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

搜索文档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权威数读丨这几组数据,绘就国家公园和合之美
新华社· 2025-08-20 07:52
国家公园建设资金投入 - 2017至2025年累计安排中央资金约189亿元重点支持国家公园建设[4] 国家公园区域划分 - 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面积约13.10万平方公里[7] - 一般控制区面积约0.12万平方公里[7] 生态系统保护成效 - 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解决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10] -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13] - 三江源草地植被盖度提高36%[13] 野生动物保护成果 - 三江源藏羚、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13] - 大熊猫国家公园约72%野生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17]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截至2024年)[17]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长到70只左右[20] - 东北豹数量从42只增长到80只左右[20]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37只[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黄腹角雉数量稳定保持在500只左右[26]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 -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30余万亩栖息地修复工程[17]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种植超过30万株海南长臂猿喜食物种[23] -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施受损植被近自然修复工程[26]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46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维系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野生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完整统一 [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 监测体系与管理机制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运用最新科研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2] - 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等形式为社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2] 社会经济效益 - 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产业特色文旅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 - 持续推动生态利民生态惠民 不断巩固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2] 未来发展计划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配套制度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稳步推进新公园创建 [2] - 论坛期间举办1场主论坛和3场分论坛 通过主题成果展全景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社区发展成效 [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在四川成都举办 《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8-20 06:14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120余处 实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虎豹数量分别从试点之初27只和42只增长至70只和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海南长臂猿种群持续增长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1] 监测体系与技术创新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 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运用最新科研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野生动物常态化精准识别和实时感知 [2] - 全面提升国家公园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服务于保护修复和在线监管 [2] 社区发展与经济效益 - 通过生态搬迁特许经营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当地社区带来发展新机遇 [2] - 近5万名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管护员 林下经济生态畜牧业等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2] - 推动生态利民和生态惠民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协同推进 [2] 体制机制与未来规划 - 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 形成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2]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搭建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四梁八柱 [2] -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立法完善配套制度 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新公园创建 [2] 论坛成果与展示 - 论坛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等重要成果 [1][2] - 举办主题成果展通过视频图片实物等形式全景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等成效 [3]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 发布《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等成果
新京报· 2025-08-19 17:51
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 首批国家公园整合120余处自然保护地并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1] - 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从1980年代约1100只恢复至2024年约1900只增长73%[1] - 东北虎数量从27只增至70只增长159% 东北豹从42只增至80只增长90%[1] 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 - 国家公园内矿业权全部关停 水电站退出率达80%以上[1] - 武夷山国家公园创新"茶林共生"生态种植模式推动茶产业绿色转型[2]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 户均年增收超万元[2] 科研与监测体系发展 - 国家林草局批复印发首批5个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2] - 未来三年将按统一标准原则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打造全链条监测网络[2] - 通过先进技术赋能空间治理 提升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 社会效益体现 - 首批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2] - 在一般控制区开展生态体验教育等活动实现生态与民生协同提升[2]
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高水平科研监测体系
新华社· 2025-08-19 17:34
国家公园科技建设进展 -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监管 建设高水平科研监测体系 推动高新技术与生态保护、公众服务、智慧管理深度融合[1] -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整合设立虎豹、大熊猫、长臂猿等旗舰物种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构建多层次科研平台[1] - 大熊猫国家公园联合40余家科研院所企业及社会组织 创立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 系统布局邛崃山、岷山、大相岭等国家长期科研基地[1] 科研平台与专项研究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等机构 重点开展海南长臂猿种群拯救、栖息地保护及优先物种保护专项研究[1]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天空地"实时监测系统 实现东北虎豹全天候全区域动态监测[1] - 武夷山国家公园应用智慧管理平台 初步实现访客活动、生态环境、世界遗产、森林防火等科学监测[1] 人兽冲突防控体系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人兽冲突预警平台 实施24小时重点区域值班制度 实现大型动物靠近居民区即时预警[2] -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施防控措施降低食肉动物捕食家畜风险 开展防护型网围栏及集装箱式防熊屋建设试点[2]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17 11:23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 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1] - 海南长臂猿作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至7群42只 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1] - 通过扩大保护区 补植乡土树种 建设28条空中廊道等措施提升栖息地连通性[1] 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 国家公园划定了17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修复生态系统并改善迁徙通道[2] - 设立大熊猫 虎豹 长臂猿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推动濒危物种高水平保护[2] - 实施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覆盖全区域[5] 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茶文旅融合带动产业 建设特色文旅项目盘活资源[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 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4] - 提供6500余个公益性岗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5] 科研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暑期接待38个研学团队约4000人 开展自然环境教育[3][4] - 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5] - 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黄腹角雉数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5] 物种恢复成果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5] - 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1]
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确权登记
央视网· 2025-08-11 20:32
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展 - 首批5个国家公园全部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包括三江源国家公园等[1] - 登记以法定形式将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在国土空间精准落地[3] - 明确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和管理责任主体[3] 登记成果应用领域 - 成果共享应用于国家公园本底调查工作[3] - 支撑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管护等实际工作[3] - 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产权制度保障[3]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央视新闻· 2025-08-04 09:01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自2021年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以来,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 - 国家公园体系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7] 三江源国家公园 - 整体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 [2] - 与2015年试点前相比,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2] - 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2.1万元 [2] 大熊猫国家公园 - 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 [3]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 畅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4] - 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到70只,东北豹从42只增长到80只 [4] - 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 [4]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 人工促进修复受损天然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5]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 [5] - 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是搬迁前的近4倍 [5] 武夷山国家公园 - 福建、江西两省一体化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6] - 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 建设生态茶园,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6] 国家公园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8月18日—19日在四川举行 [7] - 主论坛将发布国家公园建设最新成果,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见解 [7]
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人民日报· 2025-08-04 06:10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首批5个国家公园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三江源国家公园源头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1] -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建设6条生态廊道,野生大熊猫数量从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1] 物种保护成果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 [1]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到7群42只,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持续增长的种群 [2] - 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黄腹角雉数量保持在1000只左右 [2] 系统建设与规划 - 国家林草局批复实施各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监测体系建设方案,在野生动物危害防控、自然教育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2] -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入系统集成新阶段,将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稳慎设立新公园 [2]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发布最新建设成果,展示生态保护、科研监测等方面成效 [2] 国际合作与交流 - 国家公园建设涉及管理体制重构和多项制度创新,将通过国家公园论坛促进政府、学术机构、国际组织等多方参与交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