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

搜索文档
投资大家谈 | 看破市场当中的“鸭兔幻象”——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视角对华尔街一些理念的分析
点拾投资· 2025-05-25 15:28
价值投资理论体系 -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中批判资本市场"新时代理论"等似是而非的理论,强调一知半解对投资者的危险性[2] - 费雪在《如何选择成长股》中指出股市具有欺骗性气质,巴菲特持续批评华尔街错误理念是对两位大师思想的延续[2] - 巴菲特反复批评EMH(有效市场假设)、BETA和EBITDA等华尔街主流理论,这些批评动摇了现代组合管理理论的基础[3][9] - 价值投资应从风险和收益两个核心角度分析,避免掺杂其他元素,奥勒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原则适用[4] 鸭兔幻象与认知偏差 - 格式塔心理学"鸭兔幻象"揭示人类认知会自动补足缺失部分,维特根斯坦指出观察视角决定认知结果[5] - 巴菲特用鸭兔图说明投资认知差异,在读到格雷厄姆"买股票就是买生意"观点后彻底改变投资方法[6] - 不同投资者对风险收益定义的分歧导致对同一投资标的判断大相径庭,形成"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现象[11] - 语言不严谨是投资领域问题的根源,价值投资者与华尔街在风险收益定义上存在本质差异[7] EBITDA的误导性 - 巴菲特称EBITDA为"彻底的蠢话",芒格怒斥为"Bullshit Earning",两位大师多次在股东大会上批判[11] - 忽略折旧费用是疯狂行为,固定资产需要持续现金投入维护,EBITDA会严重扭曲企业真实盈利状况[12] - 商誉摊销问题更隐蔽,管理层可能利用收购初创企业制造商誉,通过EBITDA掩盖真实经营状况[14] - EBITDA影响自由现金流三项关键要素(EBIT/DEP/CAPEX),导致对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的误判[18] 华尔街金融工具批判 - SPAC作为空壳上市工具被巴菲特冷淡对待,认为是华尔街"卖故事"的典型代表[19] - 加密货币被巴菲特称为"老鼠药的平方",认为其缺乏内在价值,与价值投资原则背道而驰[20] - 格雷厄姆用永久性本金损失定义风险,用安全边际定义收益,反对用EBITDA等模糊指标判断收益[22] 投资艺术与大师传承 - 巴菲特将投资视为艺术创作,1969年因市场泡沫解散合伙人公司以避免"艺术品被毁"[26] - 2025年巴菲特选择退出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体现完美主义倾向,希望为投资生涯画上完美句号[26][27] - 价值投资者需正确理解风险收益本质,避免受华尔街错误理念影响而陷入"鸭兔幻象"[23]
英国央行副行长Clare Lombardelli:在决策过程中,那些假设场景发挥有价值的作用。
快讯· 2025-05-16 23:29
英国央行副行长Clare Lombardelli:在决策过程中,那些假设场景发挥有价值的作用。 ...
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假设:理性投资的永恒灯塔
雪球· 2025-05-02 08:05
理论起源 -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29年美股崩盘后提出"市场先生"概念,认为市场波动是群体情绪的放大镜而非企业价值的真实反映[3] - 市场被拟人化为情绪极端的"合伙人",其报价随情绪波动而高估或低估资产[4] 市场先生的行为逻辑 - 情绪化定价表现为亢奋期(如2000年亚马逊市盈率超300倍)和抑郁期(如2008年花旗银行股价从55美元跌至1美元)[6] - 情绪转换具有不可预测性,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美股10天内四次熔断后快速反弹[7] - 市场先生的核心功能是提供交易机会而非决策智慧,巴菲特2008年逆势加仓高盛和通用电气即为例证[8] 投资者的生存法则 - 锚定内在价值需关注企业长期指标,如2013年贵州茅台因"塑化剂事件"股价腰斩但品牌价值未受损[10] - 安全边际原则要求买入价显著低于内在价值,如巴菲特1964年以营运资本2/3的价格收购伯克希尔[11] - 逆向操作体现在恐慌中买入(2020年波音股价从340美元跌至89美元后反弹180%)和狂热中警惕(2021年特斯拉市盈率超1000倍)[12] - 长期主义通过复利创造价值,如巴菲特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至今股价增值逾20倍[14] 现代启示 - 行为金融学验证了损失厌恶(对损失敏感度是收益的2倍)和信息瀑布现象(如2021年GameStop股价暴涨10倍)[16] - 量化投资可能加剧波动(2010年美股"闪电崩盘"中道指5分钟跌9%),但价值因子长期跑赢成长股(1926-2020年年均回报率高4%)[17] - 新兴市场中政策干预(如2015年A股"国家队"托底)和散户主导(北交所个股单日涨幅超100%)放大非理性[18] 经典案例 - 格雷厄姆在大萧条期间通过买入股价低于净流动资产2/3的企业实现账户翻倍[19] - 巴菲特1973年以不足内在价值1/4的价格买入华盛顿邮报,持有40年获利超200倍[20] - 黑石集团2008年以1美元收购希尔顿酒店,5年后上市获利140亿美元[21]
净利润增超36%,股价却大跌7%!这家险企怎么了?
券商中国· 2025-03-25 22:31
业绩表现 - 2024年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113亿港元,同比增长3.5% [2][5] - 净利润84.32亿港元,同比增长36.2% [2][5] - 寿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5.9%,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增长19.9% [5] - 境内寿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6%,保险服务业绩同比增长23.5% [5] 股价与市场反应 - 年报发布次日H股股价下跌7.03%,报收11.64港元/股 [2] - 股价波动原因包括分红比例不及预期及下调投资回报假设和风险贴现率假设 [2] 分红与派息 - 董事会建议派发年度末期股息每股0.35港元,同比增长16.7% [2][6] - 派息率为17%,同比略微下滑 [6] - 中金公司认为派息率下行是为保持未来长期稳健派息政策的主动审慎调整 [3][6] 假设调整 - 风险贴现率调整为8.5%,2023年为9%,2022年以前为11% [5] - 投资回报假设调整为4.0%,2023年为4.5%,2022年以前为5% [5] - 假设调整后人民币口径寿险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增长23.8%至84.3亿元,调整前同比增长94.2%至132.16亿元 [6] 投资表现 - 投资资产15621亿港元,较2023年末增长15.8% [8] - 净投资收益503.36亿港元,同比增长12.0% [8] - 总投资收益665.43亿港元,同比增长98.2%,总投资收益率4.57%,提升1.91个百分点 [8] - 综合投资收益率10.32%,较上一年度提升5.31个百分点 [9] - 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比例82.8%,权益类投资配置比例13.9% [9] 业务结构优化 - 境内财险业务综合成本率略有下滑至98.1% [6] - 年化保费口径价值率及个险、银保渠道13/25个月继续率优化,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