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育成本
icon
搜索文档
我们早该看清:母亲身份从来不是“自然”的
虎嗅· 2025-07-04 09:01
养小孩的日常 下午五点,我准时下班去接妹妹。三岁的小朋友最近习惯把放学后逛超市当作减压方式。她一上车就嚷 嚷要去,我没答应,只好拿出包里的巧克力哄她,暂时安抚了下来。 快到家时,她突然想起要买草莓图案的小内裤,说必须现在立刻马上去买。我说超市没有,她立刻崩 溃,在车里哭嚎,回家后继续耍赖打滚,晚饭也不吃。 吃完饭我躺在沙发上歇着,她又来缠我,要我帮她拿冰淇淋,必须是我,不许是爸爸。我要起身上厕 所,也不可以,说妈妈必须陪她玩。 这时候哥哥在书房大喊数学题不会做,周末参加 party 的礼物还没买,八点半之前还得洗澡刷牙。我像 打仗一样在屋里来回穿梭,推着两个小项目进度,还要处理打架和告状。 吊着一口仙气撑到了睡前故事时间,我实在筋疲力尽,想让爸爸接手,小人儿却不同意,在隔壁屋里哭 喊:"不要爸爸!"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内疚如潮水翻涌,可身体和情绪真的已经照顾不了她了。 这时候对爸爸哄娃无能就异常不满。 爸爸对孩子的哭闹,往往能情绪抽离,保持平静。母亲却难以忽视,这不只是生理差异造成的,更因为 一种被社会默许的父亲的"情绪豁免权"。 同时,生理差异也并不全是天生的。研究发现,积极参与育儿的父亲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会 ...
生育补贴有用吗?
远川研究所· 2025-03-24 20:10
这两年,拥有伊利蒙牛的 呼和浩特 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 它给全国的孩子生产了最多的奶制品,但自己的新生儿却不够了。 2023年,呼和浩特的出生率从两年前的6.85‰降到5.58‰,该年死亡人口首次超过出生人口,人口自然增长转负,人口警铃拉响。 2025年3月13日,呼和浩特推出了全国力度最强的育儿补贴政策:一孩一次性发放补贴1万元;二孩补贴5万,每年发放1万直至孩子5周岁;三孩补贴10万, 每年发放1万直至孩子10周岁,此外,三孩还可以拥有择校选择权。 而国内第一个加码生育相关补贴的,是昔日钢铁重镇、五线移民城市 攀枝花 。2021年,攀枝花在全国范围内最先推出真金白银的育儿补贴发放,当地家庭二 孩、三孩分别可以领到1.8万元,每月发放500元直至孩子3周岁。 不过政策反响一般,虽然攀枝花连续四年常住人口增长,但2022年出生人口继续减少,2023年才略有回升,2023年6.81‰相比2021年的6.95‰,只能说拖住 了生育率的恶化。 真正补贴到位的,其实是位于湖北中部的五线城市 天门 。 与全国出生人口走势不同,从2016年起,天门的出生人口就已连续下降了8年,2024年生育相关补贴政策推行后,当年天门出 ...
中国生育报告2024
泽平宏观· 2024-12-24 17:53
中国生育政策演变 - 中国生育政策经历了五个阶段:1949-1953年鼓励生育、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1978-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2014-2020年放松计划生育、2021年至今生育支持阶段[5] -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并配套支持措施,2022年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4年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11] - 当前生育支持措施包括经济支持(个税抵扣、生育补贴)、服务支持(托育服务)、时间支持(延长假期)、文化支持(婚育价值观宣传)[12] 生育现状分析 - 中国总和生育率从1970年代的6降至2023年的1.0,不足更替水平(2.1)的一半,全球倒数[16] - 育龄妇女规模从2011年峰值3.8亿降至2022年3.1亿,主力育龄妇女(20-35岁)年均减少353万人[28] - 出生人口连续7年下降,2023年降至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31] - 90后、00后生育意愿仅为1.54和1.48个,远低于更替水平[17] 生育率下降原因 - 生育成本高企:中国抚养成本/人均GDP达6.3,在统计的14国中仅次于韩国[45] - 职场性别不平等:中国城镇就业人群性别薪资差距达22.9%,在OECD国家前列[45] - 教育内卷严重:中国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达57小时,远超美英日等国[47] - 房价收入比高:北上广深市中心房价收入比达32-44,远超纽约伦敦东京[47] 国际经验借鉴 - OECD国家生育支持政策包括:提供男女平等育产假、经济补贴、托幼服务、促进就业性别平等[51] - 法国通过津贴体系、托幼服务和企业氛围建设,2023年总和生育率1.7,居发达国家前列[57] - 德国通过鼓励男女共担育儿责任,生育率从1.3以下升至1.5左右[6] - 日本因传统性别分工固化,生育率跌破1.3陷入"低生育陷阱"[6] 政策建议方向 - 全面放开生育,将生育权回归家庭自主[6] - 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差异化的个税抵扣及现金补贴、加大托育服务供给(目标入托率从4%提至40%)、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6] - 发放生育补贴:建议国家层面按孩子数量每月补贴1000-6000元[6] - 完善辅助生殖顶层设计,发放辅助生育补贴券[6]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23 22:14
文:任泽平团队 人口问题既十分重要,又充满争议;既事关国家兴衰,又关系每个人的幸福。 少子化、老 龄化、不婚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在学术界和国家战略层面长期存在不同观 点。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是典型的"灰犀牛",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 重点关注的议题。 在经济学中,人口与资本、技术一起在供给侧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引发经济增速变 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长周期变量,同时,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还在需求侧影响着消费、投资等领 域。 因此,人口研究至关重要。 我们长期以来专注于人口研究,试图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 性的态度,系统客观地对人口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帮助读者厘清逻辑、明晰真相、 看清未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长期以来建言放开生育、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与梁建章、黄文政等老师一起发起成立育娲人口研究这一公益研究机构。 一、中国视角: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变迁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人口周期是指人口经历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及 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个体生命周期的加总成为人口周期,主要表现为生育率下滑、老龄化 加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人口迁 ...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7 22:53
文:任泽平团队 人口问题既十分重要,又充满争议;既事关国家兴衰,又关系每个人的幸福。 少子化、老 龄化、不婚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在学术界和国家战略层面长期存在不同观 点。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是典型的"灰犀牛",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 重点关注的议题。 在经济学中,人口与资本、技术一起在供给侧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引发经济增速变 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长周期变量,同时,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还在需求侧影响着消费、投资等领 域。 因此,人口研究至关重要。 我们长期以来专注于人口研究,试图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 性的态度,系统客观地对人口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帮助读者厘清逻辑、明晰真相、 看清未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长期以来建言放开生育、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与梁建章、黄文政等老师一起发起成立育娲人口研究这一公益研究机构。 少子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比如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储蓄投资率下 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创新创业活力下降、资产估值中枢下行、社会负担加重等。 过去,中 国依靠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红利和高储蓄投资率带来的高资本投入,支撑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 增长。2 ...
大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时代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泽平宏观· 2024-12-15 23:01
文:任泽平团队 人口问题既十分重要,又充满争议;既事关国家兴衰,又关系每个人的幸福。 少子化、老 龄化、不婚化、阶层固化等现象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在学术界和国家战略层面长期存在不同观 点。人口因素是长周期、慢变量,势大力沉,是典型的"灰犀牛",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 重点关注的议题。 在经济学中,人口与资本、技术一起在供给侧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引发经济增速变 动、经济结构转型的长周期变量,同时,人口的数量和结构还在需求侧影响着消费、投资等领 域。 因此,人口研究至关重要。 我们长期以来专注于人口研究,试图以科学家的精神、建设 性的态度,系统客观地对人口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帮助读者厘清逻辑、明晰真相、 看清未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长期以来建言放开生育、鼓励生育、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与梁建章、黄文政等老师一起发起成立育娲人口研究这一公益研究机构。 一、中国视角:少子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口变迁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 人口周期是指人口经历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人口再生产过程及 其引发的经济社会变化。个体生命周期的加总成为人口周期,主要表现为生育率下滑、老龄化 加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人口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