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搜索文档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
环球网资讯· 2025-07-16 12:10
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工程与指标体系研究专题论坛 - 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地理学会承办 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指标体系 治理路径与科技支撑等核心议题 邀请18位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报告 [1] - 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敏研究员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葛全胜研究员等 [1]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与愿景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发布"美丽中国建设智能化模拟系统" 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A类专项研究成果 [3] - 方创琳研究员总结"十四五"美丽中国建设成效 提出"十五五"时期六大协同路径与分区分级建设路线图 [3] 数字化治理与区域协同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雷涯邻教授提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的三种组态模式 强调区域协同 数据共享与市场化机制 [3] - 孙福宝研究员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安全+新能源"双轮驱动路径 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绿色发展模式 [3]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杨小明研究员指出现有制度需应对系统性 协同性挑战 提出绿色发展机制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径 [3] - 中共中央党校李宏伟教授强调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建议构建生态产业集群 碳汇交易与绿色消费体系 [3] 区域发展模式与经验 - 江西师范大学葛咏研究员总结"减贫—生态—碳减排"协同发展20年经验 提炼四种区域模式 倡导中国方案全球共享 [3]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教授分析山西省收缩型资源城市绿色转型困境 [4] 科技工程与国际化推广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闯研究员介绍"地标生境"科技工程 推动优质地理产品国际化 已在15国落地推广 [4] -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张井勇研究员发布2025年极端高温预测 预警区域灾害风险 [5] 评估体系与方法论创新 - 湖南师范大学周国华教授建议将人类发展指数与自然关系指数融合 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4]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海猛副研究员提出"人本—涌现—平衡—反馈"四原则 构建动态 开放 智能的美丽城市评价体系 [5]
安徽省首批湿地碳票发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1 11:53
湿地碳票发行 - 安徽省蚌埠市成功发行全省首张湿地碳票,四方湖自然保护区开发湿地面积7 47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17 76万吨,龙子湖风景名胜区开发湿地面积2 79万亩,20年监测期签发碳减排量9 02万吨 [1] 生态保护投入 - 蚌埠市林业局累计投入8 06亿元用于湿地保护修复,实施退渔还湿、水系连通、植被修复等工程,恢复湿地面积约3 3万亩,湿地保护率提升至57 51% [1] 制度体系构建 - 创新构建"1+2+8"制度体系,编制全省首个《湿地碳票项目方法学》,出台《蚌埠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和《蚌埠市林业碳票交易管理规定》,明确8项交易流程 [1] - 组建由发改、环保、金融等6部门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建立"专家评审+部门审定+生态备案"三级审核机制 [1] 金融支持成效 - 创新"碳票+金融"模式,首批湿地碳票获银行授信2500万元(四方湖1500万元、龙子湖1000万元) [1] - 蚌埠市林业局梳理摸排优质林企23家,解决企业融资难题17个,投放贷款3500万元 [1] 生态司法突破 - 完成蚌埠市首例林业碳票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当事人认购碳票18000元、碳减排量240吨 [2] - "碳票+生态司法"模式成功落地,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替代性修复提供可量化途径 [2]
深化理解持续践行“两山”理念
经济日报· 2025-07-09 06:18
理念提出与发展历程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2017年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2] - 2018年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将其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原则[2]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完善相关体制机制[3] 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 - 理念层面强调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实践层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包括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等[3] - 浙江丽水建立四级核算评估体系,实现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可核算,2024年入选国家试点2.0版[4] - 湖北谷城堰河村通过"三位一体"组织架构推动绿色资源资产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5][6] 行业转化案例与模式创新 - 浙江丽水组建两山合作社、生态强村公司,开发庆元荒野茶、龙泉竹木等支柱产业,2023年完成生态资源收储2123宗[4] - 数字经济、人文经济融入实践,部分地区通过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智慧治理水平[6] - 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成为主要路径,如福建南平、江西抚州等地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4] 经济理论与转型方向 - 生态保护即生产力发展,绿水青山兼具生态、经济、社会多重价值,需构建"社会-经济-生态"协同系统[7] - 推动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解决工业文明污染难题[8] - 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通过"双碳"目标实现发展与保护协调,支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求[8]
恩施州出台工作方案 在美丽湖北建设中勇挑大梁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9:05
美丽恩施建设方案 - 湖北省恩施州率先出台《恩施州在全省美丽湖北战略上挑大梁工作方案》,分两步实现目标: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30年基本建成美丽恩施 [2] - 恩施州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承担长江入鄂第一站和清江源头保护责任,是湖北生态格局的战略支撑 [2] 六大核心行动 - **"两江"保护修复攻坚**:确保长江、清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 [3] - **生态环境质量领先**:2027年8县市细颗粒物浓度控制在24微克/立方米内,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3] - **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建设鄂西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加强工业固废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3] - **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2027年1县市纳入国家级美丽乡村先行区,恩施市建成省级美丽城市 [3] - **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发展碳汇经济,打造"鄂西林碳"品牌,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试点 [3] - **生态环境治理提升**:构建现代治理体系,推动公众参与生态建设 [3] 实施路径与愿景 - 以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山川河湖为抓手,建设更高水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4] - 目标建成生态优渥、环境友好的美丽恩施,助力湖北"生态支点"战略 [4]
四川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 去年综合治理面积5257平方公里
四川日报· 2025-06-02 09:21
水土保持现状与成果 - 2024年四川省水土保持率达79 34% 较2023年持续提升 [1][2] - 202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261 65平方公里 综合治理面积达5257 62平方公里 [1] - 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面积1615 96平方公里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5条 [1] 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进展 - 已初步确定在8个县(市 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工作 2024年将推进更多交易达成 [1][2] -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水土保持率达79%以上 2035年目标为83%以上 [2] 未来挑战与防治任务 - 尽管2024年水土保持率已达79 34% 但剩余治理区域多为"硬骨头" 防治任务仍繁重 [2] - 水土流失治理需持续开展 否则成果可能逆转 全省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的现状未根本改变 [2]
持续推动“两山”转化,看看江西省铜鼓县怎么做!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09:50
生态保护与治理 - 铜鼓县将"生态立县"作为首位战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 开展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1] - 实施封山育林 人工造林和低产低效林改造 森林覆盖率高达88.04% 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 [1] 城市建设与规划 - 投入两亿余元完成932个新村建设 创建9个示范乡镇 50个示范村庄 5100个美丽庭院 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 [2] - 推动城中村 老旧小区等改造 建成凤凰山公园 红豆杉公园等多座森林公园及口袋公园 构建"一心 一环 两带 五斑 多节点"绿地体系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建立生态智慧平台 通过GEP核算量化生态资产 实现土地 森林等资源确权 建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平台 [3] -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 累计达4532万元 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3] 生态产业发展 - 构建"3+2"生态工业体系(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大健康 绿色食品 精细化工 竹木加工)和"1+3+N"现代农业体系 [4] - 富硒基地达3.5万亩 综合产值10亿元 有机认证面积70余万亩 黄精种植年产值近两亿元 [4] - 文旅产业创建4家4A级和2家3A级景区 发展研学旅游 康养 体育等融合业态 [4]
湖北启动六大行动强大生态支撑力 “三步走”谋划高标准建设美丽湖北
长江商报· 2025-04-29 07:52
美丽湖北战略总体目标 - 实施美丽湖北战略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七大战略之一,聚焦提升生态承载力 [1] - 总体目标分三步:2027年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长江干流湖北段和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及以上,洪湖水质达Ⅳ类 [1] - 2030年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1] - 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湖北高标准建成 [1] 六大核心行动部署 - 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提质增效行动:开展湖库治理、排污口治理、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化工企业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 [2] - 实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推进水环境巩固提升(控源、截污、活水、修复),大气环境"四源齐控",土壤污染防治(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 [2] -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促进行动: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2] - 实施美丽系列建设行动: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美丽乡村,推进美丽山川河湖梯次建设 [2] - 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行动:打造碳市场高地(全国碳市场扩容服务+区域碳市场建设)、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高地、环境权益交易高地(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市场化改革) [3] -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行动:健全治理体系,强化监测/科技/执法/人才建设,提高督察整改质效 [3] 河湖治理与城乡建设成果 - 河湖长制成效显著:2024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8%,长江/汉江干流水质保持Ⅱ类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4] - 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344万户,制定城市更新系列文件推动精明增长 [6] - 城乡风貌管控成果:5个县市列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县,保护更新19片历史文化街区,修缮1149处历史建筑 [6] - 城市公园开放共享:295个公园开放绿地296公顷,地下管网更新超1万公里(2024年),17个市州上线生命线安全监管系统,安装6.3万套智能监测设备 [6] 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创新 - 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河湖+"产业创新模式,加快宜昌柏临河等国家幸福河湖试点建设 [5] - 城乡建设领域推动"四好"建设(好房子、小区、社区、城区),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