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
搜索文档
“在互学互鉴中赓续文明薪火”(高端访谈)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全球文明倡议与双边关系 - 全球文明倡议被评价为充满智慧和远见,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并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 [2] - 该倡议倡导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反对文明冲突论,被视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路径 [2] - 纳米比亚前总统表示,深化友谊和理解是实现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发展成就与经验 - 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发展迅速,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和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展示了其现代化实践 [2] - 中国正朝着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方向前进,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2] - 纳米比亚人组党钦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愿同中方加强党际合作,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 [2] 中纳双边合作与成果 - 纳米比亚在独立斗争中得到中国大力支持,两国在纳米比亚独立的第二天即建立外交关系,并始终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3] - 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纳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下的各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成果丰硕 [3] - 农业合作成为双边深化务实合作的新亮点,例如双方签署了绵羊和山羊肉输华等合作文件,相关谈判进展顺利 [3] 具体合作领域与市场机遇 - 纳米比亚的葡萄、椰枣等历史悠久的作物产品有望销往中国广阔消费市场,此举将显著提升当地农民收入 [3] - 纳米比亚计划通过科学手段提高产品质量,以向中国输送优质产品 [3]
“洋学生”中国说|丹青送祝福!多国留学生学习体验中国书法:“我爱你中国”
环球网· 2025-10-01 16:49
书香墨宝,沁人心脾。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西安工业大学的留学生们现场学习体验中国书法文化,用丹青写下对中国的热爱和美好祝福,沉浸式感受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留学生们用毛笔一笔一划地写下"祝福中国""我爱你中国",并向大家展示。尽管笔触仍显生涩,但每一笔都写得格外认真。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一文 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书法。这是她第一次用毛笔写字,"原来每一个笔画都有生命,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留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爱上 中国书法,爱上中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回望过去,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展望未来,文明交 流互鉴将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国理念、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 性。 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书法也日渐走向世界,成了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纽带,为繁荣世界文 ...
何以三星堆:以古蜀之名 激荡文明回响
四川日报· 2025-09-29 14:58
以开放包容的姿态,2025三星堆论坛为古文明研究提供价值坐标。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 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表示:"这样高质量的论坛能激发新的合作契机与学术思路,推动研究深化 与文明传承的'广化'。"他特别提到,此次论坛上不少外国专家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借助三星堆论 坛这一载体,中国的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传承经验正走向世界。" 从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到耕作方式探索,从凤牙璋的文化内涵解读到象牙 保护研究……分论坛上,不同领域学者或从专业细分领域进行深入解读、交叉验证,或从文明交流的角 度进行跨界研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认为,本 次论坛为三星堆研究搭建了高规格学术平台,"国内外众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展开充分深入的交流探 讨,这对推动后续研究工作意义重大。" 当提及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人头像与面具,极大改变了学界对面具文化的认知时,日本早稻田大 学名誉教授稻畑耕一郎表示,面具文化从古到今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文化人类学、比较文明史等领 域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学者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现在拥有全球顶尖的文物保护措施。"当看到大屏上闪 ...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在曲阜尼山举办
经济观察网· 2025-09-28 19:30
活动概况 -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第二十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于9月27日晚在山东曲阜尼山举行 [1] - 活动主题为“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旨在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相处,推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 [1] - 9月28日举行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仪式包括开城、开庙、启户及敬献花篮等环节 [1] 主办方与活动特色 - 活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 [1] - 实行山东曲阜主会场、浙江衢州分会场共祭孔子的模式,突出国际特色,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文旅融合 [1] 历史沿革与地域背景 - 孔子文化节自1984年以“孔子诞辰故里游”为起点,历经4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性文化盛典 [2] - 举办地山东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经济大省,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2]
从黄金水道到文明桥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6 06:52
长江源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这些天然湿地为黑颈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 2025长江文明论坛展示的"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局部)。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清代"白鹤梁"题刻。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文 德摄 埃及罗达岛尼罗尺。 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摄 长江江畔,当河姆渡居民播种稻田、凌家滩先民琢玉成器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也在萌芽、生 长。 公元前4000年左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滋养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苏美尔人以削尖的芦 苇秆为笔、泥板为纸,刻下记录城邦管理智慧的神秘符号,楔形文字由此诞生。 尼罗河畔,古埃及人用双手创造了工程奇迹。宏伟的金字塔拔地而起,庄严的狮身人面像静静矗立。 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城市已规划出网格状街道,配备了排水系统,建起功能明确的 公共粮仓,展现出高度的城市文明形态。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今天,我们探寻长江的文明脉络,就要将长江文明置于世界大河文明的谱系 中,理解其世界坐标。各大河文明,不仅是各美其美的璀璨星点,更将通过交流互鉴,在联通与融合中 走向美美与共。 一道智慧的长河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在重庆市涪陵区,长 ...
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从北京文化论坛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进展
新华社· 2025-09-25 08:33
文化论坛与政策导向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参与[1] - 北京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实施《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6][8] - 发布《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 推动遗产点恢复历史格局[8] 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发现 - 房山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出土青铜器铭文为北京最早建城史文献[4][6] - 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100余项文物保护工程 先农坛神仓等古建筑群对外开放[8] - 实施"微改造"替代大拆大建 恢复胡同肌理与三里河水街景观[6] 文化科技融合与新业态发展 - 文化新业态企业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13] -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展示 如圆明园"武陵春色"数字复原及AI活化抗战纪念馆展陈[11][13] - 实时游客监测系统在天坛应用 实现可持续旅游与遗产保护平衡[13] 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 - 文创产品融合传统与科技设计 如天宫藻井冰箱贴、颐和园盲盒等受市场欢迎[9] - 正乙祠戏楼等历史场馆通过"小而美"演出焕发新生 非遗主题线路采用打卡集章模式增强体验[8] - 首钢园工业遗存转型数字化展陈空间 体现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11] 国际文化交流与输出 - 举办世界古典学大会、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吸引30多国专家学者及全球院团参与[18] - 京产网络文学、游戏、微短剧出海势头强劲 泡泡玛特等企业推动中国IP走向国际[18] - 中外诗人交流活动在北海公园举行 促进跨文化对话与传播[16] 城市建设与文化定位 - 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与870多年建都史 形成开放包容城市品格[6] - 构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 加强农业与工业遗存保护[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北京技术创新与文化保护结合的标准[13]
二〇二五北京文化论坛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共绘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图景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00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行 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主题 吸引58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位嘉宾参与 [1]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技术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新手段 三维影像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长城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无人机实现常态化监测 [2] - 北京中轴线数字化保护通过"云上中轴"小程序吸引109.5万名公众参与 累计提交8.9万余条巡检记录和近17万张图片 [2] - 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整合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 非遗记录工程为2290名代表性传承人留存技艺记忆 故宫博物院采集超100万件文物数据 [3] 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 - 北京推动5G 大数据和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 打造8K剧院新型数字视听场景和数字影棚等重点项目 [4] - 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创新 沉浸式交互和云端共享突破地理时间限制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4] - 科学技术成为驱动文化创新的核心引擎 深刻影响文艺创作格局 人工智能研究与人文研究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6] 文明交流与国际合作 - 发布《中国关键词:全球文明倡议篇》多语种系列图书 系统介绍全球文明倡议内容及中外文明交流案例 [7] - 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非文明对话大会等机制 推动国际人文交流 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 [7] - 北京持续举办国际性品牌活动 搭建中国故事全球传播平台 加强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 [7]
济宁着力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齐鲁晚报· 2025-09-24 16:55
发布会上,济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董冰介绍,近年来,济宁市充分发挥孔子文化节的活动影响力和文化 传播力,努力以节会平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带动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坚持文明对话、和而不同,着力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以孔子文化节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 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着力提升孔子文化节的层次能级,策划举办公祭孔子大典、云祭孔、全球 文庙书院溯源之旅等文化展示活动,搭建起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窗口。另一方面成功承办了世界互联网 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第四届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国际人文交流活动,让"孔子的世界"走向世界。 记者孙远明济南报道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着力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以孔子文化节为依托,组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 设专班,召开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动编制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塑强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强化资源整合,深入实施百家景区焕新行动,推出明故城夜游、尼山圣境夜游、蓼河夜游等十大新场景,打 造运河记忆、鲁源奇妙游等一批沉浸式体验项目,串联"三孔"、"两孟"、大运河、微山湖等优质旅游资 源,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着力激活文化传承发展新动能。近年来 ...
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经济观察报· 2025-09-23 10:25
(原标题:去中亚旅行,别忘了到这里看唐朝影像) 文博时空 作者 宋燕 谁能想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年的一铲考古,竟挖出了大唐藏在丝路尽头的秘密。在 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古城里,壁画上唐朝使节捧着蚕茧、唐朝皇帝猎豹的画面清晰如初,连"东方大唐 使者"的粟特文题铭都没褪色。如果你有机会到中亚旅行,别忘了来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博物馆看看这 幅壁画,在这里遇见"活的丝路历史"。 苏联专家采用当时先进的壁画加固技术,先以特殊黏合剂渗透加固颜料层,再分块剥离壁画与墙体,最 终将约40平方米的遗存完整迁移至新建的阿夫罗夏伯博物馆保护展示。这场跨越六年的考古发掘,不仅 让湮没一千多年的粟特艺术巅峰重见天日,更为7 世纪欧亚大陆的文化交融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视觉实 证。 四幅图画中的文明交融 阿夫罗夏伯遗址就位于撒马尔罕著名景点——比比克哈努姆清真寺的东北方向1.5公里左右,在一个小 山坡上。整个遗址目前都是一片黄土,中间有个只有两层的博物馆。这处被称为"大使厅壁画"的文物在 博物馆中的一个专门的厅里,可以说是该博物馆唯一重要的文物。 深埋地下的壁画记录了唐代事件 这幅改写丝路历史的壁画发现源于一场意外的考古抢救。1965 年,苏联考古队 ...
“欧中应当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41
"中国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传统友谊源远流长,都致力于提升本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捍卫世界和 平。"森特利亚表示,当前全球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希望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努力,进一步深化两党在全 球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各种国际问题。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开展全球文明对话意义重大。"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在接受本 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这样的战略眼光令人钦佩。尽管各国民众文 化背景不同,但追求世界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全球文明对话,各方分享观点,表达对和平 的渴望,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有助于增强各方互信,推动产生更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益的举措。 到访中国期间,森特利亚参观了杭州等地。"泛舟于京杭大运河之上,穿过一座座桥梁,欣赏岸边一幢 幢古建筑,让人感受到诗意江南的韵味。"森特利亚说,中国既能保护传承好大运河等文化遗产,又能 发展出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现代高科技企业,值得称道。 森特利亚曾多次来华访问,见证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 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在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他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