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
搜索文档
【招商电子】思特威:25Q3智能手机业务延续高增长,汽车电子、机器视觉持续起量
招商电子· 2025-10-31 19:21
公司2025年三季报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收63.2亿元,同比增长50.1% [2]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7.0亿元,同比增长156.0% [2] - 前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6.9亿元,同比增长126.2% [2] - 25Q3单季度营收25.3亿元,同比增长44.6%,环比增长24.3% [2] - 25Q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3.0亿元,同比增长145.1%,环比增长47.3%,创历史新高 [2] - 25Q3单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92.9%,环比增长42.4% [2] - 25Q3净利率达12.0%,同比提升4.91个百分点,环比提升1.87个百分点 [2] - 营收高增长受益于下半年智能手机旺季,以及汽车电子、智慧安防业务全面发力 [2] - 费用率总体稳定,25Q3销管研费用率同环比均有下降,节费增效成果显现 [2] 分业务表现与产品竞争力 - 智能手机业务增长强劲,与多家客户合作全面加深,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3] - 创新研发的多款高阶5000万像素产品出货量大幅上升 [3] - 基于国产Stacked BSI平台的多款产品量产出货,带动智能手机领域营收显著增长 [3] - 汽车电子领域应用于智能驾驶(环视、周视、前视)和舱内的新一代产品出货量同比大幅上升 [3] - 智慧安防领域高端产品系列在专业安防领域份额持续提升 [3] - 公司在机器视觉领域作为先行者与引领者,新兴机器视觉领域收入实现大幅增长 [3] - 智能手机高阶产品市场验证具备很强竞争力,有望继续拓展新客户,对标行业龙头有数倍空间 [3] - 智驾平权趋势下公司汽车ADAS芯片迎来发展良机,未来两年高端料号有望起量 [3] - 无人机、机器人等产品具备核心卡位,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 [3] 未来展望与增长动力 - 智能手机高阶产品进入收获期,不断拓展旗舰智能机新客户 [4] - 更高价值的新品起量有望带动智能手机业绩维持高增速 [4] - 汽车业务受益于智驾平权趋势,在研的高端汽车料号将逐渐走向量产 [4] - AI技术将打开机器视觉下游新市场,带动智慧安防业务新想象空间 [4] - 建议重点关注公司各项业务尤其是手机高阶产品的客户拓展和份额提升情况 [4]
黑芝麻智能(02533.HK):物理AI芯片黑马 迎来产品与客户双拐点
格隆汇· 2025-10-29 03:28
行业趋势与市场前景 - 技术周期与市场需求共振,2025年可能是中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级芯片放量元年,技术向上突破与向下普及双线并进 [1] - 预计至2028年,中国及全球乘用车市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系统级芯片规模将分别达到496亿元和925亿元,2023至2028年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为28.6%和27.5% [1] - 主流汽车制造商推动“智驾平权”,在20万以下车型中推广搭载中阶算力芯片的智能驾驶方案,有望进一步打开中高阶智能驾驶芯片增量市场 [1] 产业链竞争格局 - 长期来看,仅头部车企会自研芯片,第三方芯片厂商下游市场空间可能超出预期 [2] - 低端智能驾驶方案将成为各车型标配,竞争核心在于同质化方案下的更低供应成本 [2] - 中端及少部分高端方案是第三方供应商竞争重点,比拼重点为方案的性价比 [2] - 高端方案为自研主战场,竞争核心在于企业对智能驾驶/物理AI领域的理解深度、组织效率及资源倾斜度 [2] 公司竞争力分析 - 公司具备健全的硬件产品矩阵,并与算法公司建立广泛产业联盟以补足算法能力 [2] - 管理团队具备技术前瞻性,战略布局了跨域计算芯片及机器人相关业务,可能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极 [2] - 公司积极开拓客户,定点量产车型持续增加,重点客户突破有望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额为19.7亿元,为产品开发和新业务探索提供保障 [2] 公司财务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50亿元、16.16亿元、23.4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23%、90.12%、45.05% [3] - 因处于前期研发投入和客户拓展关键时期,采用市销率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市销率约为17.8倍 [3]
深耕技术与场景 安全为基向未来 ——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侧记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8 10:00
产业发展阶段与战略定位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 [2] - 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三大竞争优势: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需求、产业链协同创新及基础设施优势、清晰的国家战略与系统的政策体系 [3] - 工信部将组织编制"十五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4] 技术创新与关键突破 - 工信部将支持技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大算力芯片等关键技术突破 [4] - "车路云一体化"是保障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行驶的重要手段,中国在全球率先提出并践行这一技术路线 [5] - 信息通信行业需构建"泛在接入、能力协同、安全可信"的立体化网络体系,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6] - 梳理提炼出最具推广价值的"车路云一体化"十大功能场景,包括交通信号灯信息服务、协同式自动紧急避撞等 [4] 产业挑战与协同倡议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面临三大挑战: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领域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重复建设、标准不一等问题制约产业效能;L3及以上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的商业闭环仍有待打通 [7] - 倡议推动政策协同,加快L3自动驾驶责任边界的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 [8] - 倡议深化技术共享,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推动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 [8] 未来汽车形态与安全发展 - 具身智能体是未来汽车的主要形态,具有自主实现感知决策一体化、共情、人车路网云芯深度融合三方面新特点 [8] - 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底线与核心,用户对安全性的关注愈发强烈 [9] -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强制性国标的制定是行业走向成熟的重要契机,该标准可能成为国际上最先进、最严格的同类技术标准 [11][12] - 智能驾驶行业正进入深刻反思期与规范建设期,车辆的绝大部分行程有望由L3、L4自动驾驶实现,这在2030年之后可能快速普及 [11]
专访 ||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李升波:我们正在推动一条全新的端到端自动驾驶路线
中国汽车报网· 2025-10-23 17:58
政策监管动态 - 近期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政策频出,9月15日《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结束意见征集,9月17日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与今年2月已实施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共同构成对行业的更高要求[1] - 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旨在纠正行业将“辅助驾驶”宣传为“自动驾驶”的夸大营销行为,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功能,促使技术发展回归产品本色,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4] 行业现状与核心挑战 - “智驾平权”概念反映了行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将高端功能普及至中低端车型的积极心态,但其核心降本必须以保证安全为前提,硬件配置降低带来的性能损失需由更高质量的软件系统加倍弥补,否则将存在极大安全隐患[2] - 当前所有量产车的智驾功能均属辅助驾驶而非自动驾驶,关键区别在于由谁监控行车风险及由谁负责事故责任,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并准备接管,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3] - 行业存在产品进化与激进营销不匹配的现象,个别企业的不当宣传是对用户的误导和对公众安全的不负责任[3] 技术路线演进:从规则驱动到端到端 - 智能驾驶系统存在两大技术路线:以专家规则为核心的分模块架构和以神经网络为载体的端到端方案,代表了从规则驱动向数据驱动学习系统的技术演进[5] - 端到端系统的本质是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建立从感知信号到控制命令的直接映射,其核心特征是所有模块均实现神经网络化,而非单一黑箱网络,可分为多段式或一段式架构[6] - 分段式端到端因更适合团队分工而具备更强工程落地性,但模块间信息传递存在损失;一段式端到端采用隐层特征传输,理论上具有更高性能上限[6] - 端到端概念可追溯至1988年的ALVINN系统,特斯拉于2023年底发布的FSD V12版本实现了该技术的首次商业化突破,展示了优秀驾驶能力[7] 中国技术发展路径与成果 - 面对数据匮乏与算力不足的资源瓶颈,清华大学车辆学院于2018年同期探索出“数据不足仿真补,算力落后算法超”的创新路线,以仿真数据为主、实车数据为辅,结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进行训练[8] - 该方案相比特斯拉的“实车数据+模仿学习”路线,在训练成本和模型能力上具显著优势,高保真仿真数据可海量廉价生成降低成本,强化学习通过自主环境探索实现性能持续提升,具备更高能力上限[8] - 团队通过研发一系列核心算法与工具软件,于2023年底推出国内首套全栈神经网络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系统iDrive,并在城市开放道路测试验证,标志着中国探索出与国情相符的新技术路径[9] 未来发展方向:车路云一体化 - 破解单车智能能力边界与安全性难题的核心思路是从“单车智能”走向“车路云一体化”,利用路的全局视野弥补车的感知局限,这是契合中国基建优势与管理模式的中国方案[13] - 车路云框架下,行业可合力构建更大规模数据闭环系统,通过路侧设备提供全局视角和超视距预警,结合云控平台强大算力进行数据清洗筛选与虚拟场景生成,融合真实与虚拟数据建立双阶段训练范式,提升安全性并降低成本[14] - 未来端到端模型将向多模态演进,例如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参数规模预计可达千亿甚至万亿级,具备与人类相仿的语言交互和理解能力,未来三五年内有望实用化[14] - 训练算法层面,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加强,模型微调与世界模型的结合可提升数据泛化性与训练效率,赋予系统自进化能力[15] 安全性与性能考量 - 在汽车这一安全敏感场景中,不能仅关注算法在常规情况下的平均性能,更要重视极端复杂场景下的保底性能,确保算法维持人类可接受的安全底线是系统研发最核心的考量[15][16]
智能驾驶深度报告:世界模型与VLA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国元证券· 2025-10-22 16:5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 [1][2] 报告核心观点 - 智能驾驶行业正沿着"端到端"和"智驾平权"两大方向加速进化 [3][16] - 端到端智能驾驶技术已演进分化出VLA和世界模型两条核心并行发展路径 [64][69] - VLA技术路线适合快速迭代和现有量产平台兼容 世界模型路线则代表更底层的认知方式 强调物理规律和空间理解力 适合长期演进 [69] - 新能源车销量与智驾功能形成协同增长闭环 推动智能驾驶快速渗透 [9]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回顾 -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从2019年较低水平一路攀升 先后突破10%、30%、50%等关键关口 [9] - 中国新能源汽车L2级别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从2019年的约7%起步 到2025H1已上升至65%左右 [9] - 2024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攀升至11082亿元 同比增长34% 预计到2030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 [15] - 截至2025年6月 中国智能驾驶产业主体数量快速增长 注册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7000家 [15] 智驾沿"端到端"、"智驾平权"加速 - 高阶智驾功能搭载率从2024年1–4月的11.8%提升至2025年同期的18.6% [21] - 20–30万元价位段汽车的L2++智能驾驶功能搭载率从2024年Q1的25.15%升至2025年4–5月的47.11% 实现近乎翻倍增长 [27] - 头部自主品牌将智能驾驶价格门槛拉低 例如比亚迪秦PLUS智驾版售价11.98万元已搭载高速NOA功能 中长期目标是在10万元级别车型上实现高速NOA全面标配 [21] 端到端智能驾驶复盘 - 端到端自动驾驶架构演进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端到端"/"BEV+ transformer"、决策规划模型化/"占用网络"、模块化端到端/两段式端到端、OneModel/一段式端到端 [32] - BEV感知通过融合多传感器数据形成360°全方位无死角感知视野 结合Transformer注意力机制实现对关键区域聚焦处理 [37][41] - 占用网络通过对三维空间进行体素级划分与占用预测 构建更高精度的全局环境表示 能够识别未被标注的"泛目标" 提升系统环境理解力 [46] - 一段式端到端模型将传统"感知—规划—控制"流程统一映射到单一模型中 减少任务拆解带来的累积误差 但缺乏可解释性且需要海量高质量数据 [57][59] VLA技术路线 - VLA模型将视觉、语言与动作三大模态深度耦合 其核心流程可拆解为四步:环境感知、转化为语言Token、生成驾驶建议、转化为车辆控制轨迹 [69][76] - VLA技术落地的三大关键抓手包括:3D中间表征、长时序记忆、效率/能耗优化 [93] - VLA工程化难点包括:极端工况下的模型稳定性、长尾场景的泛化能力、多源数据的时序同步与时空一致性 [94][97] - VLA技术发展趋势围绕"空间—时间—成本"三条核心路径系统化演进:空间维度向高精度三维语义建模过渡 时间维度发展长时记忆与预测 成本维度通过MoE技术和模型蒸馏实现结构化算力优化 [111] 世界模型技术路线 - 世界模型是一类能够模拟和推演真实环境状态的生成式AI框架 通过对环境物理规律和因果关系的建模 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内在理解"与"主动推理" [117] - 世界模型的演进脉络分为三个阶段:Dyna算法奠定理论基础、《World Models》推动进入深度学习阶段、以Dreamer系列为代表的加速落地阶段 [121] - 世界模型在智能驾驶中的四大价值包括:大幅降低数据成本、升级安全标准、提升时空一致性、具备认知推理能力 [127][133] - 世界模型工程化难点包括:长期可扩展内存瓶颈、仿真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决策与责任机制缺失、隐私与数据安全挑战 [134][138] - 世界模型未来趋势是与强化学习深度结合 通过在虚拟环境中交互试错 使模型具备主动探索与优化能力 有效降低错误策略导致的安全风险与成本消耗 [144]
智驾已是“必答题”,低阶配置平权与高阶功能落地共振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10-21 11:37
行业宏观趋势 - 2023年中国智能汽车渗透率达到57.1%,预计到2030年将提升至99.7%,市场规模超万亿 [1][2] - L2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已成为市场主流,2023年装配量同比增长37% [1][2] - 中国市场增速超越全球市场,L3及以上高阶智驾渗透率将显著提升 [1][2] - 智驾平权趋势下,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增长,智驾功能正快速向10万及以下级别车型配置 [2] 供应链关键环节:芯片 - 2023年全球及中国ADAS SoC市场规模分别达人民币275亿元及人民币141亿元 [3] - 国产芯片成本领先、技术进步加速,正从低端向高端全面渗透,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3] - 本土芯片算力显著提升,例如地平线征程6芯片算力达560TOPS,黑芝麻智能A2000芯片算力最高可达当前主流旗舰芯片的4倍 [3] - 受益于本土服务能力强,国产芯片客户覆盖持续扩大,已获得理想、比亚迪、蔚来等头部车企定点,逐步替代海外供应商 [3] 供应链关键环节:解决方案与执行器 - 2025年1-2月,本土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中,福瑞泰克以146,664套装机量、7.6%份额位列第一,比亚迪以129,335套、6.7%份额位列第二,华为以74,652套、3.9%份额排名第三 [3] - 对比2024年同期数据,本土供应商的份额正在快速提升 [3] - 高阶智驾执行层需要由线控底盘精准执行,制动、转向、悬架等底盘件迎来线控升级机会 [5] - 相关零部件供应商有望通过产品拓展,从单一零部件供应商逐步成长为系统集成商 [5] 产业链投资关注点 - 智驾芯片环节因价值量与渗透率双重提升,有望最为受益 [4] - Tier1环节国产替代依然有空间,向核心产品(如域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延伸有望加深客户粘性 [4] - 高阶智驾落地需要法规与检测体系支持,汽车技术服务配套进入新阶段 [6][7]
北汽张建勇:中国智驾从跟跑到领跑,破局挑战需政策协同与技术共享
环球网· 2025-10-17 10:40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进阶 -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凭借政策引领、市场驱动和技术攻坚三重合力,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进阶 [3] -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覆盖准入、安全责任的全周期保障,例如2024年公布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2025年4月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实施明确L3级以上责任归属 [3] -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实现关键跨越,北京、杭州、武汉等多地开展测试与应用示范,为技术规模化积累实战经验 [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智能驾驶技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升级迈进,L2级辅助驾驶广泛普及,城市NOA从高端选配变为主流标配 [3] - 技术进入数据驱动的3.0时代,数据、算法、算力成为核心支柱,数据的闭环能力是关键 [3] - 电子电器架构从分布式向中央集中演进,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底层支撑 [3] 北汽集团技术布局与实践 - 北汽集团以用户价值为核心,通过自研加合作双轮驱动,打造高端智能网联技术体系“元境” [4] - 在智能驾驶领域针对不同车型定制差异化策略,L2级已全面搭载,即将完成基于T55芯片的仓架融合系统量产上车,较传统方案降低成本超过20% [4] - L3级领域2023年获得北京首批路测牌照,2024年入围全国首批准入试点,测试里程已超11万公里 [4] - L4级领域与小马智行合作的Robotaxi已于2024年7月示范运行,计划实现千台示范运行 [4] 北汽智能座舱与生态合作 - 智能座舱领域推崇元境AI大模型中枢平台,接入Deepseek、豆包等顶尖垂类模型,已支撑15项高频服务,累计调用次数超8亿次 [4] - 秉承开放合作理念,与华为等20多家头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未来三年将投入20亿元深耕智能驾驶与座舱 [4] - 与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基于GO6M芯片开发行博一体智驾系统 [4] 产业发展挑战与倡议 - 当前产业面临政策协同不足、技术孤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 [4] - 倡议一为推动政策协同,加快L3级责任边界界定,统一车路云一体化标准,完善数据跨境流动等配套政策 [4] - 倡议二为深化技术共享,建议建立行业级自动驾驶数据池、测试资源平台,推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联合研发 [4][5]
地平线 ,越融资越“缺钱”?
36氪· 2025-10-16 19:01
融资活动与资金用途 - 公司近期以每股9.99港元的价格完成配售,募资总额约63.39亿港元 [1] - 自2024年10月港股IPO以来,公司在不到一年内完成三次融资,累计募资总额超过168亿港元 [3] - 募集资金计划用于扩大海外市场业务、投资研发中高阶辅助驾驶解决方案、投资Robotaxi等新兴领域以及对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策略性投资 [3] - 主要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和高瓴等机构,此次配售后五源资本持股为3.34%,高瓴持股为2.44%,承配人持股为4.4% [3] 财务表现与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15.67亿元,同比增长67.6% [5][7] - 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达到65.4% [5] - 同期净亏损高达52.33亿元,经调整经营亏损超过11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状况 [5] - 亏损主要源于高额开支,上半年研发支出达23亿元,同比增长62%,几乎是收入的1.5倍 [8] - 销售及管理开支分别为2.72亿元和3.07亿元,也大幅提升 [8] - 截至2025年中,公司账上现金为161亿元 [23] 技术发展与产品布局 - 公司坚持"软硬协同"技术路线,推出征程6系列全栈芯片平台,算力覆盖从10TOPS到560+TOPS [10] - 算法层面提出"一段式端到端+强化学习"的城区NOA系统架构,并推出HSD城区智驾平台 [12] - HSD系统已在多个主要城市展开实地测试,覆盖超过3万种场景 [12] - HSD方案已与10余款车型达成前装合作,征程芯片全系列累计出货量突破1000万颗 [12] - 公司与40余家车企合作,产品覆盖超过290款车型 [12] 市场竞争与客户结构 - 公司面临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52%,其中最大客户贡献近20%的收入 [14][15] - 主要车企客户如比亚迪、理想等正纷纷自研芯片,可能挤压公司的市场空间 [14] - 面临华为、大疆等竞争对手的压力,华为通过深度整车集成构建优势,大疆则主攻中低阶市场且成本更低 [16] - 智驾方案价格持续下探,中阶Pilot方案均价从754元下滑至636元,低阶Mono方案均价从185元降至142元 [16] 新业务拓展与战略方向 - 公司与哈啰出行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共同打造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目标于2026年实现规模交付,2027年部署超过5万辆 [18] - 合作模式为"技术基座公司+运营商",公司负责提供技术底座能力 [18] - 据瑞银预测,中国Robotaxi服务市场潜在规模到本世纪30年代后期将达1830亿美元 [20] - 东吴证券估算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元,占共享出行整体比例将接近36% [20] - 但Robotaxi赛道仍高度不确定且烧钱,现有参与者如百度萝卜快跑仍未实现盈利 [20]
德赛西威(002920) - 2025年9月25日-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6 20:54
业务进展与客户合作 - 第四代智能座舱已在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汽车等客户规模化量产 [5] - 第四代旗舰级智能座舱域控产品已在奇瑞汽车配套量产 [5] - 第五代智能座舱平台已获得理想汽车新项目订单 [5] - 多款旗舰级辅助驾驶域控制器已为小米汽车、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广汽丰田、吉利汽车、广汽埃安等多家知名车企规模化量产 [5] - 已获取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广汽埃安、东风乘用车等客户新辅助驾驶项目订单 [5] - 轻量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获得广汽丰田、奇瑞汽车、TOYOTA等主流客户新项目定点 [5] 法规应对与技术策略 - 新法规要求辅助驾驶系统需处理复杂特殊场景,对算力、算法和传感器提出更高要求 [6] - 公司通过规模化降本、高性能支撑和安全体系保障三个维度应对新规 [7] - 高速NOA场景可用8775舱驾一体增加4D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解决 [7] - 4D高性能雷达点云与图像前融合,AI感知能力解决特殊场景 [7] 全球化布局与产能扩张 - 已完成德国、法国、西班牙、日本、新加坡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海外分支机构战略布局 [7] - 西班牙智能工厂预计2026年开始量产,为欧洲提供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产品 [7] - 建立"强协同、共成长、共布局"机制赋能核心伙伴协同出海 [7] - 培育全球化与本地化融合的供应链网络,引入区域本土优质供应商 [7] 无人车业务进展 - 车规级无人车品牌"川行致远"已获取客户订单 [8] - 无人车爬坡高度从20%提升至25%,实现全场景适配 [8] - 自研车规级"远行"电池通过2倍国标时长震动试验,正常运行可达6年30万公里以上 [8] - 采用L4自动驾驶端到端算法,自建数据中心,支持全场景全天候运行 [8] 全栈技术能力 - 发布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覆盖高端性能到普惠应用多元场景需求 [8] - 硬件集成通过单颗芯片实现座舱与辅助驾驶功能一体化集成 [8] - 系统融合实现"一芯双系统"高效协同与资源复用 [8] - 采用"同套硬件、两套算法"模式,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法规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8]
地平线之下:车企智驾的“灵魂”与“备胎”纠结
36氪· 2025-09-23 19:54
战略合作与资本市场表现 - 地平线与哈啰宣布战略合作 联手布局Robotaxi赛道 [1] - 公司年内股价涨幅一度接近200% 市值突破历史高位 [1] - 上半年汽车产品及解决方案收入达7.78亿元 同比增长超250% [1] 财务表现与盈利挑战 - 上半年营收15.67亿元 同比增长67.6% [1] - 运营亏损15.92亿元 净亏损13.33亿元 同比同步扩大 [1] - 毛利率从2024年77.3%降至65.4% 因低毛利硬件业务占比提升 [13][14] 客户集中度与车企关系 -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1年60.7%升至2024年71.8% [4] - 最大客户为与大众合资的酷睿程 占2023-2024年收入40.4%和31.5% [4] - 获广汽、奇瑞、长城、比亚迪、一汽等车企战略投资 并与大众、长安成立合资公司 [2] 行业竞争与车企自研趋势 - 蔚来、小鹏、吉利已自研智驾芯片并流片 理想、比亚迪在研 [6] - 车企自研芯片可降低成本 如特斯拉芯片成本从280美元降至190美元 [6] - 比亚迪自研80 TOPS芯片可能替代英伟达Orin N和地平线J6E [6] 产品结构与定价压力 - 低阶方案Horizon Mono均价从2021年185元降至2024年142元 [13] - 中阶方案Horizon Pilot均价从2023年754元降至2024年636元 [13] - 高阶智驾渗透率低 低阶市场面临高通、黑芝麻等激烈竞争 [15][16] 研发投入与新技术布局 - 上半年研发投入23亿元 同比增长62% [17] - 云计算训练费用同比增加至少三倍 [17] - 成立子公司地瓜机器人进军具身智能 获亿元融资 [22] 融资活动与资金需求 - 2024年港股IPO募资54.07亿港元 [18] - 2025年6月闪电配售募资47.2亿港元 [18] - Robotaxi领域研发投入高昂 如小马智行研发费用为营收三倍 [20] 行业趋势与商业模式挑战 - 智驾平权推动出货量增长 上半年出货198万套同比翻倍 [12] - 低价智驾市场利润空间受挤压 如比亚迪智驾系统下探至7万级车型 [13] - 自动驾驶行业高投入高风险 多家独角兽企业已破产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