季度投入使用,可扩充产能 [9] 其他 - 公司存在少量ODM代工产品,可自主向其他客户推广销售 [11] - 通过“三电”类客户间接向蔚来供货 [11] - 对高压、大电流类连接器产品保持密切关注 [11] - 积极拿地筹建华东智能制造中心,服务长三角客户,拓展业务 [12] - 核心技术团队基本为公司自身培养,骨干成员工作10年以上,是员工持股平台激励对象 [12] - 汽车业务毛利率变化不大,订单增加可能有规模效应 [12] - 对员工持股激励有考量,具体时间待定 [12] - 成立东莞维康汽车子公司,聚焦中低压信号细分领域,布局高频高速细分领域 [12][13]
维峰电子(301328) - 维峰电子调研活动信息
2022-11-14 14:17
产品技术储备 - 新能源汽车连接器主要应用于“三电”系统,以中低压信号控制为主的高精度、窄间距连接器为主,尚未生产高压大电流类产品 [2] - 0.4/0.5/0.635mm 高精密度 BTB 产品系列,主要应用于激光雷达、微型摄像头等核心前端器件,配合智能及辅助驾驶功能 [2] - 目前尚未进入特斯拉、小米、百度等下游客户供应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研发布局相关详情参见招股说明书 [3][4] 产能与投资 - 已通过昆山子公司着手布局新能源连接器产能扩充,计划投资 2.5 亿,拿地 30.15 亩,预计建筑面积可达 5 万多平方,现有厂房 1.3 万多平方 [2] - 产能已严重饱和,华南智能制造中心预计基建主体工程年底竣工,2023 年四季度陆续开始投产 [2] - 目前产能基本上可以满足客户需求,但需继续扩充产能以满足市场增长需求 [4] 营收与市场规模 - 去年新能源连接器营收 4000 万,采取国产替代策略,下游客户新产品项目才可能采购公司产品,已有项目维持采购国际一线大厂 [3][4] - 去年工控连接器营收 3 亿,专注的工业控制细分领域下游需求及产品定制化程度高,需长时间开发积累形成规模销售收入 [3] - 工业控制连接器全球市场规模高达 700 亿元人民币 [3] 毛利率与竞争优势 - 与同行业公司瑞可达相比,毛利率差异原因详见招股书及反馈问题回复相关章节 [4] - 专注工业控制细分领域,下游订单“小批量、多品类、定制化”,采用国产化替代策略,有较好品牌知名度,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新产品迭代,易获得较好毛利率水平 [5] 其他问题 - 主营业务所涉及的新能源车及新能源下游客户主要在国内,境外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较小 [4] - 新能源连接器产品因终端产品差异,PCB 板端所需连接器种类、数量无法统一简单表述 [5] - 董秘参与首发战略配售详细情况参见公司相关公告,目前一定浮动亏损由二级市场行情波动所致,不改变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长期信心 [5] - 股价波动受宏观环境和微观二级市场情绪等诸多方面影响 [5]
维峰电子(301328) - 维峰电子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01 08:24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时间为2022年10月27 - 28日,地点在公司会议室 [1] - 参与单位有天风证券、博时基金等40余名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朱英武和证券部经理甘春平 [1] 前三季度总体情况 - 2022年前三季度较预期有差距,受疫情反复和宏观环境影响,昆山子公司停工停产2个月,产生额外经营费用和停工损失;受俄乌地缘政治影响,外销出口客户开工率下降,1 - 9月外销销售增长幅度较小 [1][2] - 工业领域发展平稳,通过持续研发、服务战略客户和突破重要工控类客户,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约增长10% [2] - 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与下游客户实现联动增长 [2] 产品相关问题 - 新能源汽车连接器主要用于“三电”系统的PCB板端,与同行产品在加工工艺、应用环境要求、技术参数及工艺难点上存在显著差异 [2] - 活跃产品交易量在13000 - 14000 SKU,储备了丰富产品SKU,形成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开发路线 [4] 未来发展规划 - 坚持自主研发,形成“工业控制为主体、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走国产化替代之路 [2][3] - 工业控制领域通过丰富产品品类、提高一站式服务能力增加下游重要客户销售份额 [3] - 新能源汽车方面提高现有产品集成度和复杂度,通过子公司补充高频高速系列连接器产品 [3] - 新能源(风光储)方面通过昆山子公司扩充产能、自动化水平和扩大销售金额 [3] 毛利率相关问题 - 前三季度毛利率小幅度下滑,受昆山子公司停工损失、上市奖励发放和内外销销售收入结构占比变化影响 [3] - 预计今年四季度毛利率变化不大,明年新设子公司前期有花费,毛利率与现在差别也不大 [5] 市场竞争格局 - 国内工控竞争主要来自国际大厂,下游客户分散,超过100万销售额的客户有20来家,立足该行业需客户资源和产品及解决方案丰富度 [3] - 工控类连接器按系列开发产品,储备丰富SKU,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 [4] 业务占比问题 - 预计未来三年,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板块年度增幅显著快于工业控制,可能逐渐超过工业控制年度销售额 [4] - 今年各类产品业务收入占比变化不大,以工业控制为主,新能源(风光储)及新能源汽车为辅,预计明年往后新能源增幅显著快于工业 [5] 其他问题 - 公司对新能源汽车重要客户比亚迪以直接供应为主,产品应用于“三电系统”及车身辅助 [4] - 国内工控国产替代进程因客户面广、单个客户量少而缓慢,但受海外地缘政治等影响进程在加快 [4] - 公司有实力和品牌优势维持合理毛利率水平,新客户拓展不会导致毛利率下降 [4] - 工业控制领域客户因分散、量少、产品品类要求丰富等,切换供应商代价大,不会轻易替换 [5]
维峰电子(301328)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0-24 00:00
营业收入相关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6.61%;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17.34%[5] - 营业总收入本期为3.57亿元,上期为3.04亿元,同比增长17.34%[18] 净利润相关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06.16万元,同比增长15.19%;年初至报告期末为8188.49万元,同比增长5.93%[5] - 本报告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040.08万元,同比增长16.14%;年初至报告期末为7991.63万元,同比增长8.95%[5] - 净利润本期为8192.21万元,上期为7742.10万元,同比增长5.81%[19] 非经常性损益相关 - 本报告期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66.08万元,年初至报告期末为196.86万元[6]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关 - 年初至报告期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464.13万元,同比增长16.67%[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4464.13万元,上期为3826.19万元,同比增长16.67%[21]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为3.36亿元,上期为2.94亿元,同比增长14.50%[21] 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相关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19.46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03.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18.02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356.06%[5] - 2022年9月30日货币资金14.10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增长1499%,主要系收到IPO首发募集资金[8] - 2022年9月30日应收账款9972.58万元,较2021年12月31日增长41%,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及内外销结构比例变化[8] - 2022年9月30日在建工程7789.54万元,较2021年12月31日增长767%,主要系IPO募投项目建设施工[8] - 2022年9月30日资本公积14.50亿元,较2021年12月31日增长917%,主要系IPO溢价发行股票[8] - 2022年9月30日货币资金为1,410,322,844.64元,1月1日为88,187,449.24元[15] - 2022年9月30日应收票据为20,931,297.09元,1月1日为46,922,347.97元[15] - 2022年9月30日应收账款为99,725,828.32元,1月1日为70,915,860.05元[15] - 2022年9月30日流动资产合计1,687,738,173.52元,1月1日为300,104,683.20元[15] - 2022年9月30日非流动资产合计258,509,194.18元,1月1日为181,829,422.87元[16] - 2022年9月30日资产总计1,946,247,367.70元,1月1日为481,934,106.07元[16] - 2022年9月30日流动负债合计109,950,317.29元,1月1日为78,070,333.51元[16] - 2022年9月30日非流动负债合计33,592,907.98元,1月1日为8,405,469.16元[16] - 2022年9月30日所有者权益合计1,802,704,142.43元,1月1日为395,458,303.40元[17] 费用与收益相关 - 2022年1 - 9月研发费用42,831,444.08元,较2021年1 - 9月的26,173,093.72元增长64%[9] - 2022年1 - 9月财务费用 - 3,674,991.04元,较2021年1 - 9月的1,719,809.64元下降314%[9] - 2022年1 - 9月投资收益742,754.20元,较2021年1 - 9月的1,624,239.55元下降54%[9] - 2022年1 - 9月资产处置收益 - 389,247.06元,较2021年1 - 9月的 - 25,145.16元增长1448%[9] 投资与筹资现金流量相关 - 2022年1 - 9月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130,000,000.00元,较2021年1 - 9月的279,500,000.00元下降53%[9] - 2022年1 - 9月投资支付的现金130,000,000.00元,较2021年1 - 9月的293,500,000.00元下降56%[9] - 2022年1 - 9月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1,594,316.46元,较2021年1 - 9月的12,250,000.00元下降87%[9] - 2022年1 - 9月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20,980,389.30元,较2021年1 - 9月的6,906,000.00元增长204%[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 - 9054.37万元,上期为 - 7671.78万元,亏损扩大18.02%[22]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本期为13.50亿元,上期为 - 1946.12万元,由负转正[22] -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本期为1.30亿元,上期为2.79亿元,同比下降53.50%[21] - 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本期为13.41亿元,上期为0元[22] 股东相关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7,006[11] - 李文化持股比例31.28%,持股数量22,916,667股[11] 限售股份相关 - 限售股份期初与期末总数均为56,751,634股,本期解除限售和增加限售均为0股[13] 营业成本相关 - 营业总成本本期为2.68亿元,上期为2.19亿元,同比增长22.32%[18] 每股收益相关 - 基本每股收益本期为1.49元,上期为1.41元,同比增长5.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