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答记者问
国家能源局· 2025-09-12 10:33
政策背景与目标 - 新型储能发展受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 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强调发展[3] - 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 在双碳目标下应对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3]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4] - 2025-2027年目标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 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4] - 三年规划将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4] 规模化建设举措 - 促进应用场景拓展 包括电源侧储能应用 电网侧储能应用和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5] - 推动利用水平提升 包括调控方式创新 合理提升调用水平和提高调度适应能力[5] - 引领创新融合 包括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和推广试点项目应用[5] -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包括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和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5] - 加快市场机制完善 包括鼓励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 引导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和加快价格机制建设[5] 应用场景规划 - 电源侧重点布局大基地配储 新能源配建储能和煤电机组配套储能[6] - 电网侧在关键节点和配电网应用 探索电网替代型储能设施建设[6] - 创新应用模式覆盖工业园区 算力设施 分布式光伏和通信基站等场景[6] 市场机制建设 - 推动新能源加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7] - 鼓励各地区探索爬坡 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7] - 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7] - 要求各地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7]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证券时报网· 2025-09-12 09:39
总体目标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 市场化发展 [1] - 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 市场机制 商业模式 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 [1] - 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多元储能体系 [1] - 形成统筹全局 多元互补 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 [1] - 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具体指标与技术路线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1] - 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 [1] - 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 - 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 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1]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9:37
总体目标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3] - 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3] - 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 [1][3] 应用场景拓展 - 推进电源侧储能应用,推动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基地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储能,建设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 [6] - 拓展电网侧储能应用,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等关键电网节点开展独立储能电站建设 [6] - 创新多场景应用模式,聚焦工业园区、算力设施、商业综合体、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等场景 [7] - 培育试点应用场景,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7]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支持开展新型储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示范验证,促进技术多元化发展 [10] - 组织实施储能产业创新工程,强化重大项目布局牵引,发挥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打造上下游融合创新生态 [10] - 推广试点项目应用,鼓励各省能源主管部门组织一批具有技术先进性和产业带动性的新型储能试点项目 [10] 市场机制完善 - 鼓励新型储能全面参与电能量市场,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市场交易 [12] - 引导新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有序引导其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 [13] - 加快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建设,推动完善容量电价机制,有序建立可靠容量补偿机制 [13] 标准体系建设 - 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标准体系,构建适应技术多元创新趋势、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 [11] - 加强关键领域标准制修订,优先开展技术相对成熟、具备推广应用条件的储能领域标准工作 [11] - 持续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IEC、ISO等国际标准化工作 [11] 系统性能与安全 - 新型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等经济性指标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5] - 强化安全管理,将确保安全作为发展电化学储能的重要前提,加强新型储能安全管理 [13] - 新型储能电站需符合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具备按调度指令进行功率自动调节的能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