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以山河为碑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38
图为王颖生主创的壁画《长城颂》(局部)。 詹建俊油画《狼牙山五壮士》。 王迎春、杨力舟中国画《太行铁壁》。 胡一川版画《到前线去》。 华君武漫画《榜样》。 潘鹤、梁明诚雕塑《大刀进行曲》。 沈尧伊油画《在太行山上》,创作于2008年。2022年至 2025年,作者创作了第二幅作品。作品创意来源于同名抗 战歌曲。作者以低饱和度的暖褐色为主调,进行历史和美 学意义上的提纯,又以恣意纵横的笔触、富有动感的光 色,描绘了军民共奏欢歌的动人场景。温暖的光晕照亮了 人们的衣襟和面容,充盈着一种苦难中的生命活力,传递 着蕴藏在太行深处的精神基因——崇高的革命信仰支撑 着、军民鱼水情深滋养着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吴为山雕塑《左权》,创作于2025年。太行山的雄劲、巍 峨,正是八路军抗战精神的写照。左权将军便是这精神的 象征。肖像雕塑实质上是群体共性在个性中的表现。这件 左权雕像,面部肌肉线条的坚韧和目光的坚毅,折射出英 雄的坚强意志和信念,挺拔的身躯和迎风的大衣,恰似太 行山坚不可摧的岩石构成。从1985年塑新四军战士像到 2025年塑左权像,40年的时间跨度里,作者通过不同人物 塑造,表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
文化中国行 | 广育人才 播撒革命火种 树立永恒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8-27 14:38
历史背景与创建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解决民族存亡关头大规模培养干部的紧迫任务[3] - 毛泽东高瞻远瞩指出需创办大规模红军学校以解决西北乃至全国局面问题[6]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并向全国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青年开放招生[8] 办学规模与人才培育 - 抗大办学9年期间培养超过10万名军政骨干 为革命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半数(约1.5万人)进入抗大学习[13] - 在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超过30所干部学校 包括鲁迅艺术文学院和陕北公学等[26] 教学特色与资源创新 - 采用窑洞教室 砖石桌椅和土墙黑板等极端简陋教学条件[1] - 使用野桃核制作算盘珠 桦树皮作为纸张 并研制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15] -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和特种作战等前沿领域 教学水准领先时代[24] 战略扩展与敌后办学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总校迁至太行山区深入敌后办学[17]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反扫荡 开荒种地并发动群众 夜宿羊圈抱羊取暖读书[22] - 抗大插入敌人心脏地带办学 为华北和全国人民提供信心并就地培养干部[20] 精神传承与文化影响 - 校训"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与激昂校歌凝练使命精神[4] - 举办阅兵式 歌咏比赛 展览及排球足球等文化活动 体现革命乐观主义并普及群众文化[27] - 南洋华侨青年孔迈等万千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 诗作"爬也要爬到延安城"展现坚定理想信念[9] 历史贡献与当代延续 - 中央表彰抗大师生半月内挖掘175口窑洞 授予"伟大事业"牌匾[15] -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 实现"明日之中国"人才蓝图擘画[26]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抗大学员孙佑杰仍在烟台向青少年传授红色传统[31]
山河壮歌丨《游击队歌》的首场演出竟是这样完成的……
央广网· 2025-08-19 07:05
历史背景与创作过程 - 《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年底,由贺绿汀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期间完成,曲调轻快流畅,歌词生动描述游击队员的乐观与机智 [1][3][5] - 创作灵感来源于八路军游击战的真实场景,包括缴获日军武器的炮兵团和"三不打"射击原则 [8][5] - 贺绿汀在老乡家的土炕上用油灯一夜完成创作,首次演出由口哨伴奏,无正式乐器 [8][11] 歌曲传播与影响力 - 1938年1月6日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首演,朱德高度评价并要求推广教唱,战士们争相传抄曲谱 [11] - 歌曲迅速传遍华北,连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也在行军途中哼唱,沦陷区民众秘密传唱 [11] - 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及游击队发展至132万正规军和260万民兵,建立19块根据地,游击战术有效扰乱日军 [13] 文化传承与现代表达 - 1949年贺绿汀贴身保存手稿南下,使其在国民党轰炸中幸存,成为抗日精神的永恒印记 [14] - 上海音乐学院将歌曲改编为歌剧、手风琴合奏等形式,每届学生参与演绎 [15][17] -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原稿,老战士现场高歌,新一代年轻人通过手稿感受历史 [19][21] 战略意义与领袖评价 - 毛泽东称赞歌曲"从战术范围跑向战略敲门",肯定其在大规模游击战中的思想指导作用 [14] - 1943年毛泽东当面表扬贺绿汀:"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 [14] - 新时代下歌曲被赋予克服困难、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内涵,转化为行动动力 [17]
抗战家书寄情义
海南日报· 2025-08-04 10:39
袁国平写给侄儿的信。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 左权写给妻子的信。 赵一曼和儿子陈掖贤合影。 左权与妻子刘志兰、女儿左太北合影。 彭雪枫与妻子林颖合影。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安明 战火纷飞的年代,抗日英雄们留下了一封封用情义写就的家书。这些家书,有的写于阴暗牢房,有 的成于硝烟战壕,字里行间透着对日寇的满腔怒火和对亲人的无限眷恋。时光会让纸张褪色,但这些饱 含情感与力量的文字不会过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会过时,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 气节不会过时。 抗日英雄的铁骨柔情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 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著 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原名李坤泰),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信,情之切切,感人至深。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发动抗日斗争,她未满3岁的儿子宁儿(陈掖贤)被留在汉口哥哥 家抚养。1935年冬,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2团政委的赵一曼在掩护部队突围时负伤被捕。日军对她施 以长达9个月的非人折磨,她忍受酷刑,不肯屈服。1936年8月2日,敌人将赵一曼 ...
新华走笔|白山黑水间那座无形的山
新华社· 2025-07-18 15:1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杨靖宇身份背景 -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祖籍河南确山,曾使用化名张贯一和杨靖宇[3] - 杨靖宇名字由来可能与继承原政委姓氏有关,"靖宇"寓意"安定宇内"[3] - 家人长期不知杨靖宇真实身份,牺牲十余年后才寻获亲人[4] 东北抗联英雄群体特征 - 众多抗联将领使用化名活动,如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李兆麟原名李超兰[6] - 部分烈士仅留下"王大眼珠子"等代称,为保护家人选择匿名[6] - 英雄们离家、战斗、牺牲时使用不同名字,形成特殊身份轨迹[8] 东北红军历史 - 杨靖宇1932年在磐石创建红石砬子根据地,设立红军医院等机构[10] - 将原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1] - 根据地采用红军模式:政治委员制度、支部建设、土地革命宣传[13] 抗联文化精神 - 杨靖宇提出"灯芯理论":部队如灯芯需百姓灯油支持[13] - 抗联坚持自力更生,遗址出土农具与武器并存[13]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军旅歌曲鼓舞士气[16] 杨靖宇个人特质 - 被称为"口琴将军",随身携带并教授口琴演奏[14] - 创作多首军歌,常在篝火旁为战士演奏《露营之歌》[16] - 兼具文人气质与武将才能,体现"剑胆琴心"特质[14][16] 纪念设施与象征 - 吉林省设立靖宇县及多处纪念场馆[17] - 殉国地118级台阶象征最后118小时战斗[19] - 陵园35级台阶对应35岁生命[19] - 保留疑似杨靖宇食用过的树皮作为传家宝[21]
“胜利的日子就快来了”(重读抗战家书)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家书背景与历史价值 - 徐光耀将珍藏80多年的抗战时期家书捐赠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信件内容体现孝道亲情与保家卫国的决心 [1] - 信件写于1944年10月26日,当时抗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晋察冀根据地连成一片,八路军内部通信系统恢复 [5] - 信件纸页发黄、字迹稚拙,但承载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抗战必胜信念和家国情怀,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1][8][9] 抗战时期家庭动态 - 徐光耀13岁参加八路军,初期与家中通信中断四五年,1944年通过八路军内部通信机构收到姐姐迟滞两个月的来信 [4][5] - 父亲从反对参军转变为支持八路军,家庭成为八路军堡垒户,承担做饭、隐蔽、放哨等工作,甚至冒险设置手榴弹陷阱掩护县委同志 [5][6] - 姐姐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自学文化至能写信,担任妇救会成员和自卫队队长,组织破坏日军设施,后调任抗日政权工作 [7][8] 抗战精神与文学创作 - 家书内容反映1944年战略反攻阶段的军民信心,提及"今年打败德国,明年反攻日本"的战场预判 [1][8] - 徐光耀文学作品中贯穿革命乐观主义与家国情怀,如《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等,将抗战题材创作视为使命 [8][9] - 家庭三成员(父亲、姐姐、徐光耀)在民族存亡之际主动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结合,形成典型抗战家庭样本 [5][8] 历史细节与情感表达 - 家书提及父亲1945年步行数百里赴部队探亲,父子重逢时徐光耀身高已超父亲半头,父亲返程携带《前线歌选》体现思想进步 [6] - 姐姐在信中高度赞扬徐光耀"抗战到底之决心",姐弟关系因母亲早逝尤为亲密,姐姐支持其上学与参军 [7][8] - 信件写作背景包含八路军"五一大扫荡"时期的隐蔽战斗经历,战士曾约定幸存者记录抗战生活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