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革命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董毓华:投笔从戎、身先士卒的抗联将领
新华社· 2025-08-21 19:47
文章核心观点 - 董毓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和军事指挥官 其革命事迹和奉献精神对当代教育具有持续影响力 [1][2][3] 个人背景与早期活动 - 1907年出生于湖北蕲春教书先生家庭 1924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1] - 1925年参与五卅运动后援行动 组织学生游行时左腿被击伤仍坚持指挥 [1] - 1925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期间回乡组建农会及妇女协会 [1] - 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 重建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 [1]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组织建设 - 1935年担任西城区请愿总指挥 领导数千名学生反对华北自治 [2] - 1935年12月16日组织数万名学生市民参与大规模示威 [2] - 1936年创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任组织部长 后任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席 [2] - 1937年推动改组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 任委员兼军事部长 [2] 军事指挥与作战成果 - 1938年整编4万名民团为冀东抗日联军并任政治委员 [2] - 1938年7月领导冀东抗日大暴动 连续攻克昌黎 滦县 乐亭等城 [2] - 1938年10月率1700余名战士突破封锁抵达平西根据地 [3] - 曾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 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司令员等职 [3] 纪念与教育传承 - 湖北蕲春县狮子初级中学更名为毓华中学 校内设革命事迹陈列馆 [1] - 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参观陈列馆 故居祭拜及征文演讲比赛 [3] - 学生通过讲述烈士故事深化历史体会 以烈士精神激励学习担当 [1][3]
林伯熙:舍家纾难,热血染琼崖
海南日报· 2025-08-21 09:31
林伯熙生平事迹 - 出生于1909年文昌市重兴镇柏茂村 家境殷实拥有数百亩良田 [4] - 1926年考入琼海中学 在校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扫盲运动 [4] - 1932年考入中山大学外文系 毕业前购得500多本进步书籍捐赠给重兴书报社 [4] - 1934年考取南京陆军步兵学校 1936年毕业 [5] - 1938年春自费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马列主义 同年秋返回海南 [5] 抗日武装建设 - 1938年通过国民党当局支持组建文昌县经济中队 任中队长 队伍初期40余人 [6] - 变卖家中大片田地购置17支枪捐赠游击队 使队伍装备达100支枪械 [7] - 1939年下半年率游击队成功阻击日军扫荡 [7] - 1940年9月队伍改编为琼崖抗日独立总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 任中队长 [7] - 1941年升任第一支队副支队长 并当选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委员 [7] - 1941年下半年再次变卖良田将所得钱款全数上交组织支援部队给养 [7] 重要作战经历 - 1941年初率队夜袭琼东县潭门镇日军据点 10分钟内击毙10余名日伪军 俘虏30人 缴获轻机枪1挺和长短枪10多支 [8] - 1941年7月参与美德村据点战斗 以灵活战术调整作战计划成功歼敌 [9] - 1942年1月指挥大水战斗 率第一支队连续两日击退日顽军援兵 [9] - 大水战斗期间由冯白驹和吴克之介绍火线入党 并升任第三支队支队长 [9] 牺牲与纪念 - 1942年4月22日在界头岭公路伏击战中指挥作战时中弹牺牲 年仅33岁 [3][10] - 2014年被列入民政部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3] - 牺牲时间通过日本海军海南警备府战时日志最终确认 [3] - 未留下照片 家属通过智能技术复原画像并于2025年1月移交党史部门 [11]
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文学创作成就 - 徐光耀文学创作生涯持续80年 始终坚持与民族解放和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文学道路 [1] - 创作代表作品包括《小兵张嘎》《平原烈火》《昨夜西风凋碧树》等优秀作品 [1] - 其创作历程是当代文学在战争中淬炼成长的生动写照 [1] 行业活动与影响 - 中国作家协会与河北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徐光耀文学创作80年座谈会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出席座谈会 [1] - 与会专家呼吁广大作家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人民立场 赓续红色血脉 通过文学创造传递抗战精神和革命精神 [1]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沈蔚:新闻战线“钢铁般的英雄”
新华网· 2025-08-14 21:07
文章核心观点 - 沈蔚作为新闻战线杰出代表 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新闻报道记录历史并鼓舞军民抗日热情 其革命精神与事迹至今仍被纪念和传承 [1][2][3][5] 个人背景与早期经历 - 沈蔚原名朱鸿寿 江苏苏州唯亭人 因家贫赴上海当学徒 受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 - 卢沟桥事变后奔赴延安 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 新闻工作贡献 - 1939年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成员参与《冀中导报》复刊 担任新华社冀中分社副社长 [1] - 近4年记者生涯中采写大量新闻 通讯 报告文学和战地诗歌 包括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的《雪夜的袭击》及1941年《冀中导报》揭露日军罪行的《谁能忍受》 [2] - 通过充满激情的报道极大鼓舞冀中军民抗日爱国热情 [3] 牺牲经过与后续影响 - 1942年5月日军扫荡冀中期间 沈蔚多次遇险 曾被捕后经党组织营救脱险 [3] - 1942年7月在部队转移途中遭敌包围牺牲 时年未满26岁 [3] - 其记者证作为遗物被保留 生前创作的《复仇的歌》在冀中军民中广泛传颂 [3] 精神传承与纪念活动 - 沈蔚曾就读的唯亭实验小学将其列为优秀校友并宣传事迹 [5] - 《唯亭镇志》记载其生平 官方公众号不定期发文缅怀 [5] - 河北衡水冀中导报展览馆陈列沈蔚稿件报纸及老式油灯 2019年开馆至今接待参观者近两万人次 [5] - 家族成员受其精神影响 多人从事医务 军事及教育工作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英烈家书|赵一曼致子书:跨越时空的爱与传承
新华社· 2025-08-06 17:57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赵一曼生平事迹 -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出生于四川宜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 - 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同年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 - 1928年怀孕期间被召回国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30年将儿子陈掖贤托付给亲戚抚养 [1]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东北抗战前线,领导工人罢工和游击队作战 [1] 被捕与牺牲 - 1935年11月在战斗中负重伤被捕,遭受酷刑仍不屈不挠 [2] - 1936年8月2日在赴刑场火车上写下给儿子的遗书 [2][3] - 牺牲时年仅31岁,未透露真实姓名导致儿子当时不知母亲身份 [4] 家书内容与影响 - 遗书表达对儿子未能尽教育责任的遗憾,强调"用实行来教育" [1] - 实际留下两封家书,一封真实遗书和一份迷惑敌人的假遗书 [4] - 家书内容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发现并流传 [4] - 儿子陈掖贤后来将母亲遗言抄录并刺字纪念 [4] 历史意义 - 家书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体现先烈忠诚与母爱 [5][6] - 激励后人不忘历史、砥砺前行,展示共产党人牺牲奉献精神 [5][6] - 东北烈士纪念馆将其作为重要展品,引发参观者深刻共鸣 [5]
“中国青年永远的楷模”什么模样
中国青年报· 2025-08-06 07:04
恽代英革命精神传承活动 - 华中师范大学组织"恽代英足迹寻访团",130余名师生赴8省份追寻恽代英革命历程 [1] - 寻访团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历史展览馆等地学习恽代英事迹 [2][4] - 法学院研究生通过《中国青年》创刊号理解红色法治基因传承 [3][4] 青年实践与感悟 - 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通过拍摄恽代英遗物与历史对话,转变对实践任务的认知 [7] - 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年均创作140余个主题MV,发布300余篇青年资讯,拍摄万余张活动照片 [11] - 心理学院本科生参与原创话剧《你好,恽代英》演出,观众自发互动形成跨时空共鸣 [15] 教育体系构建 - 校团委构建"可触、可感、可传、可行"的思政教育生态链 [12] - 学校成立恽代英菁英学校、青年讲师团、记者团等10余个专项组织传承精神 [16] - 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坚持为青年学子讲授恽代英生平故事 [16] 志愿服务成果 - 恽代英互助社2024年组织2200余场志愿服务活动,招募3.5万名志愿者,服务33.9万小时 [15] -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本科生将赴云南支教,计划讲授恽代英故事 [16] -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反思当代青年应避免功利主义,保持服务热忱 [8][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首战必胜”代代相传——重访韦岗战斗所在地
新华社· 2025-07-22 17:48
历史事件与纪念 -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在粟裕带领下于韦岗伏击日军,战斗持续半小时并以极小代价歼灭敌人[1] -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及陈列馆记载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首场胜仗,2024年陈列馆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1][2] - 该战斗虽规模不大,但提升了新四军威信并为创建苏南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1] 区域经济转型 - 韦岗地区曾依赖农业和采矿业,矿石开采导致严重扬尘污染[1] - 当地关停29家小水泥厂、小轧石厂和小石灰窑,同步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1] - 裸露岩壁复绿、河道清淤后生态显著改善,白鹭等生物回归[1] 乡村振兴与文旅发展 - 村集体整合土地创办合作社,发展莲藕、草莓、西瓜等特色种植[2] - 打造红色文旅路线,串联初心主题园、非遗展示与战斗遗址,形成红色研学路线[2] - 村民计划发展农家乐吸引游客,结合农产品采摘与红色故事传播[2] 精神传承与社会影响 - 小学生、长三角驴友团及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定期到纪念碑开展纪念活动[2] - 当地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实现"战斗胜地"的可持续发展[1][2]
烽火砺肝胆 杀敌无所惧(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整理的关键要点: 抗战老兵黎洪的生平 - 黎洪1924年10月出生于香港,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港九大队 [5] - 1943年因表现优异被调到东江纵队司令队,负责司令部保卫工作 [8] - 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1] -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主力撤往山东,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 [12] - 1958年转业到广东省水电厅工作 [12] 抗战经历 - 1942年初参与护送"水客"(后证实为文化名人)回内地,共撤离800余名进步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 [6][7] - 1944年5月参与东莞梅塘战斗,与约500名日军激战,最终击毙、打伤40多名日本兵 [9] - 1944年5月到年底带领第五大队南虎队第二中队沿东江打游击,依靠群众帮助多次化险为夷 [11] 革命信念 - "国难当头,怎能不站起来反抗"是黎洪参加抗战的初衷 [6] - "怕死就不革命,革命就不怕死"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9] - "党和人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我要为老百姓而战"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1] 晚年活动 - 近年来常参加宣讲活动,向学生讲述抗日故事 [12] - 希望年轻人永远跟党走,努力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12] 注:原文中未提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故按照要求仅整理与人物生平相关的关键信息。
永远的旗帜
河南日报· 2025-07-01 07:2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报道主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和英烈事迹,属于历史纪念类报道,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投资分析框架提取商业信息。以下是按文档结构整理的纪念性内容摘要: 抗日英烈事迹 - 理琪(游建铎)1908年生于太康富裕家庭,1925年入党,1937年领导天福山起义创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1938年率部收复牟平城后在雷神庙突围战中牺牲,年仅30岁[3][4] - 梁雷(梁德谦)1911年生于邓县,1932年入党,1937年任山西偏关县长兼游击司令,1938年率30余人在柏家咀村游击时遭日伪军包围牺牲,年仅27岁,牺牲前为新生儿子取名"克仑"[6][7] - 马英1919年生于汝州贫农家庭,1944年担任八路军联络员,1945年为取回机密文件返村时被俘,遭刺刀杀害时年仅26岁,2001年入选《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8][9][10] - 赵伊坪1910年生于郾城,1926年入党,1937年在鲁西北创建抗日武装,1939年被日军俘虏后不屈就义,年仅29岁,其家书"愈是黑暗愈要点灯前行"成为精神遗产[11][12] 精神传承 - 理琪家族三代传承红色基因:侄孙媳王会琴作为小学教师向学生讲述英烈故事,侄孙朱凯杰保存烈士书信影印本[4] - 梁雷后代6人为党员:孙子梁毅担任红色讲解员,曾孙现役军人[7] - 马英外孙张占听每年带领后代扫墓,讲述抗日故事[10] - 赵伊坪外孙单勃在伊坪小学见证精神传承,该校保留张震将军与单大德题词,学生通过舞台剧致敬先烈[11][12][13]
廖海涛:舍家取义 血战塘马(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7-01 06:11
革命历史与红色教育 - 廖海涛是闽西上杭县溪口镇大岭下自然村走出的抗日名将,1929年4月参与组织当地农会并吸收超八成村民参加革命组织[2] - 1931年闽西红军兵工厂迁至大岭下村,1933-1934年廖海涛任中共代英县委领导和红军代英独立营营长[2] -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廖海涛率队在双髻山等据点开展游击战[2] 抗日战争与英雄事迹 - 1938年廖海涛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苏皖前线,担任四团政治主任,参与指挥数十次战斗[3] - 1941年塘马战斗中率500多名战士阻击7倍于己的日伪军,激战至牺牲[4] - 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高度评价廖海涛"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卓著功绩"[4] 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 - 2003年以来大岭下村修建革命纪念亭、廖海涛事迹展馆,打造"忠诚"教育基地[4] - 当地组织编写《红色溪口》等教育书目,发展研学游、乡村游[4] - 每年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组织中小学生、干部职工开展祭扫学习活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