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
搜索文档
“河长制”让二圣水库变身生态乐园
镇江日报· 2025-06-01 07:53
水库运营管理 - 二圣水库总库容5720万立方米,是句容第一大水库,承担1.1万亩农田灌溉及十余万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任务[1] - 受干旱影响水库容量下降500万立方米,通过24天累计补水310万立方米保障用水需求[1] - 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工程,大坝评定为"一类坝",溢洪闸、输水涵洞等建筑物运行稳定[2] 智能化监测体系 - 水库配套自动化水平预报、启闭及安全监测系统,实现水位、水质、工程状态实时监控[2] - 依托河长制构建"监测智能化、防控立体化、责任网格化"防汛抗旱体系[1] - 暴雨前需全面排查水工建筑物隐患及调试金属机电设备[1] 生态保护成效 - 库区水质连续多年稳定在Ⅱ类,达标率100%,成为省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地[2] - 通过生态空间管控与水土流失治理形成"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生态格局[2] - 水库与赤山湖成为白鹭、野鸭等珍稀鸟类栖息地,构建完整生态系统[2] 社会经济效益 - 水库保障下游5.97万人、50平方公里区域及104国道等重要设施安全[2] - 治理后成为休闲打卡地,周末大堤停满外地车辆,带动周边旅游发展[2] - "河长制"推动水资源规范化管理及生态修复,实现"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目标[3]
为家门口的河流写下新时代绿色编年史
人民日报· 2025-05-19 06:02
水环境治理成效 - 新开河水质显著改善,从早期"有污水流出""河面漂着很多树叶"变为"河面无漂浮物""水质清澈"的高频描述 [3] - 胡福庆10年累计巡河里程上万公里,记录3700多篇巡河日记,河水透明度达86厘米符合"水清"标准 [1][2] - 浙江省2003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13年推进"五水共治",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达91%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5][6] 治理机制创新 - 形成"5+X"全民河长制体系,包含区/街道/社区河长、执法河长、民间河长及社会力量,实现问题10小时内联动处置 [8] - 浙水美丽智慧平台实现水系数字化管理,公众上报问题实时显示并督办,提升解决效率 [9] - 全国建立省/市/县/乡/村5级河湖长制,120万名河湖长上岗,每一条河流均有人管理 [11] 社会参与与产业带动 - 民间护河队伍扩大,上城区注册护水志愿者达6.96万人,19所学校参与"跟着胡爷爷去巡河"活动 [10][11] - 治水推动城市更新,未来社区吸引"第二人生"3D摄影舱等科创企业入驻,3D打印技术0.3秒完成196张照片抓拍 [15] - 杭州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48亿元同比增长6.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一季度增加值285亿元同比增长14.7% [16] 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 南星街道改造旧仓库为文旅书房,年举办上百场研学活动,形成宋韵体验等新业态 [16] - 3000多条幸福河湖带动"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全域格局,成为文旅与共富载体 [6][16] - 城中村转型后立体花园与科创企业集聚,生态环境优化促进青年创客落户 [15]
民间河长如何激活河湖治理新动能?
中国环境报· 2025-03-31 11:2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作为河湖治理的重 要制度创新,河长制自2016年全面推行以来成效显著。当前,河长制已进入深化发展阶段,需要从突击 整治转向长效治理,从关注工程建设转向更加注重精细管理。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民间河长的补充 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各地实践经验,就如何完善民间河长机制提出建议。 四是完善制度保障。民间河长多为兼职,有可能缺乏必备的业务素质及持久的投入动力,参与巡河或其 他治水公益活动的时间及频次也难以保障。为确保民间河长持续有效参与,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要制定民间河长管理办法,规范准入、培训和考核机制,引导其认真履职,提升专业性,增强责任感; 建立行政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定期沟通机制,交流心得体会,分享经验教训;完善问题处理反馈机制,提 升民间河长的参与效能;建立健全激励表彰机制,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民间河 长的获得感和荣誉感。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为民间河长参与治水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一是健全组织体系。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日益增强。水环境质量 与民生息息相关,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