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资金

搜索文档
一文读懂:什么是南向资金与北向资金?市场风向标如何解读?
搜狐财经· 2025-06-15 13:39
北向资金 - 北向资金指从香港及国际其他地区流入中国A股市场的资金 这些资金通过购买A股股票参与中国市场投资 [1] - 北向资金受关注因其代表国际资本对A股市场的态度 大量流入表明国际资本看好A股市场投资价值 可能带动股价上涨 [3] - 北向资金投资风格成熟理性 其投资选择对普通投资者具有参考价值 新闻常报道其单日买入规模达数十亿级别 [3] 南向资金 - 南向资金与北向资金方向相反 指从A股市场流向香港市场的资金 投资者通过南向资金可投资香港市场国际化公司及更灵活交易规则 [3] - 南向资金主要投资渠道包括港股通和QDII基金 港股通允许A股投资者直接用人民币买卖港股 QDII基金则由专业经理代理投资 [5] - 南向资金流动使A股投资者能接触更成熟国际市场 学习先进投资理念 同时实现投资范围扩展和风险分散 [5][7] 资金流动影响 - 北向资金流入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推动市场国际化进程 南向资金流出则拓宽A股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渠道 [7] - 双向资金流动促进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互动 形成资金资源跨市场自由流动 有利于市场繁荣发展 [7] - 投资者可利用双向资金流动机制 根据风险偏好选择跨市场投资产品 但需注意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汇率波动等影响因素 [7]
央行与土耳其续签350亿元货币互换协议 南向资金成交创九周新高
搜狐财经· 2025-06-15 10:11
人民币汇率与中土金融合作 - 中国人民银行与土耳其中央银行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规模达350亿元人民币 对应1890亿土耳其里拉 有效期三年 [1] - 签署在土耳其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 标志着中土金融合作进入新阶段 [1][3] - 截至2025年5月31日 中国人民银行已与32个国家和地区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境外央行动用人民币未到期余额达818亿元 [3] 南向资金动态 - 本周南向资金成交总额达6403.8亿港元 创近九周新高 环比增长56.36% 净买入154.57亿港元 环比增长3.55% [4] - 成交活跃个股中 小米集团-W 阿里巴巴-W 美团-W 泡泡玛特成交总额均超200亿港元 上榜10次 腾讯控股成交总额188.34亿港元 上榜10次 [4] - 美团-W获最高净买入36.05亿港元 股价下跌2.47% 但连续18个交易日获港股通增持 持股量达8.69亿股 创2024年5月以来新高 [4] - 信达生物获净买入19.03亿港元 股价上涨10.32% 信迪利单抗和呋喹替尼联合疗法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 [4] 南向资金持股量变化 - 本周22股获南向资金持股量环比增长超10% 一脉阳光 比亚迪股份 中环新能源增长居前 增幅分别为116.02% 40.38% 37.05% [5] - 一脉阳光持股量达4077.6万股 环比翻倍 股价下跌17.21% 子公司收购众雅诊断100%股权 标的公司年服务患者超4万人次 [5] - 比亚迪股份持股量增长2018.81万股至7017.99万股 创港股通开通以来单周最高增长 公司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5] - 持股量增长超10%的22股中 消费行业占比最高 含7股 医疗保健业和工业各含5股 [5]
港股通6月13日成交活跃股名单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21:12
市场表现 - 6月13日恒生指数下跌0.59% [1] - 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582.49亿港元 其中买入成交792.19亿港元 卖出成交790.30亿港元 合计净买入金额1.89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累计成交金额583.33亿港元 净买入29.79亿港元 港股通(沪)累计成交金额999.17亿港元 净卖出27.89亿港元 [1] 个股成交活跃度 - 山东墨龙成交额居首 达97.45亿港元 阿里巴巴-W和小米集团-W紧随其后 分别成交79.63亿港元和55.14亿港元 [1] - 美团-W净买入额最高 达12.18亿港元 该股收盘下跌1.99% 建设银行和中石化油服分别获净买入4.06亿港元和8642.16万港元 [1] - 阿里巴巴-W净卖出金额最多 达33.14亿港元 该股收盘下跌2.27% 腾讯控股和中国海洋石油分别遭净卖出20.64亿港元和9.19亿港元 [1] 连续交易动态 - 建设银行获南向资金连续3天净买入 合计净买入15.10亿港元 [2] - 腾讯控股和阿里巴巴-W遭连续净卖出 合计净卖出金额分别为140.97亿港元和74.48亿港元 [2] - 美团-W和泡泡玛特同时上榜港股通(深)和(沪)成交活跃股 分别获净买入12.18亿港元和6066.38万港元 [2] 个股涨跌幅 - 中石化油服单日涨幅达25.00% 山东墨龙涨幅75.65% [1][2] - 石药集团和百济神州分别下跌2.32%和1.90% [2] - 中国海洋石油上涨2.07% 腾讯控股股价持平 [2]
南向资金买超6700亿 阿里腾讯最吸金
天天基金网· 2025-06-11 19:15
南向资金流向分析 - 6月10日南向资金净买入76亿港元,年内累计净买入达6742亿港元,已达到去年全年净买额8079亿港元的83% [1] - 南向资金配置呈现"哑铃型"结构:一端为高股息资产(如四大行、招商银行、中国神华),另一端为科技成长和可选消费板块(如阿里、腾讯、美团) [1] 个股配置偏好 - 阿里巴巴年内获南向资金净买入858亿港元(成交均价估算),持股市值近2000亿港元,位列第一 [1] - 腾讯控股年内净买入451亿港元,持股市值超5300亿港元,位列第二 [1] - 美团年内净买入322亿港元,持股市值超1250亿港元,位列第三 [1] 港股市场优势 - 港股在分红稳定性(高股息)、新消费、AI科技及创新药等结构性机会上具备优势,推动市场跑赢 [2] - 中金测算年内南向增量资金约2000亿-3000亿港元,全年累计流入规模预计达8000亿-10000亿港元 [2]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7.17亿元。港股通(沪)方面,美团-W、信达生物分别获净买入6.2亿港元、3.0亿港元;阿里巴巴-W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9.16亿港元;港股通(深)方面,信达生物、理想汽车-W分别获净买入8.25亿港元、4.52亿港元;腾讯控股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13.26亿港元。
快讯· 2025-06-09 17:33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7.17亿元 [1] - 港股通(沪)方面,美团-W获净买入6.2亿港元,信达生物获净买入3.0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方面,阿里巴巴-W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9.16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方面,信达生物获净买入8.25亿港元,理想汽车-W获净买入4.52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方面,腾讯控股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13.26亿港元 [1]
大摩:5月南向资金流入量锐减!被动型基金流入140亿美元
智通财经· 2025-06-04 23:09
资金流动情况 - 5月中国股票型基金出现温和资金流出,外国多头基金流出2亿美元,较4月的53亿美元流出显著放缓[1] - 被动型基金恢复资金流入达140亿美元(4月为流出37亿美元),主动型基金持续流出15亿美元(4月流出16亿美元)[1][3] - 南向资金流入势头减弱,5月流入60亿美元,低于4月的210亿美元,为2024年以来最低水平[1][14] - 追踪中国A股的本土被动型基金在4月流入270亿美元后,5月流出90亿美元[12] 海外注册基金配置 - 全球基金对中国股票的低配比例略有收窄:全球基金低配12个百分点,亚太基金低配1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基金低配30个百分点[2] - 截至5月31日,海外主动型基金自2022年以来的累计资金流出量已接近2025年3月初的水平,累计主动资金流动触及2022年底以来的历史低位[5] 行业配置变化 - 主动型基金经理增持最多的板块为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和消费者服务[10] - 减持最多的板块为资本品、食品饮料与烟草以及媒体与娱乐[10] - 进一步低配材料板块,同时减持最多的板块为可选消费分销与零售以及汽车与零部件[10] 个股持仓变动 - 季度内增持最多的个股包括阿里巴巴、比亚迪、美的集团和京东[11] - 减持最多的个股为腾讯和紫金矿业[11] 其他市场指标 - 海外被动型基金对沪深300指数的资金流动与历史北向资金净流入具有较高相关性[17] - 5月海外被动型基金对沪深300指数的资金流动基本持平[19] - 中国离岸/香港股票的卖空头寸为9亿美元,主要集中在金融和房地产板块[20]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约39亿港元 美团获净买入居前
快讯· 2025-06-03 17:48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约39亿港元 美团获净买入居前 智通财经6月3日电,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39.05亿港元。其中,美团-W、石药集团分别获净买入约10.89 亿港元、9.30亿港元;盈富基金遭净卖出约19.39亿港元。 ...
港股的热闹
投资界· 2025-06-03 15:38
港股市场复苏 - 小米完成425亿港元配售,位列港股历史第三大闪电配售项目,前两位为美团(542亿)和比亚迪(435亿)[3] - 2025年一季度港股IPO融资额达653.25亿港元,同比增长691.33%,配售总额1242.68亿港元,同比增长853.47%[4]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46亿美元,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IPO,恒瑞、海天等A股公司计划赴港二次上市[4] 流动性困境与改革 - 港股流动性问题突出,20%大市值股票贡献90%流动性,小市值股票流动性差[9] - 港交所新任高管唐家成和陈翊庭推动改革,包括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市值要求从60亿降至40亿)和推出新股结算平台FINI[12][13] - FINI平台缩短资金冻结时间,蜜雪冰城上市认购倍数达5125倍,创港股打新热潮[14] 南向资金主导市场 -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公募基金一季度加仓腾讯(682.85亿)、阿里(336.01亿)、中芯国际(205.01亿)[20][22] - 险资举牌港股高股息资产,私募机构如景林资产全面转向中国资产,信璞投资港股仓位超80%[23] - 一季度港股日均成交额超2427亿港元,IPO募资额重回全球第一[23] 政策支持与市场定位 - 证监会发布5项对港合作措施,包括放宽沪深港通ETF范围和支持内地龙头企业赴港上市[24] - 港交所定位为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的“场”,推动跨境ETF和外资投资[25] - 港股从“国际金融中心遗址”转变为资本避风港,流动性问题逐步缓解[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