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谣言
icon
搜索文档
当谣言搭上“AI”的东风
36氪· 2025-06-12 17:09
AI标识制度的技术潜力与治理挑战 - AI标识制度展现出积极的技术潜力,可作为内容治理链条的重要前端支点,但仍存在技术短板需与现有治理体系协同[1] - 2024年国内AI风险舆情案例中超过1/5与AI造谣有关,2025年涉AI谣言如"西藏定日县地震"等频繁引发舆论关注[1][2] - AI合成换脸用于虚假宣传案件频发,如冒充明星带货、杜撰非遗传承人等违法牟利行为[3][4] AI生成内容放大治理难题的三大特征 - "更易":生成高度真实感内容门槛降低,中部某省村民通过AI模型批量生成热点文章获取流量收益[5] - "更多":技术实现虚假信息工业化生产,如"医疗泰斗客死他乡"谣言通过500账号矩阵日均产出1万条[2] - "更真":多模态信息增强迷惑性,如"西安市鄠邑区地下出热水"谣言因细节丰富难以辨别[6] AI标识制度的双重机制与责任体系 - 建立"显式标识+隐式标识"双重机制,显式标识降低内容可信度,隐式标识嵌入元数据实现机器识别[3] - 责任主体覆盖生成合成服务提供者、传播平台及用户全链条,生成平台需添加元数据标识,传播平台需核验标识[3] - 显式标识适用范围限定于易引起混淆误认的领域,避免过度标识导致信息过载[5] AI标识的理论效能与实践局限 - 隐式标识可将治理关口前移至生成阶段,提升识别效率应对"低门槛""大批量"挑战[4] - PNAS Nexus研究显示4976名受试者对标注"AI生成"的新闻标题信任度降低,分享意愿下降[8] - 技术存在"易规避"(开源模型水印可移除)、"易伪造"(模仿水印嵌入)、"易误判"(传统算法误判率高达100%)三大短板[9][12][13] AI标识与现有治理体系的协同路径 - 标识制度应聚焦高风险领域(谣言、虚假宣传),与举报删除、黑名单等现有措施协同[8] - 对低风险领域(B端应用、数据合成等)可探索多元治理路径,参考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豁免条款[9] - 传播平台标识检测成本高于生成平台,需在责任界定中保持包容性,美国加州和欧盟法案均未强制传播平台担责[9]
当谣言搭上“AI”的东风
腾讯研究院· 2025-06-12 16:22
AI标识制度的治理价值与挑战 核心观点 - AI标识制度作为应对AI生成虚假信息"更多更真"挑战的前端治理工具,具有提升识别效率与用户警觉的技术潜力,但存在易规避、伪造及误判等局限性,需与现有内容治理体系协同[1][3][10] 分章节总结 一、AI新技术与治理老难题 - **更易**:AI大幅降低虚假内容生成门槛,非专业用户可通过粘贴关键词生成高真实感文章牟利[3] - **更多**:技术实现虚假信息批量化生产,如"医疗泰斗客死他乡"谣言通过500账号矩阵日均产出1万条[3] - **更真**:多模态细节增强迷惑性,如"西安市鄠邑区地下出热水"谣言因包含视觉要素难以辨别[3] 二、AI标识的治理价值与自身局限 (一)理论优势 - **隐式标识**:通过元数据嵌入实现早期识别,提升对"低门槛""大批量"内容的治理效率[6] - **显式标识**:研究显示标注"AI生成"可使4976名受试者对内容的信任度下降,分享意愿降低[6] - **适用范围限定**:聚焦易引发混淆误认的高风险领域,避免过度标识导致信息过载[7] (二)实践局限 - **技术短板**:开源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水印可被移除,攻击者可伪造或规避标识[8][9] - **误判风险**:传统文本检测方法误判《滕王阁序》为"AI率100%",技术改进无法完全消除误差[9] - **成本挑战**:嵌套水印验证所需计算资源可能超过生成成本,检测过程效率低下[9] 三、AI标识的优化应用路径 - **体系协同**:将标识作为现有治理体系的补充工具,重点防范谣言、虚假宣传等高风险场景[11][12] - **责任划分**:生成平台需承担主要标识责任,传播平台检测难度较高需包容性治理[14] - **风险分级**:对低风险领域(如B端数据合成)采取豁免政策,与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理念一致[13] 行业影响与数据参考 - **舆情案例**:2024年国内50个AI风险案例中,超1/5(20%)涉及AI造谣[1] - **技术应用**:广告素材生产、教育培训方案等领域正从"千人千面"向"一人千面"升级[7] - **法律基础**:《民法典》《广告法》等为AI内容违法行为提供执法依据[12]
多管齐下加强资本市场AI谣言治理
证券日报· 2025-06-09 01:15
近日,上海警方侦破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损害企业权益案,抓获8名犯罪嫌疑 人。据悉,该团伙利用AI"洗稿",杜撰涉霸王茶姬的不实文章,以此博流量、涨粉丝进而获取广告收 益。 近年来,AI大模型技术不断突破,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AI大模型生动真实的模仿能力,也让 其成为资本市场虚假"小作文"的推手。造谣者利用AI生成谣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AI软件生成不 实图文、研报等,在网上进行传播;二是通过"语料污染",让AI"说谎",如DeepSeek爆火后,造谣者通 过批量发布虚假信息,污染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再利用AI问答截图上网传播,形成"谣言—AI回答— 更多谣言"的虚假信息闭环传播。 从造谣目的来看,有的是利用谣言博取流量,有的则可能涉嫌操纵市场。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些谣言 不仅会误导投资者决策判断,扰乱资本市场秩序,引发信任危机,还可能影响企业经营,损害企业利益 和声誉。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受不实信息影响,霸王茶姬部分区域门店单日营业额同比下降超20%。 因此,多措并举加强对AI谣言的治理,对于减少市场异常波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开 和公平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完 ...
热搜爆了!刚刚,陈奕迅发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23:08
5月1 9日一整天,网友都在坐等陈奕迅出面,辟谣某自媒体发布的"陈奕迅离世"消息。尽管有 多位与陈奕迅曾有工作交集的人士出面澄清,但网友们只想等Ea s o n亲自出马。 5 月 1 9 日 晚 , 陈 奕 迅 个 人 社 交 账 号 终 于 更 新 , 他 以 一 张 美 食 图 片 和 幽 默 配 文 " 复 活 后 先 吃 肉",轻松辟谣。 消息瞬间引爆微博热搜。 在陈奕迅微博超话,大批网友都在如释重负地转发这张"复活图"。有粉丝谴责造谣者,有粉 丝被幽默到了,也有粉丝表示安心后爆哭。 据 极 目 新 闻 报 道 , 有 知 情 人 提 到 , 其 实 昨 天 晚 上 Ea s o n 团 队 就 有 开 会 商 讨 , 后 来 决 定 " 不 回 应": "不想给这些人增加流量。" 但也许是鉴于今日虽有澄清但谣言愈演愈烈,陈奕迅只能 亲自回应了。 据南方+此前同时向陈奕迅唱片公司环球音乐求证,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是 "非常无聊的造 谣" 。 "陈奕迅去世"源头视频为A I造谣 据南方+客户端报道,5月1 8日晚,一则"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不幸离世"的消息在短视频平台 上疯传,引发关注。 5月1 9日凌晨 ...
“陈奕迅去世”系假新闻!源头视频为AI造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9 16:50
据南方+客户端报道,5月1 8日晚,一则"陈奕迅因新冠并发症不幸离世"的消息在短视频平台 上疯传,引发关注。 叶晓粤表示,自己通过微信直接向陈奕迅助手求证,虽然不方便传播聊天截图,但可以确定 的是陈奕迅本人身体并无大碍," e a s o n老师现在人好好的!" 5月1 9日凌晨,曾在《中国新歌声第二季》中成为陈奕迅战队成员的歌手叶晓粤发文,表示已 联系上陈奕迅助理,确认"陈奕迅去世"为假新闻。 南方+记者查询后发现,"陈奕迅去世"的谣言源头是Yo uTu b e账号"台山TV"发布的一则长达9 分2 7秒的视频,但视频内容基本为拼接陈奕迅旧照片+粤语AI配音,并无任何有效信息。 视频还称"陈奕迅1 6日凌晨已在高雄去世,台湾'疾病管理处'已发布消息",但网友登上"疾病 管理处"官网查询,并无相关消息。而"高雄大批歌迷赶往哀悼",亦是编故事。 南方+记者同时向陈奕迅唱片公司环球音乐求证,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是"非常无聊的造谣"。尽 管陈奕迅本人还未亲自向歌迷报平安,但歌迷们无需担心。 5月1 5日,陈奕迅Fe a r a n d Dr e ams 巡回演唱会官方微博发布延期公告,表示陈奕迅1 4日晚突 感身体不适 ...
“顶流明星在澳门输了10亿”系AI捏造!造谣者被行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4 09:51
AI谣言治理与平台应对 - 网民徐某强利用AI生成"顶流明星澳门输10亿"谣言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被行政拘留8日[1][2] - 微博3月11日启动AI内容治理,重点领域包括社会民生/突发事件/科普医疗/个人权益,对未标识AI内容采取打标/限流/封号等措施[4] - 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B站等六大社交平台均已要求用户声明AI生成内容[6] - 今日头条去年打压93万条低质AI内容,处罚3万个违规账号,AI内容典型特征为空洞/矛盾[7] - AI内容农场产业链曝光:西安案件日均生成19万篇流向6000账号,南昌MCN机构日生成4000-7000篇[8] AI内容生产成本与监管 - 国产大模型API生成单篇文章成本仅0.00138元,1分钱可生产7篇文章[8] - 2023年8月实施的《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标识[9] - 2024年9月《AI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拟要求平台添加明显AI标识[10] - 网信办2025年"清朗"行动将重点整治AI技术滥用,强化内容标识[10] AI技术滥用风险 - AI换脸/拟声技术成为违法重灾区,雷军本人称是受害者[11][12] - 雷军两会提案呼吁加强AI换脸拟声治理,建议提前立法防范风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