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

搜索文档
浙江宁海 提升经济含“绿”量
经济日报· 2025-09-27 05:51
近日,记者漫步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胡陈乡西翁村,洋芋主题村落的艺术气息与绿意溪流相映成趣, 鸡犬相闻间勾勒出一幅田园诗画。 从"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 地",宁海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实现生态"大满贯"的县域,更在2024年跃升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发展百强县榜首。经过二十年深耕,宁海突破单纯的环境治理框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可量化、可 交易、可增值的战略资本,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双轮驱动,重新定义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 逻辑。 制度创新 "环评专家竟成了我们的智囊团。"宁波铭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叶常青说,一算经济账,能为 企业节约近百万元成本。日前,在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一场关于该公司"年产25万套汽车门板 配件项目"环评评审会上,专家在技术评审中发现:企业生产流程冗余、设备过量。他们立即提出优化 方案,建议精简设备、分区治理、升级工艺,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降本增效。 向"绿"而生,离不开体制机制的破壁与重塑。这项首创于宁海的"评审增值"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多评 合一、打捆环评"改革成效,创新"容缺受理、并行审查 ...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金融时报· 2025-09-2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于2005年8月15日提出,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1] - 该理念突破了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传统认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经济—生态”良性循环 [2] - 理念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方位变革 [3] “两山”转化的重要意义 - 突破了单一生态功能的认知局限,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无穷经济价值,关键在于思路转变和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 [2] - 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化、低碳化转型,摆脱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传统路径的依赖 [3] - 破解了“处理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国际发展难题,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强调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发展 [3] “两山”转化的内在逻辑 - 核心内涵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明确生态环境具有生产要素地位,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发展生产力 [4] - 基本法则是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结构和演变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本质特征是公共性、人民性,生态环境具有天然公共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6] “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 - 市场驱动是核心路径,需摸清“生态家底”、创新生态经济模式、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将生态资源作为抵押物为生态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7] - 制度支持是重要保障,政府需打造生态制度体系,通过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等机制,落实“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付费”原则 [8] - 产业融合是直接途径,推动生态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融合,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推动生态服务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 [8]
新疆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
人民日报· 2025-09-15 12:18
公司运营与业绩 - 合作社负责人如克牙木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单月销售3万单的业绩 [1] - 合作社已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1] - 合作社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成为当地玫瑰种植大户 [1] - 超过70种玫瑰衍生产品通过"合作社+电商+农户"模式销往全国 [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亩均产值3975元,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2] - 和田全域玫瑰花种植面积达8.57万亩,去年产值1.1亿元,今年预计超2.84亿元 [3] -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引进培育药商、药企34家,建成2个中医药产业园和2个中药材交易中心 [3] - 中药材产业带来1.26万人的稳定就业和5.35万人次的灵活就业,今年产值将超7.22亿元 [3] 产品与产业链 - 产业形态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深加工,产品包括精油、花茶、纯露、玫瑰花馕等 [2] - 清晨采摘的玫瑰在12小时内进入加工流程,保障产品新鲜度 [2] - 地区逐步构筑起"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3] 生态与经济效益 - 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改善生态,去年11月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种下10万株玫瑰实现锁边"合龙" [1][2] - 玫瑰植株密集,枝叶能有效阻挡风沙、降低风速,根系能固沙,对稳定沙丘、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大有益处 [2] - 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将玫瑰花打造为治沙与增收双赢的特色产业 [3]
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5 08:27
"我们的玫瑰,既治沙,又致富。"如克牙木说。当地主要种植的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改善 生态。去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实现锁边"合龙",最后种下的正是10万株玫 瑰。一抹玫瑰红,终成治沙绿。 于田沙漠玫瑰侧根生枝发芽快,经科学培育,一株玫瑰2到3年就能形成一个宽2米到3米的花垄。这种玫 瑰植株密集,生长时,繁茂枝叶能有效阻挡风沙、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对地表的侵蚀,发达的根系还能 固沙,对稳定沙丘、改善沙漠生态环境大有益处。 算清生态账,也要算好经济账。近年来,于田沙漠玫瑰种植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 超1.2万吨,亩均产值3975元,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不仅如此,产业形态也从单一种植转向多元深加 工。 新疆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本报记者 贺 勇 阿尔达克 电商培训教室里,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奋笔疾书,记录着每一个直播运营的要点。"8月直播卖出3万 单。"看到手机上弹出的新消息,她的笔尖一顿,嘴角扬起。 27岁的如克牙木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依纳克特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 ...
新疆和田地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 沙漠种玫瑰 治沙又致富(砥砺奋进七十载 天山南北谱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9
公司运营 - 合作社负责人如克牙木通过电商直播实现单月销售3万单 [1] - 合作社采用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 为30多名村民提供稳定岗位 [1] - 合作社承包3000亩玫瑰花田 建成综合基地 [1] 产品与加工 - 开发超过70种玫瑰衍生产品 包括精油花茶纯露和玫瑰花馕 [2] - 清晨采摘的玫瑰在12小时内进入加工流程 [2] - 采用合作社+电商+农户销售模式 [2] 种植规模与经济效益 - 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 亩均产值3975元 [2] - 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2] - 和田地区玫瑰花种植面积达8.57万亩 去年产值1.1亿元 今年预计超2.84亿元 [3] 生态效益 - 于田沙漠玫瑰能有效固定流沙 改善沙漠生态环境 [1][2] - 单株玫瑰2-3年形成宽2-3米花垄 枝叶阻挡风沙根系固沙 [2]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10万株玫瑰实现锁边合龙 [1] 产业拓展 - 开发玫瑰主题生态旅游景点 游客可欣赏花海并参与采摘制作 [2] - 和田地区构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中药材产业链 [3] - 沙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 引进培育34家药商药企 [3] 就业带动 - 中药材产业带来1.26万人稳定就业和5.35万人次灵活就业 [3] - 建成2个中医药产业园和2个中药材交易中心 [3] - 今年中药材产值预计超过7.22亿元 [3]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经济日报· 2025-08-28 09:56
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 - 科左后旗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栽植示范项目 嫁接后红松生长良好且推广潜力大 既能发挥樟子松适应性强和生长快的优势 又能产出红松种子带来更多收益[1] - 通辽市通过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形成沙棘 苹果 文冠果 元宝枫等特色经济林产业 同步发展林下经济 生态旅游和碳汇产业 实现林草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 较"十三五"期间翻一番[1] - 兴安盟按照规模化 产业化 品牌化思路推动林草产业高效发展 截至去年底全盟林草总产值达53.95亿元 较2021年30.75亿元显著提升 且林业碳汇项目成功登陆全国碳市场[2] 生态旅游与资源开发 - 阿尔山氧心森林浴道景区以森林康养为主题 改造森林防火运材路建成7公里疗养步道 年接待量约6-7万人次 年旅游综合收入约100万元[2] - 额尔古纳市依托湿地资源打造3个国家4A级景区 去年接待游客共约150万人次 收入超6000万元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3] - 宝格达山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 成功培育紫花高乌头 草原黑蘑等产品 正稳步扩大种植规模[3] 生态建设成果与产业规模 - 内蒙古统筹生态治理累计完成营造林1.48亿亩 种草3.67亿亩 防沙治沙1.85亿亩 规模居全国前列 实现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双提高"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4] - 全区重点发展特色林果 林下经济和草产业 去年经济林面积超2900万亩 森林食物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 草种年供给能力800万公斤 饲草产量稳定在7800万吨以上[4][5] - 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底色[5] 资源禀赋与生态基础 - 内蒙古作为跨"三北"生态功能区 拥有森林面积3.57亿亩 草原面积8.15亿亩 湿地面积7300万亩 同时也是全国荒漠化(8.89亿亩)和沙化土地(5.97亿亩)最集中省区之一[3]
从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看西畴县如何点绿成金
中国环境报· 2025-08-28 09:46
核心观点 - 西畴县通过践行绿水青山理念 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 并推动乡村文明建设 实现石漠化地区绿色发展 [1][6] 生态+农业产业 - 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1个 西畴乌骨鸡和软鳍新光唇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猕猴桃获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认定 [2] - 依托企业 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发展标准化 特色化 品牌化绿色农业 [2] 生态+林业产业 - 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经济 累计种植林木林果1.6万余亩 [2] - 发展林下养蜂0.9万箱(窝) 养禽5万羽 实现林地资源高效复合利用 [2] 生态+工贸产业 - 培育生态加工企业69家 新型显示产业成为园区发展芯动力 [3] - 能全电气成为云南省首家打火机生产出口资质企业 产品出口巴基斯坦和伊拉克 [3] - 云山木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 生态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 [3] 生态+文旅产业 - 建成A级景区5个 国家级康养基地两个 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山地自行车联赛总决赛 [3] - 开创绿色旅居新模式 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3] 生态+能源产业 - 累计建成小水电站11座 装机容量达9.5万千瓦 [4] - 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714千瓦 推进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和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 [4] - 90%自然村安装太阳能路灯 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年并网发电约5200万千瓦时 [4] 文化生态建设 - 创作电影《石漠花开》和生态文明情景剧《美丽西畴我的家乡》等文艺作品 [5] - 花倮人葫芦笙舞和壮族女子太阳山祭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 - 获中国壮族童谣之乡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 [5]
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经济体系
经济日报· 2025-08-28 06:25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强调生态环境优势与生态经济优势的统一 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1][2][3]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化成为发展方向 需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3][4] - 通过生态农业 生态工业 生态服务业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具体包括数字技术提升农业 绿色技术深化工业 冰雪旅游等产业链发展[4][5] - 政策支持体系涵盖规划 评价 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六大领域 包括绿色GDP评价 绿色金融扶持 资源价格改革等具体措施[5] 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 - 降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负荷 改造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比重 促进产业与自然和谐统一[4] - 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推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园区建设 科学布局产业发展 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5]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使发展基于高效利用资源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 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4] 生态产业化发展方向 - 将资源转化为资产和资本 提升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综合效益[4] - 生产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满足人民对蓝天 净土 碧水等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 - 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 推动冰雪运动 冰雪文化 冰雪装备 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 促进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5] 生态农业具体措施 - 借鉴"桑基鱼塘"等有机农业经验 用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提升生态农业科技水平和经济效益[5] - 按照增产增效并重 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结合 生产生态协调原则 坚持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统一[5] - 形成粮经饲统筹 农林牧渔多业并举产业体系 确保粮食安全[5] 政策支持体系 - 规划政策:将发展生态绿色产业集群重点列入"十五五"规划 科学引导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5] - 评价政策:引入绿色GDP到评价体系 压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5] - 财政政策:加强对具有公共性和战略性生态绿色产业集群投入[5] - 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环保 资源综合利用及合同能源管理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 做好费改税[5] - 金融政策: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创新[5] - 价格政策: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5]
新能源金属销售增加 中伟股份上半年实现营收213.23亿元
证券日报网· 2025-08-20 12:11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3.23亿元,同比增长6.16%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3亿元 [1] - 营业收入增长主要系新能源金属等销售增加 [1] - 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 [2] 业务布局 - 公司深耕电池正极材料及前驱体的研发和技术积累 [1] - 已建立起涵盖矿产冶炼技术、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及规模化生产、生产设备设计和优化、电池回收的一体化全栈研发平台 [1] - 形成镍系、钴系、磷系、钠系等多元化产品矩阵与技术布局 [1] - 产品应用于动力领域、低空领域、固态电池、智能穿戴、机器人等下游终端 [1] 产业链战略 - 推进产业生态化战略,以材料业务为核心支点,向上游镍、锂、磷等资源延伸布局 [2] - 向下游拓展锂电池黑粉回收业务,构建从资源端到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产业生态体系 [2] - 着力打造品类最完整、最具竞争力的镍生态系统 [2] - 深化镍、锂、磷等资源储备,实现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 [2] - 依托柔性工艺路线动态调整镍产品组合,推进经济效益最大化 [2] 研发创新 - 以研发创新与持续技术升级为双引擎,构建覆盖镍系、钴系、磷系及钠系材料的多元研发体系 [2] - 持续优化产品、客户结构,实现镍、钴、磷、钠四系产品出货量正向增长 [2] - 持续保持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领先 [2] 全球化布局 - 差异化定位各基地战略功能,加速提升全球区域供给能力 [3] - 在印尼以资源优势为导向,布局镍矿资源、冶炼产能及材料产能,打造安全稳定的供应链和全球批量交付能力 [3] - 在韩国与POSCO共同推进前驱体一体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提升韩国市场客户研、产、销服务效率 [3] - 在摩洛哥与AL MADA合作,推进三元前驱体及其配套原料精炼、磷系材料以及黑粉回收产能项目 [3]
中伟股份二季度利润环比劲增38% 多元材料矩阵驱动高增长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1:5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13.23亿元,同比增长6.16% [1] - 归母净利润7.33亿元,扣非净利润6.53亿元 [1] - 二季度归母净利润环比增长38.24% [1] - 镍、钴、磷、钠四系产品销售量超18.8万吨,同比增长33.91% [1] 产品与技术布局 - 镍系材料出货量连续五年全球第一,8系及以上高镍材料占比近70%,应用于人形机器人、eVTOL等高能量密度场景 [2] - 钴系材料通过大颗粒化和超高掺铝技术切入高端电子消费与AI终端市场 [2] - 磷系材料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供应链,上半年销量超5万吨,位列行业第二梯队 [2] - NFPP钠电材料实现产业化,适用于大型储能与低温场景 [2] - 研发投入累计36.39亿元(2022年至今),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 [3] - 技术突破包括:超高镍三元前驱体(能量密度230mAh/g,较主流提升12.7%-27.8%)、首款量产NFPP钠电前驱体、4.55V高电压钴系前驱体等 [3] 新兴领域拓展 - 固态电池前驱体实现数十吨级供货,针对硫化物路线开发定制化产品 [4] - 高镍三元与高电压钴系材料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长续航与高功率密度解决方案 [4] 产业链与全球化 - 构建"资源—冶炼—材料—回收"一体化模式,原料自供与外采灵活切换 [5][6] - 镍产品组合覆盖镍铁、冰镍及电解镍,电解镍品牌在LME和上期所注册 [6] - 海外收入占比50.58%,客户包括LG新能源、特斯拉等全球前十电池厂商 [6] - 印尼、韩国新产线投产增强全球供应能力 [6] ESG与可持续发展 - MSCI ESG评级从BBB跃升至AA级,位列行业第一 [7] - 单位产品碳排放两年内下降23%,镍钴原料100%尽责管理 [7] - "零碳工厂+循环园区"模式覆盖五大生产基地 [7] 行业展望 - 动力电池回暖及固态电池、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将推动新能源材料需求结构性爆发 [8] - 公司通过四系材料协同发展与全球资源协同能力强化竞争优势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