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
搜索文档
李长霖:协同治理仍需向深度演进
经济日报· 2025-11-17 08:03
智慧园林与"海绵城市""碳中和"等举措协同推进,是提升城市韧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 城市"海绵体"和"碳汇库",园林绿地通过智慧化改造,可与城市气候预测系统联动,形成极端天气预 警、生态修复决策的闭环。 数据互联是协同治理的基础。智慧园林数据平台与交通、能源等系统的融合,可实现跨领域资源优 化配置。但需警惕数据安全风险,不同系统间的标准差异、管理权责模糊等问题,可能降低数据流通效 率。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标准和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数据在安全框架内高效共享。 智慧园林的目标是全民共享,这要求技术突破与公众认知同步升级。当前,公众对智慧园林的认知 仍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破解这一难题需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教育 场景,比如将园林打造为数字科普博物馆,让公众在交流互动中理解技术价值;另一方面,建立"认建 认养+碳积分"机制,将生态贡献转化为可兑换的权益,增强公众参与感。 未来5年到10年,智慧园林需向"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全民共享"深度演进。全域感知要求优化传 感器网络,实现"天空地海人"一体化数据采集;智能决策需依托AI生态建模与区块链技术,推动资源调 度从静态规划转向动态优 ...
协同治理仍需向深度演进
经济日报· 2025-11-17 06:11
智慧园林的定位与核心价值 - 智慧园林是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其核心目标与传统园林一致,均为公众提供绿色休闲空间和城市生态服务,但依托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实现了管理、养护和运营的革命性突破 [1] - 智慧园林的发展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正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1] - 智慧园林与“海绵城市”、“碳中和”等举措协同推进,是提升城市韧性、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城市“海绵体”和“碳汇库”,可通过智慧化改造与城市气候预测系统联动 [1] 技术应用与发展路径 - 未来5到10年,智慧园林需向“全域感知、智能决策、全民共享”深度演进,全域感知要求优化传感器网络,实现“天空地海人”一体化数据采集 [2] - 智能决策需依托AI生态建模与区块链技术,推动资源调度从静态规划转向动态优化 [2] - 为提升公众参与,可通过AR/VR技术打造沉浸式生态教育场景,并建立“认建认养+碳积分”机制,将生态贡献转化为可兑换权益 [2] - 全民共享需通过低门槛交互技术(如轻量化AR应用)和开放数据平台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2] 数据互联与协同治理 - 数据互联是协同治理的基础,智慧园林数据平台与交通、能源等系统的融合可实现跨领域资源优化配置 [1] - 需警惕数据安全风险,不同系统间的标准差异和管理权责模糊可能降低数据流通效率,建议建立统一的数据安全标准和跨部门协作机制 [1] 政策与产业支持体系 - 政策层面需构建集标准、资金、人才于一体的支持体系,包括制定全国性技术标准以打破数据孤岛 [2] - 建议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MOE大模型、无人机巡检等关键技术研发 [2] - 需推动高校增设智慧园林方向的交叉学科,强化产学研合作,培养既懂园林又掌握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未来展望 - 随着全域感知网络的铺开和全民参与机制的完善,智慧园林将成为连接自然与城市、技术与人文的桥梁,为构建低碳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持续注入智慧动能 [3]
视频丨三地联办五项创新!本届全运会新意十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0 07:49
办赛模式创新 - 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承办,是全运会办赛史上的创新实践和"一国两制"在体育领域的生动实践 [3] - 三地通过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确保办赛更加畅顺高效 [3] 跨境赛事创新 - 首次设置跨境赛事项目,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运动员在约230公里赛道上可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享受无感通关体验 [6] - 深港马拉松赛也实现了运动员在深圳湾大桥上顺畅通关 [6] 群众参与创新 - 不公布各代表团金牌、奖牌和总分排名,弱化"唯金牌论" [7] - 群众赛事扩容至23个大项166个小项,比往届大幅增加 [7] - 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全年龄段覆盖,按照全龄友好、全力保障、全民共享的"三全"理论确保各年龄段人群参与 [9] 绿色办赛创新 - 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有效降低办赛成本 [12] - 根据广东电网测算,赛事绿电使用量将超过1.8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种植约888万棵树木 [12] 文化融合创新 - 火炬传递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地标间跃动,奖牌"同心跃"以木棉、紫荆、莲花象征三地共生,港珠澳大桥造型挂环体现地理联结 [13] - 群众比赛引入舞龙、舞狮等岭南特色项目,同时将醒狮、龙舟纳入竞赛项目 [13] - 改革创新举措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携手向世界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15]
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川日报· 2025-08-20 08:26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国家公园建设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三大理念 [1] - 实现全民共享是未来五年关键课题 需通过低门票和特定群体免票政策降低体验壁垒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凭借生物多样性优势和旗舰物种情感纽带 具备推进全民共享的天然条件 [2] 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 - 自然教育存在课程零散和缺乏系统规划问题 需通过科学方法设计跨学科生态体验场景 [2] - 大熊猫国家公园开发立体关联教育资源 整合动物迁徙、气候水文等多学科知识并通过多样化产品呈现 [2] - 科普馆采用沉浸式互动和差异化展陈 需结合运营思维实现公益性与市场性统一 [3] 社区协同与产业发展 - 国家公园建设核心为发展命题 需推动公园与周边社区协同实现可持续保护 [5] - 唐家河中蜂科普馆融合文旅、文创交易与自然教育 成为多功能社区发展平台 [5] - 青川县投放超12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管护员补助、基础设施提升和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5] 经济效益与转型成果 - 青川县国家公园周边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农户占比达45% 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提升超230% [5] - 宝山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温泉度假、精品民宿集群及山地运动 实现村民人均年收入8万元 [5] - 通过全国性营销渠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 推动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5]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加快推进,如何既坚守生态保护第一又能实现“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01 21:02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第一批国家公园(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 [1] - 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现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恢复"众山皆有虎"景象 [1] - 与试点前2015年相比,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 [6] - 我国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增长至70只、80只左右 [6] - 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7群42只,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6] 新国家公园创建进展 - 四川省纳入规划的国家公园共三处:大熊猫国家公园(已成立)、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创建)、贡嘎山国家公园 [1] - 若尔盖国家公园拥有世界最大高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将重点保护黑颈鹤、大天鹅等旗舰鸟类 [2] - 若尔盖创建方案包括"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减畜降牧,目标实现"减畜不减产、降牧不降收",推动区域绿色转型 [2] 国家公园体系制度建设 - 国家公园建设进入系统集成、全面推进新阶段,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机构设置、法律法规修订及监测体系建设 [3] - 落实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原则推进新公园设立 [3] - 已出台40余个改革方案、规划、办法及国家标准,国家公园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 [7] 全民公益性实践 - 三江源国家公园原有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群众年收入达搬迁前近4倍 [4] - 武夷山国家公园对生态茶园补偿标准比园区外高9至13.5元/亩 [4] - 建议采取低门票预约制,建设全民共享基础设施,实施志愿者制度以提升公益性体验 [5] 国际合作与论坛 - 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将于2024年8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举办,主题为"守护自然瑰宝、共绘和合之美" [8] - 论坛将探讨"十五五"时期国家公园重大问题和方向,展示建设成果以推动全球自然保护合作 [8]
新闻分析:建设国家公园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新华网· 2025-07-31 20:24
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 正式设立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 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1]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 增幅约73% [1] - 海南雨林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获有效保护 [1] 国家公园与公众利益关联 - 国家公园作为品质最优生态系统 承担气候稳定器 自然净水机与空气净化器功能 [2] - 采取公益性低门票制度 对军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免票 [2] - 通过预约制度保障公众公平获得自然体验权利 [2] 国家公园建设理念 - 以生态保护为第一级推进器 2013年至今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2] - 全民共享作为第二级推进器 体现全民公益性理念 [2] - 高标准建设访客中心标识系统等共享基础设施 [2] 国家公园社会价值 - 提供体验中国最极致自然景观的公平机会 [1] - 志愿者制度允许公民通过实际行动回馈自然 [2] - 惠及千家万户的最普惠生态产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