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一体

搜索文档
如何定位国产智驾芯片的终局价值?
钛媒体APP· 2025-05-16 10:50
汽车E/E架构变革 - 传统E/E架构被形容为"拼凑的老爷车",而特斯拉引领的集中式架构使汽车转变为智能终端,车企掌握软件研发权后能力圈从供应链整合扩展到核心功能定义[1] - 软硬一体适配成为车企自研芯片的核心动机,目标是通过微笑曲线两端(芯片+算法)获取高利润[1] - 比亚迪推动的"智驾平权"浪潮为车企和供应商创造历史性机遇,城市NOA预计2026年普及[2][3] 智驾芯片竞争格局 - 英伟达Orin-X占据45.4%市场份额,其GPGPU架构通用性强,2024年装机量份额达39.8%[4] - 国产芯片快速追赶:地平线J6P和黑芝麻A2000已具备与英伟达Thor X竞争能力,量产验证时间差缩短至2-3年[5][6] - 国产芯片采用ASIC架构(含NPU),效率优于英伟达GPGPU,特斯拉HW3.0有效算力达300+ TOPS,相当于通用GPU的3倍性能[8][9] 芯片研发与成本结构 - 芯片开发周期需3-5年(英伟达Orin 3年/地平线J6 4年/蔚来神玑 5年),规模经济需满足50万片自供销量[10][11] - 5nm芯片单芯总成本达3915元,远高于14nm的894元,理想销量达标但自研进度落后蔚来/小鹏[12] - 国产芯片受益于"国产芯+算法供应商+Tier1+车企"合作模式,成为主流选择[8] 软硬一体化趋势 - 特斯拉FSD芯片NPU实现稀疏卷积计算,比通用芯片效率高30%,其Dojo编译器减少5-10%算力开销[13][14] - 智驾系统竞争力依赖数据+算力,特斯拉拥有200万FSD车辆数据,华为/理想/蔚来分别达50万/87万/55.8万用户[15] - 头部车企智驾团队超1000人,开发需跨部门协同,第三方供应商在成本方面具备优势(如比亚迪智驾硬件成本<5000元)[14][16] 车企战略动态 - 头部车企采用"自研+外采"双路径,比亚迪基于地平线J6M开发自研算法,小米/极氪暂未启动芯片自研[17] - 第三方供应商仍有机会通过性能迭代和服务优化参与竞争,成本因素持续影响车企决策[17]
消失的“智驾”?Momenta曹旭东:监管收紧让良币驱逐劣币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4-22 10:13
行业监管与规范 - 工信部和行业协会近期出手遏制智驾行业夸大和虚假宣传辅助驾驶,要求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1] - 相关会议要求规范术语名词,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等宽泛表述,规范术语应为组合辅助驾驶,如L2辅助驾驶 [1] - 在工信部会议之后,"智驾"一词在车企和行业发布会中消失,被辅助驾驶或城区辅助驾驶取代,有企业赶在上海车展前连夜修改宣发PPT [1]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出倡议,推动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产品安全推广应用,规范营销宣传行为,杜绝虚假宣传与过度营销 [2] 企业动态与战略调整 - 上汽通用汽车旗下别克品牌与Momenta共同开发的方案命名为"城区辅助驾驶方案" [2] - 具备L4级智驾业务的企业在发布会前临时将"智驾"二字删除,替换为公司战略名词 [2] - Momenta CEO曹旭东认为监管收紧后将逐渐制定辅助驾驶安全标准,建立良币驱逐劣币的发展趋势 [2] 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 智驾行业目前处于淘汰赛中,预计将持续一到两年,到2027年后剩下的玩家不会特别多 [2] - 智驾行业具有很强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全球范围内终局可能仅剩三四家,中国因技术、产品、交付、价格优势可能占2~3家 [2] - 曹旭东预测中国智驾第一名大概率将成为全球第一名 [2] 技术路径与发展方向 - 地平线、黑芝麻等国内头部智驾企业采用软硬一体的技术方案 [3] - Momenta CEO认为软硬一体方向正确,智驾芯片上只有一个超级应用即自动驾驶,软硬结合将带来极致体验、成本和价格 [3] - Momenta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公布更多相关信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