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
搜索文档
技术竞赛再升级 动力电池进入“多核时代”?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30 02:42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上海车展上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展示动力系统新技术新产品,动力系统竞争进入全产业链、全场景复合博弈阶段,多种动力技术发展将形成多元化市场格局,竞争激烈促使企业提升技术与合作完善产业生态 [1][4][7] 企业密集“秀肌肉” - 惠州亿纬锂能展示大圆柱电池领域专利布局及前沿技术成果 [2] - 蜂巢能源针对新能源越野车需求推出堡垒越野电池 [2] - 中创新航携顶流电池及全域系统解决方案亮相 [2] - 比亚迪发布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车型“海狮07EV”和“星舰” [2] - 动力电池企业在固态、高镍三元、磷酸铁锂等电池技术路线均有布局,高镍三元用于高端车型,磷酸铁锂用于中低端车型和储能,固态电池是下一代发展方向 [2] - 宁德时代发布多款新品,骁遥双核电池成焦点,董事长称固态电池不是“出路”,双核、多核才是 [3] - 宁德时代双核电池通过双核架构组合不同化学体系电池,兼顾低温性能、续航、快充与安全,不同组合有不同优势 [3] - 业内人士称动力电池进入“多核时代”,从单一材料竞争走向多元体系协同,核心逻辑是“场景化适配”,创新架构将在全领域落地加速新能源全场景产业化 [4]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 锂动力电池升级同时,钠离子、氢燃料电池、醇类燃料等动力技术加速发展 [5] - 宁德时代发布钠新电池,突破材料性能边界,可大规模量产,降低对锂资源依赖,实现全温域适配 [5] - 氢燃料电池汽车主要用于商用车,车展上我国首款搭载低压常温固态储氢装置的燃料电池乘用车亮相,搭载小功率燃料电池系统,满足长续航和环保舒适驾乘体验 [5][6] -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展示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醇氢生态,带来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和明星车型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甲醇能源车端应用近4万辆,累计行驶超200亿公里 [6] - 专家表示2025年汽车动力系统竞争更激烈,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智能、高效方向发展 [6] - 协会秘书长称动力系统竞争中企业要以低成本、快速度实现技术场景化落地,需加强研发、提升性能质量、降低成本,加强合作完善产业生态 [7]
宁德时代首次回购公司股份,比亚迪一季度净利润同比翻倍 | 汽车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7 06:18
Faraday Future - 贾跃亭表示FF市值达到百亿美元是其还清中国债务的前提 [1] - FF计划在美国和中东市场取得成功后,将第二品牌车型引入中国市场 [1] 中国重汽与丰田汽车 - 中国重汽与丰田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发氢燃料电池牵引车并已批量交付 [2] - 双方将在氢燃料商用车合作研发、示范运营、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建立更广泛合作 [2] 宁德时代 - 宁德时代首次回购公司股份107.53万股,占总股本的0.0244%,成交总金额2.55亿元 [2] - 回购股份最高成交价237.38元/股,最低成交价236.01元/股 [2] 保时捷 -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落户上海虹桥商务区,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运营 [3] - 此举标志着保时捷在华研发体系的历史性升级,提升本土研发独立性 [3] 比亚迪 - 比亚迪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1703.6亿元,同比增长36.35% [4] - 净利润91.5亿元,同比增长100.38%,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增长 [4] - 研发支出142.2亿元,同比增长34% [4]
恒勃股份:2024年营收净利同比双增长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业务成新增长点
中证网· 2025-04-22 20:39
财务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 同比增长10.15%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1亿元 同比增长14.23% [1] - 基本每股收益为1.29元/股 [1] - 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20元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263万元 [3] - 2024年度现金分红和股份回购总额预计为9613.06万元 占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例为73.36% [3]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要从事ICE&HEV进气系统、燃油蒸发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氢燃料电池阴极过滤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传统进气系统业务持续贡献稳定收入 [1]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业务取得显著进展 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1] - 开发冷却水壶、膨胀箱、水侧分流板和冷却液流体模块等产品 获得市场良好反响 [1] - 热管理管路应用拓展到数据中心冷却系统、充电桩热管理系统等领域 [2] - 在氢燃料电池阴极过滤系统投入资源进行研究与产品开发 [2] 技术研发 - 2024年研发费用为5259万元 同比增长15.05% [2] - 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2] - 在国际供应链中占据一席之地 [2] - 助力知名新能源汽车品牌解决电池热管理难题 提升车辆续航能力和安全性 [1] 客户与市场 - 巩固客户群体 深化与本田、雅马哈、铃木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 [2] - 深化与广汽集团、吉利集团、奇瑞集团等国内大型车企合作关系 [2] - 通过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确保订单稳定增长 [2] - 在国际知名车企配套竞标中凭借高性能进气系统中标 打破外资垄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