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两部门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
中国能源网· 2025-09-12 09:3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 年)》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水平和装备制造能 力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 行的多元储能体系初步建成,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 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 2500亿元,新型储能技术路线仍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各类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进一步丰 富,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充分发挥各技术路线优势,拓展新型储能在电源协同运行、电 网稳定支撑及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应用。 ——多元技术逐步成熟。锂离子电池储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 能、钠离子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进一步商业化发展,固态电池、重力储能、热储能、氢储 能及其他创新技术示范应用。 ——系统性能显著提升。新型储能关键设备及系统的综合能量转化效率、循环寿命等经 济性指标及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 应用场景 ...
中国能源转型:以科技之力,向绿向新向未来丨两说
第一财经· 2025-09-11 12:26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全球能源发展的浪潮从化石能源奔涌向新能源,中国承担了怎样 的角色?当脱碳和零碳成为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议题,要如何实现对应的目标?当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呈现新格局新挑战,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底层逻 辑发生变化,应当以怎样的路径去应对?《两说》之"中国经济二十讲"系列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家黄震 教授。 大势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新挑战 在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全球能源发展的浪潮正在从化石能源奔涌向新能源。新能源正走上历史舞台,逐步从补充能源变成主体能源。黄震院士认 为,在能源绿色转型的进程中,中国是领跑者和最主要的创新者。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6月中国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2亿千瓦,提前六年半达到2030年目标;截至2025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将近全国总 装机量的60%。同时,我国构建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为世界提供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推动全球光伏和风电发电项目 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80%和60%,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用得上、用得起清洁能源。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 ...
银线贯中原 绿脉通九州
河南日报· 2025-09-07 07:31
特高压输电建设与电力保供 - 1000千伏特高压长南I线从北至南贯穿河南全省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超过2000万千瓦 [2] - 特高压通道包括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800千伏哈密南—郑州工程(天中直流)和±800千伏青海—河南工程(青豫直流) 青豫直流自2020年投运以来输送清洁电规模超过700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2232万吨 [3][4] - 河南境内共有在运特高压交流站5座 线路达"九交七直" 外电入豫输送能力可满足全省四分之一负荷需求 [4] 清洁能源发展与结构优化 - 2024年上半年河南规模以上工业火力发电量1255.91亿千瓦时 同比下降6.5% 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76.10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20.3% 占比达23.0% 较上年全年提升5.6个百分点 [5] - 2024年7月河南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910万千瓦 首次超过火电 占全省电源总装机50.6% 7月3日新能源出力创新高达3846.4万千瓦 [7] - 灵宝换流站投运20年累计输送电量129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煤燃烧4088.7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12941.06万吨 [3] 新能源技术创新与消纳 - 国网河南电力建设分布式光伏承载力与可开放容量发布平台 实现户用光伏15分钟级"可观可测可控" 并通过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系统实现"群调群控" [7] - 针对豫西分散式风光资源 实行"一站式"新能源并网服务模式 项目初验收通过率较2024年提升70% 申报时间缩短2个工作日 [6] - 采用装配式变电站解决电动重卡充电负荷问题 在安阳、新乡等地投入8台装配式变电站 并投资1.88亿元建设配套10千伏接网工程 [9]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 累计建设城市公共充电站699座(充电桩5261台)、高速服务区充电站487座(充电桩1956台)、乡镇充电设施700座(充电桩4146台) [8] - 推广"即插即充"技术 实现充电过程自动认证与结算 提升用户体验 [8] - 充电智能服务平台接入287家运营商 包含充电站1.6万座、充电桩13.8万台、充电枪19.8万台 [9] 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 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25% 较2015年提升约5个百分点 [9] - 通过特高压引入天山风电、青海光伏、西南水电等清洁能源 支撑度夏保供与能源绿色转型 [2][4] - 青藏高原清洁电力跨越1500多千米输送至河南 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 [4]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胡明:规划引领“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电力报· 2025-09-01 17:39
能源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 - 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幅超过22% 2024年达到49.8亿吨标准煤[2][3] - 油气产量稳步增长 原油年产量达2.13亿吨 天然气年均增产超130亿立方米[3] - 电力装机容量快速扩张 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电力总装机达36.7亿千瓦[3] - 非常规资源开发取得突破 页岩油气和煤层气成为重要增产来源[3]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19.8% 较2020年提高3.9个百分点[5] - 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达16.8亿千瓦 核电在运在建规模1.13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5] - 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量超1.3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亿吨[5] -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53.2% 能耗强度累计降低11.6%[5] 区域能源协调发展 - 西电东送能力超3亿千瓦 支撑东中部地区约20%用电需求[8] - 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突破20万公里 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8] - 海上风电装机达4420万千瓦 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8] - 建成全球最大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设施总数达1670万个为2020年底10倍[8]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 - 全面掌握三代压水堆和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10] - 新能源全产业链具备国际竞争优势 贡献全球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零部件[10] -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创世界纪录 氢能及新型储能技术快速突破[10] - 实施四批次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10] 能源市场化改革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 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超60%[12] - 煤电容量电价机制正式建立 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12] - 油气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持续完善[12] - 涌现构网型储能、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新技术新模式[12] 能源国际合作 - 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 建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等标志性工程[14] - 与周边7个国家实现电力互联 四大油气进口通道持续巩固[14] - 成功打造"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等主场外交机制[14] - 建立六大区域能源合作平台 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14]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储能是能源绿色转型和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要素
第一财经· 2025-08-29 19:34
新能源发展现状 - 新能源发展进入下半场,底层逻辑发生巨大变化,新能源+储能成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转型的重要方案 [2] - 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总量达16.73亿千瓦,提前完成2030年12亿千瓦装机目标 [2] - 光伏上网电价从2008年每度4元降至当前每度0.4元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快速下降 [2] 新能源消纳挑战 - 风光发电不稳定性导致新能源消纳难题,出现午间消纳难、晚高峰保供难现象 [3] - 内蒙古、青海等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的地区普遍出现弃风、弃光问题 [3] - 截至2024年8月,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从2023年40%提升至60%,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 预计2060年风电、光伏装机将达70亿千瓦(风电20亿+光伏50亿),占总装机容量100亿千瓦的70%,弃风弃光量可能达24亿千瓦 [3] 电力系统转型 - 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转向"荷随源动",需通过调节负荷响应风光发电峰谷特性解决消纳问题 [4] - 需在低谷时段实现多能互补,保障电力系统平衡和稳定供应 [4] 储能技术分类与应用 - 储能按应用场景分为源端储能(平抑风光波动、提高消纳率)、网端储能(电网削峰填谷)、负荷端储能(虚拟电厂、需求响应、峰谷套利) [5] - 按技术类型分为长时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燃料储能)和短时储能(飞轮、锂电池) [5] - 随着风光占比提升,数天、数周及跨季节的新能源消纳问题凸显,长时储能作用更加重要 [5] 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 抽水蓄能当前装机6000万千瓦,预计2030年达1.2亿千瓦,技术成熟但受地形限制难以普及 [5] - 燃料储能技术通过绿电制取绿色燃料,可消纳风光大发时的绿电并减少石油进口依赖,在储能规模和时间上具优势 [6] - 国内绿色氢基能源项目陆续投产,国家能源局公布首批绿色液体燃料试点项目(燃料乙醇、绿色甲醇、绿氨),东北地区为重点布局区域 [7] 新能源发展新阶段 - "531"新政后新能源进入保量保价时代结束的下半场,新建风光电站需兼顾绿电生产和电价收益 [7] - 储能成为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 [7]
新能源成中国传统煤电大省第一大电源
新华社· 2025-08-29 16:32
新能源发电装机结构变化 - 安徽省最大用电负荷达6857万千瓦 其中风光新能源出力3300万千瓦占比48%[2] - 安徽省新能源成为发电装机第一大电源 风电光伏总装机占比达46.4% 煤电装机占比降至41.6%[2] - 甘肃青海江苏等多地新能源发电装机已超过煤电成为发电主力[3] 能源转型与经济发展 - 新能源发电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 助力经济增长方式绿色蝶变[3] - 中国7月全社会用电量10226亿千瓦时 创全球月度用电纪录[3] - 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四分之一[3]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安徽省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省份 2025年上半年产量达73.09万辆[3] - 建成全覆盖充电网络 城区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充电服务圈 乡镇充电站覆盖率超99%[3] - 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3]
请签收!一封来自“光储盛宴”的请柬
长江商报· 2025-08-29 16:21
大会概况 - 第八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将于202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成都举行 主题为"光储同辉 融合赋能 智创未来" [1] - 大会聚焦光伏与储能行业新能源 新材料 新装备 汇聚全球顶尖资源 技术与人才 [1] - 大会已成为全球三大光伏与储能盛会之一 是企业布局万亿级增量市场的战略平台 [1] 大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2024年大会吸引海内外逾3.4万名嘉宾参会 促成60余个全产业链合作项目落地 签约总额突破300亿元 [3] - 本届大会规划展览展示面积超6万平方米 举办各类同期活动超30余场 预计吸引参展参会企业超5000家 专业观众超5万人次 [3] - 大会拟邀请德国 西班牙 巴西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嘉宾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20余个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参与 [5] - 全球超300家媒体将深度参与报道 线上线下多元互动 全网传播量预计突破2亿人次 [11] 参与企业与机构 - 全球十大组件企业包括晶科能源 天合光能 晶澳科技 隆基绿能 通威股份等悉数参与 [9] - 华为数字能源 阳光电源 TCL中环 特变电工等涵盖硅料 硅片 电池片 组件 逆变器等环节的世界500强 中国500强企业参与 [9] - 储能方面宁德时代 比亚迪 瑞浦兰钧 天齐锂业 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将亮相 [9] - 设备方面先导智能 北方华创 奥特维 迈为 捷佳伟创等行业龙头将展示最新产品 [9] - 新能源汽车品牌特斯拉 小鹏 岚图 极氪 理想 蔚来 问界等将展出新能源应用成果 [9] -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四川省经济合作局等作为大会指导单位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30余家行业协会鼎力支持 [5] 大会内容与活动 - 大会设置全球采购商专场洽谈区 美国 俄罗斯 保加利亚 南非 墨西哥等地近200家国际采购商将参与 [10] - 通威研发中心 通威光伏科技馆将首次向全球开放 展示"风光储氢电充"全链条技术 [14] - 大会将发布《2025中国与全球光伏与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构建新能源产业良性生态倡议书》等权威成果 [16] - 大会将揭晓中国光储及新能源创新技术大赛成果 "太阳神"全球光储·中国名片系列大奖 2025中国光储及新能源百强品牌榜等多项奖项 [18] - 平行会议将举办首届通威光伏技术大会暨CTO峰会 通威光伏产业链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等超30场专题会议 [20] - 大会设置光储城市馆 光储产业馆 光储装备馆 光储系统及应用馆 新能源综合馆多个展馆 [20]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光伏产业在产能 应用 技术与设备领域均处全球领先地位 产业链各环节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高位 [13]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2025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测从215吉瓦至255吉瓦上调至270吉瓦至300吉瓦 [13] - 大会向"风光储氢电充"新能源全产业链延伸 强化储能 新能源汽车 充电桩 分布式光伏等业态联动 [9] 四川光伏产业发展 - 四川已形成硅料 硅片 电池片 组件 光伏发电系统及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23] - 全球前10强光伏企业已有6家在川投资 多晶硅产量占全国20% 电池片产量占全国六分之一 光伏产品综合产能居全国前3位 [23] - 四川省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目标超过5000亿元 力争达到6000亿元 光伏 风电装机规模达4500万千瓦 [26] - 四川省加快光伏电站建设 力争2025年底前新增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200万千瓦以上 [23] - 四川推动锂电 钠电 全钒液流等储能电池技术科技创新 计划到2027年培育30家行业领军企业 打造5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28]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十四五”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
央视网· 2025-08-26 20:17
能源供应与韧性 - 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 [1] -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 可再生能源发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 - 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不断刷新世界纪录 [1] -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1]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1] - 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 [1] 绿色能源国际合作 -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1] - 能源合作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阶段 [1]
国家能源局:从五个方面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8-26 14:02
能源绿色转型进展 -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1]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1][3] -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3] - 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超额完成20%目标[3] - 煤炭消费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3] 电力消费结构变化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1] - 2024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3]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3] - 2024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3] 能源投资特征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接连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6] - 累计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接近10%[6] - 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6%[6]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过20%[6] - 2024年可再生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过80%[6] - 2024年新型储能/充换电/氢能等领域投资完成额接近2000亿元[6] 民营经济参与度 - 能源重点项目民营企业年均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7] - 电力设施建设领域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5%且年均增长超15%[7] - 规模以上充电运营服务商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7] - 2024年上半年10家民营企业参股5个核电项目持股比例均达10%以上[7] 新能源消纳措施 -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升对新能源适配能力[8] - 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提升发电预测精度[8] - 通过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自主调节能力[8] - 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8] - 拓展绿电直连等就近消纳新业态[9] - 推动风光电制绿氢规模化应用并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等方向延伸[9]
上半年全省能源领域投资同比增长29.8%战高温保供电,江苏底气十足
新华日报· 2025-08-25 07:17
能源投资增长 - 江苏能源领域上半年完成投资约1366亿元 同比增长29.8% 投资规模居全国前列 [1] - 非化石能源领域完成投资877亿元 同比增长68.1% 增速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 [1] - 传统能源领域完成投资190亿元 同比增长36.4% 主要受支撑性煤电和燃机项目推动 [3] 传统能源绿色转型 - 国信沙洲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全面投产 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 可满足70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 [2] - 国家能源集团常州电厂二期扩建工程投产后 年发电量达160亿千瓦时 约占常州市全社会用电量25% [2] - 常州电厂每年处理15万吨市政污泥 占常州市污泥总量40% 实现区域减污降碳 [3] 新型储能项目建设 -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蓄水量达1707万立方米(约1.2个西湖水量) 年发电量可满足36万户家庭需求 [4] - 淮安盐穴压气储能项目总储能容量2400兆瓦时 年发电量7.92亿千瓦时 可满足60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5] - 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5万吨 利用98万立方米废弃盐穴实现资源再利用 [5] 新能源装机发展 - 江苏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 占电源总装机46% 较"十四五"初期增长1.91倍 [4] - 如东光氢储一体化项目配套60兆瓦/120兆瓦时电化学储能站 最大储电量12万千瓦时 可满足1.2万户家庭日用电量 [7] - 共享储能模式降低新能源场站初始投资10%以上 截至7月底上网电量近1.4亿千瓦时(相当于1400万户家庭日用电量) [6] 多能互补系统应用 - 如东项目整合光伏、风电、储能与氢能 通过绿电制氢实现能源转化与储存 [7] - 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蓄能、高峰放电 氢能支撑化工、燃料电池及火电掺氢等领域应用 [7] - 跨界融合模式提升能源系统灵活性 解决新能源"看天吃饭"的波动性问题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