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意愿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发生育补贴1500亿,我希望是这个数的50倍”丨一线
吴晓波频道· 2025-03-14 23:58
文章核心观点 - 适婚适育群体婚育需求下降,政府、企业等需形成合力刺激生育,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现状 [2][4][19] 分组1:生育现状与困境 - 呼和浩特3月13日发布育儿补贴政策,一孩10000元,二孩50000元,三孩100000元,当地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222元/年 [1] - 2023年黄冈师范学院团队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打算结婚和生育的比例分别达45.35%和54.21%;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610.6万对,较2023年减少157.4万对,为2013年的45.3%;2023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是1.0,仅高于韩国 [5] - 90后已婚未孕女性李聪不敢跳槽,传媒行业女生林雪因生育会压缩个人时间而不想生 [2] 分组2:不同生育选择案例对比 - 李聪生育态度随缘,排斥辅助生育;林雪受家人催生但以女性生育和抚养成本高反对生育;杨静蕾喜欢孩子,通过“试管”生育双胞胎女孩后又自然怀孕男孩 [6] - 李聪认为养娃风险大,把孩子前途看得重;杨静蕾育儿低成本、低期望,两个大娃0 - 2岁每人花费约5万元,低于报告估算 [6][7] - 生育意愿强烈与低成本、低期望育儿观是普通经济条件家庭养育多娃的必备条件;生育意愿薄弱与高成本、高期望育儿观使适育群体趋向“不想生” [10][11] 分组3:政府刺激生育政策 -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放育儿补贴”,还强调发展托幼一体服务等配套措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多种提案建议 [2] - 黄文政推测中央层面补贴力度约1500 - 2000亿元,他认为应加大力度,国内人口生育率应从1.0提升到2.1以上,总投入可能是GDP规模的5% - 10% [13][16] - 湖北天门自2023年9月起实施生育补贴政策,三娃家庭最高可拿28.51万元,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高于全国5.8%的增幅 [14][15] 分组4:企业激励生育举措 - 两会期间“设妈妈岗”话题冲上热搜,北京市房山区招聘会有家政等公司设置“妈妈岗” [16] - 携程自2023年7月1日起为入职满3年员工每新生育一个孩子每年补贴一万元至孩子满5周岁,2025年4月起家有18周岁及以下子女的员工增加3天“陪伴日” [17] 分组5:专家观点与建议 - 人口学者何亚福认为发钱给育儿家庭有利于刺激消费、促进就业和提升经济增长预期 [17] - 受访专家认为应给予企业税收减免以提升其激励生育的动力 [18] - 专家认为政府应补贴所有孩次,整治“内卷式”竞争、缩短工作时间,推行15年免费教育,政策向“不敢生”群体倾斜,推广低成本育娃观 [22][24] 分组6:生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 三娃宝妈杨静蕾生育后动力变强,学做抖音、练普通话、组织夏令营等,获得成就感和信心 [25]
80后的中年危机
投资界· 2025-03-01 15:35
80后群体特征 - 80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群体,总人口达2.2亿,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身上体现了新的价值观念和行动方式 [3][6] - 该群体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国有企业下岗潮(1998-2000年下岗职工达2137万),这使他们提前认识到职场竞争的残酷性 [6] - 作为教育改革的践行者,80后经历了高校扩招(1999年扩招47%达160万人),但也面临就业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就业倾向从外企(42.4%)转向国企/政府部门(41.1%) [11][12] 行业发展与80后职业轨迹 - 金融和互联网科技行业在80后步入职场时快速发展,为部分80后精英提供了向上流动机会,如滴滴程维、美团王兴等创业者 [17] - 互联网行业存在明显年龄歧视,2020年数据显示该行业35岁以下从业人员占比达64.6%,头部企业员工平均年龄仅29.6岁 [20] -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中普遍存在35岁年龄门槛,这源于1994年和2007年的相关规定,目前部分城市已开始放宽至40岁 [19][20] 80后面临的经济压力 - 作为首批面临商品化住房的群体,2008年左右北京60平米二手房需165万,首付40万对80后构成巨大压力 [14] - 该群体普遍面临"四二一"家庭结构压力(夫妻需赡养4位老人和1-2个子女),复旦研究显示上海80后虽有较高收入但仍感经济压力 [14][15] - 生育成本导致生育意愿下降,2016年数据显示仅13.1%上海80后愿意生二胎,主因是养育成本高(占比最高) [15]
中国生育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24 17:53
中国生育政策演变 - 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3年鼓励生育、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2014-2020年放松计划生育、2021年至今生育支持阶段[5] -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2022年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4年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11] - 当前生育支持措施包括经济支持(个税抵扣、生育补贴)、服务支持(托育服务)、时间支持(延长假期)、文化支持(婚育价值观宣传)[12] 生育现状分析 -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的6降至2023年的1.0,不足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16] - 育龄妇女规模从2011年峰值3.8亿降至2022年3.1亿,主力育龄妇女(20-35岁)年均减少353万人[28] - 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2023年降至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31] - 90后、00后生育意愿仅为1.54和1.48个,远低于更替水平[17] 生育率下降原因 - 生育成本高企: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达6.3,在统计的14国中仅次于韩国[45] - 职场性别不平等:中国城镇就业人群性别薪资差距达22.9%,在OECD国家前列[45] - 教育内卷严重: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57小时,远超美英日等国[47] - 房价收入比高:北上广深市中心房价收入比达32-44,远超纽约伦敦东京[47] 国际经验借鉴 - OECD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包括:提供男女平等育产假、经济补贴、托幼服务、促进就业性别平等[51] - 法国通过津贴体系、托幼服务和企业氛围建设,2023年总和生育率1.7,居发达国家前列[57] - 德国通过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生育率从1.3以下升至1.5左右[6] - 日本因传统性别分工固化,生育率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6] 政策建议方向 - 全面放开生育,将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6] - 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加大托育服务供给(目标入托率从4%提至40%)、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6] - 发放生育补贴:建议国家层面按孩子数量每月补贴1000-6000元[6] - 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