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文档
中材国际20241016
国际能源署· 2024-10-18 00:24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公司经营情况 - 公司1-9月新签订单527.88亿元,同比增长1%,好于上半年9%的下滑 [1][2] - 工程和装备业务订单有所收窄,工程下滑6%,装备下滑7% [2] - 运维服务业务表现亮眼,新签订单131.2亿元,同比增长36% [2] - 境内订单下滑收窄至5%,境外订单增长6% [3][4] 业务板块分析 - 工程业务单三季度新签订单95亿元,同比增长54% [2] - 装备业务单三季度新签订单16.4亿元,同比增长16% [2] - 运维服务业务中矿山运维增长45%,索尼运维增长4% [2] - 境内工程和运维表现出色,装备业务仍未走出阴影 [4] - 境外工程、装备和运维业务均有增长 [5] 未来展望 - 公司预算目标为3-5%的下滑,已提前实现 [6] - 四季度及明年业绩有望好于今年 [6][24] - 国内水泥行业有望受益于财政政策支持和碳交易市场建设 [24][25] - 海外业务方面,工程订单有望保持稳定,装备和运维有望保持15-20%增长 [26][31]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关于增持和市值考核 - 国家和大股东有政策支持,但大股东考虑综合因素 [7] - 公司已将事实管理纳入管理层考核体系 [8] 关于财政政策和行业展望 - 四季度和明年有望好于今年,受益于财政政策和碳交易市场建设 [8][24][25] 关于股权激励目标 - 目标实现存在压力,主要受汇率波动和国内水泥行业下滑影响 [9][10] - 公司仍在努力完成目标 [9][10] 关于现金流 - 上半年现金流改善,下半年有望与利润匹配 [11][12][27] 关于汇兑损益 - 采取多种措施防范汇兑风险,如量入为出、当地化运营等 [12][13][29][30] 关于海外业务 - 中东非洲、南亚等区域表现亮眼,未来装备和运维有望保持15-20%增长 [14][15][31] - 海外毛利率已较高,未来空间有限 [34][35] 关于国内改造订单 - 明年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碳交易市场建设 [24][25] 关于股权激励 - 公司正在等待国资委修订相关政策,有望推出新一期激励计划 [26]
国际医学20241014
国际能源署· 2024-10-15 15:06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公司整体情况 - 公司深耕医疗行业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医院建设运营管理经验 [4] - 公司旗下拥有两家核心医院:西安高新医院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4] - 公司构建了严肃医疗和类消费医疗的全生命周期高水平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4] - 公司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百货零售到聚焦医疗服务 [5] - 2018年后公司营收从9.9亿元增长至46.1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46.93% [5] 高新医院情况 - 高新医院是全国首家社会办医三甲医院,2020年二期投入运营,目前拥有1500张床位 [7][8] - 高新医院打造了7大专科病院,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 [8] - 高新医院门急诊量和住院量保持高速增长,2019-2021年住院量复合增长40.72% [8][9] - 高新医院经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利润率较高、二期投入后业绩波动较大、目前进入常态化运营 [9] 中心医院情况 - 中心医院拥有全科医疗综合实力,严肃医疗和类消费医疗并举 [10] - 中心医院汇集了大量优秀专家,医教研一体化优势明显 [10][11] - 中心医院配备了国际先进医疗设备,通过JCI认证等,医疗质量达国际水平 [12][13] - 中心医院地处西安高新区,区域优势明显,有望持续吸引省内外患者 [12][13][14] - 中心医院诊疗量和收入规模快速增长,有望实现年内单季度扭亏 [15][16][1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无相关内容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创新政策(英)2024247份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20
核电和能效政策在阿根廷 - 阿根廷核电行业是该国最先进的技术领域之一,得益于政府长期以来的持续支持和投资 [136][137][139][140][141][143][144][145][146][147][153][176] - 相比之下,能效政策在阿根廷的发展历程较短,缺乏持续的制度支持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实施效果有限 [156][157][158][159][160][161][162][163][170][171][172][173][174][175][176][177][178][179][180] - 阿根廷政府应该借鉴核电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专门的能效研究机构,加强政策协调和执行,提高能效技术的本地化水平 [176][177][178][179][180] 生物乙醇和风电在巴西 - 巴西政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大力支持生物乙醇产业发展,通过法规、财政激励等手段推动了该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226][227][228][229][230][231][232][233][234][235][236][237][238][239][240][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261][262][263][264][265][266][267][268][269] - 在风电方面,巴西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配额制、贷款优惠等,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本地化制造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挑战 [203][204][205][206][207][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222][223][268][269] - 巴西的经验表明,政府应该根据行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既要注重市场拉动,也要重视技术创新,并与产业发展目标相协调 [268][269] 特高压和太阳能光伏在中国 -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特高压技术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采取资金支持、示范项目等措施推动其发展 [284][285][286][287][288][289][290][291][292][293][294][295][296][297][298][299][300][30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6][317][318][319][321][322][323][324][325][326][327][329][330][331][332] - 在太阳能光伏方面,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更多关注于市场推广,对技术创新支持相对较弱 [305][306][307][308][309][310][31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20][32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 - 中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应该在技术创新、市场培育、社会共识等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民营企业的参与 [331][332] 可再生能源和氢能在哥伦比亚 - 哥伦比亚政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较少 [351][352][354][355][356][357][358][359][360][361][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372][373][374][375][376][377][378][379][380][381][382][383][384][385][386] - 为推动氢能发展,哥伦比亚政府成立了国家氢能委员会,并制定了氢能路线图,重点支持氢能在化工、交通等领域的应用 [618][619][620][621][622][623][624] - 哥伦比亚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并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 [379][380][381][382][383][384][385][386] 能效政策在印度 - 印度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重视能效,并通过标准与标识、绩效交易等政策手段推动了照明、空调等领域的能效提升 [406][407][408][409][410][41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 - 印度的能效政策实施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并建立了专门的能效服务公司(EESL)来推动政策落地 [417][418][419][420][421][422][423][424][425][426][427][428] - 印度的经验表明,政府应该根据技术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注重与相关方的沟通协调,并建立专门的执行机构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428] 哈萨克斯坦的能源转型与工业转型 - 哈萨克斯坦政府成立了主权财富基金Samruk-Kazyna,负责协调国有企业在能源转型和工业转型中的作用 [453][454][455][456][457][458][459][460][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 - Samruk-Kazyna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合作等方式,推动了核电、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利用等领域的创新 [461][462][463][464][465][466][467][468][469][470][471][472][473][474][475][476][477][478][479][480][481][482][483] - 哈萨克斯坦应该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协调,并探索更多的商业化模式来提高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 [478][479][480][481][482][483] 肯尼亚的离网太阳能光伏和地热能 - 肯尼亚政府通过KOSAP项目大力推动了农村地区的太阳能光伏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当地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 [514][515][516][517][518][519][520][521][523][524][525][526][527][528][529][530][531][532][533][534][535][536][537][538][539][540][541][542][543][544][545][546][547] - 肯尼亚在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输出能力,为其他非洲国家提供了示范 [536][
迈向可持续燃料的共同标准(英)2024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无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可持续燃料在清洁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可以补充直接电气化和能效措施,为难以减排的领域提供脱碳解决方案,同时有助于能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 [11] 2) 目前主要可持续燃料选择都未能实现净零排放路径,需要大幅扩大和多元化可持续生物质原料供应、商业化新的加工技术,并协调可持续性框架 [12] 3) 要加快可持续燃料的部署,需要达成共识,明确何谓"可持续"燃料,现有框架和认证计划存在差异,缺乏一致性和定量排放信息 [13][14] 根据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碳核算:标准、法规和认证体系 1) 主要生物燃料政策框架在碳核算方法上存在一些共性,但也有重要差异,特别是在处理间接土地利用变化方面 [53][55][57] 2) 氢及氢衍生燃料目前有34个认证计划,超过一半要求氢排放强度低于33 gCO2-eq/MJ,但大多数只考虑生产阶段排放,不包括运输和分销 [58][61][64] 3) 不同认证计划在数据、治理、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采用国际标准如ISO规范来实现统一 [70][71][72] 排放驱动因素和改善潜力 1) 生物燃料排放主要受原料种植、加工转化、生物质CO2利用等因素影响 [77][78][80] 2) 氢及衍生燃料排放主要取决于电力排放强度、碳捕集率以及运输转化过程中的损耗 [81][82][84][85] 3) 通过采用可再生能源、碳捕集等技术,各类燃料路径都有大幅降低排放的潜力 [87][88][99][102] 4) 除温室气体排放外,其他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也需要纳入可持续性评估 [113][114][115]
从评估到采取行动如何实现COP28能源目标(英)2024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1]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COP28会议设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全球能源转型目标,包括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三倍、将能源效率提高率提高一倍等。[19][20] 2. 如果这些目标得到全面实施,将使全球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下降30%,到2035年下降60%,为制定2035年前的雄心勃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基础。[204] 3. 要实现COP28目标,需要各国政府采取全面、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包括加快可再生能源部署、大幅提高能效、加快淘汰未经碳捕集的煤电、加快向化石燃料过渡、加快部署零排放和低排放技术等。[59][75][109][125][148] 4. 实现COP28目标需要大幅增加清洁能源投资,到2035年全球能源投资需要增加到5.2万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清洁能源投资需要增加3倍。[182][183][184] 5. 为确保能源转型公平、有序、公正,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如逐步取消无效的化石燃料补贴、为弱势群体提供清洁能源补贴等。[190][194][196][197] 报告分类总结 可再生能源 1. 要实现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高三倍的目标,需要每年新增约1000GW可再生能源装机。这需要简化许可审批流程、大幅增加电网投资、提高可再生能源技术供应链韧性等。[76][82][84][85][87] 2. 如果仅关注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而忽视电网和储能等配套设施建设,将导致大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被弃置,无法充分替代化石燃料发电,错失减排机会。[90] 能效 1. 要实现将能源效率提高率提高一倍的目标,需要采取全方位措施,包括提高设备技术效率、加快电气化、提高材料利用效率、改变消费者行为等。[93][94][96] 2. 实现这一目标将使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降低10%,同时降低消费者能源成本8%。[191][192] 煤电 1. 要加快淘汰未经碳捕集的煤电机组,需要快速增加可再生能源、核电等低排放电源,同时通过政策手段限制新建煤电项目、鼓励现有煤电机组提供灵活性服务等。[117][119][120][121][125] 2. 即使全面实施上述措施,现有煤电机组到2035年仍将排放近120亿吨二氧化碳,需要通过提前退役、改造等措施进一步减排。[124] 化石燃料过渡 1. 要实现向净零排放能源系统过渡,需要通过大幅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和提高能效来快速减少化石燃料需求。[128][137][138] 2. 同时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限制新的化石燃料设备销售、实施碳定价等,加快化石燃料需求下降。[145][149] 3. 要确保过渡公平有序,需要消费国和生产国之间加强合作,支持生产国经济多元化发展。[144] 低排放技术 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氢能及其衍生燃料等低排放技术在实现净零排放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部署规模还很小,需要政策支持加快商业化。[150][151][153][157][158] 2. 核电作为另一种重要的低排放电源,到2050年全球装机容量需要翻一番以上,但需要解决成本控制、建设进度等挑战。[160][161][164] 交通运输 1. 要大幅减少道路交通排放,需要通过加快电动车普及、支持低排放燃料技术发展等措施。[167][169][172] 2. 制定量化的2030年及以后的全球目标,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脱碳。[170] 甲烷减排 1. 要大幅减少能源行业甲烷排放,需要通过监测、修复泄漏、限制排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174][177][179] 2. 这些措施可以在2030年将能源行业甲烷排放减少75%以上。[176]
在建筑行业培养全球能效劳动力(英)202433份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15
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6]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建筑运营占全球最终能源消耗的30%和碳排放的26%,提高建筑能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步[8] 2) 在IEA净零排放2050情景下,到2030年建筑改造将创造额外130万个就业岗位,是所有能效领域中增长最快的[9][10] 3) 但许多国家在关键的建筑能效职业存在劳动力短缺,包括保温工、建筑和建筑检查员(能源审计员)、HVAC/R维修工和安装工以及玻璃工[11][12] 4) 根据气候区域,关键的建筑能效职业包括保温工、HVAC/R维修工和安装工、玻璃工以及建筑和建筑检查员(能源审计员)[14][21][22][23] 5) 这些职业需要不同程度的培训,从几个月到2年不等,还需要一些基础的数学、科学和技术知识[31][32] 6) 提供正式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对于确保工人得到适当培训、实现公平和包容性结果至关重要[50][51][54] 7) 提高能效工作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如增加女性和年轻人的参与,对于建立一支强大的工人队伍至关重要[55][56][57]
2024年全球氢能评论(英)295份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全球氢需求增长但仍集中于传统应用,低排放氢虽有进展但面临挑战,需政府和行业共同努力促进其发展以实现气候目标 [14][16][22] - 技术创新取得进展,成本有望下降,但短期内低排放氢仍昂贵,需政策支持缩小成本差距 [18][19] - 拉丁美洲有潜力成为低排放氢主要生产地区,但需解决电力和基础设施等问题 [2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执行摘要 - 2023年全球氢需求达97Mt,同比增2.5%,低排放氢产量不足1Mt,但按宣布项目2030年或达49Mtpa,主要由电解项目驱动 [14] - 已达最终投资决策(FID)的项目数量增加,2030年宣布产量将达3.4Mtpa,电解和化石燃料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各占约一半 [14] - 中国在电解槽制造和FID方面领先,占全球FID容量超40%,且60%的全球电解槽制造产能位于中国 [17] - 政府对氢技术研发的投资自2016年增长并开始见效,专利申请在2022年跃升47% [18] - 短期内低排放氢成本仍高,但按国际能源署净零排放情景,2030年成本将降至2 - 9美元/千克H₂,与未减排化石燃料制氢成本差距缩小 [19] - 政府刺激低排放氢需求的政策开始起效,但整体规模不足,政策设定的2030年需求目标为11Mt,而已达FID或已运营的产量仅4Mtpa [22][23] - 政府加速低排放氢环境属性法规制定,但不同地区框架和认证方案未对齐,COP28上37国承诺相互认可国家认证方案 [25] - 拉丁美洲有潜力成为低排放氢主要生产地区,按宣布项目2030年或产超7Mtpa低排放氢,但需增加电力产能和基础设施投资 [26] 建议 - 政府应利用工业枢纽和公共采购加速低排放氢需求创造,实施配额、授权和碳差价合约等政策 [30] - 政府为项目开发商提供有针对性支持,缩小低排放氢与未减排化石燃料制氢的成本差距,提供长期支持可见性 [31] - 政府加强低排放氢环境属性的监管和认证,实施明确法规,确保与ISO方法和即将出台的标准一致 [32] - 政府加快氢基础设施开发,包括早期规划、改造现有天然气管道和存储设施、简化监管框架和促进跨境合作 [33] - 发达经济体政府和多边开发银行应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扩大低排放氢生产和使用,提供赠款和优惠融资 [34] 第1章 引言 - 全球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低排放氢受关注,但采用尚未起飞,仍面临挑战 [35] - 本报告评估过去一年氢行业进展,聚焦低排放氢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作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指导 [36] - 清洁能源部长级氢倡议(H2I)是自愿多政府倡议,旨在加速氢和燃料电池技术商业化和部署,国际能源署为其协调者 [40][41] 第2章 氢需求 - 2023年全球氢需求超97Mt,2024年或近100Mt,增长源于经济趋势而非政策实施 [45][46] - 需求集中于炼油和工业应用,新应用占比不足1%,低排放氢需求增长近10%,但仍不足1Mt,2030年或超6Mtpa [45] - 行业签署的承购协议增多,且从谅解备忘录转向确定的合同安排,化工、炼油和航运部门的签约需求和确定协议份额最大 [45] - 不同运输子行业趋势不同,公路运输市场放缓,焦点从汽车转向重型车辆,航运和航空对氢和氢基燃料兴趣增加 [45] - 电力部门在日本和韩国进展显著,公司推进示范项目,政府开展氢和氨发电拍卖 [45] 第2章 各细分领域需求情况 炼油 - 2023年炼油氢需求达43Mt,增长集中在中国和中东,美国需求份额最大 [72] - 需求主要由现场未减排化石燃料生产(45%)和副产氢(超35%)满足,其余近20%为外部采购的商用氢 [74] - 低排放氢需求预计加速,2023年达近250kt,仅增4%,主要来自中国项目,若宣布项目按时实现,2030年或达1.6Mtpa [75][78] 工业 - 2023年工业氢需求达54Mt,同比增近2%,60%用于氨生产,30%用于甲醇,10%用于直接还原铁(DRI) [82] - 需求增长主要由氨生产和DRI驱动,中国是主要消费国,中东增长最快,欧洲需求在2022年下降后于2023年回升 [84][85][86] - 净零排放情景下,2030年工业氢需求将达70Mtpa,约四分之一需由低排放氢满足 [87] - 2023年工业低排放氢产量约280kt,与2022年基本持平,2024年预计增至370kt,2030年已在建或达FID项目产能超750ktpa [88][90] 运输 - **公路运输**:2023年公路运输氢需求达60kt,增长约55%,主要因中国重型燃料电池卡车和公交车增长 [104] - **汽车和货车**:韩国、美国和日本在燃料电池汽车部署领先,但销售放缓,全球库存增长放缓,货车方面,中国数量领先但占比小 [110][112] - **卡车**:是燃料电池车辆增长最快的领域,2023年库存增长超50%,全球库存超12000辆,约95%在中国 [113] - **公交车**:2023年燃料电池公交车库存增长近25%,中国新增占比超75%,欧洲和日本增长20 - 25%,韩国增长130% [121] - **加氢站**:全球近1200座加氢站在运营,过去一年增长微弱,中国数量最多,未来中国计划建更多站 [124] 航运 - 氢基燃料有望在国际海事组织温室气体战略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若全部需求由氢基燃料满足,2030年氢当量需求为4 - 9.3Mtpa [134] - 截至2024年9月,替代燃料就绪船舶订单增加,包括超290艘甲醇燃料船、近30艘氨燃料船和约30艘氢燃料船 [135] - 政府开始行动,如欧盟通过FuelEU Maritime法规,设定2034年可再生非生物来源燃料(RFNBO)潜在子目标为2%,对应需求为90 - 105kt H₂ - eq [137]
2024年全球天然气安全评估(英)93份
国际能源署· 2024-10-14 21: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将在2024年和2025年创下新高,主要得益于亚洲市场的强劲增长。[9][10] 报告的核心观点 天然气供给仍然紧张 - 2024年全年,LNG供应增长预计仅为2%,为2020年以来最慢的增长速度。[12] - 2025年LNG供应增长预计将加速至近6%,主要得益于北美新项目的投产。[13][15][116] - 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过境供应是一大不确定因素,如果2025年1月起停止,将减少欧洲约15 bcm的天然气供应。[13][66][67][68] 全球LNG市场正在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化 - 目的地自由的LNG合同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47%增加到2027年的51%。[154][191] - 油价挂钩的LNG出口合同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56%下降到2027年的52%。[154][202] - 投资组合公司在LNG贸易中的作用不断增加,其采购合同占总LNG合同的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41%增加到2027年的近45%。[155][185][186] 低排放气体在运输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 - 生物甲烷(可再生天然气)在运输领域具有显著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在美国和欧洲已得到广泛应用。[213][218][219][226][227] - 氢能在重型运输领域也显示出应用前景,但政策激励措施是决定性因素。[233][234][235][236] - 电合成甲烷(e-methane)可利用现有天然气基础设施,有助于实现运输等难以电气化领域的脱碳。[212][239][240]
咸亨国际20241008
国际能源署· 2024-10-09 09:07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公司在电网MRO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随着央企MRO市场逐步开放,公司收入和客户数量出现明显提升 [1][2][3] - 公司提出了新的战略思路,将业务从电网拓展到石油化工、交通、硬质材料等四大新领域,并将发电行业纳入战略行业 [5][6] - 公司还在发展自有的电商平台业务,瞄准央企采购需求,并通过提供更多服务和解决方案来提升利润率 [6][7][11][12][13][14] - 公司在供应链建设、数字化改造等方面持续投入,以提升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 [28][29][30][31]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 三季度公司经营情况良好,下半年以来实现同比增长,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净利润水平 [26][27] - 公司未来将持续加强供应链建设,包括信息化、分仓布局、人才引进等,以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 [28][29][30] - 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和高盛减持计划有一定安排,未来可能会有部分减持,但公司仍将保持较高的分红比例 [33][34][35][36] - 公司未来可能会进行股份回购等措施,以回报股东 [36]
将承诺转化为进展减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排放的问责框架(英)2024
国际能源署· 2024-10-08 16:1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行业现状 - 油气行业运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能源相关排放的近15%,但油气公司目前仅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的1% [12] - 甲烷排放和天然气常规性放散是油气行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需要在2030年前减少75%以上,以符合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C的目标 [12][27] - 尽管有多项减排承诺,但最新数据显示油气行业的甲烷排放和天然气放散仍接近历史高位 [13] 行业减排目标 - 油气行业去碳化宪章(OGDC)是推动油气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已有54家公司签署 [14] - OGDC要求签约公司在2030年前实现近零上游甲烷排放,消除常规性天然气放散 [17][33] - 目前承诺实现近零上游甲烷排放的公司占全球油气产量的近一半 [20] 行业减排潜力 - 如果OGDC签约公司实现其甲烷减排目标,到2030年上游甲烷排放将减少约17% [33] - 如果全球前100大油气公司都实现近零上游排放,上游甲烷排放将减少55% [34] - 但OGDC目标仍不足以实现1.5°C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减少油气需求和产量,以及范围3排放 [36] 根据目录分别总结 目标设定 - 公司承诺在2050年或之前实现净零运营 [51] - 公司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上游近零甲烷排放 [53] - 公司承诺在2030年前消除常规性天然气放散 [55] - 公司承诺投资低排放技术 [56] - 公司承诺设定2030年排放目标并定期更新 [57] 实施策略 - 公司加入OGMP 2.0并达到黄金标准报告 [58] - 公司识别并量化甲烷排放源和减排机会 [59][61] - 公司分析甲烷减排机会的经济性 [62] - 公司与他方分享最佳实践并开展合作 [63] - 公司建立与减排相关的内部经济激励机制 [64] - 公司制定减少范围1和2排放的具体计划 [66] - 公司制定投资低排放技术的具体计划 [67] 信息披露和报告 - 公司定期(至少每年)披露并验证相关指标 [68] - 公司报告历年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69][70] - 公司报告上游甲烷排放强度 [72] - 公司报告天然气放散排放量和强度 [73][74] - 公司分别披露运营和非运营资产的排放 [75] - 公司披露因资产交易导致的排放变化 [76] - 公司披露投资于减排和低排放技术的具体数据 [78][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