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

搜索文档
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民日报· 2025-07-11 06:52
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观点 - 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对世界繁盛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性,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2] - 倡议体现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责任担当,呼吁各国携手行动,深化互学互鉴,汇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合力 [1] - 倡议顺应各国人民推动文明对话的现实需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5] 国际社会的响应与评价 - 纳米比亚前总统姆本巴赞赏倡议有利于增进国家间相互理解,促进合作与共同发展,纳米比亚愿与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倡议 [2] -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认为中国高举和平发展旗帜,以共建"一带一路"联通世界,为全球治理注入可持续力量 [2] - 越南学者范玉雪指出越中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文明共同进步,夯实传统友好关系 [3] - 墨西哥学院教授阿索夫斯卡强调中国展现开放包容态度,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各美其美作出贡献 [3] 文明对话的实践与意义 -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愿同各国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4] - 美国"鼓岭之友"召集人穆言灵认为倡议为深化不同文明交流提供机会,有助于构建和谐世界 [4] - 比利时前首相莱特姆指出加强文明交流的紧迫性,呼吁通过人文活动弘扬开放、尊重、包容理念 [4] - 斯洛伐克议会代表加布里埃尔·费舍尔提到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体现中国引领作用 [5] 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路径 - 美国城市广播电视台总裁苏彦韬认为影视剧等文化领域交流可成为美中合作突破口,增进民间友好互信 [5][6] - 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副主席奥斯托伊奇指出中克深化文化、教育、旅游合作,惠及两国人民 [6] - 赞比亚国家发展联合党总书记伊门达表示文化交流促进包容性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是全人类的公共产品 [7] - 哈萨克斯坦"阿玛纳特"党外事顾问伊莫娃赞赏中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呼吁开展更多交流合作 [7] 倡议的全球影响与未来方向 - 格林纳达社会和社区发展部部长托马斯强调各国团结协作、相互理解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关键 [7]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联合民族大会党国际关系书记莫里斯认为倡议促进国与国相互尊重,推动包容性发展 [7] - 阿索夫斯卡表示将继续推动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8]
第一观察 |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
新华社· 2025-07-10 23:48
文明多样性 - 多样文明是世界本色 不同国家民族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差异形成各具特点的文明 [3] -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活力源泉 2021年习近平在联合国会议强调其作为发展动力的意义 [3] -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互鉴发展"的演进逻辑 [3][6] 文明交流互鉴 - 历史表明文明繁盛进步依赖交流互鉴 当前人类文明格局正经历调整重塑 [3][4] - 全球范围内呈现两种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呼声高涨与文明冲突论调并存 [4] - 习近平提出"相互尊重和合共生"是文明发展正确道路 [5] 中国实践与倡议 - 地方工作时期推动福州-塔科马友城结对 浙江海外文化推广 上海世博会筹办等具体案例 [6] - 新时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纽约联合国总部等场合系统阐释中国文明观 [6] - 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核心为求同存异和合共生 与多国理念及联合国宪章契合 [6] 全球合作展望 - 中国倡导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 通过平等包容的文明观注入发展动力 [6] - 以五千年文明积淀为基础 展现超越文明隔阂冲突的历史担当 [7]
深化交流互鉴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沟通桥梁
新华网· 2025-07-10 20:42
新华社济南7月10日电 题:深化交流互鉴 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沟通桥梁 新华社记者邵琨、张武岳 英国巴斯市前副市长余德烁认为,更好实现文明交流互鉴,关键在于跨越成见、打破壁垒、寻找共识,需要从摒弃"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冲突 论"的固有偏见、深化哲学基础对话、加强教育交流与青年合作、积极推广跨文明合作的成功案例等方面着手。 本届论坛首次设立的水文化平行论坛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来自10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以水为媒,探讨"水文化与全球现代化"。世 界文化遗产论坛、金融文化论坛、中医药文化论坛……在今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议题设置广泛而深入,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色。 "议题设置不断拓展,构建了更多元的交流场域。"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说,论坛正不断打破学科的 边界,推动对话范围从学界走向社会各界,增进世界对中华文明及各民族文明的理解互信,为文化创新注入澎湃活力。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来自70余个国家的560余位嘉宾齐聚 尼山脚下,深化交流互鉴,探讨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
倾听尼山2025|“尼山”共识:不同文明之间急需加强交流互鉴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17:48
文明交流的紧迫性 - 全球56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尼山论坛探讨"和合共生"之道 [2] - 地缘冲突加剧、贸易壁垒增加背景下论坛主题聚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 - 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文明相处问题日益凸显 [5] 东西方文明交流现状 - 中国儒家思想在印度多层级教育体系中广泛传播 [8] - 德国曾兴起儒家研究热潮但当前相关德文书籍稀少 [9] - 中国对外国文学翻译数量是外国译中数量的70倍 [11] 文明互鉴的实践路径 - 建议将文明交流融入教育体系如开设课程、建立研究中心 [15] - 英国中文学习者少于德法但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 [15] - 国际法需从西方单一文明转向多元文明共同书写 [16] 儒学的全球传播潜力 - 儒学三期说提出从曲阜走向世界应对西方文明挑战 [17] - 东方文明包容性特质可为全球和平提供思想资源 [8] - 需加强儒家思想在欧洲的展示以重建东方文化热潮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冲突 - 全球6500种语言和多元文化亟需相互理解以避免暴力冲突 [14] - 当前世界秩序由西方主导500年带来物质文明与冲突并存 [15] - 科技发展使人类具备摧毁地球能力需通过文明互鉴达成合作 [16]
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新华社· 2025-07-09 23:03
全球文明倡议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包含四个"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1] - 倡议旨在增进文明对话交流,消弭误解隔阂,为人类团结应对共同挑战注入正能量 [1]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将吸引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 [1] 文明平等与交流 - 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每年6月10日),由中国等83国提案通过 [2] -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创造了多元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共同繁荣 [2] - 中国推动中老铁路"跨国春晚"等创新文化交流形式,促进民心相通 [7] 国际合作实践 - 中国与埃及、希腊等国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如中沙红海考古、中埃孟图神庙考古等 [12][13] - 中非合作将文明互鉴列为"十大伙伴行动"之首,并发布《2026年"中非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 [8][9] - 中国扩大单方面免签范围至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实现海合会国家全覆盖 [11] 技术创新赋能 - 中国企业研发智能翻译眼镜,助力跨语言文化交流 [12] - 中国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成规模出海 [11] - 科技与艺术融合项目如"上海·伦敦艺术之约"促进文明创新 [10] 多边平台建设 - 中国举办良渚论坛、世界汉学家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对话平台 [8]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专业机构 [8] - 积极考虑承办2028年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 [9]
希腊31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精美文物亮相三星堆 两大著名黄金面具在此相遇
四川日报· 2025-07-08 08:12
展览概况 - "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在三星堆博物馆揭幕,由希腊文化部、三星堆博物馆、良渚博物院联合主办,是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首个境外特展,也是西南地区首个与希腊文化部合作的原创文物展 [14] - 展览展出希腊31家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的172件(组)精美文物(含文物复制品9件),种类涵盖陶器、青铜器、金器、大理石雕像以及湿壁画等 [14] - 部分展品系首次在希腊境外亮相,全景展现从青铜时代到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的古希腊文明 [15][16] 展览内容与特色 - 展览分为"文明之海:史前爱琴海的文明曙光""英雄史诗:迈锡尼的荣光""荣光重现:从几何到古典时期""文明回响:亚历山大眼中的世界"四个部分,以古希腊青铜时代到希腊化时期的代表性考古遗址及重要文物为主线 [16] - 展厅设计通过大量遗址高清图片、实景模型与多媒体投影手段,精准模拟复原迈锡尼古城狮门、宫殿等重要遗迹,全景呈现希腊代表性考古文化遗产 [16] - 展品包括狄安娜女神等希腊神话传说题材大理石雕像、希腊戏剧面具大理石浮雕、雅典陶器等众多精美文物,以及基克拉迪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 [17] 中希文明对话 - 展览特别聚焦与三星堆文明同期的迈锡尼文明,探寻两大古老文明的共性与独特魅力,迈锡尼文明的代表文物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与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等隔空相遇 [18] - 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6世纪初兴起,黄金制品是其艺术中最亮眼的表现形式之一,阿伽门农金面具(复制品)及出土于同一墓葬的金带饰参与展出 [18] - 三星堆同样诞生出对黄金的崇拜,如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文物,黄金的使用被赋予了人与神沟通的能力 [19] 展览意义与活动 - 展览展开了两种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融,将持续至12月21日 [19] - 三星堆博物馆将联合希腊文化部、雅典大学等举办中希文明交流研讨会,拓宽学术深度,同时开发社教活动与主题讲座,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19] -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表示,展览对古希腊文明的全景式展示将激发人们对中华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对比性思考,在三星堆展示古希腊文明具有特殊意义 [20]
倾听尼山2025|汉伊理:使人工智能成为推动文明共生的催化剂
经济观察报· 2025-07-07 20:11
人工智能与文明发展 - 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人类知识传播与社交互动时,对道德塑造、主体认知及代际价值观传递的深层影响尚未充分探讨 [5] - 建立审慎的评估机制与监管体系对人工智能这类新兴技术至关重要,关键挑战在于平衡技术创新与人类主体性及选择权 [10][34] - 通过制度设计与技术架构双重路径,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价值观嵌入人工智能发展体系,使其成为服务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11][29] 人工智能促进文明互鉴 - 人工智能可作为文明互鉴的桥梁,需超越表面语言转换,掌握各民族文化密码与礼仪规范以实现深层交流 [20] - 将儒家"礼"的核心理念融入人工智能设计,使其成为文化差异的"调和者",借鉴"和而不同"的智慧建立动态调节机制 [21] - 中国实践展示前沿科技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深度融合的范式,既保持创新活力又守护文化主体性 [18] 儒家智慧与人工智能伦理 - 人工智能的礼仪化重构需将儒家"礼"的动态实践智慧与跨文化礼仪传统融入技术逻辑,使其从效率工具转化为伦理养成中介者 [25] - 人工智能设计需避免机械编码"礼"的准则,而应通过具身交互设计自然嵌入日常实践,重"敬"与"义"而非形式化规则 [27] - 伦理准则应成为人工智能有机组成部分,在研发、应用各环节融入,借鉴中国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辩证统一的经验 [28]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主体性 - 人工智能能模拟人类部分反应但无法复刻完整感知能力,人类基于预测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社会交往仍是基石 [30][31] - 教育体系需适应知识传播新范式,核心价值从信息灌输转向人格塑造与道德养成,聚焦提问能力而非回答问题 [36][37] - 技术应用需遵循平衡原则,通过立法监管、科技伦理教育及传统价值融合维护人类主体性 [42]
中国-巴西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揭牌
快讯· 2025-07-06 15:18
中巴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成立 - 研究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合作共建 [1] - 研究中心将整合四校传统优势学科与新兴领域学科资源 [1] - 研究中心旨在构建深度学术协作网络,促进知识创新与资源共享 [1] - 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中巴青年交流、教育协作、人文对话与文明互鉴的新型平台 [1] - 研究中心将成为全球南方国家高校合作典范 [1]
中国巴西四所高校共建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06 11:02
中巴高校合作共建研究中心 -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和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联合签署协议,共建"中国—巴西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1] - 研究中心将整合四校在哲学社会科学、航空航天、可持续发展、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学术资源,构建深度协作网络[2][12] - 中心定位为中巴青年交流、教育协作、人文对话与文明互鉴的新型平台,目标成为"全球南方"国家高校合作典范[12] 中巴教育科技合作深化 - 中国人民大学与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三峡(巴西)能源有限公司签署共建北航巴西创新研究院合作谅解备忘录[12] - 北航巴西创新研究院和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孔子学院同步揭牌,标志着中巴在科技创新与语言文化领域的双向合作[12] - 巴西高校代表强调四校将发挥在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既有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7][10] 合作战略意义 - 中国驻巴西大使指出研究中心是落实两国元首战略共识的具体行动,将丰富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2] - 中方高校代表称研究中心是"文明互鉴共同愿景的生动成果",将成为中巴教育合作的"新地标"和"强引擎"[4][5] - 巴方代表认为四校合作是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关键力量,尤其聚焦人文社科与新兴科技领域的资源整合[7][10]
倾听尼山2025|郑长忠:现代家庭传承文化并非对传统简单复刻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8:22
家庭形态与现代化进程 - 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双重功能分化:物质生产功能外移至经济单位,家庭保留"人的自我生产"及相关生活功能 [8] - 生产模式转型推动家庭形态重塑:从农耕时代的超大型家族到核心家庭,再到"夫妻+1-2孩"的两步递进小型化结构 [11] - 生活功能市场化加速家庭职能缩减:饮食、生活供给等越来越多由社会提供,促使部分生活功能"外部化" [8] 家庭在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 家庭承担文明五大建设(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基础性内容传承,方式随历史条件变化 [10] - "人的自我生产与养育"是家庭核心功能:通过观念传递、技能训练为文明建设培养参与者 [10] - 现代家庭文化传承需创造性转化:如"孝悌"观念从刚性权力结构转向亲情关怀等柔性表达 [6][12] 现代家庭结构变迁特征 - 代际离散化源于人口流动:跨地域就业使子女与父母分居成为常态 [11] - 婚姻延迟化受多重因素驱动:教育成本攀升、学业周期延长、婚恋观念变化及匹配难度增加 [11] - 横向亲戚关系弱化与新型情感共同体形成:年轻人更依赖朋友群支持,通过社区/学校补充教育功能 [12] 家庭功能与社会协同机制 - "家-校-社-企"四方协同必要性:小家庭主流化使生产生活功能外移,需社会与市场支撑家庭建设 [16] - 协同边界界定原则:各方基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守好本职,强调"共同体"思维而非简单资源让渡 [17] - 企业创新实践案例:湖北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探索家庭时间保障的地方解决方案 [20] 婚恋观念代际差异与匹配逻辑 - 婚恋观动态演变体现社会发展:MBTI测试等新型匹配方式与传统"体制内优先"要求形成碰撞 [18] - 代际认知差异的客观性:不同生活经验导致对家庭/婚姻的理解存在结构性鸿沟 [18] - 企业尝试制度创新:部分企业探索"家庭时间储蓄账户",回应"996"工作模式对家庭时间的挤压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