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昊中天医药(02563)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22:42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71,866千元,同比增长7.9%[11] - 2024年公司毛利为61,086千元,同比增长30.5%[11] - 2024年公司除税前亏损为143,776千元,同比减少24.2%[11] - 2024年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年内亏损为143,776千元,同比减少24.2%[11] - 2024年公司每股亏损为0.41元,同比减少24.1%[11] - 2024年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等为466,636千元,同比增长37.1%[11] - 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为116,292千元,同比减少8.1%[11] - 2024年公司净亏损1.438亿元,相比2023年的1.896亿元有所收窄,主要因销售收入增加530万元(增长率7.9%)、销售及经销费用减少3350万元(减少率35.1%)、销售成本减少率约45.6%[15] -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为7190万元,较2023年的6660万元增加7.9%[66] - 报告期内销售成本为1080万元,较2023年的1980万元减少45.6%[67] - 公司毛利由2023年的4680万元增加30.5%至2024年的6110万元,毛利率从70.3%提升至85.0%[68] - 其他收入及收益净额由2023年的3170万元减少15.6%至2024年的2670万元[69] - 销售及分销开支由2023年的9540万元减少35.1%至2024年的6190万元[70] - 行政开支由2023年的4390万元增加19.2%至2024年的5230万元[71] - 研发开支由2023年的1.265亿元减少8.1%至2024年的1.163亿元[72] - 公司亏损由2023年的1.896亿元缩减4580万元至2024年的1.438亿元[74] - 公司流动资产净额由2023年的5.898亿元增加5.1%至2024年的6.201亿元[7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共有147名在职员工,2024年薪酬成本总额为8050万元,2023年为1.203亿元[85]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拥有1种已商业化产品及19种其他管线候选产品,核心产品及19种候选产品中有16种基于优替德隆[5]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1种已商业化产品及19项研发管线[20] - 优替德隆注射液2021年获批上市,是中国近二十年来首个国产一类化疗创新药,也是2010年起全球唯一获批的新型微管抑制剂类肿瘤药物[20] - 优替德隆注射液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新辅助的两项III期注册临床研究进展顺利[21] - 优替德隆注射液针对乳腺癌和肺癌脑转移的两项关键注册临床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获批启动[21] - 优替德隆注射液完成针对实体瘤的临床II期研究,在胃癌和食管癌等瘤种获临床数据指导后续III期研究[21] - 优替德隆口服胶囊完成中美临床I期研究,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中国关键临床研究入组接近尾声[21] - 公司布局优替德隆胶囊后续II/III期临床管线,三项大型研究正在启动中[23] - 2024年3 - 12月,优替德隆胶囊在中美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并获相关资格认定与方案确认[14] - 优替德隆注射液HER2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目标数量2/3的患者入组,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全部入组[25] - 优替德隆注射液治疗晚期NSCLC II期临床试验共有26例患者入组,21例可评价疗效,ORR为19.0%,DCR为81.0%,中位PFS为4.4个月,12个月生存率为71.0%[26] - 优替德隆注射液治疗晚期NSCLC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目标数量约40%的患者入组,预计2025年底完成全部入组[31] - 优替德隆单药治疗晚期胃癌和食管癌的CBR分别达53%和70%,ORR分别为20%和40%[31] - 优替德隆联合PD - 1一线治疗胃癌队列,ORR为65.2%,CBR为100%,mPFS大于6.1个月[31] - 优替德隆联合PD - 1一线治疗食管癌队列,经确认的ORR为33.3%,CBR为100%[31] - 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II期临床试验,共有47例患者入组,CNS - ORR为42.6%[34] - 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II期临床试验,截至2024年5月20日,中位PFS为7.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达15.1个月[34] - 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和依托泊苷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脑转移II期临床试验入组34例患者,64.7%患者接受超6周期治疗,CNS - ORR为67.6%,CNS - CBR为88.2%,中位CNS - PFS为15个月,中位总体PFS为6个月,3 - 4级TEAE发生率均<10%[38] - 优替德隆治疗mCRPC的II期研究入组25名患者,PSA缓解率为16.0%,中位rPFS和OS分别为4.9个月和7.1个月,总体ORR和DCR分别为10.0%和50.0%[42] - 2024年6月初公司递交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关键II期临床试验的IND申请,9月获批准,2025年1月首例患者入组[43] - 2024年3月公司自FDA取得优替德隆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ODD批准,6月获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乳腺癌脑转移的关键II期临床试验IND批准,首例患者入组在即[43] - 优替德隆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用于不可切除晚期胰腺癌一线治疗的II期临床研究入组20例患者,11例完成首次疗效评估,ORR为27.27%,DCR达72.72%,中位总生存期为9.57个月[43] - 公司向FDA递交了优替德隆治疗胰腺癌的ODD申请[43] - 优替德隆胶囊在中国和美国完成临床I期研究,全球布局多项大型II/III期临床研究[45] - 优替德隆胶囊中国I期临床试验推荐75mg/m²/天、连续用药5天作为单药治疗剂量[45] - 6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3例PR,3例SD,DoT为2 - 13个周期[45] - 30mg/m²优替德隆注射液和60mg/m²优替德隆胶囊的生物利用度为35.1%[45] - 优替德隆胶囊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国关键临床试验入组50例患者,26例仍在接受治疗,44例接受疗效评估,ORR大于56.8%,CBR为88.6%,计划2025年四季度完成试验并提交pre - NDA申请[46] - 优替德隆胶囊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国IIT临床试验入组33例患者,15例仍在接受治疗,27例接受疗效评估,ORR大于48%,CBR为81.5%[46] - 优替德隆胶囊美国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起始剂量25mg/m²/天,后续递增剂量,最大耐受剂量为75mg/m²/天连续用药5天,11例可评估疗效,ORR为18.2%,CBR为81.8%[46][47] - 优替德隆胶囊联合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一線治疗PD - L1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腺癌的国际多中心II/III期临床研究,II期拟入组78例,III期拟入组700例,计划2025年三季度完成美国首例患者入组[52] - 优替德隆胶囊单药治疗铂耐药晚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的国际多中心II/III期临床研究,II期拟入组72例,III期拟入组480例,计划2025年三季度完成中国首例患者入组[52] - 优替德隆胶囊联合卡培他滨用于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三阴性早期乳腺癌辅助强化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计划入组440例患者,近期完成首例患者入组[52] - 2024年11月14日公司与百洋智合签订协议,授予其优替德隆注射液2025年1月1日起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推广权,百洋智合已支付5000万元不可退还首付款[54] - 2024年公司多项专利获授权,高产菌种专利保护期至2041年[55] - 优替德隆注射液2022年纳入医保,2024年完成续约,公司扩大生产批量并完成备案[58] - 2024年12月公司取得优替德隆注射液3ml:30mg《药品补充申请批准通知书》[59] - 优替德隆抗体偶联药物项目正在有序推进[53]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将推进优替德隆注射液多个适应症临床试验,拓展市场前景[61] - 公司将布局优替德隆胶囊后续II/III期临床管线,三项大型研究即将完成首例患者入组[62] - 公司将开发以优替德隆为有效载体的ADC项目并推进至临床阶段[63] - 公司重视海外市场申报及临床进展,推进已获批项目并寻找全球合作伙伴[63] - 公司将优化生产质量及产能,升级改建生产设施满足全球需求[63]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于2024年10月31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0] - 2024年3月FDA授予优替德隆注射液乳腺癌脑转移孤儿药资格认定[13] - 2024年新获17项PCT专利授权和13项商标授权,巩固抗肿瘤创新药研发领域领先地位并提升品牌影响力[16] - 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等事项[87] - 核数师对集团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88] - 集团于2024年以500万美元(约人民币3594.2万元)投资非上市基金[89] - 核数师未能获取充足审计凭证确定基金投资公允价值及相关披露[91] - 管理层认为按原始成本记录投资合理,核数师因凭证不足未作结论[92] - 审计委员会同意管理层立场,确认公司已支持审计程序[93] - 公司计划提前赎回基金、采取法律程序追款,不再投资私人或未上市基金[94] - 董事会由4名执行董事、2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96] - 唐莉博士62岁,担任董事长、首席科学官等多职,负责集团多方面事务[97] - 唐莉博士在生物技术领域经验超40年,发表40余篇论文,拥有40余项专利[98][99] - 邱荣国博士63岁,自2002年7月及2021年3月起分别担任集团董事及首席执行官,2023年12月调任为执行董事,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是15余项专利的发明人[100][101] - 张成先生50岁,自2018年8月起担任董事,2021年3月起担任集团副总经理,2023年12月调任执行董事,在生物技术行业拥有超20年经验[102] - 关津博士42岁,2023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2023年12月调任执行董事,在制药行业拥有超13年经验[102][103] - 唐进先生70岁,2023年12月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2015年12月首次加入集团,曾担任四川省林业技工学校讲师等职[107] - 戴雪芬女士48岁,2025年5月获委任为公司非执行董事,持有中国高级会计师等资格,2024年获“亦城优秀人才”称号[111] - 孟颂东博士55岁,2022年3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微生物行业拥有超18年经验[112] - 邱荣国博士于1983年7月及1987年8月获武汉大学病毒学学士学位及病毒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97年5月获乌得勒支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01] - 张成先生于1998年6月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业分析工程学士学位,2013年12月获四川大学制药工程硕士学位[102] - 关津博士于2006年7月及2011年6月获中国沈阳药科大学药学(英语)学士学位及药剂学博士学位[106] - 唐进先生于1983年7月获中国东北林学院林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学士学位,1993年8月获内江市职称改革领导小组颁发的机械工程师资格[108][109] - 萧恕明先生于2025年5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拥有超25年企业融资经验[115][116] - 叶陈刚博士于2025年5月获委任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曾主持近二十项重点研究课题,辅导近万名CPA考试学员[117] - 张树丰先生自2016年2月起担任监事,自2021年3月起担任监事会主席[118] - 周荃女士自2016年12月起担任监事,负责监督公司财务事宜[119] - 孔日祥先生自2021年3月起担任职工代表监事,自2018年12月起担任公司研发总监[120] - 刘开林先生自2020年7月起担任公司投资总监,自2020年9月起担任董事会秘书兼投资总监[125] - 彭飞先生自2022年3月起担任公司财务总监,于2009年4月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2013年4月取得高级会计师资格,2017年4月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126] - 唐莉博士为公司首席科学官兼首席营销官[122] - 邱荣国博士为公司首席执行官[123] - 张成为公司副总经理[124] - 刘开林和陈奕斌于2024年10月31日获委任为集团联席公司秘书[128] - 2024年9月27日,公司同意王立新辞去独立董事职务,补选漆静瑶为独立董事[129][133] - 2025年3月26日和4月10日,漆静瑶、冉栋分别辞去独立董事职务;5月23日,公司补选萧恕明、叶陈刚为独立董事[129][133] - 2025年5月23日,公司补选戴雪芬为非执行董事,朱湃辞去非执行董事职务[129][133] - 董事会由九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
IMAX CHINA(01970) - 2025 - 中期业绩
2025-07-24 22:1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为57,802千美元,较2024年的43,901千美元增长31.66%[6] - 2025年上半年毛利为40,100千美元,2024年为25,102千美元,同比增长59.75%[6] - 2025年经营利润为30,196千美元,2024年为15,592千美元,增长93.66%[6] - 2025年本公司拥有人应占期内利润为23,893千美元,2024年为12,648千美元,增长88.91%[6] - 2025年基本及摊薄每股利润为0.07美元,2024年为0.04美元,增长75%[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容解决方案收入20,801(2024年:9,346),技术产品及服务收入36,230(2024年:34,075),合计收入57,802(2024年:43,901)[2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内容解决方案毛利19,197(2024年:7,043),技术产品及服务毛利20,686(2024年:18,108),毛利合计40,100(2024年:25,102)[2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税前利润31,024(2024年:16,449)[25] -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确认的收入中,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36.6百万美元(2024年:24.1百万美元)随时间确认,约6.8百万美元(2024年:12.4百万美元)于某一特定时间点确认[27] - 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入帐的系统租金中,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约12.6百万美元(2024年:6.5百万美元)来自经营租赁收入,约1.8百万美元(2024年:0.9百万美元)来自融资租赁收入,融资租赁合同销售利润为0.7百万美元(2024年:零美元)[28]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客户A收入约17.9百万美元(2024年6月30日:19.6百万美元),客户B收入15.7百万美元(2024年6月30日:0.4百万美元)[29][30] - 2025年上半年期内利润23,893,2024年为12,648;计算每股基本利润所用加权平均股份数目2025年为340,394千股,2024年为340,100千股;计算每股摊薄利润所用加权平均股份数目2025年为342,037千股,2024年为342,195千股[34]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总收入57802千美元,2024年为43901千美元,其中内容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20801千美元(36.0%)和9346千美元(21.3%),技术产品及服务收入分别为36230千美元(62.7%)和34075千美元(77.6%)[46]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毛利40100千美元,毛利率69.4%;2024年为25102千美元,毛利率57.2%[50] - 2025财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5780.2万美元,较2024财年上半年的4390.1万美元增长31.7%[56][58] - 2025财年上半年经调整利润为2481.5万美元,2024财年上半年为1340.1万美元[58] - 内容解决方案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93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2080万美元,增幅123.7%[59] - IMAX格式影片票房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075亿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2.055亿美元,增幅91.2%[59] - 技术产品及服务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341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3620万美元,增幅6.2%[61] - 销售及销售类租赁安排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370万美元减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820万美元,降幅40.1%[64] - 收入分成安排所得或有租金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74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1440万美元,增幅94.6%[66] - 每块银幕的票房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4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29万美元,增幅107.1%[59] - IMAX维护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29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1330万美元,增幅3.1%,维护收入影院数量从803家增至809家[68] - 集团毛利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251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4010万美元,增幅59.8%,毛利率从57.2%增至69.4%[77] - 内容解决方案毛利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70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1920万美元,增幅174.3%,毛利率从75.4%增至92.3%[78] - 技术产品及服务毛利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81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2070万美元,增幅14.4%,毛利率从53.1%增至57.1%[79] - 2025财年上半年集团期内利润为2390万美元,2024财年上半年为1260万美元[90] - 2025财年上半年集团经调整利润为2480万美元,2024财年上半年为1340万美元[9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收入为91,684美元,2024年同期为88,961美元,同比增长3.06%[1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经营所得收入为31,080美元,2024年同期为14,939美元,同比增长108.04%[14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净利润为12,235美元,2024年同期为5,073美元,同比增长141.18%[14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普通股股东应占净利润为13,582美元,2024年同期为6,857美元,同比增长98.08%[14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基本每股净利润为0.21美元,2024年同期为0.07美元,同比增长200%[14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全面收入为23,684美元,2024年同期为8,316美元,同比增长184.80%[14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及六个月,收入分成安排收入总额分别为1870万美元及379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1330万美元及3250万美元[18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及六个月,IMAX影片转制和发行安排收入总额分别为2870万美元及604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2130万美元及5100万美元[18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收入总计8960.4万美元,其中内容解决方案分部3396.5万美元,技术产品及服务分部5563.9万美元[196]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总计17444.6万美元,其中内容解决方案分部6821.4万美元,技术产品及服务分部10623.2万美元[197]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公司收入总计8597.4万美元,其中内容解决方案分部3507.6万美元,技术产品及服务分部5089.8万美元[198] - 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入总计16313.7万美元,其中内容解决方案分部6908.9万美元,技术产品及服务分部9404.8万美元[19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六个月,技术销售的收入分别含可变对价310万美元及64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770万美元及940万美元[19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六个月,各租赁安排收入分别为1910万美元及385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1330万美元及3250万美元[20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六个月,收入-技术租金分别为1910万美元及384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为1390万美元及3250万美元[200]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六个月,收入-技术销售分别为10万美元,2024年同期分别拨回70万美元及零美元[20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折旧6,999(2024年:7,890),雇员薪金及福利5,075(2024年:5,109)等,销售成本等总额27,652(2024年:28,309)[3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即期所得税7,605(2024年:3,328),递延所得税(474)(2024年:473),所得税开支7,131(2024年:3,801)[33]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销售成本17702千美元,占收入30.6%;2024年为18799千美元,占收入42.8%[49]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6994千美元,占总收入12.1%;2024年为6821千美元,占15.5%[51]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及2024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其他经营开支分别为3.0百万美元及2.3百万美元,约占收入5%[52]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金融资产减值影响净额为拨回0.1百万美元,2024年为拨备0.4百万美元[53]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及2024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公司利息收入均为0.9百万美元[54] - 公司需缴纳中国内地、香港所得税及台湾预扣税,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及2024年财政年度上半年所得税开支分别为7.1百万美元及3.8百万美元[55]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雇员薪金及福利3464千美元,占6.0%;2024年为3541千美元,占8.1%[51] - 2025年财政年度上半年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1197千美元,占2.1%;2024年为979千美元,占2.2%[51] - 集团销售成本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880万美元减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1770万美元,降幅5.9%[70] - 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68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700万美元,增幅2.9%[84] - 其他经营开支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23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300万美元[85] - 所得税开支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38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710万美元,增幅86.8%[8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销售费用总额为456.5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533万美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销售费用总额为763.2万美元,2024年同期为869.8万美元[177][179]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及六个月,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中外币收益净额分别为20万美元及亏损20万美元,2024年同期亏损净额分别为20万美元及50万美元[181] - 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三个月及六个月,公司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分别为740万美元及1260万美元,2024年分别为690万美元及1150万美元[187]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收入大部分来自内容解决方案和技术产品及服务两个主要分部[42] - 截至6月30日,大中华区经营中的IMAX影院总数从2024年的803家增至2025年的809家,增幅0.7%[62] - 2025财年上半年影院系统安装总数为24套,2024财年上半年为10套[64] - IMAX维护收入从2024财年上半年的1290万美元增至2025财年上半年的1330万美元,增幅3.1%,维护收入影院数量从803家增至809家[68] 各地区表现 - 截至6月30日,大中华区经营中的IMAX影院总数从2024年的803家增至2025年的809家,增幅0.7%[6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管理层基于分部收入、毛利率和影片表现评估分部表现,销售、一般及行政开支等未分配给各分部[20] - 管理层在编制报表时需对应用会计政策作出判断和重要估计[152] - 公司收回应收款项能力取决于影院经营者生存及偿付能力,会进行信用评估和监控[153] - 客户账龄超90日,公司会进一步审阅评估逾期账款可收回程度[154]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多个新订或经修订准则适用于2025年1月1日开始的年度报告期,公司无须因采用而改变会计政策或进行追溯调整[16] - 2025年1月1日或之后开始的财务报告期间,若干新会计准则及诠释已颁布但非强制采纳,公司未提前采纳[17] - 新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8号和第19号将于2027年1月1日生效,公司预期自该日期起应用,将重列截至2026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比较资料,预计不会对业绩或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18][
海纳星空科技(08297) - 2025 - 年度业绩
2025-07-24 22:00
购股计划相关 - 公司于2017年6月19日采纳的购股计划有效期至2027年6月18日,报告期末未授出任何购股[4] - 根据购股计划可供发行的股份总数为4800万股,占年报日期公司已发行股份约4.45%[4] - 所授出购股或奖励无归属期[5] - 根据购股计划授出的购股要约可在要约日期起21日内由承授人支付1港元代价后接纳[7] 股份交易状态 - 公司股份于2025年7月2日上午9时起暂停在联交所买卖,直至另行通知[8]
怡康泰工程集团(08445)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20:31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营收约3.256亿港元,较2024年同期的约3.207亿港元增长约1.5%[2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净亏损约950万港元,而2024年同期净亏损约1180万港元[2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收益约325.6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1.5%[29][45][4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净亏损约9.5百万港元,上一年度净亏损约11.8百万港元[29][33][37]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毛利约2.5百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56.3%[46][50]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毛利率约0.8%,上一年度约0.5%,毛利率保持稳定[46][50] - 其他收入及收益从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约258,000港元降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约174,000港元,减少约84,000港元[51]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从2024年约1250万港元降至2025年约1150万港元,减少约100万港元或约8%[52][59] - 融资成本从2024年约2.7万港元降至2025年约1.7万港元,减少约37%[53][60] - 2025年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950万港元,较2024年约1180万港元有所减少[54][61] - 2025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1300万港元(2024年:2970万港元),已抵押银行存款约550万港元(2024年:540万港元)[73][81] - 2025年3月31日集团负债比率为零(2024年:零)[75][82]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无资本开支,2024年约为110万港元[89][9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已抵押银行存款约550万港元,2024年为540万港元[87]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员工成本总额(含董事薪酬)约1960万港元,2024年为2330万港元[93][98]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作为分包商在香港进行湿作业工程[2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董事认为2025年净亏损减少主要归因于毛利增加以及行政和其他经营费用减少[23] - 公司将在来年项目选择上采取审慎策略,选择性向知名承包商和商业伙伴投标[24] - 公司将继续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扩充机械设备[25] - 公司将积极拓展客户群和市场份额,承接更多湿作业项目[25] - 公司一直在探索其他业务机会,扩大业务地理覆盖范围[26] - 董事会认为公司业务战略和行业专业知识能为股东和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27] - 市场竞争激烈或导致成功竞投及报价数量减少,获批合约价值降低,毛利率受影响[34][38] - 公司将在项目选择上实施审慎举措,选择成熟承建商及知名合作伙伴[29] - 公司会继续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扩充机器及设备机组[29] - 公司会积极寻求扩充客户群和市场份额的商机,承接更多泥水工程项目[29][35][38] 其他没有覆盖的重要内容 - 公司发布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的年度报告[21] - 2025年董事不建议派付末期股息(2024年:零)[55][62] - 2025年3月31日,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为1381.9万港元,分为2.7638亿股每股面值0.05港元的普通股[56][63] - 2021年6月11日供股完成后发行6980万股普通股,股份数从1.396亿股增至2.094亿股,所得款项总额约1500万港元,净额约1380万港元[67][6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供股所得款项净额约880万港元已使用,预计余下未动用款项于2026年3月31日前动用[70][71] - 2025年公司无重大投资、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等事项[77][8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和资本承担[90][91][96]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香港的全职员工为42人,2024年为67人[93][98] - 管理层认为公司只有一个经营分部,详情见综合财务报表附注6[92][97] - 谢振源75岁,为董事会主席等,在泥水工程行业超41年经验[101][106][107] - 谢振乾73岁,为执行董事等,在泥水工程行业超41年经验[105][108][110][115] - 邓洪英79岁,2022年8月8日获任非执行董事[112] - 黄耀光44岁,2017年9月11日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13] - 党鸿英女士79岁,于2022年8月8日获委任为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117] - 黄耀光先生44岁,于2017年9月11日获委任为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2003年5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12月取得哲学硕士学位,2006年3月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合资格人士证书[118][120][126] - 钟丽玲女士63岁,于2017年9月11日获委任为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1987年6月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取得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4月至2006年6月在茂盛(亚洲)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任行政主任,200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康而健有限公司工作超10年[121][123][126] - 邓智伟先生51岁,于2017年9月11日获委任为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1996年11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获会计学(荣誉)文学士学位,在审计及会计范畴有逾20年经验[123][127][131] - 邓智伟先生自2008年6月起担任环球实业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等职,2016年9月至2021年10月任世纪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17年6月起任信邦控股有限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2017年12月起任ISP Global Limited独立非执行董事[124][125][127] - 邓智伟先生2019年6月获委任为香港童军总会北葵涌区区务委员会名誉会长[129][131] - 邓智伟先生2001年4月起成为香港会计师公会执业会计师,2015年11月起成为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2015年8月起取得香港公司治理公会执业者认可证明[130][131] - 邓智伟先生2003年9月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2005年1月成为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2009年9月成为香港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132] - 邓智伟先生2010年7月成为香港税务学会资深会员,2015年7月成为英国特许公司治理公会资深会员,2015年7月成为香港公司治理公会资深会员[132] - 邓智伟先生2015年4月成为香港董事学会资深会员[13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并无根据GEM上市规则第17.50(2)(a)至(e)及(g)条须披露的有关董事的资料变动[135][138] - 蔡志熙37岁,担任公司秘书,在审计、会计及财务管理范畴有逾15年经验,与公司相关人员无关联且无须披露权益[136][139][140] - 公司采用GEM上市规则附录C1的企业管治守则,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遵守守则条文[143] - 公司采用GEM上市规则规定的交易标准作为董事证券交易行为守则,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董事均遵守规定[144]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保险,保障履职可能产生的法律责任[150][152] - 公司日常运营和业务管理授权给执行董事和高级行政人员,他们定期向董事会汇报[151][15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及报告日期,董事会由2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56][159] - 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超三分之一,高于GEM上市规则要求[157][159] - 董事会认为董事在集团经营技术与经验方面取得适当平衡[157][159] - 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公司战略、业绩和控制提供公正观点,公司确认他们符合独立性标准[158] - 年报日期董事会由六名董事组成,女性董事占比约33%[176][182]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员工中女性占16%,男性占84%[177][183] - 董事会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旨在实现董事会成员多元化[161][168] - 董事会采纳提名政策,指引提名委员会进行董事的甄选、委任及重新委任[179][184] - 提名委员会评估董事候选人会考虑多元化、时间、资格等准则[187][188][189][190] - 提名委员会评估退任董事重新委任会考虑其对公司贡献及是否符合准则[189][190] - 提名委员会按年在企业管治报告中披露董事会组成并监督多元化政策实施[166][173] - 提名委员会将适时检讨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以确保其有效性[167][174] - 董事会最终负责董事的甄选、委任及重新委任[192] - 提名委员会按年评估并报告董事会组成,适时监测提名政策实施[193] - 提名委员会负责向董事会建议委任董事,董事会最终负责董事的甄选、委任及重新委任[194] - 提名委员会每年在公司企业管治报告中评估及报告董事会组成,并酌情监察提名政策实施[195] - 提名委员会考虑董事会组成及规模后编制所需技能等清单,以集中物色人选[196] - 提名委员会可咨询多种来源识别或甄选合适候选人,并考虑准则[196] - 提名委员会采用合适程序评估候选人适合性,如面试、背景调查等[196] - 提名委员会考虑合适候选人后,以会议或决议书方式批准向董事会作委任建议[196] - 提名委员会向董事会就建议委任及薪酬方案提供意见[196] - 董事会拥有决定选择提名人的最终权力,董事任命通过提交相关文件给香港公司注册处确定[196] - 提名委员会定期审查提名政策,确保透明、公平,符合公司需求和监管要求,并将修订建议提交董事会[197] - 公司收到每位独立非执行董事的年度独立性确认,认为他们符合GEM上市规则第5.09条标准[200] - 公司在重大方面已遵守相关法律法规,2025年无严重违反或不遵守适用法律法规情况[42][47]
天任集团(01429)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20:12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份每股面值0.01港元[7] - 二零二四年財政年度截至2024年3月31日,二零二五年財政年度截至2025年3月31日[6] - 公司上市日期為2020年9月29日[6] - 建力於2015年3月23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為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6] - 天美於1998年10月21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為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7] - 天美兄弟於2008年10月9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為公司間接全資附屬公司[7] - 公司香港總部及主要營業地點位於新界元朗青山公路99–109號元朗貿易中心7樓3室[13][14] - 公司是香港有超20年经营历史的模板工程分包商,提供传统和系统模板工程服务[19][24][33][39] 管理层变动 - 曾浩賢先生自2024年11月15日起辭任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成員等職務[9][10][11][12][13] - 李錦晉先生於2024年11月15日獲委任為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審核委員會成員等職務[9][10][11][12][13] 股权结构 - 控股股東天任及梁任祥先生共同於公司股東大會上控制行使30%或以上的投票權[4] - 梁任祥先生持有天任75%的股份[104] - 丘尚衡先生拥有骏玮策略有限公司50%的权益[111][11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财年公司收入从2024财年的6.081亿港元降至4.029亿港元,减少约33.7%[20][24][34][39] - 2025财年公司毛利率从2024财年的约1.4%降至约1.1%[20][24][34][39] - 公司2025财年净亏损和全面开支总额约1.054亿港元,2024财年净亏损约3240万港元[36] - 2025财年收入从2024财年的6.081亿港元降至4.029亿港元[42] - 2025财年毛利从2024财年的约870万港元降至430万港元,降幅约50.6%,毛利率从约1.4%降至约1.1%[44][45] - 2025财年净亏损及全面开支总额约1.054亿港元,2024财年约3240万港元,按年衰退约225.3%[52][5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贸易应收款和合同资产的损失拨备约9990万港元,反映收款延迟和客户财务困难[35] - 2025财年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从2024财年的约1560万港元降至约750万港元,降幅约51.9%[46][53] - 2025财年贸易应收账款及合约资产预期信贷亏损拨备约9990万港元,2024财年为2270万港元[48][54] - 2025财年财务成本为210万港元,2024财年为200万港元[50][55] - 2025财年所得税开支约20万港元,2024财年为10万港元[51][56] 业务表现 - 2025财年公司成功取得7个新项目,增加合约价值约2.498亿港元[22][25][3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共有21个在建项目,总合约价值至少为9.969亿港元[22][25][37] 市场环境与挑战 - 香港建筑行业低迷,私营部门需求弱、公共项目延迟、竞争加剧影响新合约定价[20][24][34][39] - 公司面临分包成本上升、技术工人工资本上涨、工地安全合规及项目管理额外成本[34][39] - 若干中期付款凭证处理延迟影响公司现金流[34][39] 其他财务数据(同比环比)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净流动资产约2.571亿港元,2024年3月31日为3.509亿港元[6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约66.5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为1340万港元[60]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集团总权益约2.53亿港元,2024年3月31日为3.584亿港元[61] - 2025年3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值约2.571亿港元(2024年3月31日:3.509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6.5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1340万港元)[65]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总权益约2.53亿港元(2024年3月31日:3.584亿港元),计息借款及租赁负债总额约6070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5500万港元)[65] - 2025年3月31日约3490万港元及1720万港元(总额:5210万港元)的计息借贷违反财务契诺,公司正与银行重新磋商借款条款[66] - 2025年3月31日资产负债比率约23.8%(2024年3月31日:15.0%)[69][76]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资本承担(2024年3月31日:无)[70][77]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并无任何重大或然负债(2024年3月31日:无)[71][78] - 2025年3月31日集团并无资产抵押(2024年3月31日:无)[72][79] - 2025年3月31日集团雇用1249名雇员(2024年3月31日:1236名)[87][93] - 2025年3月31日集团使用权资产约40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约120万港元)计入物业、厂房及设备,租赁负债约40万港元(2024年3月31日:约130万港元)[95][97] 董事信息 - 梁任祥先生67岁,于2019年5月31日获委任为董事,2019年11月4日调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2023年9月22日获委任为行政总裁兼合规委员会主席,2024年6月28日获委任为ESG委员会成员[103] - 梁就明先生60岁,于2023年9月22日获委任为董事[101][105] - 梁荣进先生40岁,于2019年11月4日获委任为董事及调为执行董事,2024年6月28日获委任为ESG委员会主席[109] - 梁荣春先生40岁,于2019年11月4日获委任为董事及调为执行董事,2024年6月28日获委任为ESG委员会主席[106] - 丘尚衡先生51岁,于2019年11月4日获委任为董事及调为非执行董事[110][113] - 邓子俊先生43岁,于2023年9月22日加入公司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15] - 丘尚衡先生在审计等事务方面拥有逾16年经验[111][113] - 邓子俊先生于2005年6月获得加拿大卡尔顿大学会计学商学士学位,2011年5月成为香港会计师公会会员[115] - 邓子骏43岁,2023年9月22日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审核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117] - 胡健儿38岁,2024年2月15日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薪酬委员会主席等多个委员会成员[118][123] - 李锦晋37岁,2024年11月15日加入公司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为提名委员会主席等多个委员会成员[121][124] - 独立非执行董事唐子骏于2023年9月22日加入公司,曾任职德勤等[117] - 独立非执行董事胡健儿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毕马威[119][120][123] - 独立非执行董事李锦晋拥有逾10年会计等工作经验,自2023年7月起任修身堂控股执行董事[122][124] 企业管治 - 公司已采纳企业管治守则所载原则及守则条文作为公司的企业管治守则,截至2025年3月31日全面遵守该守则[127][129] - 董事会目前由三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28][130] - 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超三分之一,符合上市规则要求[133] - 董事会认为董事具备适合集团业务的技能和经验平衡[134] - 公司拥有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三分之一以上[135] - 各董事与公司订立自上市日期起初步为期3年的服务合约或委任函,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139] - 梁任祥先生、梁荣进先生及李锦晋先生将在公司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并愿膺选连任[140] - 公司为董事安排适当保险,每年审查保险范围[148] - 独立非执行董事需超董事会成员三分之一,至少一人有专业资格或财务专长[149] - 2025财年定期举行董事会会议,促进董事间沟通与合作[154] - 不向独立非执行董事授予含绩效元素的股权薪酬[154] - 自2023年9月22日起梁任祥兼任董事长和CEO,公司认为此安排利于战略实施[155] - 董事会将适时审查当前结构并做必要安排[155] - 董事会保留重大事项决策权,管理公司日常运营由管理层负责[147] - 2025财年召开定期董事会会议加强沟通,确保董事会获独立意见,认为相关机制有效[156] - 自2023年9月22日,梁任祥先生同时履行主席及行政总裁职责,董事会将不时检讨架构[157] - 集团鼓励董事参加培训课程获取企业管治最新知识,新董事接受入职培训[159][160][162] - 2025财年董事接受的持续专业发展培训包括参加课程和阅读刊物[163][164][165] - 董事会成立五个委员会,均有书面职权范围,需向董事会汇报决定或建议[167][171] - 审核委员会负责公司企业管治职能,如制定政策、培训董事等[169][171] - 2025财年举行4次董事会会议、1次股东大会,主席与独董举行3次会议[170][172] - 董事可应合理要求咨询独立专业意见,费用由公司承担[161][168][171] - 列明董事角色及职责的名单刊于联交所和公司网站,符合守则条文[167][171] - 2025财年审核委员会举行3次会议,审核2025财年财务报表等工作[179][180] - 2025财年薪酬委员会举行2次会议,审核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等工作[185][186] - 审核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邓子骏先生[178] - 薪酬委员会由1名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胡健儿女士[185] - 提名委员会由1名执行董事和2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李锦晋先生[193] - 公司于2020年9月7日通过决议成立审核、薪酬、提名委员会[176][183][191] - 审核委员会书面职权范围符合企业管治守则条文D.3.3,已发布在联交所和公司网站[177] - 公司于2020年9月7日成立提名委员会并采纳书面职权范围[195] - 2025财年公司符合上市规则第3.27A条规定,委员会多数成员为独立非执行董事[195] - 董事会于2020年9月7日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和董事提名政策[195][197][199] - 2025财年提名委员会举行了两次会议[197][199] - 提名委员会检讨及评估董事会组成并提供变动推荐建议[196][198] - 提名委员会考虑多元化方面因素,以用人唯才原则进行董事委任[196][198] - 董事会多元化政策将每年检讨以确保实施和有效[197][199] - 公司在业务各方面实行平等机会原则,无歧视[197][199] - 提名委员会在2024年9月20日股东周年大会就董事选举向董事会作出推荐意见[200] 后续事项 - 集团于2025年3月31日后并无发生对其有影响的重大事项[94][96]
正利控股(03728)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19:4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总收入约1281.4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896.7百万港元增加约384.7百万港元,增幅42.9%[8][12][13] - 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每股基本盈利约为0.93港仙,2024年为1.06港仙[8] - 公司2025财年收入约12.814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8.967亿港元增加约3.847亿港元或42.9%[17] - 公司2025财年毛利约87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7660万港元增加约1050万港元或13.7%;毛利率约为6.8%,低于上年度的约8.5%[18] - 公司2025财年其他收入及收益或亏损净额约22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600万港元增加约600万港元或35.7%[19] - 公司2025财年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约629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5340万港元增加约960万港元或17.8%[20] - 公司2025财年融资成本约120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160万港元增加约40万港元或3.3%[21] - 公司2025财年所得税约26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280万港元减少约20万港元或7.3%[22] - 公司2025财年纯利约940万港元,较2024财年的约1070万港元减少约130万港元或11.9%[24] - 2025年3月31日,公司总负债约4.965亿港元,股东权益约1.367亿港元,资本负债比率约为97.4%(2024年3月31日:约130.8%)[25][26] - 2025年3月31日,公司聘用251名雇员,较2024年3月31日的171名增加;员工成本约9440万港元,较2024年3月31日的约7790万港元增加[36] - 公司2023/2024财年及2024/2025财年收入分别为8.967亿港元及12.814亿港元[13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2025年上盖建筑工程服务收入约1278.4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881.1百万港元增加约397.2百万港元,增幅45.1%[13][15] - 2025年底层结构建筑工程服务收入约为零港元,较2024年约3.8百万港元减少约3.8百万港元,减幅100.0%[13][14] - 2025年RMAA工程服务收入约为3.0百万港元,较2024年约11.7百万港元减少约8.7百万港元,减幅74.1%[13][16] 管理层变动 - 吕耀荣于2024年12月31日辞任执行董事及授权代表[3] - 吴华英于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3] - 汤显森于2025年6月30日由独立非执行董事调任至非执行董事,不再担任审核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 - 卫燕华于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审核及提名委员会成员[3] - 吕耀荣2024年12月31日辞任执行董事[76] - 吴华英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76] - 汤显森2025年6月30日由独立非执行董事调任非执行董事[76] - 卫燕华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董事会负责制定业务策略、审批财务报表等,将运营事务授权给管理层[79] - 吴彩华先生担任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董事会认为其经验有利于集团业务发展,必要时会检讨行政总裁任命[89] - 董事会成立审核、薪酬、提名三个委员会,各有书面职权范围并向董事会汇报[90] - 审核委员会由韦永康博士、周锦荣先生及卫燕华博士组成,周锦荣为主席,负责审计相关事务[91] - 集团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经审核委员会审阅,符合准则和规则且披露充分[91] - 公司建议董事参加培训,公司秘书会提供上市规则书面培训资料[85][8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薪酬委员会认为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待遇及酬金公平合理[93] - 提名委员会职责包括检讨董事会架构、物色董事人选等[95] - 董事会采纳多元化政策,从多方面考虑董事多样性[96] - 全体董事负责编制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综合财务报表[102] - 提名董事需考虑诚信声誉、商业成就等因素[103] - 董事会认为2025年3月31日止年度内部监控制度足够且有效[106] - 集团采纳举报政策,允许雇员或持份者向审核委员会举报不当行为[107] - 集团采纳三级风险管理方法应对风险[110] - 董事会负责审阅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等多项事宜[140] - 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负责评估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风险及机遇等事宜[140] 人员信息 - 吴彩华59岁,为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有逾30年建筑工程服务经验,2015年12月获委任主席[41] - 林嘉暉52岁,2015年12月16日获委任执行董事,有逾28年建筑工程行业经验[42] - 吴华英61岁,2024年11月25日获委任执行董事,有逾30年香港业务及营运管理经验[43] - 汤显森87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2025年6月30日调任非执行董事[46] - 韦永康博士64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担任薪酬委员会主席等职[48] - 周锦荣先生62岁,2016年3月1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审核、税务及财务管理经验[51] - 卫燕华博士71岁,2025年6月30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曾担任圣士提反书院附属小学校长[53] - 秦伟豪先生41岁,2017年10月加入集团,为高级项目经理,有逾20年工程经验[55][56] - 邓振华先生51岁,2016年10月加入集团,现任高级项目经理,有逾22年建筑工业经验[56] - 李子源先生46岁,2007年3月加入集团,担任合约经理,负责分部审核业务及工料测量[58] - 黄海伦女士51岁,2013年9月加入集团,为安全主任,有超14年建筑安全行业经验[60][61] - 吴浩南37岁,建筑服务经验约15年,2015年10月加入集团[62] - 徐颖德43岁,会计及企业领域经验超21年,2017年8月14日任公司秘书[64] - 韦博士1984年6月获加拿大温莎大学土木工程应用科学学士学位,1986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91年12月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学位[49] - 周先生2000年12月获美国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担任英特许会计师公会资深会员及港会计师公会执业会员[52] - 秦先生2015年取得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建筑学高级文凭,2017年以远程教育取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建筑管理应用科学学士学位[55] - 吴彩华2015年12月21日任公司合规主任[70] - 吴浩南和徐颖德为公司授权代表[71] 公司治理 - 截至2025年3月31日,除企业管治守则第C.2.1条外公司遵守相关原则及条文[74] - 全体董事截至2025年3月31日及报告日期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75] - 三分之一董事需在每届股东周年大会上轮值退任,每位董事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并膺选连任一次[82] - 公司购买了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83] - 年内董事会举行5次会议及1次股东大会,部分董事出席情况如吴彩华先生董事会会议5/5、审核委员会会议不适用、提名委员会会议3/3等[84] - 报告期内,公司举行5次董事会会议、3次审核委员会会议、3次提名委员会会议及3次薪酬委员会会议[142] - 董事会在董事会会议、审核委员会会议、提名委员会会议及薪酬委员会会议的出席率分别为98%、100%、100%及100%[142] 公司概况 - 公司主要经营活动为在香港提供建造及顾问工程以及项目管理服务[131] - 公司是香港总承包商,从事底层结构、上盖建筑及RMAA工程服务[131] - 公司愿景是维持在香港建筑市场的领先地位[132] - 公司使命是凭借团队和知识提供优质服务[133] 环境、社会及管治 - 本报告年度公司进行重要性评估,涉及对内部及外部持份者调查[153] - 公司识别出27项相关重大议题[154] - 本报告期大气排放物总重量为15,836.6千克,每百万港元约12.4千克,与上财年相比排放总重量减少约28%,相关密度减少约50%[160] - 本报告期汽油及柴油使用排放的氮氧化物为15,821.7千克,上财年为22,132.3千克;硫氧化物均为0.5千克;颗粒物本报告期为14.4千克,上财年为13.5千克[162] - 本报告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799吨,每百万港元约0.6吨,与上财年相比排放总量增加约39%,相关密度维持同一水平[163] - 公司内部持份者较优先考虑职业健康与安全、反贪污及客户隐私,外部持份者关注客户满意度、经济绩效、合规营运及企业管治[156] - 公司自2009年起在营运中采纳ISO 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158] - 公司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纳入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准备施工期间制定污染控制计划及实施计划[158] - 公司在各施工地盘指派指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分包商严格遵从环境政策[158] - 本报告年度公司并无重大不遵守与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159] - 公司实施环保政策,对机器及汽车频繁进行定期检查及保养[161] - 公司司机规划最短路线,遵守禁止汽车引擎空转规定,按“一换一”计划以电动车取代传统车辆[161] - 固定燃烧源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138.5吨减至98.8吨,较上财年减少约29%[164] - 流动燃烧源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80.1吨增至87.2吨,较上财年增加约9%[164] - 外购电力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由321.9吨增至572.4吨,较上财年增加约78%[164] - 中电控股和港灯电力投资2024年碳排放因子分别为0.38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千瓦时和0.6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千瓦时[165] - 香港水务署2023/24年报公布淡水处理单位电力消耗系数为0.624千瓦时/立方米[165] - 香港渠务署2022/23可持续发展报告公布污水处理单位耗电量系数为311.05兆瓦时/百万立方米[165] - 本报告年度处理无害废弃物总重量为14,570.6吨(2023/24财年:10,540.7吨),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1.4吨(2023/24财年:每百万港元11.8吨),数量增加约38%,密度减少约3%[170]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排放密度维持在本报告年度水平[169]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无害废弃物密度维持在本报告年度水平[173] - 公司所有项目地盘均设有污水管理系统,目标是将水污染降至最低并提升水消耗效率[174] - 本报告年度向电力供应商购买的电力总量为1186.4兆瓦时,较上年度718.0兆瓦时增加约65%,电力密度为每百万港元0.9兆瓦时,较上年度增加约12.5%[176] - 本报告年度机器使用燃料总消耗量为37744升柴油,较上年度52923升减少约29%;汽车使用汽油15735.1升,较上年度13286.5升有增加;柴油17076.3升,较上年度16871.8升有增加[177] - 本报告年度能源消耗总量约为1925.7兆瓦时,较上年度1593.8兆瓦时有增加,能源消耗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5兆瓦时,较上年度减少约17%[178]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的能源使用密度维持在与本报告年度相同水平[179] - 本报告年度水消耗总量为15356.0立方米,较上年度9208.0立方米增加约67%,水消耗密度为每百万港元12.0立方米,较上年度减少约18%[180] - 公司目标是将下一个报告年度的用水密度维持在与本报告年度相同水平[181] - 本报告年度公司无包装材料消耗[182] - 公司积极参考国际标准制定环境、社会及管治策略及政策,定期监察表现并优化改善[183] - 公司采纳及遵守香港绿色建筑议会颁布的绿建环评标准,制定环境和废物管理计划以管理项目环境影响[184] - 公司识别气候变暖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将气候因素纳入决策和战略规划[185] - 香港特区政府提出2030年将香港碳强度从2005年水平降低65%至70%,碳排放总量减低26%至36%,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187] 员工情况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共有251名雇员,较2023/24财政年度的172名增加[190] - 2025年3月31日的251名雇员中,大部分为长期合约(98.8%)及来自香港(98.0%)[190] - 251名雇员中,前线员工、中级管理层及高级管理层分别占68.1%、23.5%及8.4%[190] - 公司雇员性别分布为男性占74%,女性占26%[191] - 公司雇员年龄分布为18 - 25
米高集团(09879)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18:44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财年总收入约为人民币49.66亿元,同比增长31.7%[12][16] - 公司2025财年总收入约为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7%[23][32][35] - 公司2025财年总收入为人民币4,966.0百万元,同比增长31.7%,主要因整体销量增长35.2%[46][47] - 2025财年净利润约为人民币3.395亿元,同比增长22.9%[12][16] - 公司2025财年净利润约为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23][32][35] - 2025财年净利润为3.3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74][7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公司2025财年销货成本为人民币4,323.9百万元,同比增长33.7%,与销量增长一致[49][51] - 公司2025财年毛利为人民币642.0百万元,同比增长19.7%,但毛利率从14.2%降至12.9%[50][52] - 公司2025财年其他收入为人民币20.4百万元,同比增长121.7%,主要因增值税进项税额外扣减增加[53][57] - 公司2025财年一般及行政开支为人民币137.0百万元,同比增长46.7%,主要因差旅、薪资及专业费用增加[62][68] - 公司2025财年研发开支为人民币34.8百万元,同比增长12.6%,持续投入研发活动[63][69] - 公司2025财年应占合营企业亏损为人民币26.7百万元,同比扩大345.6%,主要因销量下降及资产减值[65][71] - 公司2025财年所得税开支为人民币73.9百万元,同比增长28.7%,因税前利润增长及税率稳定[67][73] 业务线表现 - 氯化钾产品销售收入4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1%[41] - 硫酸钾产品销售收入4.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41] - 硝酸钾产品销售收入71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4.0%[41] - 钾肥(KCL和SOP)销售占总收入88.1%和9.4%,农业综合服务公司和农垦公司分别贡献82.2%和14.0%的收入[46][47] - 公司2025财年销量总计2,345千吨,同比增长35.2%,其中钾肥销量2,061千吨,增长47.7%[43][46] - 主要原材料氯化钾采购量从2024财年的150万吨增至2025财年的190万吨[34] 各地区表现 - 黑龙江同江市现代化仓储及生产中心建设进展顺利[20] - 公司正在推进黑龙江同江市现代化仓储生产中心建设[24] - 越南生产设施规划与筹建工作有序推进[20] - 公司计划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已签署谅解备忘录[24][3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人民币0.075元[16] - 建议派发2025财年末期股息每股0.075元人民币,总额约0.682亿元人民币[100] - 公司2025财年建议末期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075元,总金额约人民币6820万元[105] - 黑龙江仓储及生产中心建设预计于2026年3月31日前完成[149] - 越南扩张项目预计于2027年3月31日前完成[149] 其他财务数据 - 2025财年每股基本盈利为人民币0.34元,同比下降8.1%[16] - 现金及受限制现金余额从2024年3月31日的9.645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9.736亿元人民币[76][77]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资产为44.477亿元人民币,其中贸易应收款及预付款为31.804亿元人民币[76][78]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负债为21.619亿元人民币,其中合约负债为7.648亿元人民币[76][78] - 流动比率稳定维持在2.1[76][78] - 借款从2024年3月31日的5.452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3月31日的5.823亿元人民币[80][84] - 资产负债比率从2024年的22.3%降至2025年的21.3%[80][85] - 2025财年资本开支为1.198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黑龙江仓储及生产中心建设[81][86] - 抵押资产账面总值从2024年的2.589亿元人民币增至2025年的4.513亿元人民币[83][8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可供分派储备约人民币5.927亿元[116][122]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借款总额约人民币5.8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5.452亿元有所增加[119][125] - 2025财年公司向最大供应商采购占比24.3%,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73.0%[133][139] - 2025财年公司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11.7%,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40.4%[133][13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抵押资产账面总值约人民币4.5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人民币2.589亿元大幅增加[130][136] 公司治理和股东信息 - 刘国才先生持有675,0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4.26%[181] - 主要股东Migao Barbados和Migao BVI分别持有675,000,000股,占公司股权74.26%[18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为908,940,000股[181][184] - 2025财年公司未向董事或五名最高薪酬人士支付任何加入或离职补偿[169] - 2025财年公司未与控股股东签订任何重要服务合约[162][166] - 2025财年公司未向董事、高管或控股股东提供任何贷款或担保[173][177] - 2025财年公司未签订任何全盘业务管理合约[172][176] - 2025财年董事未在公司竞争业务中拥有权益[170][174] - 2025财年董事未在重大交易或合约中拥有权益[163][167] 员工和社会责任 - 2025财年员工总数为428名[188] - 2025财年员工成本总额约为人民币84.9百万元,较2024财年的66.3百万元增长28.1%[188] - 公司为员工提供住房、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计划[188] - 公司在中国和香港分别为员工提供国家管理退休福利计划和强制性公积金计划[195][199] - 2025财年期间公司未发生任何重大劳资纠纷[196] - 2025财年公司慈善捐赠总额约人民币180万元,较2024财年的310万元有所减少[121][127] - 公司碳排放总量同比下降9.0%,完成环保目标[21] - 公司碳排放在2025财年同比下降约9.0%[25] 资本运作和资金用途 - 公司上市发行225,000,000股,每股4.08港元,并因部分行使超额配股权增发8,940,000股,所得款项净额约为798.6百万港元[143][146] - 所得款项净额用途变更:原计划用于“新四川生产设施”的资金转用于“越南扩张”,金额未具体披露[143][147]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所得款项净额中45.2%(360,975千港元)用于黑龙江仓储及生产中心建设[149] - 越南扩张项目分配所得款项净额的24.6%(196,459千港元),已动用5,882千港元,剩余190,577千港元[149] - 研发中心项目分配所得款项净额的14.2%(113,403千港元),尚未动用[149] - 升级及更换设备和机器项目分配所得款项净额的6.0%(47,917千港元),已动用23,546千港元,剩余24,371千港元[149] - 一般营运资金分配所得款项净额的10.0%(79,862千港元),已全部动用[14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所得款项净额中未动用金额为575,041千港元[149] 其他重要事项 - 公司于2022年3月23日有条件采纳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但已于2023年4月18日终止[186] - 公司未根据首次公开发售前购股权计划授出任何购股权[186] - 公司未参与任何使董事通过收购股份或债务证券获得利益的安排[187]
高升集团控股(01283)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18:31
财务业绩:收入和利润 - 公司2025财年收入为55.64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55.35亿港元增长0.6%[20] - 公司2025财年除税前溢利为5.71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4.88亿港元增长16.9%[20] - 公司2025财年净利润为4.70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4.04亿港元增长16.3%[20]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及全面收益总额为4211.3万港元,较去年4079.2万港元略有增长[55][61] - 收益由约5.535亿港元增加约288万港元或0.5%至约5.564亿港元[44][49] 财务业绩:成本和费用 - 服务成本由约4.657亿港元增加约218.9万港元或0.5%至约4.679亿港元[45][50] - 毛利由约8783.4万港元增加约69.1万港元或0.8%至约8852.5万港元[46][51] - 毛利率维持在15.9%与去年持平[46][51] - 行政开支由约4067万港元减少约579.3万港元或14.2%至约3487.7万港元[47][52] - 所得税开支增加约165.6万港元或19.8%至约1003.7万港元[54] - 所得税开支增加165.6万港元(19.8%),从838.1万港元增至1003.7万港元[60] - 员工总成本从2024年的94,084,000港元增加至2025年的101,439,000港元[118] - 本年度员工成本总额为101,439,000港元,较去年94,084,000港元增长7.8%[123] 资产和负债状况 - 公司2025财年末流动资产为50.98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42.74亿港元增长19.3%[22] - 公司2025财年末资产净值为45.11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42.17亿港元增长7.0%[22] - 公司2025财年末流动负债为13.56亿港元,较2024财年的9.92亿港元增长36.7%[22]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按金及预付款项增加3628.5万港元(42.3%),从8587.9万港元增至1.2216亿港元[56][62] - 贸易应收款项(扣除信贷亏损拨备)大幅增加3695.4万港元(52.3%),从7059.2万港元增至1.0755亿港元[57][62] - 购买材料预付款项及分包费增加183.8万港元(25.6%),从717.0万港元增至900.8万港元[58][62] - 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少608.1万港元(8.9%),从6822.7万港元降至6214.6万港元[63][68] - 合约资产增加2026.2万港元(8.4%),从2.4205亿港元增至2.6231亿港元[65][69] - 合约负债大幅增加801.5万港元(118.0%),从679.1万港元增至1480.6万港元[66][69] - 已抵押银行结余及现金等价物增加1346.4万港元(13.6%),从9893.3万港元增至1.1240亿港元[67][70] - 贸易及保留应付款项增加2416.0万港元(41.2%),从5868.3万港元增至8284.3万港元[73] - 贸易应付款项及应付保固金以及应计费用从2024年3月31日的约58,683,000港元增加24,160,000港元或41.2%至2025年3月31日的约82,843,000港元[78] - 贸易应付款项从2024年3月31日的约29,403,000港元增加20,985,000港元或71.4%至2025年3月31日的约50,388,000港元[78] - 应付保固金从2024年3月31日的约15,200,000港元增加4,628,000港元或30.4%至2025年3月31日的约19,828,000港元[78] 借款和融资 - 银行贷款从2024年3月31日的约23,594,000港元增加3,041,000港元或12.9%至2025年3月31日的约26,635,000港元[79][80] - 一年内需偿还的银行贷款从2024年的1,934,000港元增加至2025年的6,468,000港元[82] - 五年以上需偿还的银行贷款从2024年的14,147,000港元减少至2025年的13,930,000港元[82] - 公司21,635,000港元的银行贷款采用香港最优惠利率减2.85%的浮动年利率计息[84][85] - 公司5,000,000港元的银行贷款采用一个月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加1.75%的浮动年利率计息[84][85] - 银行贷款由公司两个停车位、一个办公室物业及一项公司担保作抵押[82][85] - 银行融资抵押品包括两个停车位、办公室物业及公司担保[102][108][114] 财务比率和资本管理 - 公司流动比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约4.31倍下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约3.76倍[93] - 流动比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4.31倍下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3.76倍[96] - 资本负债率从2024年3月31日的8.5%下降至2025年3月31日的6.8%[98][103] - 资本开支大幅减少至52,000港元(2024年:13,022,000港元)[99][104] - 资本承担从2024年的353,000港元降至2025年零[100][105] - 或然负债中的履约保证金为96,486,000港元(2024年:94,428,000港元)[101][106] 业务运营和战略 - 公司2025财年末未完成合约总额超过8亿港元[26] - 公司业务从住宅电力安装拓展至公共工程领域,包括医院电力系统重建项目[26] - 公司通过子公司发展太阳能清洁电力、节能解决方案和碳减排项目[30] - 公司战略转型从住宅项目转向住宅与公共工程平衡组合[37][41] - 公司获得多项关键公营界别合约包括医院大型机电项目和政府综合大楼机电安装项目[37][41] - 公司在香港国际创科展2025展示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AI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和智能溺水监测系统[38][41] - 公司拓展入境顾问服务专注协助内地学生来港升学[39][42] - 公司主要客户为香港物业发展商及主要承建商[187][192] - 公司业务聚焦于机械通风及空调系统的供应、安装及保养服务[187][192] 公司治理和股东信息 - 公司股份于联交所上市,股份代号为1283[16] - 公司控股股东为高黎雄博士、张美兰女士及Lightspeed Limited[16] - 公司董事会由三名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7] - 公司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5年9月18日举行[14] - 公司投资者关系联络邮箱为accel@financialpr.hk[13] - 公司香港股份过户登记分处为卓佳证券登记有限公司[13] - 本年度董事、控股股东及其关联人均无竞争性业务权益或利益冲突[130][134] - 公司五年财务概要载于年报第8页[197][200] - 公司综合损益及其他全面收益表详见年报第78页[176][182] - 公司子公司主要业务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37[175][181] 员工和股份激励 - 员工人数从2024年3月31日的197人增加至2025年3月31日的238人[118]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雇员人数为238名,较去年197名增长20.8%[123] - 公司股份奖励计划授权上限为80,000,000股(占采纳日期已发行股份的10%)[121] - 股份奖励计划授权限额为80,000,000股,相当于已发行股份总数10%[124]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股份奖励计划可用股份为69,173,000股(占已发行股份8.53%)[125][131] - 本年度1,025,910股奖励股份已归属,699,600股未归属股份因员工离职失效[126][13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股份奖励计划可发行股份总数77,191,790股(占已发行股份9.52%)[127][131] 股息分派 - 董事会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4港仙,总额约11,352,000港元,较去年1.3港仙增长7.7%[135][138] - 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记录日期为9月18日,末期股息记录日期为9月29日[136][137][139][140] - 公司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4港仙,总额约11,352,000港元[176][182] - 末期股息总额较2024年每股1.3港仙(总额约10,541,000港元)增长7.7%[176][182] - 股息派发记录日为2025年9月29日[176][182] 关键管理人员背景 - 高黎雄博士拥有超过30年香港机电工程行业经验[143][145] - 高博士于1995年至2006年期间经营捷达工程公司[143][145] - 张美兰女士拥有超过18年香港机电工程行业经验[147][150] - 张女士自2000年起担任捷达工程公司董事[147][150] - 高俊杰先生31岁,持有金融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学位[148][149] - 高俊杰先生于2022年5月担任Everest Ventures Group资本市场总监[149][151] - 陈昌达先生拥有33年税务局工作经验,曾任助理局长[153][155] - 陈先生担任5家上市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154][156] - 谢嘉颖女士持有公司治理硕士学位和会计学学士学位[158] - 谢女士自2014年起成为香港注册会计师公会执业会计师[158] - 谢嘉颖女士拥有超过19年金融及会计经验[159][161] - 谢嘉颖女士曾担任荣利营造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号:9639)执行董事至2025年7月[159][161] - 谢嘉颖女士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担任联合天威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及公司秘书[159][161] - 何志诚先生拥有超过30年香港建造业经验[164][166] - 何志诚先生曾在香港房屋委员会任职约32年[164][166] - 何志诚先生2011年11月担任香港品质保证局副主席,2019年11月担任主席[164][166] - 郑志伟先生为公司首席财务官,拥有约15年财务及审计经验[167][169] - 郑志伟先生2015年至2019年在德勤任职审计经理[169] - 林家得先生为公司项目总监,拥有超过20年建造业经验[170][171] - 林家得先生2015年12月加入公司,2019年1月晋升为项目总监[170] 企业社会责任与奖项 - 公司向香港理工大学捐赠1000万港元建立"元宇宙+联合实验室"[27] - 公司获香港绿色机构认证及中银香港低碳环保领先大奖两项环保奖项[129][133] - 公司为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协会创会成员并获香港工业总会颁发企业环保领袖奖[189][194] 基本公司信息 - 公司注册于开曼群岛,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新界荃湾海盛路3号TML广场19楼A室[12]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交通银行(香港)及渣打银行(香港)[9] - 公司独立核数师为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9] - 公司财政年度对应年为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16] - 公司确认已完全遵守香港相关法律法规并获得业务所需全部登记及认证[196][199] 外汇和风险 - 公司未持有重大外汇风险敞口且无外汇对冲政策[111][112][116]
扬科集团(01460)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18:2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5财年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约11.4亿港元,较2024财年约10.77亿港元增长约6%[7] - 公司2025财年收入约1140.0百万港元较2024财年增长6%[22][30] - 股东应占利润约2570万港元,较2024财年约1670万港元显著提升[8] - 公司除税前溢利约49.8百万港元较2024财年43.3百万港元增长15%[22] - 公司除税折旧摊销前溢利约62.2百万港元较2024财年53.9百万港元增长15%[22] - 股东应占溢利约25.7百万港元较2024财年16.7百万港元增长54%[22] - 2025财年净溢利40.2百万港元同比增长22%增加7.2百万港元[37] - 连续第七年实现收入及股东权益双增长[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5财年毛利230.2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0%毛利率稳定在20%[31] - 一般及行政开支175.9百万港元同比增长15%增加23.4百万港元[32] - 融资成本2.4百万港元较2024年增加0.5百万港元[35] - 所得税9.6百万港元较2024年减少0.7百万港元[36] - 硬件软件采购成本通过预算控制有效降低[15] 各业务线表现 - 四大业务分部(解决方案开发/基础设施/借调/维护支持)均实现收入增长[15] - 信息科技应用及解决方案开发服务收入91.1百万港元占总收入8.0%同比增长12%[23] - 信息科技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服务收入833.2百万港元占总收入73.0%同比增长1%[24] - 信息科技借调服务收入40.6百万港元占总收入3.6%同比增长60%[25] - 信息科技维护及支援服务收入174.7百万港元占总收入15.3%同比增长19%[26] - 物业租赁收入0.4百万港元占总收入0.1%同比下降20%[27] - 收入增长主要来自四大业务分部合计增加约63.3百万港元[22][30] 资产和流动性状况 - 流动资产约8.115亿港元,较2024财年约6.797亿港元增长19.4%[8] - 现金及定期存款约3.345亿港元,较2024财年约3.066亿港元增长9.1%[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加定期存款334.5百万港元[44]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及合约资产432百万港元[44] - 流动负债447.3百万港元其中贸易应付款项及合约负债417百万港元[44] - 公司未动用银行融资约1.749亿港元(2024年:约0.96亿港元)[45] - 公司流动性比率约1.8倍(2024年:约1.9倍)[45]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约10%(2024年:约10%)[45] 投资和物业相关 - 投资物业估值收益约350万港元,逆转2024财年约260万港元亏损[8] - 投资物业账面值185.8百万港元占总资产约17%[43] - 公司持有观塘办公室物业及停车位,2025年3月31日公平值为31.7百万港元(2024年:43.8百万港元)[59] - 投资物业估值采用资本化率4.9%,每平方尺月租金范围8.4至17.0马来西亚令吉[56] - 投资物业可比售价每平方尺2316至4160马来西亚令吉,楼层调整幅度0%至-27%[54] - 项目CKB收购总代价1.45亿马来西亚令吉[53] 股息和股东回报 - 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1.05港仙,总额约920万港元[12] - 2025财政年度末期股息每股普通股1.05港仙,较2024年1.00港仙增长5%[79] - 股息派发需待2025年股东周年大会批准后方可作实[79] - 2025财年末可供分派股东储备约3.352亿港元,2024财年末为3.417亿港元[95] 融资和资本结构 - 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194万港元,发行普通股877,590,312股(每股面值0.025港元)[47] - 公司承兑票据按年利率2%计息[47] - 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每股资产净值约0.6港元(2024年:约0.6港元)[45] - 抵押银行存款约2.0百万港元(2024年:2.0百万港元)及账面净值32.3百万港元物业(2024年:33.8百万港元)作为信贷52.0百万港元(2024年:60.0百万港元)的抵押[65] - 银行向客户发行履约保函金额约11.5百万港元(2024年:12.2百万港元)[62] 管理层和董事会信息 - 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李昌源持有香港大学计算机研究学士学位,拥有逾30年信息技术行业经验[67] - 副主席兼非执行董事蔡朝晖拥有超过20年金融服务及并购经验,为香港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68] - 独立非执行董事叶国谦现任私营骨灰安置所发牌委员会副主席,曾获颁金紫荆星章及大紫荆勋章[69] - 独立非执行董事Yvonne Low Win Kum为马来西亚执业大律师及事务律师,担任公司薪酬委员会主席[69] - 独立非执行董事陈继荣同时担任联交所两家上市公司董事职务[72] - 董事会成员普遍拥有超过30年行业经验,涵盖信息技术、审计及企业管理领域[71][73][74][75] - 董事会由6名成员组成(2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53]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至少三分之一,符合上市规则要求[155] 风险因素 - 信息技术项目存在超支风险,可能导致利润降低或亏损[83] - 项目投标采用定价合约模式,固定价格条款增加成本超支风险[83] - 项目延期可能导致按日计算的约定损失赔偿[85] - 公司业务依赖项目制合约,未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87] 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 - 2025财年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7%,2024财年为25%[86][96] - 2025财年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总销售成本52%,2024财年为55%[96] - 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连续两年均为7%[96] - 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2025财年23%,2024财年21%[96] 公司管治和合规 - 公司已制定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涵盖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专业经验等多维度指标[159][160] - 公司已建立内幕消息政策、举报政策及反贪污政策三大治理机制[164][165][166] - 2025财年无严重违反适用法律法规的情况[89] - 公司确认已根据上市规则第14A章遵守关联方交易的披露规定[138] - 公司维持上市规则规定的足够公众持股量[139] 购股权计划 - 公司授出40,000,000份购股权,行使价每股0.325港元[48] - 公司于2021年7月9日授出40,000,000份购股权,行使价和收市价均为每股0.325港元[113]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已行使购股权29,864,000份,占授出总数74.66%[114] - 10,136,000份购股权已失效,占授出总数25.34%[114] - 购股权计划有效期自2016年8月12日起10年[112] - 购股权认购价不得低于要约日收市价、前五个营业日平均收市价或股份面值中的最高者[111] - 任何12个月内授予各参与者的购股权行权后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过相关类别已发行股份1%[109] - 已授出但未行使购股权获行使时可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过相关类别已发行股份30%[109] - 承授人接纳购股权时需支付1.00港元不可退还名义代价[116] - 购股权要约自作出当日起28日内有效[116] - 公司获准认购最多87,754,231股股份,占2021年股东周年大会日期已发行股份10%[115] 股东结构 - 董事李昌源先生持有190,894,8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1.75%[130] - 董事蔡朝暉博士持有180,512,0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0.57%[130] - 主要股东Biz Cloud Limited持有171,715,6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19.57%[135] - 主要股东洛静怡女士通过配偶权益持有190,894,8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1.75%[135] - 主要股东陈国培先生持有190,894,8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1.75%[135] - 主要股东谭国华先生持有190,894,800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约21.75%[135] - Cloud Gear Limited实益持有11,000,000股股份,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被视为拥有160,715,600股股份[142] - Friends True Limited实益持有31,215,600股股份,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被视为拥有140,500,000股股份[142] - 陈先生实益持有1,200,000股股份,通过全资公司持有42,215,600股,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被视为拥有147,479,200股股份[142] - Imagine Cloud Limited实益持有12,500,000股股份,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被视为拥有159,215,600股股份[142] - 谭先生通过全资公司持有12,500,000股股份,并通过一致行动关系被视为拥有178,394,800股股份[142] 其他重要事项 - 联营公司宝诚集团已撤销注册,公司未确认分占宝诚香港累计亏损为431,000港元[57] - 公司未持有其他重大投资、资本资产或或然负债(除已披露外)[58][60][63] - 2025财政年度股东周年大会将于2025年8月29日举行,股份过户登记暂停期为8月26日至29日[80] - 公司主要业务为投资控股,附属公司详情载于综合财务报表附注18[78] - 业务回顾及财务指标分析载于年报第3-15页的主席报告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81] - 公司未发生购买、出售或赎回上市证券的行为[94] - 公司2025财政年度无股权挂钩协议存续[144] - 公司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并每年审阅保障范围[145] - 公司员工总数332人,其中男性员工249人占比75%,女性员工83人占比25%[163] - 公司为香港雇员运营强制性公积金退休计划,雇员和雇主均需缴纳月薪的5%或上限1,500港元[128]
凯联国际酒店(00105) - 2025 - 年度财报
2025-07-24 18:14
财务业绩:利润与亏损 - 投资物业估值变动前经营溢利为港币1.853亿元(2024年:港币1.827亿元)[9][13] - 投资物业估值亏损为港币7.089亿元(2024年:估值盈利净额港币2.308亿元)[9][13] - 权益股东应占亏损为港币5.606亿元(2024年:溢利港币3.768亿元)[9][13] 股息派发 - 建议派发末期股息每股港币0.19元(2024年:每股港币0.25元)[10][14] - 已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港币0.16元(2024年:每股港币0.16元)[10][14] - 年度总派息为每股港币0.35元(2024年:每股港币0.41元)[10][14] 董事会组成与结构 - 董事长与首席执行官由同一人担任[23] - 公司主席与行政总裁由同一人兼任(钟琼林先生)[25][31] - 董事会包括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25] - 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政年度董事会由6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31][34] - 钟氏家族通过天德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为公司最终控股股东[31] - 董事会下设三个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37] - 董事会下设三个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审核委员会[41] 董事会会议与出席 - 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财政年度董事会会议共举行6次[44][46] - 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委员会会议和股东周年大会比率很高[44][46] - 董事会于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财政年度共召开6次会议,其中4次为定期会议[49] - 公司在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财年内举行了6次董事会会议,其中2次专门讨论企业治理议题[92][96] 董事培训与发展 - 公司为董事提供内部培训课程和电子学习材料费用由公司承担[45][47] - 电子学习材料涵盖新气候要求、股份回购及库存股份、ISSB可持续信息披露[45][47] - 董事可参加外部培训相关费用由公司报销[45][47] 董事独立性及任期 - 独立非执行董事资格要求和服务年限遵守上市规则规定[43] - 所有董事确认在2025财年遵守《上市发行人董事进行证券交易的標準守則》[50][53] - 独立非执行董事任期从一届股东周年大会结束至下一届结束,至少每三年轮值退任一次[51][54] - 公司评估确认所有独立非执行董事继续符合上市规则第3.13条的独立性要求[52][54] - 其中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具备上市规则要求的专业资格或财务专长[52][54] - 提名委员会评估了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83] 董事会治理实践 - 董事会主席与独立非执行董事每年举行无执行董事在场的讨论[43] - 定期董事会会议需提前14天向董事发出通知[43] - 董事通过年度表现评估对独立非执行董事绩效进行考核[43] 薪酬委员会及政策 - 薪酬委员会全部由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29][30] - 薪酬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周云海主席、黄耀德、李松)[57] - 薪酬委员会获授权厘定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CEO薪酬由委员会单独决定)[62] - 薪酬政策禁止董事参与自身薪酬决策,以确保独立性[58][59] - 公司董事薪酬参考同行业公司薪酬水平、集团业绩以及董事工作量、责任和时间投入等因素确定[63] -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薪酬考虑市场状况、集团业绩、个人表现、工作性质和职责等因素[63][65] - 公司除财务报表附注24披露的退休计划外未设立任何长期激励计划[64][66] - 薪酬委员会在年度内召开会议次数及成员出席记录载于第12页表格[67] - 高层管理人员薪酬未按薪酬等级披露[29][30] 提名委员会及多元化 - 提名委员会由2名执行董事(钟琼林主席、钟聪玲)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57] - 提名委员会需确保董事会具备符合公司需求的技能、经验和多元化视角的平衡组合[69] - 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涵盖性别、年龄、技能、知识和专业经验等多维度考量[75][76] - 公司设定至少一名女性董事作为性别多元化目标且已完成[78] - 公司未设定性别多元化配额或短期目标因业务性质和地理位置不倾向特定性别[79] - 员工招聘基于公司需求及平等机会、"按能力选拔"原则不设性别比例要求[79] - 高级管理层性别比例详情载于第53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员工概况与敬业度"章节[79] - 公司已设定董事会须委任最少一名女性董事作为性别多元化目标(已达标)[80] - 公司无计划设定任何性别多元化配额或短期目标[81] - 提名委员会在财年内就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提出建议并评估可计量目标[83] 审核委员会职能 - 审核委员会由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周云海主席、黄耀德、李松)[57] - 审核委员会就重新委任外聘核数师向董事会提出建议[89] - 审核委员会审阅了集团中期及年度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及重大财务报告判断[89] - 审核委员会评估了集团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的有效性[89] - 审核委员会讨论了外聘核数师的审计性质及范围[89] - 审核委员会审批准了外聘核数师提供利得税服务的聘用条款[89] - 审核委员会评估了设立内部审计功能的必要性[89] 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 公司未就董事法律行动安排保险[22][24] - 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功能[26][28] - 董事会于2025年3月审查内部审计需求并认为无即时需要[26][28] - 集团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集团风险评估[26][28] - 公司未设立内部或外包内部审计职能,但董事会仍认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体系有效且合适[108][111] - 公司每6个月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提交一次综合风险报告,特殊情况除外[99][101] - 公司在财年内每半年进行一次风险评估[99][101] - 公司委任合格会计师对各部门进行程序合规和风险问题的抽样测试,结果每年向审计委员会报告[102][106] - 公司要求对集团收入有重大财务影响的部门主管每年向审计委员会确认风险已妥善处理[102][106] - 公司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识别运营风险,所有部门/单位主管需建立风险因素并定期更新风险登记册[99][101] - 公司为国际广场(主要收入来源)编制租金收入和运营费用的年度预算[103][106] - 公司向董事提供月度管理账户并编制差异分析以识别缺陷[103][106] - 公司采用一般行为准则和反腐败政策来规范员工的诚信和道德行为[98][100] - 公司已制定举报政策,为员工和业务伙伴提供可疑行为的举报渠道[98][100] - 公司于2025年3月对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体系有效性进行年度审查,确认资源、人员资质及预算充足,体系有效[108][111] - 公司董事会讨论气候风险财务与运营影响,并依据风险管理政策进行全集团风险评估[199][200] 投资物业与租赁业务 - 国际广场总面积为56,000平方米[18][20] - 投资物业按公允价值计量,估值变动直接影响年度损益,估值关键驱动因素包括租金收入[121][122] - 投资物业按公允价值计量,估值变动直接影响年度溢利/亏损[125] - 国际广场租金水平和出租率持续面临下行压力,主要因香港零售租赁市场未显著改善且尖沙咀零售物业供应未减[114][116] - 国际广场面临租金下调及出租率下跌压力[125] - 公司积极物色潜在租户并管理租约到期及空置情况,以应对租赁风险[117] - 公司通过多元化租户组合和推广活动应对市场风险[127] 市场与经济环境 - 报告年度访港旅客总数及旅游总支出增加,但人均消费下降,主因消费行为及预期转变[113][115] - 港元走强环境下居民北上及海外消费习惯进一步削弱香港零售销售[113][115] - 2025年首季度香港本地股市回升且地产市场相对稳定,但经济复苏受慢于预期的利率削减步伐拖累[118][119] - 地缘政治紧张及贸易冲突扰乱全球贸易,削弱经济信心及投资意愿,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118][119] 财务管理策略 - 公司采用审慎财务管理策略以确保业务韧性及应对意外变化的能力[120]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费用 - 审计服务费用为港币860千元[129] - 非审计服务费用为港币276千元(其中税务服务66千元,中期审阅210千元)[129] - 审计及非审计服务总费用为港币1,136千元[129] 股东沟通与公司报告 - 公司每年发布中英文年报和中期报告[131][133] - 股东可通过指定邮箱aihlcosec@tianteckgroup.com与董事会沟通[142] - 公司设有举报机制供股东报告异常行为[146] - 公司网站提供企业管治文件包括组织章程细则和委员会职权范围[138] 股东大会安排 - 年度股东大会将于2025年9月5日举行[11][15] - 股东周年大会通常于每年9月举行[150] - 股东需持有至少2.5%表决权或50名股东联名方可提议决议案[152] - 股东提议决议案需在股东大会前至少6周提交公司[152] - 持有至少5%表决权的股东可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大会[154] - 董事会必须在收到股东要求后21天内召开股东大会[154] - 股东大会通知发出后必须在28天内举行会议[154] - 若董事会未按要求召开会议,股东可自行召开但需在3个月内举行[154] - 股东自行召开股东大会的费用可由公司报销[154] - 决议案需经公司股票登记处核实确认后方可纳入议程[152] - 股东大会提案须包含决议案文本并获所有相关股东签署[154] - 合资格股东需代表至少2.5%总表决权或50名股东方可要求公司传阅不超过1000字的书面陈述书[158] - 股东提案需在股东大会前至少7天递交至公司注册地址[156][158] - 若股东大会前少于15天收到通知 公司可能休会以提供至少14天或10个工作日的通知期[156] - 股东需在股东大会前7天缴存足够款项以支付公司传阅陈述书的费用[161] 股息政策 - 股息政策未设定具体派息比率 形式或频率 由董事会根据财务表现和经济环境灵活决定[162][163] 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董事会定期审查排放 废物处理 能源使用和水资源效率方面的表现[164] -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涵盖截至2025年3月31日财年 并遵循上市规则ESG指引编制[165][166] - 集团主要业务运营为iSQUARE 其环境和社会责任表现被纳入报告范围[165] - 公司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可持续发展议题的相关性并审查目标进展[164] - 公司制定长期碳减排目标[172] - 公司参与环保署“智能回收系统先导计划”和“充电电池回收计划”[175] - 公司参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地球一小时2025”活动[173][175] - 公司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电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177] - 公司使用超低含硫柴油发电机并安装节水装置[175] - 公司通过废纸、塑料和金属回收计划处理废弃物[175] - 公司采用分区域照明控制和节能建筑材料[173][175] - 公司使用FSC认证白纸和环保纸张进行印刷[173] - 公司将冷却塔废水回收用于冲洗[175] - 公司持续与股东、员工及租户进行可持续发展沟通[170] - 公司总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比下降8.5%,从4,554.43公吨降至4,168.52公吨[181] - 范围2间接排放(电力)减少8.5%,由4,525.85公吨降至4,138.78公吨[181] - 总能源消耗量下降6.1%,从11,607.07兆瓦时降至10,893.85兆瓦时[183] - 每平方米楼面面积能源消耗强度从0.22兆瓦时/平方米降至0.21兆瓦时/平方米[183] - 纸张总消耗量减少20.2%,从855.54公斤降至683.01公斤[185] - 办公室用纸消耗量增加17.1%,从442.06公斤升至517.85公斤[185] - 总用水量微增1.0%,从41,654立方米增至42,063立方米[187] - 玻璃回收量大幅增长73.4%,从3,011公斤增至5,220.50公斤[190] - 无害废弃物总量增长1.3%,从1,495.95公吨增至1,515.45公吨[190] - 柴油直接排放量保持稳定,均为0.55公吨[181] - 公司根据iSQUARE紧急发电机柴油消耗量计算排放量,采用香港温室气体指南的排放系数和全球变暖潜势[198] - 公司依据电费单中自用电量及电力供应商最新排放因子计算集团(含iSQUARE)购电排放[198] - 公司通过水费单用水量、水务署最新单位耗电数据和全港购电默认值计算水资源消耗排放[198] - 公司基于水费单用水量及预设排放因子(按用途和渠务署污水电力排放因子)计算水处理排放[198] - 公司按扣除回收后的办公用纸量(不含管理公司iSQUARE相关用纸)及香港温室气体指南系数计算纸张排放[198] - 公司根据回收纸张量(含内部产生、外部提交及iSQUARE处理)及香港指南系数计算避免排放量[198] - 公司采用iSQUARE紧急发电机柴油消耗量及IOR Energy转换系数计算能源消耗[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