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迎新阶段 多能并举和电网升级受关注
上海证券报· 2025-10-31 02:28
政策导向与核心目标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建设能源强国,标志着能源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1] - 政策部署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 [2] - 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过3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6亿千瓦,为2020年的6倍以上 [3] 新能源发展重点 - 风电领域目标从2026年起实现年新增装机1.2亿千瓦,“十五五”期间累计突破6亿千瓦 [3] - 风、光制造氢能成为发展趋势,中国能建的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即将投产,贯通氢能全产业链 [3] - 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等领域或成为“十五五”期间的发展突破口 [2] 电网系统与稳定性 - 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使电网稳定性成为核心问题,电网投资将延续大规模增长态势 [4] - 预计有6条“十四五”待建特高压项目将在“十五五”阶段核准建设,深远海风电柔直特高压输电项目将增多 [4][5] - 国电南瑞正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电网的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体系,以应对复杂电网结构 [5] 需求侧管理与新兴业态 - 虚拟电厂与零碳园区是需求侧资源的两大发展形态,对构建以风光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尤为重要 [5] - 国电南瑞已承建9个省份的虚拟电厂运营服务平台,朗新集团与龙源电力均在虚拟电厂领域进行商业化实践 [5][6] - 未来5年力争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零碳园区,虚拟电厂有望成为其关键配置 [6] 产业规模与市场空间 - 目前我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约11万亿元,未来5年有翻一番乃至更大的增长空间 [6]
中芬能源合作工作组第五次会议简报
国家能源局· 2025-10-30 22:13
2025 年 10 月 23 日,中国国家能源局与芬兰经济事务和就业部在苏州共同召开第五次中芬能源合作工作组会议。 会上,双方就可再生能源发展、能源绿色转型与技术创新等重点领域进行了交流。双方强调,中芬两国在推动能源绿色转 型、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拥有坚定的合作共识和广阔的合作潜力。未来应继续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 原则,携手应对全球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挑战。 会上,双方回顾了自 2017 年签署《关于中芬能源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来,双方开展的中芬能源合作示范项目遴选 工作。目前首批 2 个示范项目已建成投运。 2025 年,双方依托首批中欧能源合作典型案例征集遴选出了 3 个中芬合作 项目,作为第二批中芬能源合作示范项目。来自中芬双方企业的代表对 3 个项目作了介绍,与会代表开展了讨论。 中芬能源合作中方技术支持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与芬方技术支持单位(芬兰商务促进局 Business Finland )参加了 会议。 ...
为能源绿色转型注入AI新动能
搜狐财经· 2025-10-29 00:1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10月28日,以"深AI能源,能创未来"为主题的AI开启能源绿色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举行,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围 绕AI与能源绿色转型的融合路径,深入探讨应用前景与实践挑战。 本次论坛由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指导,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深圳国际能源与环境技术促进中心(ITPC)承办,是2025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 国家低碳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郭志东表示,当前全球能源体系正经历绿色低碳与智能化的深刻变革,国家"双碳"目标已将人工智能列为能源科技创 新的重要支点。深能源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生命线,率先构建覆盖能源全产业链的智能化体系。今年,深圳能源集团发布了涵盖AI智能监测、智慧运维、绿 色低碳管理等六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标志着"AI+能源"在深圳实现了由技术探索向系统集成的历史性跨越。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大数据与统计分会执行会长王继业指出,AI技术正朝着多模态、智能体、强协同、深融合、高可信、全自主的方向 飞速发展,将重塑能源电力的技术版图与产业未来。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全面绿色转型 ...
媒体报道︱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分论坛 适应能源转型的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
国家能源局· 2025-10-26 18:53
论坛概况与核心主题 -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分论坛于23日在苏州举办 [2][3] - 论坛主题为适应能源转型的电力市场建设与监管 聚焦能源变革背景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 - 与会者包括国内外政府部门 能源监管机构 电力企业和高校的专家代表 [3] 中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果与未来方向 - 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经过十年深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初步建成覆盖省间 区域 省内的多层次统一市场体系 [3] - 未来需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持续加强国际合作与规则互鉴 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3] - 需完善监管协作 提高监管效能 为能源绿色转型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 [3] 论坛研讨内容与关键领域 - 主旨报告环节涵盖我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发展路径与监管实践 促进能源转型的市场机制设计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风险防控策略 [3] - 报告内容还包括欧洲 英国等典型电力市场的改革经验与启示 [3] - 圆桌对话围绕高比例新能源背景下的市场建设与监管展开 专家从市场机制 监管创新 国际经验 企业实践等角度提出建议并达成多项共识 [4] 论坛成果发布 - 论坛发布并解读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发展规划蓝皮书(英文版)》与《2024年度中国电力市场发展报告(英文版)》 [4] - 发布成果全景式展现中国电力市场建设进展与规划 为深化该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知识共享桥梁 [4]
“世界核电第一大塔”落子湛江,将如何重塑粤西能源版图?
南方都市报· 2025-10-24 23:17
项目规划与规模 - 一期工程建设两台125万千瓦三代核电机组,计划2028年投运,年发电量200亿千瓦时,可满足约400万户居民年用电需求 [1] - 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装机850万千瓦,总投资约1300亿元 [2] - 6台机组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700亿千瓦时,可满足整个粤西地区用电需求 [1][2][3] 环境效益与减排 - 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预计可节约标煤约2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200万吨、二氧化硫17万吨、氮氧化物15万吨 [1][3] - 减排效应相当于种植阔叶林约14.8万公顷 [3] - 项目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排水量仅为传统核电站的四十分之一,排水温度接近自然海水 [1][4]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在国内首次采用海水二次循环冷却技术,并首次开发使用超大型高位集水海水冷却塔,被誉为“世界核电第一大塔” [4] - 高位集水设计使循环水泵扬程降低12.7米,年节电量达600万度,运行噪声比常规冷却塔降低4~8分贝 [4] - 该技术以大气为最终热阱,显著降低取水量,减少因海生物涌入导致的运行风险,提升电力供应安全性与稳定性 [4] 区域经济带动作用 - 项目落地后合作共建高速出口、疏港道路等基础设施工程,合作项目总投资共计8亿元 [6] - 渝湛高速公路龙头沙港互通式立交连接线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全线通车后从湛江主城区至车板镇通行时间减少约30分钟 [6] - 大件码头工程完工为发展临港工业提供重要基础,淡水引水工程为解决营仔、车板等三镇区域性缺水问题奠定基础 [7] 地方经济发展成效 - 项目所在地廉江市车板镇今年1—7月规上工业产值7041万元,同比增长89.6%,固定资产投资38.54亿元,同比增长38.7% [6] - 公共财政收入2548万元,同比增长96% [6] - 便利交通带动当地养殖业和果业发展,养殖场生猪销路打开,红橙果园迎来大批电商上门收购 [6] 能源结构背景 - 广东省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达7743万千瓦,同比增长50.5%,已超越煤电成为省内最大电源类型 [2] - 湛江市方案明确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54.7%以上 [2] - 项目作为国家电投在广东开发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对优化全省能源生产和供应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
《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解读︱强化科技引领 加速电力装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国家能源局· 2025-10-01 10:12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电力装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和系统解决方案 [3] - 电力保供的关键已从资源掌控能力转变为电力装备的研制和供给能力,行业资源属性弱化、装备属性凸显 [3] - 电力装备行业需通过“四个着力”提升质效水平、推动储能应用、推进数智化升级和绿色高端发展,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双碳”目标实现 [5][6][7][8][9] 行业发展回顾与现状 - 中国电力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并在多领域“领跑”的赶超,建立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技术水平国际先进的产业体系 [4] - 具体成就包括:山东郓城630℃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火电项目设计煤耗达世界最优,发电热效率突破50%;白鹤滩水电站1000兆瓦水电机组打破世界纪录;抽水蓄能电站机组额定水头位列世界前茅;“华龙一号”及“国和一号”形成自主核电技术体系 [4] - 当前行业面临三大挑战:高端整机装备技术与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存在差距;部分核心零部件和材料依赖进口;行业数智化水平不高,智能运维和精准预测能力需加强 [5] 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任务 - 着力提升电力装备质效水平:针对煤电、燃气轮机、新能源及核能装备提出明确行动项,推动发电装备高端化发展 [6] - 着力推动储能装备规模化应用:提出提升储能电池、抽水蓄能、储热等关键装备性能,以及研制电解水制氢、大型氢储运等装备,推动一体化、规模化、多场景应用 [7] - 着力推进电力装备数智化升级:明确加强装备智慧调控和终端智能化应用,构建“感知-规划-决策-执行”闭环体系,推动全过程数智化升级 [8] - 着力推进电力装备绿色高端发展:围绕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突破绿色循环材料与修复延寿技术,构建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解决原材料资源安全及废物处理问题 [9] 行业数据与市场背景 - 2024年全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万亿千瓦时左右,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6] -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对电力装备提出更高要求,煤电机组需快速调频、深度调峰,新能源装备导向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 [6] - 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抽水蓄能占主导但受地理条件限制,电化学储能快速发展但面临安全性挑战,氢储能潜力巨大但技术经济性有待突破 [7]
技术创新赋能产业迭代 央企探索能源绿色发展新路径
人民网· 2025-09-30 16:30
能源绿色转型与新型电力系统 - 中国能源绿色转型进入系统性变革关键阶段,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 - 中央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国家队,将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创性技术供给能力 [1] - 公司在前沿领域探索“创新—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路径,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方案 [1] 高空风能开发 - 传统近地风电面临资源分布不均、总量有限及输出不稳定的核心瓶颈 [2] - 300~10000米高空风能理论储量超过全球电力总消费需求的100倍,能量密度高且输出稳定 [2] - 公司研发的伞梯式陆基技术通过“空中捕能-缆绳传能-地面发电”路径实现兆瓦级单机功率输出,具备部署灵活、适配特殊场景的优势 [2] - 公司突破高空高效捕能、长距离低损耗传能等四大关键技术,使技术具备高性能稳定输出、智能调峰等多重优势 [3] - 全球首个兆瓦级高空风电示范项目于2024年初在安徽绩溪成功并网发电,标志中国突破工程化瓶颈,迈入商业化探索阶段 [3] 新型储能技术 - 截至2025年7月,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占比已超45%,但其随机性、间歇性特性导致电力系统面临灵活性调节资源不足的挑战 [4] - 公司研发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通过“储能-释能”闭环设计,利用电网低谷富余电力压缩空气储存,高峰时段释放发电 [4] - 公司在湖北应城、甘肃玉门等地落地多个示范工程,实现压缩机、透平机等核心装备全面国产化,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4] - 公司将压缩空气储能与全绿色电站系统方案结合,其在西北的运行效能已等效于传统火电机组,为新能源基地稳定并网提供保障 [4] 氢能产业发展 - 氢能作为热值高、零排放的清洁能源载体,是解决清洁能源跨领域应用的关键方向 [5] - 2030年全球绿氢产量预计达3600万吨,中国氢能行业产值有望在2035年突破5万亿元 [6] - 氢能产业处于导入期,面临装备适配性不足、储运成本高、系统集成难度大等技术瓶颈 [6] - 公司全面布局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推出绿色氢氨醇解决方案,并在绿氢制备、氢化工关键技术、氢应用技术三大领域取得突破 [6] - 公司已打造吉林松原等大型绿色氢氨醇基地工程,实施20余项氢能重点示范工程,储备50余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氢能项目 [6]
东营富国-裕民线路工程竣工投产 开辟新能源外送新通道
齐鲁晚报网· 2025-09-29 18:57
项目概况 - 富国-裕民220千伏线路工程于9月29日正式竣工投产 [1] - 工程横跨东营、滨州两地市,全线长度29.2公里,总投资超过1.1亿元 [3] - 工程标志着公司三季度电网建设任务圆满收官,2025年已实现“10项工程开工、7项工程投产”的电网建设目标 [4] 战略意义与功能 - 工程为东营地区再添一条重要的新能源外送通道,是跨区域调配的“绿色动脉” [1][3] - 将汇集黄河入海口区域的风电、光伏等清洁电力,高效输送至东营、滨州等地 [3] - 每年可保障1500兆瓦新能源电力可靠外送,助力区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 行业背景与影响 - 原有电力外送通道已难以满足渤海海上风电、渔光互补光伏等大型新能源项目落地后的绿色电力规模化送出需求 [3] - 工程优化了东营黄河北部电网结构,并形成了河口华能风电场至学堂站的直送通道 [3] - 为鲁北地区能源绿色转型与电力保障注入新动能,有力支撑区域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发展 [1][3] 未来发展规划 - 区域将持续构建以500千伏富国、海口、渤海变电站为核心的220千伏多环网架构 [3] - 此举将显著提升电网韧性与供电可靠性,为鲁北新能源基地建设及光伏、风电、储能项目落地提供坚强保障 [3] - 公司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电网攻坚,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为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4]
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13:08
政策目标与愿景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1] - 2027年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多元储能体系 [1] - 形成统筹全局、多元互补、高效运营的整体格局,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行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7376万千瓦,新能源快速发展导致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超1.56亿千瓦,超1亿千瓦新能源并网导致电网负荷陡升陡降,带来巨大安全挑战 [2] - 江苏建成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整合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2] 项目成效与影响 - 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在迎峰度夏期间累计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 [2] - 该体系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该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11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 未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 - 预计2025至2027年3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亿千瓦,2027年底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 将丰富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及应用场景,培育试点项目,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3] - 推动"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探索辅助服务品种,完善容量电价机制 [3]
2027年底新型储能装机将超1.8亿千瓦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经济日报· 2025-09-29 11:13
政策目标与规划 - 2027年新型储能基本实现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能力稳居全球前列 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健全 初步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多元储能体系 [1] - 2025至2027年三年内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超过1亿千瓦 2027年底总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3] 行业发展现状与需求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7376万千瓦 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峰和电力保供压力增大 新型储能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作用日益凸显 [2] - 江苏最大用电负荷已超1.56亿千瓦 超1亿千瓦新能源并网导致电网负荷陡升陡降 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2]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 - 推动新能源加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一体化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 鼓励探索爬坡转动惯量等辅助服务品种 推动完善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 [3] - 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将进一步丰富 培育一批试点应用项目 打造典型应用场景 支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3] 项目实践与成效 - 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 整合新型储能集中调用抽水蓄能调配电动汽车接网备用等多形态技术 有效平抑电网负荷波动 [2] - 迎峰度夏期间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累计调用储能资源超1.4万次 总充放电量超25亿千瓦时 最大调峰电力超1000万千瓦 相当于新增10座百万千瓦火电机组 [2] - 江苏区域储能调峰体系每年可促进新能源消纳电量超38亿千瓦时 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111万吨 减排二氧化碳278万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