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搜索文档
天安门广场布置年号台、观众席、LED大屏等要素
新华社· 2025-08-28 10:24
活动布置 - 天安门广场科学布置年号台、观众席、LED大屏等要素,注重现场布置与周边建筑和谐统一 [1] - 现场布置凸显纪念大会隆重庄重、气势恢宏,彰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1] 观礼安排 - 搭建临时观礼台,位置尽可能靠近长安街,以更好满足群众观礼体验 [1] - 临时观礼台搭建旨在让更多群众到现场观礼 [1]
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抗战精神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8 07:00
展览规模与内容 - 主题展览共分八大篇章 展出1525张历史照片和3237件珍贵文物 其中1/3珍贵文物为首次公开[2] - 展览创新运用全息影像 透明展屏和AI交互技术再现抗战历史[2] - 展出包含刻着"军人魂"的饭盒 写着"共赴国难"的茶杯以及"死字旗"等特别文物[5] 技术应用与互动体验 - 运用动作捕捉和交互反馈技术实现电子献花 累计49725名参观者参与[3] - 通过AI技术复原左权将军家书视频 声光影深度交织增强沉浸感[3] - 采用裸眼3D技术使文物在空中立体旋转 电子书交互平台可查阅史料[4] - 设置互动相机装置生成跨越时空合影 呈现国际友人支持[7] 国际参与与支援 - 苏联援华航空队2000多名飞行员参与抗战 大队长库里申科在执行任务时牺牲[7] - 美国飞虎队击落日军机2600多架 击沉击伤舰船44艘 击毙日军6万余人 2000多名队员献出生命[8] - 展览展示50多个国家与中国人民联合反法西斯 包括加拿大白求恩 匈牙利裔卡帕等国际人士[9] 历史文物与史实呈现 - 首次公开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 其在1937年卢沟桥保卫战中壮烈牺牲[11] - 展出第29军第219团第10连连长孔宪全委任状 其率120名官兵践行"誓与卢沟桥共存亡"誓言[12] - 通过AI技术修复英烈黑白照片 使模糊身影变得清晰生动[10] 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 展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吸引家庭带孩子参观 激发主动研究历史[5] - 99岁抗战老兵杜士林现场敬礼 其11岁加入抗日游击队 左手断掉3根手指[11] - 观众留言簿呈现多代人心声 包括"勿忘国耻""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等共同信念[12]
将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游红色场馆 听历史回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7 07:58
红色场馆参观数据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25年累计接待社会各界观众30多万人次[6]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2023年末至2024年初迎来前所未有参观热潮[13] -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2024年上半年接待参观人数近65万人次 其中青少年群体约20万人次[17] 教育活动开展情况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开展义务宣传演出600余场次 讲党课200余场次 培养上千名小小八路讲解员[6] - 新四军纪念馆接待大批高校学子实地探访 观众提问深度从"兴趣"转向"求真"[10] -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系列研学活动 420名中小学生参与 75名小小讲解员暑假期间累计志愿讲解720场 服务游客2万余人次[17] 馆藏与展陈特色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展出3000个刻录殉难者名单的长方形石碑[15]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展出单薄衣衫/破旧绷带/磨损草鞋/补丁行军袜等具有穿越时空力量的静默文物[8] - 新四军纪念馆通过重建军部5位领导人雕像等展陈创新细节引发观众深刻共鸣[9] 宣教体系建设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常态化开设讲解员培训班 定期组织专业培训/理论讲授/专家指导/实践练习[15]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采用"因人施讲"模式 通过采访近200位老八路/将帅子女为《八路军序列沿革研究》搜集资料[5] - 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通过"听看说讲唱写"多种形式开展沉浸式教育课程[17] 国际传播与影响 -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开通线上直播 海外老华侨留言感谢让异国游子感受历史[15] - 该馆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群体 成为整个行程中最安静最认真的参观体验[14] - 2024年7月首次公开七三一部队原成员完整口述证言视频 揭露人体解剖/细菌实验等反人类暴行[15]
回望港澳抗战烽火岁月: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人民日报· 2025-08-24 15:39
港澳抗战历史纪念活动 - 香港西贡区斩竹湾举行抗日英烈纪念谒碑典礼 [2] -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改造后揭幕 截至7月底接待超16万访客含400多个学生团体 [4] -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参观人数超9.6万人次 [8] 教育推广与青少年参与 -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推出多媒体互动和中学生新手策展人培训班 [10] -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举行抗战胜利80周年升旗及检阅礼 60名中小学生参与 [9] - 澳门组织系列纪念活动包括影展、校园巡展和故事分享会 [13][14] 历史研究与文物展示 - 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与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合办专题展览 展现香港和广东军民抗战史实 [4] - 澳门"烽火忠魂:澳门抗战人物群像展"展出数十位抗战英雄故事 [12] - 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前设立港九大队群像雕塑 反映知识分子多、女战士多、小战士多特点 [6][7] 社会影响与公众反响 - 香港多个团体举行报告会缅怀"银矿湾惨案" 日军杀害11名村民逮捕约300人 [4] - 澳门居民参与赈济捐款捐物活动 总商会、镜湖医院慈善会等社团发挥重要作用 [13] - 香港汉华中学学生反映学习香港抗战史有助于增强国家认同感 [5]
重温抗战校史 厚植家国情怀(深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8-24 06:30
西南联大办学历史与精神传承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从长沙步行抵达昆明[12] -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 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 地面泥土轧成 雨天叮当作响 但师生精神振奋 以严谨态度治学 诞生杨振宁 李政道等杰出物理学家成果[13] - 西南联大培养学生科技报国担当 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开展量子计算机 光电子技术等前沿学术报告 激励学生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13][14] 西北联大迁徙办学与教育体系构建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北平大学 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因战局紧张迁往汉中 师生坐火车到宝鸡后徒步500多里到达城固 南郑 勉县三县六处坚持办学 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16] - 西北联大迁徙途中翻越秦岭峭壁陡立 师生啃锅盔嚼咸菜 白天崎岖泥泞山路行军 夜晚留宿荒郊 但一路放歌坚持办学[16] - 1939年西北联大"一分为五"发展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等 为西北地区留下文理工农医师范完整高等教育体系[16] 中国人民大学红色基因传承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陕北公学 校风"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师生物质条件艰苦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开展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等丰富活动[18][20] - 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赴延安开展抗战胜利80周年社会实践 与延安中学开展青春对话 共学历史共悟精神[20] - 两校坚持联学共建 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北京研学 赓续红色血脉 弘扬"要造就一大批革命先锋队"的办学精神[20][21] 同济大学李庄支教与校地互动 - 1940年同济大学第六次迁校落脚四川宜宾李庄镇 办学6年 医学院为百姓治愈"麻脚瘟" 工学院发电机让古镇有第一盏电灯[21][22] - 2006年以来100多名同济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重返李庄中学支教 发挥专业所长开设"同李讲堂" 分享德语 土木工程 广电编导等知识[22][23] - 开展"长江信帆"活动 数百封信笺从李庄到上海再返回 点亮学生梦想 同济校史讲解员到李庄讲解历史 李庄中学生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24] 浙江大学湄潭茶产业合作 - 1940年浙江大学西迁贵州湄潭办学7年 农学院引进优质茶种和杭州龙井茶生产技术 奠定湄潭现代茶产业基础 与当地合办职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25] - 浙大茶学系副教授去年往返杭州湄潭20多次 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物标准样工作 产品在贵州茶博会亮相[25] - 2022年成立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 搭建乌龙茶品种与红茶工艺结合溯源系统及茶叶风味物质数据库 实现从靠人看茶到设备看数据的产业升级[25][26] 中山大学澄江医疗合作 -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往云南澄江 校内党组织成为澄江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学生社团推出《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唤醒民众支援抗战[28] - 去年10月云南省与中山大学共建玉溪市中山医院 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 引进中山一院12名学科带头人10名银龄医师[29] - 中山一院牵头完成5台高难度腹腔镜胃肠微创手术 超4300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 派驻专家指导当地年轻医生提升团队服务水平[29]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1 07:28
台湾抗日历史背景 -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开启50年日本殖民时期 [1][2] - 台湾同胞持续进行抗日斗争 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传统 [1][2] 武装抗日斗争 - 乙未战争期间4个半月阵亡超过1.4万人 新北市盐寮海滨公园设有抗日纪念碑 [2][3] - 彰化县八卦山战役抗日义军血战三昼夜 壮烈成仁者达四五千人 [3] - 屏东县佳冬乡步月楼战役客家民众以木棍绑菜刀抵抗近两万日军 [3] - 苗栗事件 噍吧哖事件和雾社起义等抗争事件血染史册 [3] 非武装抗日形式 - 以蒋渭水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通过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文化协会和工农运动与日本殖民当局抗争 [3] - 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成立于2007年 包含30个抗日家族 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 [7] 大陆抗日参与 - 1937-1945年间共有5万多名台湾爱国志士回到大陆投身抗日 [5] - 李友邦1939年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 从42人发展到1945年的381人 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 活动范围最广的抗日团体 [5] - 台湾义勇队从事生产 情报 宣传和医疗等工作 台湾少年团同时成立 [5] 历史纪念与现状 - 台湾同胞在日本占据50年期间有65万多名慷慨赴死 [6] -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 用"终战"代替抗战胜利 引发岛内舆论批评 [6] - 岛内通过纪念集会 座谈会和图片特展等方式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 [1][7]
海证期货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观影活动
期货日报网· 2025-08-20 11:45
公司活动 - 海证期货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展现普通中国人在至暗时刻的非凡抗争 [1] - 观影活动旨在引导党员铭记历史,坚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1] 影片内容 - 影片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饱含深情的演绎,展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悍卫民族尊严的悲壮历史 [1] - 影片采用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和极具冲击力的细节叙事,诠释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展现的伟大精神 [1] - 影片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守望相助、英勇不屈的精神品质 [1] 活动效果 - 观影活动被描述为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 [1] - 观影结束后党员们深受触动,深刻认识到铭记国耻方能自强的道理 [1] - 公司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1] 后续计划 - 公司计划引导全体党员以史为鉴,筑牢信仰之基 [1] - 公司将立足金融服务阵地,忠诚履职,专业报国 [1] - 公司旨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期货力量" [1]
学习新语·抗战丨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8 1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 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 在昆明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多人 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 办学条件与学术成就 -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 茅草房宿舍 夯土墙铁皮屋顶教室 窗户糊纸 吃糙米陈米 [16] - 群贤毕至的教书育人理想场所 闻一多 朱自清 沈从文 陈寅恪 钱穆 钱钟书 杨武之 华罗庚 陈省身 冯友兰等学者汇聚 [10] - 形成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永久的精神丰碑 [18] 师生爱国行动 -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多人参军 其中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 许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 [14][15] -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校训 满怀科学救国理想 同舟共济同仇敌忾 投笔从戎效命疆场 [12] -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 谱写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2] 教育精神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20日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强调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 [5][20] - 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20] - 继承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 形成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 [1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黄河大合唱》民族危亡的怒吼
央视网· 2025-08-17 19:42
核心观点 -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抗战时期凝聚家国情怀并发出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 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1][2]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船夫搏浪场景 创作四百行长诗《黄河吟》[1] - 作曲家冼星海抱病六昼夜谱曲 将民族危亡之痛和不屈抗争精神转化为音乐作品 [1] - 全曲八个乐章以黄河象征民族命运 向全中国和世界发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保家卫国的强音 [1] - 1939年在延安首演 八十多年来从延安窑洞唱到世界舞台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2] 当代价值与影响 - 作品超越艺术范畴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载体 [2] - 磅礴气势与深刻内涵持续震撼聆听者 被不断改编重排 [2]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度激荡人心 [1]
学习新语·抗战|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7 12:3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因战事恶化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 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办学成就与人才输出 - 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余人 诞生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13] - 抗战期间834名学生投笔从戎 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 [15] 办学条件与精神传承 - 校舍为茅草房与铁皮屋顶 40人共住通铺 教室窗户糊纸 师生常需兼职维持生计并躲避空袭 [17] - 形成"刚毅坚卓"校训精神 在轰炸环境中坚持教学 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 现代教育启示 - 教育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艰苦环境反而能培育栋梁之才 [21] - 当前教育目标应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者 [21] 领导考察与评价 -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旧址 肯定联大在民族危难时保存教育火种并培养改革建设人才的历史贡献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