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丨守护好文化遗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新华社· 2025-07-25 21:56
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 - 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 通过"OPEN"创新范式激活文化遗产的创新创造基因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典型案例包括贾湖骨笛、大运河复兴及《黑神话:悟空》海外传播 [1] - 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为民族复兴与文明传承的战略工程 强调古今辉映的文化发展路径 [1] 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 - 中国通过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联合中亚国家丝绸之路申遗等行动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 [2] - 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 采用契约共践、技术共享等五大模式提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能力 [2] - 倡导以"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理念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促进跨国文明交流互鉴 [2] 文化遗产的全球价值 - 文化遗产被定义为跨越时空的人类共同价值载体 能突破民族与信仰差异凝聚共识 [2] - 强调文明互鉴对共同进步的推动作用 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发展观 [2] - 指出保护文化遗产既激活本国文明生机 也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 [2]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共同守护人类文明瑰宝——新时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智库报告
新华社· 2025-07-25 12:38
报告强调,中国素来以负责任态度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积极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开展紧密 合作,通过契约共践、技术共享、人才共育、挑战共克、发展共赢,构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为 世界多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与会的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专家学者对该报告高度赞扬,认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双重影响下,文 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全世界应携起手来,共担文化遗产保护使命,共护人类文明瑰 宝,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满庭芬芳。 报告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复兴和文明传承的战略高度,全面加强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第一"理念,推进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发展 所需、民心所向、世界所倡。 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守护文明根脉的同时挖掘当代价值,坚持在科技赋能的同时让人民共享成 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 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报告提炼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OPEN"创新范式,即:贡献原创(Originality Contribution)、保 护第一( ...
以文化为桥 汇青年之力
中国青年报· 2025-07-24 10:01
来自巴西的卢安·德·古斯马奥·梅德洛斯·斯克里亚一直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还给自己起了 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字——"栾新春"。这次能够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对他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我 曾经选择学习博物馆学的原因。"在博物馆内,他不时拿起手机拍照留念,惊叹于兵马俑的规模。"中国 的历史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中,能够将这些遗迹保存下来,并建造成如此宏伟的博物馆,这一切远超我 的期待。"卢安感叹。作为巴西"金砖+"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执行总监,他期待中巴两国能够有更 多交流合作,"尽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巴已展开了多项积极合作,但未来还有更广阔的道 路等待我们携手同行。很多优秀的合作项目刚刚出炉,很多美好的事物正在两国间传递,一切才刚刚开 始。" "中国的文化遗产都非常迷人。你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里保留下了这些文化和历史财富,如今的青年 继续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这真的非常美妙。"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一幅全面翔实的历史画卷 为拉美青年代表们生动展现了千年以前西安古都的文化脉络。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文物与数字技术下的复 原与重现,哥伦比亚青年生物多样性网络联合负责人埃斯特万·马林·尼古拉斯·昆特罗感叹 ...
文化中国行 主根主脉看河南 行走大遗址丨打开一千六百年历史画卷 遗址中“长”出博物馆
河南日报· 2025-07-17 07:36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概况 -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通过"东方博物馆之都"建设活化文物 [8]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于7月16日免费开放,毗邻大遗址与白马寺古刹 [9] - 博物馆建筑群采用汉魏高台规制,占地219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沿中轴线布局体现"建中立极"空间秩序 [10] 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 - 汉魏洛阳故城历经六朝建都,累计作为都城600余年,建城史近1600年,2014年列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 [10] - 鼎盛时期人口超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大都市之一,出土文物约2万件(套) [12] - 作为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之一,展示洛阳"五都荟洛"的城市奇观 [13] 展览特色与文物陈列 - 基本陈列采用"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结构,突破时间脉络 [11] - "中"厅展示都城制度与"中国"概念的物质结晶,"合"厅呈现民族融合,"同"厅侧重中外文化交流 [11] - 展品包括熹平石经、东罗马金币、永宁寺佛头等千余件(套)文物,结合数字化互动展示 [11][12] 功能定位与学术价值 - 集展示、研究、保护于一体,设有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学术设施 [13] - 定位为中国早中期都城文化研究重镇,兼具文化遗产监测保护与沉浸式展示创新功能 [13] - 对隋唐盛世奠定基础,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轨迹 [13]
宁夏银川鼓楼上演光影秀 欢庆西夏陵申遗成功
中国新闻网· 2025-07-13 13:29
西夏陵申遗成功庆祝活动 -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鼓楼步行街举办"光映古今——庆申遗专场光影秀",通过数字投影技术将鼓楼与玉皇阁变为展示西夏陵魅力的巨幕,播放申遗宣传片与纪实片 [1] - 活动包含沉浸式灯光艺术呈现,实现千年历史与现代科技交融,吸引市民用手机记录震撼瞬间 [1] - "我与世界遗产"主题宣讲活动同步举行,集宣讲、光影秀、非遗体验于一体,庆祝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 文化表演与宣讲内容 - 开场舞蹈《凤鸣塞上》展现塞上大地独特风情 [5] - 新华街"老城新语"宣讲团讲述《寻迹新华街:银川老城的时光密码》,挖掘街巷历史记忆 [5] - 仙鹤楼负责人分享《鹤鸣四十载:一座楼里的中国味道》,展示老字号与城市文化共生关系 [5] - 老党员通过《铁轨上的记忆》串联银川岁月变迁,配合朗诵《我的银川》和宁夏小曲《欢歌笑语唱宁夏》增强艺术感染力 [5] 非遗市集与互动体验 - 设置12个"非遗集市"摊位,展示特色小吃、手工花馍、扎染、巴鸟麻编等传统美食与手工艺品 [6] - 糖画、拓印等互动体验项目吸引儿童参与,"时光中的故事——历史记忆展"通过老照片图文展示西夏陵申遗历程 [6] - 市民在签名墙写下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承诺,活动凝聚全民守护文化根脉的共识 [6]
特写|“愿‘西夏陵’的故事继续激励和照亮世界”——国际人士点赞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
新华网· 2025-07-13 10:07
西夏陵申遗成功 - 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西夏王朝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银川市 [1] - 西夏陵真实完整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提供重要见证 [1] 国际反响与评价 - 法国学者罗曼指出西夏陵申遗成功让世界看到中国有宁夏,宁夏有西夏陵 [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赞扬中国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重要合作伙伴 [2]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表示西夏陵具有壮丽景观、宏伟建筑和丰富文化象征意义 [2] 文化意义与影响 - 西夏陵成功申遗强化全球记忆与身份认同脉络 [3] - 西夏陵故事被期待继续激励和照亮世界 [3] - 中国在遗产保护领域的措施被视作全球范例 [2]
新华鲜报|第60项!“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新华社· 2025-07-11 22:55
中国世界遗产新增 -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居世界前列 [1][2] - 申遗工作历时14年,成功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 [2] 西夏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存,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建筑遗址及32处防洪工程遗址 [3] - 实证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并展现多元族群文化交融特征 [3] - 陵寝制度承袭唐宋传统,同时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特殊丧葬传统 [5] 遗产保护与国际认可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赞赏中国在土遗址保护技术和管理机制方面的突出成绩 [5] - 中国通过西夏陵申遗贡献了遗产保护的科学理念和技术创新,体现文化和自然遗产融合保护的探索成果 [4][5] 未来保护与发展方向 - 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提升西夏学研究水平,深入挖掘西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 [6] - 全面推进西夏陵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6]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举办多场平行论坛
大众日报· 2025-07-11 08:59
金融文化论坛 - 论坛以"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为主议题 探讨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弘扬路径 [3] - 分议题包括"诚实守信 以传统文化涵育现代金融价值体系""守正创新 塑造金融服务实体新优势""依法合规构建现代金融发展新秩序" [3] -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新华保险董事长杨玉成 招银国际CEO霍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解析中华文化基因对金融行业的影响 [3] 两河文明对话 - 山东大学在章丘焦家遗址发现"黄河下游最早史前城市" 为中华文明提供黄河样本 [4] - 卢克索文物局通过3D光影重现卡尔纳克神庙内部结构 展示科技赋能考古新范式 [4] - 北京语言大学设立"埃及汉学家理事会" 山东大学与开罗大学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文明互鉴 [4] 文化遗产保护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推动丝绸之路 长城 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参与全球合作 [5] - 故宫博物院确立特色保护策略 在科技应用 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5] - 尼泊尔考古局提出用传统材料延续建筑真实性 代际传承抵御技艺断层 气候适应性技术降低生态风险 [5] 华侨华人文化使命 - 俄中文化交流协会在圣彼得堡等城市举办活动 向当地儿童讲述曲阜"三孔"文化遗产故事 [6] - 华侨华人既守护中华文明精神内核 又参与跨文明对话 为构建多元现代性文明作贡献 [7] 水文化论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称水是中华文明道德与哲学理想的象征 呼吁视为共同遗产 [8] - 埃及与中国将合作研究白鹤梁与尼罗尺两大古代水文测量系统 [8] - 中国水利协会强调孔子"智者乐水" 老子"上善若水"哲学对治水国际合作有指导意义 [8] 中医药国际化 - 肯雅塔大学将中医药学科融入医学生培养 设立附属医院开展中医诊疗 [9] - 巴西设立针灸医学学士学位 与中国多所中医药大学合作改善当地人医疗状况 [9] 儒学现代转化 - 中外学者探讨儒家"成人"标准与现代文明体系的兼容性 利他主义与全球伦理可能性 [10] - 青年辩论会围绕"传统文化创新重内容还是形式""大学教育重'成人'还是'成功'"展开 [10]
永定门城楼下半年启动修缮,丰富展陈助力文化传播
新京报· 2025-07-10 20:46
北京中轴线旅游热度提升 -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暑期多个点位客流明显增加 [1] - 永定门城楼前小广场热度提升,游客量持续增加,接待集体预约参观 [2][3] - 正阳门近期迎来客流小高峰,每日门票从800张增加到1200张 [4][5] - 钟鼓楼成为年轻游客热门打卡地,暑期游览队伍中年轻面孔占多数 [7][8] 文物活化与文化传播 - 永定门城楼将启动修缮工程,完成后将提升展陈内容 [1][3] - 永定门举办多场文化活动,包括10条文化探访线路和中轴线巴士体验 [3] - 正阳门箭楼经修缮后重新开放,新增数字化展陈和考古方舱展示 [4][6] - 钟鼓楼推出"时间的故事"数字化展览和互动触屏技术展示古代计时仪器 [7][8] 文物保护与科技应用 - 永定门城楼将进行建筑物修缮,更换安防消防器材,加强环境监测 [3] - 正阳门采用5种科技监测设备实时监控建筑结构变化 [6] - 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免费开放,展示镇水兽和考古发现 [6] 游客体验升级 - 永定门公园保留御道遗存,游客可近距离观赏古代高等级道路 [2] - 正阳门箭楼开放后游客可登高眺望前门大街全景 [4] - 钟鼓楼每天进行击鼓表演,推出特色茶饮和文创产品 [7][8] - 中轴线非遗研学体验活动吸引全国各地孩子参与 [5]
申遗成功六周年 良渚展现新气象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09:29
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 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杭州持续推动"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世界遗产开展文明对话[1] - 近期举办"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吸引中意两国110余位嘉宾参与,聚焦古城营建、遗产保护等议题[1] - 通过全球巡展特展、海外玉器数据库建设、文艺作品出海等形式,良渚文化已传播至希腊、古巴、巴西等14个国家和地区[1]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体验 - 良渚文化周推出全球首个良渚古城主题VR大空间互动体验"神纹之约",实现全感官沉浸式游览[2] - 良渚博物院应用AR导览系统,支持空间视频介绍和虚拟文物交互,提升参观体验[2] - 遗址公园投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增强游览科技感[2] 文化遗产分众化教育 - 良渚博物院开发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项目,包括盲人触觉博物馆、心智障碍群体艺术展等[2] - 推出中国首本大字盲文绘本《良良的古城世界》,助力盲童认知良渚文明[2] - 实施分众化教育理念,将博物院定位为公众终身学习平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