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一体
搜索文档
深度|解码具身智能下半场的价值标尺,中国需要Figure吗?
Z Potentials· 2025-11-22 11:21
引言: 2025年11月13日,一则消息在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引发高度关注:星动纪元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领投方是来自全球顶级的汽车制造巨头吉利汽车的吉利资 本。据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这笔投资是吉利资本在中国具身智能领域继宇树后的再次出手,更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对该赛道的最大单笔投资。 对于熟悉具身智能赛道的资深观察者而言,这一事件的信号意义远超资金本身。当最严苛、最追求规模化与稳定性的产业力量 —— 汽车工业,开始用真金 白银为具身智能的终极路径投票时,它们到底在选择什么? 01 产业资本的 " 选择 " :为何 " 软硬一体 " 的权重正在增加? 在产业资本大举入局之前,具身智能的早期投资版图主要由 科技风投和平台巨头 主导,并一度在两条看似并行的路线间摇摆: 然而,这两条路径对于真正的工业生产而言,都只是 " 解决方案 " 的一部分。科技风投赌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平台未来,而早期应用方则急于解决某个单一 环节的效率问题。 当真正的产业主力 —— 追求极致规模、成本与稳定性的汽车、高端制造等产业资本开始亲自下场时,游戏规则改变了。 从 从Figure在2025年9月获得宝马 等产业方加持,以390亿美元估值完成超10亿 ...
解析科大讯飞:把AI做成懂你的那一个
第一财经· 2025-11-14 19:0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全球AI产业进入红利兑现期,中美发展路径出现分化,中国AI企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商业化道路[4][5] - 科大讯飞提出“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的四维战略,作为AI商业化的中国答案[5][6][49] - 公司通过全国产算力训练大模型、深耕垂直行业、聚焦G端和B端市场,实现盈利增长,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扮演“压舱石”角色[10][16][45][48] 科大讯飞的“四维战略” - **自主可控**:讯飞星火X1.5大模型基于华为昇腾910B芯片训练,训练效率从仅为英伟达A800的30%提升至93%,攻克MoE模型全链路训练效率难题[10] - **软硬一体**: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创新,例如讯飞办公本X5在5米距离高噪环境下语音识别准确率突出,与奇瑞合作的车载音响系统100%国产化[14][15] - **行业纵深**:在教育领域创立三级错因体系覆盖4000多个错因标签,在医疗领域智医助理覆盖近半中国县级医院,辅助诊断超11亿次[17][19][22] - **个性化**:星火X1.5具备个性化记忆能力,仅需一句录音即可复刻音色,新发布的“AI星朋友”周均使用次数达9.8次,月活率56%[24][25][27][28] 大模型“项目制”的商业化价值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中标108个项目,金额达9.36亿元,超过第2至6名总和,在招投标市场优势扩大[10][31] - 软件及相关服务在项目报价中占比提升,例如“婺城数智未来”项目软件服务报价占比约57%,表明客户从“买盒子”转向“买结果”[33][35] - 央国企项目具有高门槛和示范效应,形成护城河,软件持续服务模式的毛利率有望提升至50%以上[35][36] 平台化与生态建设 - 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数新增超200万,总数达968万,接近千万级别,智能硬件开发者增长102%[38] - 发布原生支持RPA的智能体平台Astron,提供8大开箱即用的行业智能体,实现端到端业务自动化[39] - 海外策略配合“一带一路”,为主权国家提供“主权大模型”,星火X1.5支持130多种语言,覆盖东盟十国全部语种[40] 中国式AI与硅谷模式的对比 - 硅谷模式追求AGI,依赖英伟达GPU,服务全球C端用户,而中国式AI聚焦垂直行业,基于全国产算力,服务G端和B端市场[43] - 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经营性现金流增长25,通过私有化部署确保数据安全,满足央国企核心需求[16][43][44] - 公司定位为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托底”者,在芯片禁运背景下保障中国AI产业安全,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创造实际价值[45][46][47]
解析科大讯飞:把AI做成懂你的那一个
第一财经· 2025-11-14 18:3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AI产业进入红利兑现期,中美发展路径出现分化,中国AI企业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商业化道路,而非追求AGI的宏大叙事 [3] - 科大讯飞提出以“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为核心的“四维战略”,作为AI商业化的“中国答案” [3][4][44][48] - 在地缘政治和芯片禁运背景下,公司通过全国产算力实现大模型训练,为中国的AI国家战略提供“托底”保障 [9][45][46][47] 技术战略与能力 - **自主可控**:讯飞星火X1是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首个中国主流通用大模型,其升级版X1.5在华为昇腾910B芯片上完成训练,训练效率从仅为英伟达A800的30%提升至93% [4][6] - **软硬一体**:公司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自主创新,例如讯飞办公本X5在5米距离高噪环境下语音识别准确率突出,车载音响系统100%国产化并打破进口品牌垄断 [11][12] - **技术突破**:星火X1.5在参数量小一倍的情况下,代码和数学能力对标GPT-5(high),多语言能力覆盖超过130种语言 [8][38] 商业化进展与财务表现 - **市场领先**:2024年公司以91个中标项目、9.36亿元中标金额位居大模型招投标市场榜首;2025年前三季度中标项目增至108个,中标金额达9.36亿元,优势进一步扩大 [8][29] - **盈利质量提升**:2025年Q3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02%,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76%,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25%,表明业务质量改善,尽管营收仅增长10% [15] - **项目制价值**:在“婺城数智未来”项目中,软件及相关服务报价占比约57%,超过硬件,显示客户正从“买盒子”转向“买结果”,商业模式向高毛利的持续服务转变 [32][35] 行业应用与纵深 - **教育领域**:创立三级错因体系,包含4000多个错因标签,并通过软硬件一体化产品(如星火智能批阅机、AI黑板)赋能教学,实现精准教学与学情分析 [16] - **医疗领域**:讯飞智医助理已为4.9亿份电子病历提供11亿次辅助诊断,覆盖病种从2000种拓展至2500种,首诊合理度从95%提升至98%,并已在全国超过800个县区使用 [17][23] - **行业壁垒**: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多年的数据积累和与三甲医院、政府部门等的深度合作关系,这些场景理解和客户关系是其他AI公司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 [23][36] 生态建设与海外拓展 - **开发者生态**:讯飞开放平台近一年新增开发者超200万,总数达968万,其中智能硬件开发者增长102%,大模型企业开发者增长125% [37] - **平台化发展**:发布原生支持RPA的智能体平台Astron,通过Agent+RPA组合实现端到端业务自动化,并提供8大开箱即用的行业智能体模板 [37] - **海外策略**: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为塞尔维亚、委内瑞拉等国提供“主权大模型”,讯飞星火X1.5支持130多种语言,覆盖东盟十国全部语种,目标是建立中国AI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的影响力 [38] 中美AI发展模式对比 - **硅谷模式**:以OpenAI为代表,追求AGI,依赖英伟达GPU,商业模式为烧VC钱且暂无盈利路径,服务全球C端用户 [41][43] - **中国式AI**:以科大讯飞为代表,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基于全国产算力,商业模式为政府订单+企业服务且已盈利,深耕教育、医疗、政务等垂直行业,服务中国G端和B端市场 [41][42][48]
从一台批阅机开始: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的具象时刻
经济观察报· 2025-11-14 17:21
公司战略与路径 - 公司战略路径概括为“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个性化”四个方向[1] - “自主可控”体现在完成对国产算力平台的深度适配,将长思维链训练效率从30%提升至84%,并基于国产昇腾算力体系训练模型[4] - “软硬一体”策略通过将语音、翻译、会议、教育等能力嵌入具体设备,让算法在物理世界中有实体[5] - 公司通过构建开放技术生态,向全球开发者开放872项AI能力,聚集近962万开发者团队、超过368万款应用,覆盖终端设备超42亿台[12] 技术进展与产品创新 - 发布深度推理大模型“星火X1.5”,总参数量2930亿、激活参数300亿,推理效率较前代提升一倍,支持130多种语言[4] - 推出全球首个非自回归语音架构,能够并行输出整段文本,相比传统方式效率提升16%,推理成本下降超过5倍[4] - 软硬一体产品包括智能办公本八麦阵列、翻译耳机、同传麦克风以及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数字人导览“小飞”[5] - 星火智能批阅机可将教师批改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并自动生成班级学情图谱[1] 行业应用与落地 - “人工智能+”行动旨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推动其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2] - 在教育领域,AI教师“晓悦”可根据学生情绪与进度反馈互动,公司在新加坡与教育部合作推出iMTL项目,为约60万师生提供服务[8] - 在医疗领域,讯飞智医助理覆盖801个区县,“讯飞晓医”APP能解析99%的医学报告,生成170项细分标签的健康画像,已完成超1.6亿次AI健康咨询,用户满意度达98%[9] - 在出行领域,公司与奇瑞合作的智能座舱具备实时翻译、多语音识别等功能,车内两千余项原子化控制能力覆盖娱乐、支付、健康监测[9] 经营业绩与市场地位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0.78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增长逾200%;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8.95亿元[12] - AI学习机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80%,连续四年稳居高端市场第一[13] - 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公司以60个项目、5.45亿元中标额稳居行业首位,连续五个季度蝉联“标王”[13] - 公司增长归因于结构优化,主动压缩高定制、低毛利、回款周期长的政务项目,集中资源于商业化效率更高的领域[12]
AI迎来“红利检验”时刻
中国经营报· 2025-11-14 10:56
公司战略与核心观点 - 公司提出“更懂你的AI”战略,旨在构建开放的多语言大模型应用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办公等领域的普惠共享 [2] - 公司认为大模型时代正从“红利呼之欲出”进入“红利兑现时刻”,“更懂你的AI”是重塑产业形态、定义未来的核心力量 [3][4] - 该战略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人类站在AI的肩膀上释放独特价值,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17] 技术能力与突破 - 正式发布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5,推理效率相比X1提升100%,实现翻倍 [7] - 星火X1.5采用MoE架构,总参数量293B,激活参数量30B,其六大核心能力全面对标国际主流 [7] - 该模型在高考数学测试中取得147分(满分150分)的成绩,优于大部分模型 [7] - 公司攻克了通用大模型国产算力训练的两大难题:将长思维链强化学习训练效率从30%提升至84%以上,并大幅提升MoE模型全链路训练效率 [8] - 讯飞星火是中国主流大模型中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通用大模型 [10] - 公司强调自主可控是技术基石,关乎技术安全和产业发展主导权 [10] 产品与应用场景 - 在教育领域,星火智能批阅机一分钟可扫描50份作业并完成带错因分析的批改,AI黑板实现传统板书与大屏动态交互,AI学习机提供精准一对一辅导 [3] - 在医疗领域,讯飞晓医APP能系统评估用户身体状况并输出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智医助理医院版1.0提供辅助诊疗等四大核心功能,可减少病历书写时间 [3][16] - 在办公领域,AI员工在招投标、法务、文书写作等环节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办公从效率提升迈向价值重构 [4] - 公司推出业界首个软硬一体同传麦克风,实现实时同传翻译,语音播报首响时延在2秒以内,支持10种语言免切换自动翻译 [16] - 数字人导览“小飞”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可进行远场识别、3D视觉感知、多人主动交互等 [13] 市场地位与生态建设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在央国企大模型公开招标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其中标额超过第二名和第五名的总和 [11] - 讯飞开放平台近一年新增开发者超200万,总数达968万,其中智能硬件开发者增长102%,大模型企业开发者增长125% [18] - 公司启动“星火点亮全球”计划,旨在与全球伙伴在技术、产业、教育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建AI新生态 [20] - 公司通过“培育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汇聚一个生态”的模式,助力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评价跃居全国第5位 [20]
讯飞星火X1.5发布,讯飞办公本X5焕新升级:软硬一体让AI更懂你
新浪财经· 2025-11-10 14:39
核心观点 - 公司发布讯飞星火大模型全新升级版本X1 5及系列AI产品 标志着AI产业从红利呼之欲出迈入红利兑现时刻 [1] - AI落地具备四大关键核心 自主可控 软硬一体 行业纵深 个性化 [1] - 公司致力于让AI更懂用户 从技术工具转变为与人协同创造的智慧体 [9] 技术升级与性能提升 - 讯飞星火X1 5采用MoE架构 在全国产算力平台上实现推理效率相比X1版本提升100% [3] - 模型在语言理解 文本生成 知识问答 逻辑推理 数学与代码六大能力全面对标国际主流大模型 [3] - 通过强化长思维链训练和全链路算力优化 夯实自主可控能力 [3] - 讯飞办公本X5搭载8核CPU与9TOPS NPU算力 结合自研GPU快刷算法 实现综合性能提升50%以上 [6] 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 公司发布AI+麦克风阵列 AI+扬声器阵列 AI+摄像头阵列等一系列软硬一体解决方案 [3] - 讯飞智能办公本X5是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中的代表性终端 也是办公场景中星火能力的载体 [3] - X5首创上4下4环麦克风大阵列 搭载360°声源定位与智能降噪技术 在高分贝环境及不同距离的识别转写效果远超iPhone 17 Pro [4] - 基于星火X1 5 X5能自动区分发言人 识别会议主题 提取关键观点 并生成结构化AI纪要与待办事项 [4] 自主可控与数据安全 - 公司长期坚持自主可控核心战略 从国产算力底座 操作系统调优到芯片级定制化能力构建安全可信的AI生态 [6] - 讯飞办公本X5是全球首款搭载本地大模型的墨水屏办公终端 实现端侧部署星火大模型的突破 [6] - X5确保用户在无网或涉密场景下使用核心AI能力 所有计算与存储均在本地进行 实现隐私数据零上云 [6] 全球化市场表现 - 以AINOTE2为代表的产品已覆盖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及中东市场 [7] - 产品在全球众筹平台Kickstarter创下同品类销售数量第一 [7] - 在日本众筹平台MAKUAKE创下3C数码品类历史销售数量与金额双第一纪录 [7] - 公司未来将以软硬一体创新体系为基石 让中国AI产品在全球展现更懂你的智能体验 [7]
「AI新世代」国内生成式AI用户规模超5亿,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谈如何兑现AI红利
华夏时报· 2025-11-07 21:12
公司核心战略 - 董事长提出兑现AI红利的四大关键核心: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纵深和个性化 [2] - 公司凭借国产算力和软硬一体等策略享受AI红利,今年前三季度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数量和金额在行业中均排名第一 [2] - 公司推出全栈自主可控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5,在模型参数小一倍情况下综合性能对标国际主流大模型,整体性能达到GPT-5的95%以上 [3] - 公司坚持全国产算力路线,其星火大模型是唯一基于全国产算力训练的中国主流通用大模型 [3][4] - 公司采用软硬一体产品策略,发布融合AI与多种阵列的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 [5] - 软硬一体策略支撑硬件产品销售,2024年翻译机销量同比增长30%,AI录音笔连续七年蝉联电商平台销售额第一 [5] 技术与运营进展 - 在自主可控算力平台上攻克两大技术难题:长思维链强化学习训练效率从30%提升至84%以上,MoE模型全链路训练效率大幅提升 [3] - 公司与华为等合作打造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讯飞星火X1.5仅需1台昇腾标配服务器即可部署 [3] - 大模型技术已深入公司各硬件产品,行业纵深应用覆盖教育、医疗、汽车、办公及情感陪伴等领域 [6] - 公司展示个性化应用,数字人导览可实现多人自然对话并首发百变声音复刻 [6] 财务表现与运营特征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0.78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上涨202.4% [7]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金额为5.45亿元,是第二名至第五名总和的1.88倍 [7] - 公司财报呈现显著季节性特征,主要因客户多为政府与事业单位,项目上半年规划论证、年中或下半年实施,导致上半年亏损、下半年盈利 [2][7][8] - 以2024年为例,各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亿元、-1亿元、5696万元和9亿元 [7] - 2025年前两季度公司仍处亏损,一季度亏损1.93亿元,二季度亏损约4600万元,但亏损额较去年同期明显收窄 [7] - 公司应收账款高企,2025年三季度末达到159.13亿元,对企业造成较大现金流压力 [8] 行业背景与专家观点 - 到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较去年12月的2.49亿实现迅猛增长 [3] - 专家认为公司的国产化布局响应国家战略安全需求并着眼于巨大市场潜力,突破挑战后可转化为独特竞争优势并构筑护城河 [5] - 专家指出在AI时代,硬件、软件或垂直业务若跟不上大模型潮流将无法适应新商业模式 [6]
全国产算力托底、告别 AI 内卷,科大讯飞如何让每个人站在 AI 肩膀上?
AI前线· 2025-11-07 14:41
AI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机遇 - 中国AI用户应用规模从2024年底的2.49亿增长至2025年6月底的5.1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100% [2] - 2025年上半年新诞生的54家独角兽企业中,AI公司占比达到57% [2] - 未来五年,AI将取代900万个岗位,但同时会催生1100万个新岗位 [2] - 公司联合300多家单位在数十个重要岗位进行AI化改造,覆盖十多个不同领域 [2] 公司AI技术能力与产品突破 - 公司发布基于全国产算力的讯飞星火X1.5深度推理大模型,采用MoE架构,总参数量293B,激活参数量30B [10] - 星火X1.5在模型参数小一倍的情况下,综合性能对标国际主流大模型,多语言能力支持130+种语言,整体性能达到GPT-5的95%以上 [10] - 在国产算力平台适配率已达84%,对国外技术的替代率从2025年3月的30%提升至93% [7] - 公司是唯一基于国产训练的主流大模型,使用成熟英伟达芯片效率可提升3-4倍 [9] 垂直领域应用成果 - 医疗大模型在权威评测中取得突破,专科AI诊疗能力首次达到等级医院主任级医师水平 [12] - "智医助理"系统在全国超7.7万家基层医疗机构形成数据飞轮,赋能后诊断合理率从87%提升至96%,病历书写时间减半 [12] - 教育大模型实现分步骤批改,首创包含3大类、3层级、4000+维度的"三级错因体系",错因诊断水平超过普通老师 [13] - "招投标助手"在国家能源集团一年处理约18万单项目,准确率高达97%,节省直接费用达1.7亿元 [3] 软硬件一体化创新 - 实现全国产平台上的软硬一体融合,发布融合AI与麦克风阵列、扬声器阵列、摄像头阵列的解决方案 [14] - 智能办公本X5采用上4下4环八麦克风阵列,远场高噪环境下实测效果远超iPhone 17 Pro [15] - AI翻译耳机在复杂噪声环境下识别准确率达97.1%,双屏翻译机2.0在90dB工厂轰鸣声中实现98.69%识别率 [15] - 智能座舱音响方案iFLYSOUND已在19家车企量产落地,出货超100万台 [17] 个性化交互与开发者生态 - 业界首发"百变声音复刻"功能,仅需一句录音即可复刻任意音色 [19] - 发布"AI星朋友"成长伙伴,拥有自然度4.35MOS的高保真声音克隆和超过160种人设模型 [25] - 2025年AI开发者大赛吸引来自17个国家的36,898个团队参加,涌现4,622个垂类智能体 [22] - 开放平台开发者总数达968万,近一年新增200万,其中大模型企业开发者增长125% [22] AI产业发展核心方向 - AI产业红利兑现需要四大核心突破方向:自主可控、软硬一体、行业理解和个性化适配 [5] - 推动AI从虚拟能力向真实场景落地,解决自然交互与真实场景深度结合的挑战 [4] - 发布首个原生支持RPA的智能体平台Astron,将Agent与RPA结合,提供八大行业智能体 [20]
千里智驾的软硬一体
自动驾驶之心· 2025-10-17 08:03
千里智驾与爱芯元智的潜在合作 - 千里智驾可能与爱芯元智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进行合作,实现芯片与算法的匹配 [7] - 合作旨在弥补千里智驾在软硬一体化布局上的关键环节 [7] - 千里智驾已完成对极氪智驾团队和迈驰智行团队的合并,算法布局初步成型 [7]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与竞争格局 - 行业正为下一代软硬件大迭代做准备,目标直指L3级自动驾驶和Robotaxi [7][8] - 下一代智能驾驶芯片算力目标达几千TOPS,相比现有城区方案算力翻了几倍 [8] - 为控制L3量产上车的昂贵成本,业界可能采用ASIC或DSA模式以替代通用芯片 [8] - 华为被视为T0级玩家,其软硬一体交付模式是行业重要参照 [7] - 头部智驾公司如Momenta也在推进自研芯片 [7] L2+与高阶自动驾驶的商业价值对比 - L2+阶段被视为“前哨战”,商业价值未完全释放,一套智驾系统售价仅几千至一万元 [8] - L3和Robotaxi被视作“大决战”,其带来的商业价值将是颠覆性的,可能催生千亿美金估值的智驾公司 [8] 合作对爱芯元智的战略意义 - 合作若落地,将使爱芯元智获得进入高阶智驾领域的门票 [9] - 爱芯元智过去几年凭借性价比在中低阶智驾市场已取得一定份额 [9] - 千里智驾背后有吉利作为超大客户,为爱芯元智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会 [9]
Altman与iPhone之父的神秘AI设备陷入瓶颈:算力、人格设计成最大难题
华尔街见闻· 2025-10-05 19:14
项目概述与愿景 - 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与前苹果首席设计师Jony Ive合作,旨在打造一款能重塑人机交互的无屏幕人工智能设备 [1] - 该设备被构想为掌上大小、无屏幕、能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感知世界、并以自然语言与人交流的下一代AI伴侣 [1] - 设备将始终在线,持续采集用户的视觉与听觉信息以构建个性化的AI记忆,目标是超越Echo或Siri,成为真正理解用户的AI朋友 [2] 项目进展与挑战 - 原计划于明年推出的设备项目,目前因算力短缺、软件瓶颈及AI性格难以界定等问题而进展受阻 [1] - 项目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算力短缺,OpenAI目前仍在为维持ChatGPT的计算需求而苦苦支撑,难以支持一款全天候运行的消费级AI设备 [3] - 另一大挑战是如何定义AI的个性,团队希望AI助手能像朋友般自然亲切,但需在聪明与安静、帮忙与不打扰之间取得平衡,避免显得怪异或侵入性过强 [3] 行业背景与战略布局 - 过去一年已有类似AI伴侣设备尝试但多数失败,例如Humane的AI胸针因性能与交互问题被市场冷淡对待,Friend的AI挂件因过于多话和人格怪异而被批评 [4] - OpenAI已与国内消费电子制造巨头立讯精密达成硬件制造协议,计划在2026年末或2027年初推出首款AI设备产品 [2] - 为构建完整AI生态,OpenAI大规模招募前苹果硬件人才,并从Meta挖来从事VR与智能眼镜项目的工程师,显示出复刻苹果式软硬一体路径的战略意图 [5] - OpenAI在今年的估值已飙升至5000亿美元,超过SpaceX,公司亟需证明其能超越软件公司的范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