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治理
搜索文档
从AI治谣到用户共建,“网络谣言阻击战”怎么打?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4:51
"重磅新规!老年人购火车票7月1日起可享折扣""震惊!'三无'辣条毒害入侵全国小学".....近年来伴随技术发展,内容创作愈发便利的同时,AI等工具批量 造谣进一步降低了谣言制造门槛,也加剧了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污染。在谣言治理上,能否用AI打败AI? 近日,抖音首次系统披露了平台引入大模型技术治理谣言的"方法论",并宣布上线"AI抖音求真"功能。当用户浏览误导性内容或搜索相关谣言时,"求真 卡"功能可令用户及时获取事件完整信息及辟谣内容。这意味着,短视频平台在谣言治理方面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迈出了关键一步。 "谣言治理是抖音2025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抖音不实信息治理负责人李博在开放日上坦言,在谣言治理智能体的助力下,近一个季度来平台谣言曝光量 下降67%,力求实现对谣言的"发现即管控"。 但这并不意味着谣言会消失,"治理谣言是一场持久战,任重道远。"李博表示,良性的平台辟谣生态构建,不能仅依靠平台自身的技术防御与责任担当, 更需要发动广大用户共建"认知防线"。只有当媒介端乃至每一位信息消费者都积极发声,才能为平台识别和治理谣言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清朗网络打 击谣言,需要媒体、机构、平台,和每一位用户携手共 ...
广东警方启动“百日行动” 严打网络谣言违法犯罪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1:05
广东警方启动"百日行动" 严打网络谣言违法犯罪 中新网广州9月18日电 (记者 方伟彬)广东省公安厅18日发布消息,该省警方组织启动社会面防控"百日 行动",聚焦网络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突出问题,依法严打网络谣言违法犯罪活动,持续整治网络乱象。 据介绍,8月1日行动以来,全省各地公安机关查处了一批在网上编造传播谣言、炒作热点敏感案事件的 违法犯罪人员,有力维护了网上舆论秩序和网络空间安全。 广东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违法犯罪。广东省公安厅 供图 编辑:万可义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2025年8月,广州网民朱某某为吸引眼球,增加网络流量,在广州本地拍摄实景视频后,使用特效技术 制造地震效果,造谣称"西藏8月21日发生6.8级地震致9人死亡",并将捏造的视频发布在某社交平台, 引发网民关注,扰乱社会公共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属地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刑事拘留。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2025年8月,梅州网民曾某某为吸引流量、赚取收益 ...
用AI治理AI,治理谣言平台不妨多些“魔法”
新京报· 2025-09-17 16:13
网络谣言的挑战与特征 - 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传播成为难题,例如网民为博取关注发布不实帖文并被行政拘留 [1] - AI技术降低谣言制造门槛,换脸等技术使谣言更具迷惑性,信息真实性扑朔迷离 [1] - 谣言利用社交平台转发、点赞、评论实现裂变传播,情绪化与猎奇内容加剧扩散 [1] 平台方的技术治理方案 - 平台需秉持技术主义,发挥技术优势加强对不实信息治理 [2] - 抖音平台尝试以AI治理AI,利用大模型语义理解与模式识别能力实时分析海量信息,提升谣言识别准确率和响应速度 [3] - 大模型技术使平台治理化被动为主动,将单例谣言发现处置时效从天单位缩短至小时单位,实现发现即管控 [3] - 平台推出AI抖音求真功能,为用户提供一键查证工具,通过求真卡获知事件完整信息及辟谣内容 [3] 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 - 谣言治理是系统工程,仅靠平台难以根治,因造谣成本低而辟谣需投入大量人力时间专业资源 [4] - 辟谣信息传播常滞后于谣言,且谣言利用先入为主规律,事后辟谣难以完全消除负面影响 [4] - 需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如媒体发挥权威信息源作用,专业机构加强科普与事实核查 [6] -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以增强谣言辨别能力,形成平台、机构、公众协同发力的治理合力 [6]
给生成式内容装上“刹车”,刹住AI谣言歪风
齐鲁晚报· 2025-09-15 08:39
AI技术滥用与网络谣言治理 - AI技术大幅降低造谣门槛 几秒钟即可生成细节饱满且图文并茂的虚假内容 造成公众难辨真伪 [1] - AI编造虚假信息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如"多只小猫被挖眼砍断四肢"谣言 编造者已被依法行政处罚 [1] 网络谣言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 - 动物保护等社会热点话题易成为流量密码 通过激发群体愤怒情绪实现广泛传播 [1] - 谣言纠正过程需消耗大量时间与人力成本 造成公共资源无端浪费 形成"造谣一张嘴 辟谣跑断腿"现象 [1] 网络生态治理多方协作机制 - 相关部门需细化法规制度并创新监管技术 在网络谣言传播初期及时制止 深入追查造谣者及利益链 [2] - 平台需履行主体责任 通过算法对AI生成内容进行审核标记 并对传播账号采取警示限流或封禁措施 [3] - 建立用户举报机制与畅通渠道 使公众参与防止AI谣言传播过程 共同守护网络信息真实性 [3] 媒介素养与技术治理并重 - 公众媒介素养需不断提升 面对未证实信息保持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甄别态度 [2] - 需从思想根源摒弃流量至上错误观念 避免为经济利益违背道德与法律 [2] - 为生成式内容安装刹车机制 推动真相传播速度超越算法扩散速度 [3]
郑州辟谣
证券时报· 2025-09-12 20:19
网络谣言治理 - 郑州网信部门通报多个网络账号发布涉汛情雨情不实信息 包括"团团的世界""在乎在乎的""雨中悠然听风声"等账号使用拼凑剪辑、旧闻翻炒、移花接木、AI技术生成等手段制造虚假内容 [2] - 自媒体账号"竹林雨"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暴雨视频信息博取流量 经网信公安部门联合处置后删除信息 负面影响得到有效控制 [4] - 网信公安部门强化联动打击涉汛期雨情虚假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 持续曝光典型案例以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4]
大相国寺:已报案
第一财经· 2025-08-29 14:40
核心声明内容 - 开封大相国寺否认网络流传的"僧人受伤被赶出寺庙无人照料"言论 经核查该人员非寺院常住僧侣且与寺院无任何关联[3] - 寺院声明所述内容纯属恶意编造 已向属地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声誉和社会秩序[3] - 呼吁公众勿轻信谣言 共同维护网络环境与佛教场所和谐稳定[3] 事件背景与影响 - 虚假信息在部分网络平台传播 对寺院声誉及信众情感造成严重伤害[3] - 寺院强调此类行为扰乱社会秩序 已采取法律手段应对不实信息[3]
造谣某矿泉水为“泡尸水”,云南网警依法查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14:24
事件概述 - 云南临沧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视频造谣某品牌矿泉水为"泡尸水" 声称该厂3月和6月各死亡一人且尸体浸泡在生产用水中 引发消费者恐慌和网络广泛关注[1] - 经企业核查及公安机关核实 该企业自建厂以来从未发生人员死亡事件 生产环节不存在人或动物尸体浸泡情况 确认为虚假信息[1] - 造谣者曹某某系餐饮店经营者 为博眼球吸粉引流故意编造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1] 处理结果 - 公安机关依法对曹某某作出行政处罚 曹某某已公开道歉并表示悔过[1] - 公安机关强调将严厉打击编造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2] 行业影响 - 虚假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 对网络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响[1] - 事件凸显网络谣言对食品饮料行业品牌声誉的潜在破坏力[1]
演唱会期间“28名粉丝失踪”“两名粉丝跳海”?多名造谣者被上海徐汇警方抓获
第一财经· 2025-08-28 22:57
警方执法行动 - 警方抓获多名在演唱会期间编造传播谣言的造谣者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1] - 造谣者编造情节包括女观众被保安猥亵 28名粉丝失踪 女观众被绑架及粉丝跳海等荒诞内容 [1] - 所有造谣者均未实际到场 仅通过家中网络浏览信息后为蹭热度杜撰谣言并在微信圈群传播 [1] 谣言内容与影响 - 谣言引发演唱会观众及家属的广泛担忧 内容涉及刑事犯罪和人身安全等敏感话题 [1] - 传播平台为微信圈群 谣言均属凭空杜撰无事实依据 [1] 警方立场 - 上海警方强调网络非法外之地 将持续依法打击编造传播谣言行为 [1] - 行动目标为维护网络生态秩序 杜绝虚假信息传播 [1]
网传进入云南玉溪城区要收维护费?谣言!专家:此类谣言需多方共同治理
央视新闻· 2025-08-23 07:16
事件概述 - 抖音账号"玉溪《都市传媒》广告公司"发布虚假视频称进入玉溪城区需缴纳200元城镇维护费 500元可终身通行 该视频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和讨论 [3] - 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网安大队核查确认该信息为谣言 并查获发布者李某某 [5][7] - 李某某为蹭旅游热点流量编造谣言 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 相关违规视频已删除 [10][12] 政策法规依据 - 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需面临行政拘留与罚款 [15] - 编造传播政策类虚假信息可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5] 治理机制建议 - 平台需对涉及监管机构及国家政策的内容设置严格审查与应急处置流程 [17] - 政府部门应及时辟谣澄清 平台应通过算法推荐增加辟谣信息推送比例 [17] - 社会公众应关注信息发布主体权威性 通过政府服务热线核实信息真伪 [19] 城市旅游现状 - 玉溪市拥有抚仙湖 哀牢山等国家级景区和生态文化资源 是热门旅游城市 [1] - 仅部分特定景区需购票进入 大多数古街区不收费 不存在进城收费政策 [9]
翻炒医保旧谣、谎报地震预警……网信、公安严打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22:05
网络谣言主要领域 - 7月网络谣言集中在公共政策、突发事件和社会民生领域 使用AI合成不实图片视频误导公众[1] - 假冒权威和凭空捏造手段突出 包括翻炒医保个人账户取消旧谣和歪曲医保改革真实内涵[1] - 编造海南电动自行车充电不能过夜等奇葩规定 以新规话术扰乱交通管理秩序[1] 虚假警情与灾害谣言 - 出现模仿蓝底白字格式的虚假警情通报 包括昆明驾车撞人案131人死亡和杭州自来水接入粪水等恶性案件[2] - 伪造专家聊天截图谎报广东将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预警 公然捏造地震预测信息[2] - 借高温洪涝灾害编造安徽淮北山东泰安多人因高温死亡及重庆大暴雨致15人死亡4人失踪等不实信息[2] 商业与市场扰乱行为 - 暑期旅游旺季和农产品收获季期间 自媒体商家编造文旅及农产类谣言干扰市场秩序[2] - 违规使用人民大会堂建筑图片标识和名称 仿冒账号非法售卖倒卖参观门票[2] - 剪辑发布江苏无锡阳山水蜜桃断崖式跌价大量滞销谣言视频 借机兜售假冒产品恶意营销[2] 专项整治行动与处置结果 -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整治自媒体发布不实信息专项行动 重点整治恶意蹭炒和歪曲事实等问题[3] - 网信部门依法处置假冒仿冒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账号3008个[3] - 公安机关严厉查处传播虚假警情通报和地震预测等造谣传谣者 均已被依法处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