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搜索文档
延庆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人受益,两年各乡镇获补偿金近8000万元
新京报· 2025-09-25 22:49
政策与试点地位 - 北京市于2022年印发《北京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行全面部署 [1] - 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延庆区成为北京市唯一入选地区 [1] 生态产品价值管理体系 - 延庆区创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提升全过程管理体系形成GEP管理延庆经验 [2] - 搭建全市首个生态产品核算和结果展示平台构建首个GEP-R提升空间管理一张图平台 [2] - 连续三年出台GEP-R提升任务计划2024年延庆区GEP-R达到500.76亿元占全市13.42% [2] - 在全国率先开展亮出GEP-R工作首批选择八达岭长城景区野鸭湖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进行GEP-R挂牌 [2] 生态价值转化与经济效益 - 出台GEP核算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奖励资金建立以GEP-R不降低为前提的GEP与生态保护补偿联动挂钩机制 [2] - 已连续两年开展GEP奖励资金考核各乡镇获得补偿资金近8000万元 [2] - 开展全市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创新建立文旅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开展首批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文旅生态产品认证 [2] - 依托生态+旅游模式推出户外运动亲子研学避暑康养等旅游产品2024年共接待游客245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35亿元 [2]
北京首创“购绿”机制,今年七大生态涵养区已获得补偿收益
新京报· 2025-09-25 22:33
核心观点 - 北京市在全国首创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纳入区域经济考核与补偿体系 [1][2] - 通过政策法规 市场认证 项目开发等多层次机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促进绿色发展和城乡收入平衡 [2][3] 政策法规 - 颁布《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提出开展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2] - 制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构建生态产品总值核算体系并探索应用 [2] - 印发《关于新时代高质量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7个生态涵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2] 机制创新 - 建立GEP-R与GDP交换补偿机制 为各区设定GEP-R年度增长目标 未达标区需向超额完成区购买GEP-R值 [2] - 该机制实施第一年 7个生态涵养区通过交换获得补偿收益 共享全市经济发展成果 [3] - GEP-R指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的价值 包括水源涵养 空气净化等10项功能 [2] 市场与产业 - 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 推出国内首个生态产品认证地方标准 实现产品全链条管理 [3] - 已为中华蜂蜜 密云水库鱼等产品认证 产品收益实现翻番 [3] - 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2024年北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万元 城乡收入比由2020年的2.51:1缩小至2024年的2.32:1 [3] 生态环境成效 - 2024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 比十年前下降近七成 [1] -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4.9% 建成全域国家森林城市 [1] - 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全线贯通 亮马河等成为城市形象名片 [1]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提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1] - 该理念突破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 - 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 [3] “两山”转化的重要意义 - 突破了单一生态功能的认知局限,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思路转变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 [2] - 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摆脱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传统路径的依赖 [3] - 破解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国际发展难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3]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 - 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地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 [4] - 基本法则是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本质特征是公共性、人民性,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6] “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 市场驱动是核心路径,需摸清“生态家底”、创新生态经济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7] - 制度支持是重要保障,政府需打造生态制度体系,通过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实“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8] - 产业融合是直接途径,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生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 [8]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人民日报· 2025-09-16 17:47
文章核心观点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 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产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3][5] -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多措并举,包括优化配套政策、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市场经营开发模式 [6] 生态产品的价值内涵 - 生态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具体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别 [2] - 物质供给类产品包括水产品、中草药等 调节服务类产品包括固碳、气候调节等 文化服务类产品包括精神享受、休闲娱乐等 [2]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解决了生态环境的外部不经济问题,连接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 [3] 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 -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基本过程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再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 [4] - 该过程涉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政府绩效考核、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制度创新 [4] - 2021年国家层面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了覆盖整个制度链条的六大机制,夯实了制度基石 [5] 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 - 需要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系统推进生态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运作,推动价值增值 [6] -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并与公共财政政策有效衔接 [6] -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多样化开发和经营模式,例如做精生态乡村休闲旅游,打造旅游景区村 [6][7] - 通过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升生态产业化项目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质量 [7]
把握价值内涵 遵循制度逻辑 坚持多措并举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人民日报· 2025-09-16 11:0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战略意义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1]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重要部署 为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提供有力制度支撑[1] 生态产品的价值内涵与分类 - 生态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 包括清新空气 清洁水源 宜人气候等自然要素[2] - 生态产品具体分为物质供给类(如水产品 中草药) 调节服务类(如固碳 气候调节)和文化服务类(如精神享受 休闲娱乐)三大类别[2]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保护补偿 市场经营开发等方式体现生态价值 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 使用者付费 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逻辑 - 价值实现基本过程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 再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 最终促进自然资源保护[4] - 实现过程涉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政府绩效考核 生态保护补偿 市场经营开发 绿色金融服务等多维度制度创新[4] -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提出建立六大机制覆盖整个制度链条[5]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路径 - 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培育生态产品走向市场 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6] -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按照"谁受益 谁补偿 谁保护 谁受益"原则界定权利义务 开展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试点[6] - 探索多样化开发和经营模式 如做精生态乡村旅游 打造旅游景区村 提升生态产业化项目运营管理水平[6][7]
把握价值内涵 遵循制度逻辑 坚持多措并举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16 07:00
文章核心观点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 该机制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 [3][5] -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多措并举,包括优化配套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开发和经营模式 [6] 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 生态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主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别 [2] - 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如水产品和中草药 [2] - 调节服务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维持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惠益如固碳和气候调节 [2] - 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指生态系统提升人类生活品质的非物质惠益如精神享受和休闲娱乐 [2] 价值实现机制与制度逻辑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将生态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和市场经营开发等方式加以实现的制度机制 [3] - 实现过程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再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进而促使自然资源得到保护 [4] - 该机制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涉及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政府绩效考核、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绿色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制度创新 [4] - 制度逻辑是通过创新破除瓶颈制约,构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制度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5] - 2021年国家层面意见提出了覆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整个制度链条的六大机制 [5] 实现路径与具体措施 - 需要从生态保护、规划建设、绿色发展等方面优化配套政策,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 [6] - 系统推进生态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运作,以推动价值增值 [6] -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界定权利义务 [6] -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生态保护补偿与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公共财政政策有效衔接 [6] - 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多样化开发和经营模式,如做精生态乡村休闲旅游 [6][7] - 通过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提升生态产业化项目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质量 [7]
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文章核心观点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旨在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1][3][5] 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 生态产品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别[2] - 物质供给类产品指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产品如水产品和中草药[2] - 调节服务类产品指生态系统提供的惠益如固碳和气候调节[2] - 文化服务类产品指生态系统提供的非物质惠益如精神享受和休闲娱乐[2] 价值实现机制与制度逻辑 - 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和市场经营开发等方式体现生态产品的多重价值[3] - 基本过程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再将生态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资源保护的良性循环[4] - 制度逻辑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构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5] - 2021年国家层面出台文件提出建立六大机制,覆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完整制度链条[5] 价值实现路径与措施 - 需要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打造和市场化运作以推动价值增值[6] -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界定权利义务,衔接财政政策[6] - 在严格保护基础上探索多样化开发经营模式,如做精生态乡村旅游和打造旅游景区村[6][7] - 通过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来提升生态产业化项目运营管理水平[7]
户外安全莫掉队
人民日报· 2025-09-15 16:33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各类户外活动兴起,参与者与经营者数量增加,但出现破坏生态和安全失护等问题 [1] - 户外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对安全防护要求高,包括徒步迷路、溯溪防洪、登山防寒等 [1] - 行业野蛮生长,依法规范治理滞后是户外活动“闯祸”的根本原因 [1] 监管与治理框架 - 属地政府和管理单位需承担安全和生态责任,确保发展在规范轨道上 [2] - 出台禁止措施是制止乱象的当务之急,如大理明确划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进入、缓冲区禁止生产经营、实验区活动需服从管理 [1][2] - 持之以恒的严格监管和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设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 [2] 产业发展与创新模式 - 发展产业与促进民生改善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路径 [2] - 通过“村集体维护+公司承包线路”方式开发集体林地土地,既能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也能解决管控和游览需求难题 [2] - 大理蝴蝶泉景区联合当地公司在自然保护区外打造140亩仿野生种植菌子基地,丰富游客体验 [2] - 徒步线路景区化是规范活动、提高安全的重要举措,如江西萍乡武功山推出不同难度路线,规划客栈露营地,并进行实名登记和安全告知 [2] 参与者与组织者责任 - 监管不能替代自律,自觉遵规守法应成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标配 [3] - 绕开卡点擅闯保护区、破坏植被等行为不仅威胁安全和生态,更触及法律红线 [3] - 组织者需做足安全预案和法治功课,对禁入区域知情,并为儿童研学游等项目设立年龄身高门槛及安全培训 [3] 生态保护与产业共赢 - 生态是户外游最大卖点,有序合理的户外活动本身能成为生态保护的讲解员 [3] - 户外活动与生态保护、游客安全不应对立,而应相互成就 [3] - 抓好“严管”当务之急,谋好“共赢”长久之计,才能实现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3]
户外安全莫掉队(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行业监管与治理 - 户外活动行业因生态破坏和安全失护问题面临治理挑战 需兼顾堵疏管促[1] - 云南大理明确苍山保护区管理规则 核心区禁止进入 缓冲区禁止旅游生产经营 实验区需服从管理[1] - 属地政府和管理单位需强化安全与生态责任 防止户外活动破坏生态并确保规范发展[2] 产业发展与创新模式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2] - 大理蝴蝶泉景区联合当地公司在保护区外建设140亩仿野生菌种植基地 丰富旅游体验[2] - 通过村集体维护加公司承包线路方式开发集体林地土地 增加村民收入并解决管控难题[2] 安全与规范化举措 - 户外活动高风险性要求更高安全防护 需防范徒步迷路、溯溪防洪、登山防寒等问题[1] - 江西萍乡武功山推出分级徒步路线 规划客栈露营地 实行实名登记和安全告知制度[2] - 户外活动组织者需设置年龄身高等门槛 做好安全培训和预案 避免擅闯保护区等违法行为[3] 生态保护与行业自律 - 户外活动需恪守生态保护红线 依法规范治理滞后导致行业野蛮生长问题[1] - 生态是户外游核心卖点 有序活动可促进生态保护 需平衡严管与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3] - 组织者和参与者需自觉遵规守法 避免破坏生态、威胁安全及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3]
衢州:呵护山水,点绿成金
新华网· 2025-09-08 10:31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衢州开展生猪禁养和玻璃拉丝厂关停等专项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环境 [1] -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国家一级标准 出境水全部达到II类水标准 [1] -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对空气质量 水质 土壤进行24小时全面监测和评估 [2] 生态保护体系建设 - 钱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 [2] - 全市建设27处自然保护地 总面积超1166平方公里 湿地保有量稳定在215平方公里以上 [2] - 制定《衢州市信安湖保护条例》《衢州市国际花园城市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强化生态保护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 衢州拥有各类生物物种10643种 占全省总物种数的82.28% 是浙江省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之一 [2] - 中华秋沙鸭连续6年来衢州龙游越冬 表明栖息环境质量优良 [2]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常山县建立"两山合作社"收储闲置林地农房等碎片化资源 通过生态资源转化"云脑"平台整合1.3亿条数据 [3] - 开化县探索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 将林地纳入国家公园统一监管 政府给予农户经济补偿 [3] - 开化县整合34类生态产品打造"钱江源"区域公共品牌 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3] 碳账户体系建设 - 衢州全域推开碳账户体系改革 将绿色行为量化成碳减排量 [3] - 截至2024年底 建立碳账户239.6万个 碳账户金融贷款余额达968.87亿元 [3] - 碳账户关联日常消费优惠福利活动 并在贷款融资中享受绿色通道 [3] 产业结构优化 - 关停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 打造形成新材料 新能源 集成电路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 [2] 居民收入提升 - 农家乐和撒网模特等生态相关产业使村民年收入达20万元 是原先收入的四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