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解放战争
icon
搜索文档
澳门特区政府向烈士遗属颁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15:17
澳门同胞抗战贡献 - 澳门各界通过募捐筹款 救亡宣传 赈济难民 支援前线等方式积极参与祖国抗战 [1] - 澳门特区政府向吴丰宇 蔡俊两位烈士家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1] 吴丰宇烈士事迹 - 吴丰宇与兄弟四人加入抗日游击队后编入东江纵队 参与多次对日作战 [1] - 解放战争期间担任中共惠州地区组织部部长 负责秘密交通与物资护送工作 [1] - 1948年执行护送医药物资任务时遭国民党军队伏击牺牲 年仅30岁 [1] - 吴丰宇烈士外孙通过罗浮山东江纵队纪念馆英烈厅确认其外公事迹 [3] - 吴丰宇女儿评价父亲是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英雄 [5] 蔡俊烈士事迹 - 1923年参加农会并投身陆丰农民运动 1931年调任共青团香港市委书记 [5] - 1932年因叛徒告密在香港被捕 同年11月2日英勇就义 年仅22岁 [5] - 家属表示牺牲天天发生 强调今天来之不易需珍惜 [7]
“来不及考虑危险,只想尽早赶走侵略者”(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人物背景 - 季铭1924年11月生于江苏南通 13岁因战乱辍学赴沪当学徒 后投身工人运动和地下抗日工作[2] - 1944年加入新四军 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三次重伤致右眼失明 左耳失聪 失去两指 体内残留弹片未取出[2] 抗日经历 - 在日资纱厂当童工时目睹日本人棍打搜身等奴役行为 通过发放传单 联络工友 参加游行等方式抗日[4] - 潜伏伪军枪械厂时用弹性较差铁片替代钢片破坏枪械撞针 使武器失准且无法连发[4] - 1944年带领10多名技术工人加入新四军 从地下工作转为地上作战[5] 军事贡献 - 负责拆解测绘仿制缴获的先进枪支 为部队制造大量武器[6] - 回收使用过的子弹壳重新装填弹药测试后送往前线[6] - 三次重伤均发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第一次为救老乡被炸伤腹部 第二次在黄河渡口中弹4发 第三次拆解地雷时爆炸致残[7] 战后建设 - 1950年复员任南通二甲区团委书记 1952年作为调干生进入上海军工路机械学院学习[8] - 1962年调入上海精密机修厂 通过技术改造将齿轮加工效率提高100倍(从每人每日1个提升至100个)[8] - 1983年成功改造废弃高频渗碳淬火炉(军工急需设备) 耗时两年绘制大量图纸并查阅中外资料[9] 精神理念 - 坚信"老百姓支持是军队战无不胜的法宝" 强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8] - 教导后代"踏实做人 认真做事 有多大能力就为国家尽多少心力"[9] - 表示"国家富强是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 自称是千万普通战士中的幸存者[10]
抗战老兵王振斌16岁参军抗日,冲锋在前多次负伤——“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14:49
军事生涯 - 1940年加入八路军担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并转入游击战 [3][5] - 参加高杨战役担任尖刀连成员 采用挖沟近敌战术突破敌人防线 [6] -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50余次战斗 摧毁日伪军据点50余处 [7] 作战经历 - 1942年首次负伤腿部中弹 伤愈后继续前线作战 [6] - 阜宁战役中指挥小钢炮攻坚 两发炮弹迫使守敌投降 [7] - 抗美援朝期间被炮弹炸伤额头 休养5个月后重返前线 [8] 个人贡献 - 离休后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衣橱仅保留10件衣物和两双鞋 [8] - 撰写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接待年轻群体进行红色教育 [8][9] - 被多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坚持宣讲革命历史故事 [8] 晚年生活 - 101岁仍每日关注新闻 关心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9] - 认为当前生活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幸福 肯定国家发展成就 [9]
“靠着坚定信仰和无畏勇气,在战争中成长”(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抗战老兵王振斌生平经历 - 1924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跨河乡贫苦家庭 全家九口人无田产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 [6] - 1940年7月加入八路军任勤务兵 1941年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任连队战士 [5][7] - 参加高杨战役 阜宁战役等战斗 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参与打掉日伪军据点50余处 [8][9] 军事生涯与贡献 - 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仪式在树林中秘密进行 申请书宣读后立即销毁 [7] - 抗战期间多次负伤 1942年腿部中弹仍坚持返回前线 [8] - 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场被炮弹炸伤额头 回国治疗5个月后主动重返前线 [10] 离休后生活与贡献 - 1981年离休后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衣橱内衣服不超过10件 累计捐款及缴纳特殊党费20余万元 [10] - 被多所学校聘为校外辅导员 整理2万余字战斗回忆录 持续为青少年提供红色教育 [10] - 坚持每日观看新闻 关注国家发展与国际局势 认为当前人民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幸福 [11]
抗战老兵张宜顺11岁参军担任看护员——“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21:11
张宜顺早年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 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4]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下矿井挖煤 矿道仅80厘米高 儿童需光身背煤筐作业 挖煤不足会遭柳条抽打[5] - 1944年因抗日军属身份 父亲遭日军抓捕 后全家逃往沂蒙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靠挑陶瓷换粮生存[6] 抗战参与及思想转变 - 1944年首次参与战场救护 在沂水县战斗中护理八路军俘获的3名受伤日军士兵[7] - 最初拒绝护理日俘 经指导员教育后接受任务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沟通满足伤俘需求[7][8] - 护理的日俘马山战后转变立场 1945年撰写讲稿拥护抗战胜利[8] 军事生涯与战后发展 - 抗战期间主动学习文化 认为"要当好兵必须要有文化"[9]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9]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 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4][9] 历史传承与现状 - 92岁高龄仍持续参与学校社区活动 讲述抗战故事[9] - 目前配合漳州市"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 通过口述史采集、实物数字化等方式保存历史[10] - 强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 要求子孙传承对党的热爱[10]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战火记忆丨每一次行军都是迈向新中国
革命经历 - 194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主要从事战场救护工作 [1] - 先后参与宿北战役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1][5][6] - 1945年随新四军第四后方医院转入华东野战军 被编入卫生部第12野战医院 [2] 战地医疗工作 - 在野战医院负责麻醉 清创 包扎 上药等术前准备工作 [2] - 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需夜以继日连续工作 [2][4] - 药品供应极度匮乏 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分配方式 [3][4] - 救治大量头部 胸部 腹部重伤员 经常数日不休息 [5] 战役救治情况 - 宿北战役历时7天 我军伤亡8700余人 歼俘国民党军23000余人 [3] -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牺牲最重 歼敌最多 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 - 伤员运输依靠支前民工四人抬担架 每日最多行进60里 [4] - 渡江战役时利用木船渡江 后期药品补给和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6] 群众支援体系 - 支前民工采用烧热砖块稻草包为伤员保暖 湿布条涂抹重伤员嘴唇等土办法 [4] - 担架队采用接力运送方式争分夺秒转移伤员 [4] - 渡江时老百姓主动提供船只支持医疗队伍过江 [6] - 老百姓竭尽全力支援前线 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 [5] 医疗成果 - 成功救治头部被弹片击穿的重伤员营长 [2] - 通过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 献血等急救手段抢救呼吸衰竭伤员 [4] - 在韩庄搭草棚收治大量昏迷重伤员 未发生医疗事故 [5] - 1949年6月2日崇明岛解放标志渡江战役结束 [6]
“守阵地,要咬牙拼到底”(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23 06:1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战老兵白志荣的生平事迹 - 白志荣现年101岁,居住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曾参加抗日战争并留下头部伤痕[4] - 保存有1959年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记录16年服役经历[5] - 1924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兴县,原名"白丑孩",1943年参军时改名"白志荣"寓意"有志气、光荣"[6] 参军经历与战斗细节 - 1943年参加八路军120师特务团一营三连炮班,师长贺龙[6] - 首次任务是破坏日军通信线路,在岚县遭遇敌军猛烈反击[6] - 担任掷弹筒炮手,使用50毫米口径武器,需凭经验调整射击角度[6] - 1944年参与赤坚岭伏击战,在机枪故障情况下与日军展开肉搏[7] - 在太原以西、大同以南山区作战两年,与当地百姓建立深厚感情[8] 战后生活与精神传承 - 抗战胜利后入党,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转业至地质勘查系统工作[9] - 离休后坚持写日记40余年,记录战争回忆和生活感想[9] - 家族三代从军,儿子白维宁为退役军人[9] - 晚年常宣讲红色故事,传唱《八路军军歌》[10] - 对牺牲战友怀有深切缅怀,认为自己"替他们看了好时代"[10]
桌子被子当掩护  迎着弹雨往前冲(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这是一篇关于抗战老兵孙业满的人物专访,主要讲述其革命经历和战斗故事,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您要求的格式输出分析报告。 建议提供与公司经营、行业发展、经济数据等相关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的投资分析。如需分析其他类型内容,请明确具体需求。
他是二野唯一一位副军职授中将的将领,曾有一段时间被限制使用?
搜狐财经· 2025-05-23 15:09
第二野战军概述 - 第二野战军在中国四大野战军中排名第三 由九个下属军队组成 构成强大战斗集群 [1] - 下属军队指挥官包括杜义德 曾绍山 王近山 周希汉 李成芳 秦基伟 尹先炳 王秉璋 张国华 其中八位军长获中将军衔 [1] - 第十三军副军长陈康是第二野战军副军职中唯一获中将军衔者 其军事生涯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曾为红四方面军成员 [1] 陈康军事生涯发展 - 抗日战争期间陈康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后任新四军补充营营长 因张国焘路线影响遭受排挤 与陶勇计划返回129师未果 最终经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归队 [3] - 1940年陈康被周希汉发现处境艰难 经陈赓协调任386旅副团长 实际履行团长职责 后逐步晋升为团长 副司令员 代司令员 [3] - 解放战争期间陈康与周希汉共同担任旅长 参与上党 闻夏 临浮 晋西南 豫西等战役 1949年改编后任第十三军副军长 [5] 陈康后期军事成就 - 渡江战役中陈康协助指挥第十三 十四 十五军进行千里追击 参与广东 广西 滇南战役 第四兵团作战频率远超第三 第五兵团 [7] - 1952年周希汉调任海军后 陈康接任第十三军军长 驻守云南并晋升正军级 1955年云南军区调整为昆明军区 陈康任副司令员兼省军区司令员 [7] - 陈康在云南工作二十余年后调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1981年按大军区正职待遇退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