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公园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公园法》表决通过,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保护
第一财经· 2025-09-12 18:00
国家公园法立法背景与核心内容 -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9月12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园法》 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1] -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 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 [1] - 立法目的是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 管理体制与保护原则 - 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 [1] -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 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1] - 明确国家公园可以作为特定区域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总体规划应对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作出安排 [1] 全民公益与公众参与机制 - 法律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 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开展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2] - 要求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 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2] - 国家公园建设注重机制创新 坚持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 构建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 [2] 现有国家公园建设进展 - "十四五"期间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体制试点全面完成 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2] -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运行 包括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人民政府代管两种管理体制 [2] - 目前首批5个国家公园都建立起局省联席会议机制 形成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2] 配套法规与区域协作 - 国家正在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 [5] - 四川、陕西、甘肃以"三省决定+四川条例"形式联合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 [5] - 福建、江西两省加强协同立法 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共治共管 [5] 国家公园建设挑战与价值 - 中国用不到八年时间完成首批5个国家公园设立 建设速度全世界最快 [5] - 国家公园多位于欠发达地区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 人兽冲突突出 社区治理难度大 [5] -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生态系统 是气候稳定器、净水机和空气净化器 提供最普惠的生态产品 [6]
国家林草局:首批5个国家公园带动近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10 14:25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整合原有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实现生态系统大尺度全要素提升[1] - 三江源国家公园近五年向下游输送水量增加50%至900亿立方米 有力维系水生态安全[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初期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1] - 武夷山国家公园建成全球同纬度最完整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1] 民生经济效益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带动近5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年人均获得工资性收入1-2万元[2]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推动黄牛养殖转型 发展林下产业使年人均增收2万多元[2] - 武夷山国家公园推广生态茶园建设 带动茶产业链产值达150亿元[2] - 大熊猫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色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成为自然教育重要基地[2] 管理体制创新 - 初步形成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级政府代管两种管理体制[3] - 建立央地、部门、园地协同联动机制 5个国家公园均建立局省联席会议机制[3] - 正在制定国家公园法 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3] - 四川陕西甘肃采用"三省决定+四川条例"形式联合保护大熊猫国家公园[3] - 福建江西两省加强协同立法 实现武夷山国家公园共治共管[3] - 建立中央投入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和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3]
新闻1+1丨国家公园,如何实现全民共享?
央视网· 2025-08-23 06:0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例如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公路沿线肉眼可见野狼捕食藏原羚的场景[2] - 生态管护员制度改善民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1万多户生态管护员 每户年收入达1-2万元[4] - 科技赋能国家公园管理 制造业强国优势与国土保护相结合形成特色成就[4] - 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 通过两个指导意见及行政/资金/规划制度构建四梁八柱体系[4] 未来发展计划 - 优先发展海洋类国家公园 "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建设涉海类公园以完善陆海统筹格局[5] - 目标2035年建成全球最大国家公园体系 覆盖国土面积10%并纳入最美自然区域[5] - 现有5个陆域型国家公园分布东西南北中 未来将增加海洋类公园数量[5] 法律体系建设 - 国家公园法具里程碑意义 法律比政策更具长效性/稳定性和强制性[6] - 需协调10%国土范围内的权力与利益关系 法律可规范中央与地方/公众与子孙后代等多方关系[6] - 通过立法保障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统一 解决原有居民贫困问题[6][7] 民生改善措施 - 推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国家公园品牌溢价使农产品获得更高收益[7] - 三江源创新"一户一岗"模式 财政资金直接发放给牧民兼顾放牧与生态巡护[7] - 原有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4][7]
地盘够大、生命摇篮、绿色肺叶、守护者联盟……多视角透视国家公园建设成就
央视网· 2025-08-20 17:24
国家公园建设规模 - 首批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整合120多个自然保护地 [3] -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 三江源国家公园藏羚羊种群恢复超过7万只 [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增至70只 东北豹达80只左右 [6] - 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全国70%以上野生大熊猫 [6]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成为全球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种群 [9] -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国家公园拥有大面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 固碳释氧能力巨大 [9] - 提供水涵养、碳固定、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等优质生态产品 [14] - 对改善生活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14] 社会参与机制 - 优先选聘近5万名当地居民任生态管护员 [11] - 新的国家公园候选区将让更多人受益 [11] - 生态保护实现全民共享 老百姓直接间接受益 [15] 社会价值定位 - 国家公园是国家最美河山 提供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场所 [14] - 生态保护只有让全民共享才真正有意义 [15]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举行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等多项成果发布
央广网· 2025-08-20 08:49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多处,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实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 - 第一批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设立于2021年10月 [1] -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推进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黄河源千湖奇观再现,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1] 科研监测体系发展 - 国家公园逐步搭建完整科研平台,打造高水平科研监测体系 [2] - 发布《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未来三年按"统一标准、统一制式、统一平台"原则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2] -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2] - 监测网络贯通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全链条,服务于保护修复、在线监管和公众服务 [2]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权威数读丨这几组数据,绘就国家公园和合之美
新华社· 2025-08-20 07:52
国家公园建设资金投入 - 2017至2025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约189亿元重点支持国家公园建设[4] 国家公园区域划分 -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面积约13.10万平方公里[7] - 一般控制区面积约0.12万平方公里[7]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10] -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13] - 三江源草地植被盖度提高36%[13] 野生动物保护成果 - 三江源藏羚、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13] - 大熊猫国家公园约72%野生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17]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截至2024年)[17]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长到70只左右[20] - 东北豹数量从42只增长到80只左右[20]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37只[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黄腹角雉数量稳定保持在500只左右[26]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30余万亩栖息地修复工程[17]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种植超过30万株海南长臂猿喜食物种[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施受损植被近自然修复工程[26]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维系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完整统一 [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 监测体系与管理机制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运用最新科研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 - 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等形式为社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2] 社会经济效益 - 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特色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 - 持续推动生态利民生态惠民 不断巩固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2]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配套制度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稳步推进新公园创建 [2] - 论坛期间举办1场主论坛和3场分论坛 通过主题成果展全景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成效 [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14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实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 监测体系与技术创新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运用最新科研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2] - 全面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服务于保护修复和在线监管 [2] 社区发展与经济效益 - 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当地社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2] - 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 - 推动生态利民和生态惠民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推进 [2] 体制机制与未来规划 - 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搭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 [2]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配套制度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新公园创建 [2] 论坛成果与展示 - 论坛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等重要成果 [1][2] - 举办主题成果展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全景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等成效 [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等成果
新京报· 2025-08-19 17:51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首批国家公园整合120余处自然保护地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1] -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980年代约1100只恢复至2024年约1900只增长73%[1] - 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至70只增长159% 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增长90%[1]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国家公园内矿业权全部关停 水电站退出率达80%以上[1]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茶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2]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 户均年增收超万元[2] 科研与监测体系发展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2] - 未来三年将按统一标准原则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打造全链条监测网络[2] - 通过先进技术赋能空间治理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 社会效益体现 - 首批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2] - 在一般控制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等活动实现生态与民生协同提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