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奥赛图(02315)靠持续创新跑通Biotech商业模式 双轮驱动打开成长天花板 迎来估值重塑
智通财经网· 2025-06-18 17:47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回暖与百奥赛图表现 - 港股生物医药板块持续回暖,百奥赛图股价从去年11月底部的5.6港币飙升至21.8港币,涨幅近300%,年内涨幅超过150% [1] - 公司凭借"创新动物模型+抗体分子转让"双轮商业模式,走出不同于传统CRO和Biotech的新型发展路径 [1] - 市场高度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对其发展路径充分认可 [1] 创新动物模型业务 - 公司已研发超过3,500种基因编辑动物及细胞模型,其中超1,000种是用于创新药物评价的靶点人源化模型 [2] - 2014年开始搭建全球一流模式动物生产基地,将传统服务模式转变为产品销售模式,大幅提高研发效率 [2] - 成为中国首家大规模向国际市场稳定供应创新动物模型的企业,海外业务销售占比接近70% [3] - 2024年度创新动物模型收入达3.89亿元,同比增长43%,三年复合增长率52%,毛利率超过75% [3] - 已与全球前十大药企全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 [3] 抗体转让开发业务 - 自主研发RenMice®平台,用于全人治疗性抗体发现 [5] - "千鼠万抗"计划建立起超100万条全人抗体序列库,药企可筛选合适抗体分子 [6] - 2025年初完成AI驱动抗体药物研发平台本地化部署,与"千鼠万抗"计划协同 [6] - 截至2024年底已签署约200项抗体分子合作开发/授权/转让协议 [7] - 2024年度抗体业务收入达3.18亿元,同比增长81%,三年复合增长率58%,毛利率超过80% [8] 财务表现与估值 - 2024年度营业总收入9.80亿元,同比增长37%,毛利率约78% [9] - 净利润3,353.6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11亿元 [9] - 2024年研发费用约3.24亿元 [9] - 管理层表示2025年开始将实现规模化盈利 [9] 未来发展前景 - 国内外药企创新药物研发投入加大,带动创新动物模型需求增长 [4] -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对外授权交易持续升温,创新药研发投入进入回报正循环 [7] - 公司有望在资本市场持续表现,为行业树立新标杆 [10]
南向资金今日小幅净买入12.42亿港元 腾讯控股遭净卖出6.13亿港元
快讯· 2025-06-18 17:36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12.42亿港元 [1] - 建设银行获净买入2.1亿港元 [1] - 山东墨龙获净买入0.27亿港元 [1] - 联合能源集团获净买入0.25亿港元 [1] - 腾讯控股遭净卖出6.13亿港元 [1]
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筑牢数字新基建底座,支撑网络融合化发展
新华财经· 2025-06-18 17:25
公司发展现状 - 公司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 助力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移动宽带网络 [2] - 公司拥有210万座铁塔站址、近百万座机房、470多种中高点位AI算法、7×24小时电力保障和专业维护能力 [2] - 累计承建基站超560万座、室内分布系统173亿平方米、高铁地铁覆盖6.62万公里 [3] - 2014年以来平均每年建设基站规模超90万个 较之前翻一番 [3] - 通过创新和共享累计节约投资超千亿元 相当于少建百万座基站 [3] 资源禀赋与能力 - 形成"位置+计算+电力+安全"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优势 [2] - 基站退服率和平均退服时长大幅改善 网络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 [3] - 通过智能运维、超级基站建设、应急能力提升和网信安全强化 网络韧性和健壮性持续增强 [3] 未来发展方向 - 变"通信塔"为"数字塔" 打造中高点位物联网传感器集成体 [3] - 变"通信机房"为"数据机房" 布局边缘算力网络 [3] - 推动算力泛在化、随需化、普惠化 打造"毛细血管"式分布式算力网络 [3] - 在低空提供无人机起降、充电续航、存放和全时维护等服务 [4] - 在高空推动地面通信网络与卫星互联网融合发展 70%北斗导航地基增强站共享铁塔站址建设 [4] - 在地下探索"室分+信息化"应用 推动"通信室分"向"数字室分"转变 [4] 行业定位与愿景 - 公司作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 支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 - 公司愿景是与全球伙伴深化合作 共同筑牢数字新基建底座 实现网络融合化发展 [4]
6月18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摩根大通(JPMorgan)在中国财险的持股比例于06月13日从7.87%升至8.15%,平均股价为15.0875港元。
快讯· 2025-06-18 17:17
摩根大通增持中国财险股份 - 摩根大通在中国财险的持股比例从7 87%上升至8 15% [1] - 增持的平均股价为15 0875港元 [1] - 增持日期为06月13日 [1]
6月18日电,香港交易所信息显示,贝莱德(BlackRock)在阿里巴巴-W的持股比例于06月13日从4.89%升至5.16%。


快讯· 2025-06-18 17:17
贝莱德增持阿里巴巴-W股份 - 贝莱德在阿里巴巴-W的持股比例从4 89%上升至5 16% [1] - 持股变动发生在2023年6月13日 [1] - 此次增持使贝莱德成为阿里巴巴-W的重要股东之一 [1]
国泰航空跻身“全球最佳航空公司”三甲
环球网· 2025-06-18 17:15
国泰航空Skytrax排名提升 - 国泰航空在2025年Skytrax《全球航空公司大奖》中排名跃升2位至全球第三 [1][3] - 公司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最佳经济舱航空公司"并在三年内第二次获颁"全球最佳机上娱乐" [3] - 国泰集团宣布投资逾1000亿港元用于提升顾客体验和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3] 香港快运航空发展情况 - 香港快运首次跻身"全球最佳航空公司"百强并荣获"最有进步航空公司"前三甲及亚洲最佳低成本航空公司第四位 [5] - 香港快运目前共有39个客运航点截至今年6月中已公布11条新航线并成功启航其中8条 [5]
港交所文件:摩根大通在哔哩哔哩(09626.HK)的持仓比例从11.90%上升至12.79%。

快讯· 2025-06-18 17:15
摩根大通增持哔哩哔哩股份 - 摩根大通在哔哩哔哩(09626 HK)的持股比例从11 90%上升至12 79% [1]
投诉率居首!如祺出行被东莞交通运输局通报
齐鲁晚报· 2025-06-18 17:02
网约车行业投诉情况通报 - 2024年下半年东莞运营的网约车平台共19家 日均订单量1万单以上的平台中如祺出行万单投诉量0.4居首 日均订单量500-1万单的平台中哈啰出行万单投诉量2.13最高 日均订单量500单以下的平台中小拉出行万单投诉量3.47最高 [1][2] - 乘客投诉主要类型为乱收费(预估价不符/取消订单收费/多收路桥费) 拒载 态度差 司机投诉主要类型为平台判责纠纷 收款异常(乘客未付款/无法添加路桥费) 派单机制不合理 [2][3] - 如祺出行 哈啰出行 小拉出行因总投诉率显著高于同业 未落实服务质量要求 在驾驶员管理 投诉处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被扣2024年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50分 [1][4] 如祺出行公司概况 - 公司由广汽集团 腾讯等共同投资 2019年6月上线 业务涵盖网约车及Robotaxi服务 人工智能数据解决方案 高清地图技术 车队销售及维修支持 [6] - 2024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经历创始轮(估值10亿元) A轮(30.1亿元) B轮(53.6亿元)融资 2021-2023年总收入分别为10.14亿 13.68亿 21.61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6% [7] - 当前出行服务用户超2300万 大湾区用户渗透率超45% 排名第二 公司定位为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先行者 [6][7]
港龙中国地产1.8亿美元债违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8 16:44
债务违约情况 - 公司预期无力支付2025年11月发行的1 8亿美元票据利息 已触发债务违约事件 [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 公司有1 93亿元人民币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尚未按期偿还 [1] - 另有9 3亿元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变为须依要求偿还 [1] - 2025年11月票据相关858万美元利息已于2025年5月18日到期 公司享有30天宽限期 [1] - 若未在2025年6月17日前支付利息 将导致票据项下违约事件发生 [3] 公司背景与业务布局 -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 拥有国家房地产一级开发资质 2020年7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3] - 业务重点布局长三角区域城市 包括上海 杭州 苏州 南京 合肥 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 [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合同销售金额54 09亿元 2025年前5个月实现22 5亿元 [5] - 2024年营业总收入82 65亿元 同比下降53 06% [5]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 58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1 48亿元 [5][6]
借助AI增效眼科医疗,朝聚眼科宣布启动“张沐澜医生” 医疗智能体
环球网· 2025-06-18 16:41
公司战略与AI布局 - 公司提出医疗智能体定位为"赋能者而非替代者",旨在以智慧重塑医疗价值,聚焦眼科医疗领域,构建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智能平台和生态系统[1] - AI项目"张沐澜医生"源于2007年雏形构想,2022年因OpenAI大模型浪潮重启,目前可完成从问诊对话到诊断方案的全流程辅助,包括用药建议调整、疑难病例鉴别诊断及辅助年轻医生提升诊疗精准度[3] - 公司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临床教学基地、联合科研项目及人才培养,推动眼科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旗下两家医院近期获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资质[3] 业务表现与机构观点 - 2024年公司基础眼科业务收入6.98亿元,同比增长6.7%,占总收入49.65%,增长驱动因素包括营销强化、接诊能力提升、增值服务拓展及品牌声誉积累[5] - 机构认为公司成熟医院口碑效应显著且处于快速爬坡期,新收购医院资产质量优异,有望持续贡献收入利润增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