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
搜索文档
@保险业,重要报告出炉!这些公司不达标
券商中国· 2025-05-02 16:01
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情况的关键指标,持续受到业界关注。 近日,保险公司纷纷披露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4月30日,披露了最新偿付能力指 标和去年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的保险公司中,共有4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1家人身险公司和3家财险公司: 华汇 人寿、 华安保险、安华农险、 亚太财险。 根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人身险公司方面,华汇人寿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级;财险公司方 面,华安保险、安华农险等公司2024年三季度、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均为C类,亚太财险则为新增不达标公司,该公 司2024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类,四季度降至C类。 根据规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主要关注三个关键指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不低于 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即核心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衡量保险公司高质量资本的充足状况;综合偿付能力充足 率,即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值,衡量保险公司资本的总体充足状况;风险综合评级,即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综 合风险的评价,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 ...
新华保险(01336):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需关注净资产下降,维持买入
交银国际· 2025-04-30 15:5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评级 [2][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新华保险2025年1季度资产、负债两端增长强劲,但净资产较年初下降,资产负债管理仍有改善空间,维持买入评级和目标价36港币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新华保险收盘价27.40港元,目标价36.00港元,潜在涨幅+31.4% [1] - 52周高位35.50港元,52周低位14.36港元,市值134,247.69百万港元,日均成交量13.41百万,年初至今变化16.10%,200天平均价25.89港元 [6] 财务数据 收入与利润 - 2023 - 2027E收入分别为71,547、132,555、131,771、136,587、140,751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33.8%、85.3%、-0.6%、3.7%、3.0% [3] - 2023 - 2027E净利润分别为8,712、26,229、23,506、24,875、26,066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每股指标 - 2023 - 2027E每股盈利分别为2.79、8.41、7.53、7.97、8.35人民币,同比增长-59.5%、201.1%、-10.4%、5.8%、4.8% [3] - 2023 - 2027E每股内含价值分别为80.29、82.84、87.98、94.64、102.15人民币 [3] 估值指标 - 2023 - 2027E市盈率分别为9.2、3.1、3.4、3.2、3.1倍,P/EV均为0.3倍,市账率分别为0.76、0.83、0.92、0.86、0.78倍 [3] 业务表现 盈利情况 - 2025年1季度盈利同比增长19%,增速在同业中表现较好,增长主要来自投资收益;1季末归母净资产较年初下降17%,降幅超过同业,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使债券投资产生浮亏,以及收益率曲线仍下行带来保险合同负债增加 [7] 保费收入 - 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8%,增长主要来自个险期交保费和银保渠道新单保费的贡献,分别贡献保费增速11.9和16.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期交保费占新单期交保费的比重为55.3%,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期交保费同比下降45.6%,占新单保费的比重为2.8% [7] 新业务价值 - 1季度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17%,其中个险/银保新单期交保费同比分别增长133%/95%;一季度月均绩优人力及万C人力同比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受益于新单期交保费的强劲增长,1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67.9%,增速领先同业;由于新业务价值增速低于新单期交保费增速,预计价值率有所下降 [7] 投资收益 - 投资资产较年初增长3.6%,总投资收益同比增长44%;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2.8%,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主要由于1季度利率上行带来债券投资浮亏 [7] 偿付能力 -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4%,较年初上升60个百分点,主要受资产重分类影响(+71个百分点) [7] 业务指标假设及预测 收入增速 - 2023 - 2027E寿险保费服务收入增速分别为-15.5%、-0.5%、4.0%、3.0%、2.0% [8] 价值指标 - 2023 - 2027E新业务价值分别为3,024、6,253、8,522、8,848、9,460百万人民币,同比增速分别为24.8%、106.8%、36.3%、3.8%、6.9% [8] - 2023 - 2027E寿险内含价值分别为250,510、258,448、274,489、295,292、318,719百万人民币,较上年末增速分别为-2.0%、3.2%、6.2%、7.6%、7.9% [8] 投资收益率 - 2023 - 2027E净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36%、3.04%、2.94%、2.87%、2.83%,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1%、5.36%、4.63%、4.27%、4.03% [8] 盈利预测调整 - 2025E和2026E新业务价值较原预测分别增长31.7%、30.2%,新业务价值率分别下降0.5%、0.1%,寿险内含价值分别增长0.8%、1.7%,总投资收益率分别提升0.05、0.03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4.1%、4.3%,ROAE分别提升2.2、4.0个百分点 [9]
最新偿付能力报告出炉!74家寿险企业整体稳中有进,3家仍未达标丨南财保险测评(第97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8 17:59
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概况 - 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寿险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呈现稳中有进态势,但中小险企面临结构性分化[1] - 在已披露风险综合评级情况的74家寿险公司中,30家被评为A类,40家被评为B类,3家被评为C类[1] - 偿付能力达标需同时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三项监管要求[3] - 与去年同期相比,AAA评级公司从4家上升至8家,52家寿险公司的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有所提升,部分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4][5] A类及AAA级公司表现 - 友邦人寿、中荷人寿、恒安标准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中国人寿、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和太保健康八家机构风险综合评级为AAA[6] - 国民养老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高达653.7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666.87%,在AAA级公司中最为突出[6] - 中外合资机构在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前十名中占比达30%,安联人寿、中美联泰大都会及恒安标准养老充足率均超200%[7] - 寿险“老七家”整体表现平稳,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波动较小,但人保寿险风险评级维持在BBB类,是其中唯一未进入A类的机构[7] C类不达标公司分析 - 华汇人寿、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三家机构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被列入偿付能力不达标名单[8][9] - 三家C类公司的核心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满足监管要求,评级不达标主因是可资本化风险和公司治理等领域存在风险[10] - 华汇人寿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无法正常履行职责,且新产品报批受限导致业务经营停滞[11] - 北大方正人寿因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时间维度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可资本化风险得分较低[11] - 三峡人寿未披露具体原因,但其风险综合评级自2023年一季度下滑至D类后,直至2024年二季度才上调至C类[10][12] 风险化解与资本补充举措 - 监管部门将偿二代二期工程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为受规则切换影响较大的保险公司提供缓冲,并采取“一司一策”确定过渡期政策[13] - 多家险企通过增资扩股提升偿付能力,例如三峡人寿计划增资15亿元,平安人寿获股东增资约199.99亿元[14] - 发债成为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泰康人寿于2025年2月发行60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平安人寿同期发行130亿元同类债券,票面利率均为2.35%[15] - 监管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全力处置高风险机构,促进治理重塑、管理重构和业务重组[13]
“准80后”履新!这家财险迎新总经理
证券时报网· 2025-03-16 15:09
管理层变动 - 陈韶峰正式获批担任渤海财险总经理,此前担任公司党委书记和临时负责人[1] - 陈韶峰1979年出生,现年45岁,曾在恒安标准人寿担任多个高管职位[2] - 2024年2月刘振宇获批担任渤海财险董事长,现任泰达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2] 公司基本情况 - 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9月,注册资本19.73亿元,总部位于天津[1] - 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泰达国际,持股40.62%,实控人为天津市国资委[1] - 公司共有6家股东[1] 经营状况 - 2023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40.4亿元,同比增长13.8%[3] - 2023年净利润4956万元,同比增长4.7%[3] - 2024年四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7.46%,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62.08%[3] 风险管理 - 2020年四季度至2023年一季度连续14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级[3] - 2023年二季度风险综合评级提升至B级,摘掉偿付能力不达标"帽子"[3] - 公司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月度指标监测分析机制[3] 业务发展 - 2024年8月22日起暂停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4] - 2022年曾启动增资计划,拟新增注册资本不超过21亿元,但未有实质性进展[4] - 公司战略聚焦效益为先、资本管理、投资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4] 股东背景 - 泰达国际持有渤海证券、渤海财险、恒安标准人寿、天津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股份[1] - 陈韶峰和刘振宇均有恒安标准人寿工作经历[1][2]