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

搜索文档
2.38亿人常住长三角:去年人口上海下降浙江安徽增长,江苏首次出现零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9 16:53
人口总量变化 - 2024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人口总量下降,3个省份持平,仅8个省份正增长 [1] - 长三角地区常住人口达2.38亿人,其中上海2480.26万人,江苏8526万人,浙江6670万人,安徽6123万人 [1] - 长三角地区人口变化呈现两增长(浙江+43万、安徽+2万)、一持平(江苏)、一下降(上海-7.19万)的格局 [2] 各省份人口动态 - 浙江省人口增量43万居长三角第一、全国第二,主要得益于经济活力、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 [2] - 安徽省人口增加2万,其中合肥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长三角已有4个千万人口城市(上海、苏州、杭州、合肥) [3] - 江苏省常住人口8526万,2024年首次出现零增长,打破了自1990年以来持续增长的趋势 [3] - 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7.19万,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减少23.79万,户籍人口增加16.6万 [5] 人口结构分析 - 长三角三省一市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上海-1.53‰、江苏-2.5‰、浙江-0.36‰、安徽-2.24‰ [2][3] - 上海市外来人口从2020年顶峰1048万持续下降,2024年跌破1000万大关至983.49万 [5] - 浙江省内杭州、宁波、温州三大城市2024年分别增长10.2万、8万、9.1万人 [2] 政策应对措施 - 江苏省2025年将生育一孩的社保补贴标准提高到50%,与二孩、三孩同等对待 [4] - 安徽省马鞍山对生育二孩、三孩分别给予2000元、5000元一次性补贴 [5] - 浙江省嘉兴对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3000元孕产补助 [5] - 浙江省丽水对二孩、三孩每月发放500元育儿补贴,最长发放36个月 [5] 发展建议 - 建议地方政府降低落户门槛,完善外来人口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配套政策 [6] - 建议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来改善人口条件,产业布局应考虑本地人口状况 [6]
2024年多省份人口增长 广东增幅居首
中国经营报· 2025-04-12 04:05
2024年中国各省份常住人口变化概况 - 全国29个省份公布2024年末常住人口数据,其中9个省份人口增长(广东、浙江、新疆、福建、西藏、海南、河北、安徽、陕西),2个省份持平(天津、江苏),18个省份下降 [2] - 人口增长超10万人的省份仅4个,减少超10万人的省份达9个 [2] - 广东省以74万增量重回第一,浙江43万增量居第二,新疆24.8万、福建10万分列三四位 [4][6] - 东北地区人口问题突出,辽宁减少27万人,吉林减少22.1万人,两省出生率均低于5‰(辽宁4.32‰,吉林4.17‰)[7][9] 重点省份人口结构分析 广东省 - 常住人口达1.278亿,增量74万中自然增长占比超60%(出生113万/死亡率8.89‰,死亡66万/死亡率5.20‰)[4][5] - 连续18年保持人口第一大省地位,连续5年出生人口超百万 [6] - 2022年曾减少27.2万,2023年增量49万落后于浙江 [4] 浙江省 - 常住人口增量43万,但连续两年自然增长率为负(2024年出生41万/死亡率6.17‰,死亡43.4万/死亡率6.53‰)[6] - 机械增长为主要驱动力,2023年自然增长率为-0.86‰ [6] 山东省 - 常住人口连续3年下降,2024年减少42.83万(全国最多),总人口1.008亿 [11] - 自然增长率连续3年为负(2024年出生64.9万/死亡率6.42‰,死亡81.7万/死亡率8.09‰)[11] - 2023年自然减少22.11万,2024年自然减少16.8万 [11] 区域人口特征 东北地区 - 辽宁老年抚养比达30.6%(全国22.57%),吉林26.26%,黑龙江25.99% [8] - 三省少儿抚养比持续低于17%(全国24.01%),老龄化问题显著 [8] - 2023年曾现省际净流入(辽宁+8.6万,吉林+4.34万),但2024年再度大幅流出 [7] 中部地区 - 六省中仅安徽增长2万,河南减30万、湖南减29万、山西减20.03万、江西减13万 [12] - 人口前十省份中中部占5席(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除安徽外均下降 [12] 直辖市 - 上海减少7.19万(降幅最大),北京减2.6万,重庆减0.96万,天津持平 [12]
首次!四大直辖市,人口无一增长!
城市财经· 2025-04-02 11:42
四大直辖市人口变化 - 2024年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常住人口无一增长,呈现三减一平格局:北京减少2.6万人至2183.2万人[3],上海减少7.19万人至2480.26万人[4],重庆减少0.96万人至3190.47万人[5],天津持平于1364万人[6][7] - 历史对比显示,2021-2024年四大直辖市合计人口减少:天津(-22.6万)、重庆(-18.46万)、北京(-5.8万)、上海(-8.17万)[15],与七普时期(2010-2020)形成显著反差[11] 城市人口增长分化 - 广深保持人口正增长:深圳当前年增量不足20万人,远低于七普时期年均70万的水平[12];广州七普期间年均增长60万人[11] - 重点城市整体增速放缓:成都增量从年均58万降至不足10万[11][12],西安、郑州等城市增长动能减弱[11] 京沪人口调控机制 - 主动设定人口天花板:北京通过纾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企业/高校外迁[20],上海同步控制规模[19] - 资源禀赋支撑力:京沪教育/产业资源本可维持顶端人口竞争力[22] 天津产业结构困境 - 传统产业占比过高:石油化工利润占规上工业50%[32],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合计利润占比不足20%[33] - 高新技术产业薄弱:2018-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仅13.4%-15.5%[35],远低于深圳(58.4%)/苏州(37.4%)[35][36] - 人口自然负增长:2023年自然增长率-2.57‰[39],2024年略改善至-1.97‰[40] 重庆人口流失特征 - 城乡结构失衡:2022-2024年乡村人口减少44.04万,城镇仅增21.17万[55],农村人口占比仍达27.9%[54] - 收入水平制约: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5,666元,仅为广州50%[60] - 区域竞争压力:成都虹吸效应显著,七普显示31.99万重庆人口流入成都[66] 产业转型应对措施 - 天津实施"海河英才"计划:累计引进50万人才[42],配套财政补贴/创业支持等政策[23] - 重庆汽车产业突破:2024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26.7%,新能源汽车产量增90.5%[71],拉动GDP增速达5.7%[72] - 人口净流入逆转:2024年外省净流入8.24万人,抵消自然减少9.2万的影响[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