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污染治理
搜索文档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举办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04 13:40
活动概况 - 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在北京联合国大使馆举行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办 参与方包括联合国机构 中方政府部门 企业 学校和基金会等特邀嘉宾 [1] - 活动主题为"塑战塑决" 采用室外草坪圆桌论坛形式 结合音乐 舞蹈 绘画和诗歌等艺术表演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中国环保政策与行动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 实施全链条治理 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 固废减量循环利用 化学品及新污染管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4] - 中国浙江省台州市发起的"蓝色循环"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该项目探索出海洋塑料垃圾治理有效途径 具备推广价值 [6] 世界环境日背景 - 202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终结塑料污染" 旨在动员各国落实塑料污染解决方案 全球庆祝活动将于6月5日在韩国济州岛举办 [6] - 世界环境日设立于1972年第27届联大 每年6月5日举行 是环境领域最重要的联合国国际日 [6] 活动展示形式 - 现场设置环保宣传海报展示 [5] - 包含儿童环保绘画展览 [9] - 呈现《舞 自然》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 [10]
微塑料“入侵”:真相、争议与行动
科技日报· 2025-05-16 06:23
微塑料的普遍存在与来源 - 全球平均每人每周摄入的微塑料量相当于一张银行卡的重量 [1][6] - 微塑料已在地球最极端环境(珠穆朗玛峰、南北极、马里亚纳海沟)和人体多个器官(胎盘、大脑等)中被检测到 [2][7] - 微塑料尺寸定义为5毫米以下,自20世纪60年代就存在于环境中 [3][4] - 全球塑料年产量从1950年的200万吨增长到2020年的4.5亿吨 [5] - 2019年全球塑料回收率仅9%,22%的塑料随意滞留在环境中 [5] - 汽车轮胎磨损颗粒和衣物合成纤维也是微塑料的重要来源 [6] 微塑料研究现状 - 微塑料研究论文数量从2014年的20篇激增至2024年的近6000篇 [5] - 研究显示2024年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2016年高出50% [7] - 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7] - 许多研究样本量小(20-50个样本),缺乏适当对照组 [8] - 部分研究设计脱离实际,如给小鼠喂食相当于人体每天上百克微塑料的剂量 [9] - 缺乏标准统一的分析方法导致研究结论难以比较 [10][11] 政策与行业应对 - 欧盟2023年通过《微塑料禁限令》,计划到2030年减少30%微塑料释放 [11] - 中国将微塑料纳入新污染物"四大家族",2023年列入《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 [12] - 中国2020年要求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12] - 行业已开发出新型注射剂瓶塞材料避免产生微塑料 [13] - 清华大学开发出高效吸附微塑料的磁性纳米材料 [13] - 华东理工大学研发出用于污水厂升级的微塑料拦截技术 [13]
中科院理化所:电催化重整废弃塑料PET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PGA研究获新突破
快讯· 2025-05-15 10:5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官网消息,生物可降解塑料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关键突 破口。据测算,我国PGA市场需求未来将达到百万吨级规模。然而,PGA的主流制备工艺面临重大挑 战:其单体原料乙醇酸的传统合成路线依赖高毒性前驱体,存在安全风险且难以规模化生产。针对这一 重大需求,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勇研究员团队发展了新的电合成策略,利用废弃PET塑料作为 起始原料,成功实现了乙醇酸的克级制备。为推进该技术产业化,实现从废弃塑料PET到可降解塑料 PGA的全流程转化,团队系统分析了电催化重整PET制备PGA过程中的两大核心难题:乙二醇制备乙醇 酸的时空产率低;乙醇酸晶体的分离提纯成本高。经济技术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电催化重整路线制备的 PGA成本约为1240.12美元/吨,已接近通用聚烯烃塑料的成本区间,为该技术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财讯) ...
连发三篇论文:蓝晶微生物PHA工业化生产,突破文献最高产量与最低单位成本纪录
生物世界· 2025-05-12 12:15
技术创新与突破 - 公司研发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和牛津大学在国际期刊发表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2] - 通过自主开发的Biohybrid技术体系,在PHA工业化生产的单位产量、单位成本控制和碳足迹控制方面达到文献报道最高水平[4] - 油基碳源路线理论质量转化率可达130%,碳源成本下限降低至590美元/吨,较传统糖类碳源路线(57%转化率,825美元/吨)有显著优势[6] - 在补料分批发酵中实现175克/升的PHA单位产量与87%的碳源转化率,验证了油基路线的经济性优势[6] Biohybrid 1.0技术 - 通过激活菌株内沉默的卡尔文循环,在15吨发酵规模中实现260 g/L的PHA单位产量,较初始菌株提升20%[11] - 同位素标记显示PHA前体乙酰辅酶A多达10%碳原子来自于无机碳CO₂,同时显著改善了细胞氧化还原平衡[14] - 在多批次200L中试和15吨量产测试中,卡尔文循环激活菌株显著提升了油脂消耗量、生物量积累、PHA单位产量和碳源转化率[15] Biohybrid 2.0技术 - 在150吨量产规模实现PHA单位产量264g/L、植物油碳源转化率100%的创纪录高产[18] - 通过功能基因组学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系统优化菌株油脂利用能力,经多批次工艺优化将单位产量提升至300g/L以上,碳源转化率超过100%[18] - 在200L中试阶段通过引入脂酶基因过表达改造,成功将甘油三酯残留量降低,实现稳定运行[22] 碳足迹研究 - 全球首个基于真实生产数据的PHA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显示,采用Biohybrid 2.0技术与餐厨废油原料可将PHA碳足迹降至2.01 kg-CO₂e/kg-Polymer,较传统石化塑料降低64%[25] - 使用原始菌株与食品级棕榈油时PHA碳足迹为5.77 kg-CO₂e/kg-Polymer,与传统石化塑料(5.52 kg-CO₂e/kg)基本持平[28] - 餐厨废油路线LCA碳足迹较食品级植物油再降28%,达到2.01 kg-CO₂e/kg-Polymer[28] 产业化进展 - 江苏盐城生产基地已实现Biohybrid 2.0技术的工程化应用,PHA生产成本较2019年文献报道值下降41%,单位产量较同类工业菌株提高83%[30] - 建立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与工业放大的方法论范式,为生物降解材料的大规模替代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